《傅斯年文集》收入傅斯年先生生前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章、诗歌、书信、工作报告和部分未刊的手稿、遗稿,凡七卷。其中文集酌情收入了一些与傅斯年先生作品关系密切的其他人的文章和报告,或傅斯年先生本人正式发表作品以前的原始稿本,作为附录,以备读者阅读和比勘。文集根据内容或体裁新编成集。各卷次第为:第一卷,早年文存。第二卷,学术专著。第三卷,学术论文。第四卷,时评政论。第五卷,教育、文化、医学。第六卷,工作报告。第七卷,书信。
本册为《傅斯年全集》(第2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傅斯年全集(第2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欧阳哲生 |
出版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斯年文集》收入傅斯年先生生前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章、诗歌、书信、工作报告和部分未刊的手稿、遗稿,凡七卷。其中文集酌情收入了一些与傅斯年先生作品关系密切的其他人的文章和报告,或傅斯年先生本人正式发表作品以前的原始稿本,作为附录,以备读者阅读和比勘。文集根据内容或体裁新编成集。各卷次第为:第一卷,早年文存。第二卷,学术专著。第三卷,学术论文。第四卷,时评政论。第五卷,教育、文化、医学。第六卷,工作报告。第七卷,书信。 本册为《傅斯年全集》(第2卷)。 内容推荐 本卷收入傅斯年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诗经讲义稿》、《战国子家叙论》、《史学方法导论》、《史记研究》、《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诗经讲义稿》、《战国子家叙论》系傅先生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所留下的讲稿,1952年台湾大学出版《傅孟真先生集》时,收入第二册。据整理者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原有傅先生拟目,但未全部完成,文稿残缺。现从《傅斯年全集》(1980年9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编辑处理办法,于原书有目无文处不列目录,有文无目处则予增列;原“拟目”仍保留,俾读者参考。另原书缺文处,亦从缺。 《史学方法导论》系傅先生30年代初期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所留下的讲义稿。原书凡七讲,仅第四讲保存,其余从缺,原“拟目”仍保留供读者参考。 《史记研究》写作时间不详,1952年台湾大学出版《傅孟真先生集》时,收入第二册。 《东北史纲》(第一卷)1932年11月初版,编辑者、出版者均署傅斯年,委托发行者为北平北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有李济的英文节译本出版。 《性命古训辨证》1940年正式出版。此书作于抗战之初,中经战乱,上下卷在上海排印,中卷在香港排印,故版式不一。1980年9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傅斯年全集》时,已对该文作了校订和整理,现从联经版收入。 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拟目及说明 叙语 泛论 思想和语言——一个文学界说 语言和文字——所谓文言 成文的文学和不成文的文学 文人的职业 史料论略 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 诗部类说 最早的传疑文人——屈原、宋玉、景差 楚辞余音 贾谊 儒林 五言诗之起源 《诗经》讲义稿 叙诏 泛论《诗经》学 一 西汉《诗》学 二 《毛诗》 三 宋代《诗》学 四 明季以来的《诗》学 五 我们怎样研究《诗经》 《周颂》 《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源) 《大雅》 一 雅之训恐已不能得其确义 二 《大雅》的时代 三 《大雅》之终始 四 《大雅》之类别 《小雅》 一 《小雅》《大雅》何以异 二 《小雅》之词类 三 “雅者政也” 四 《雅》之文体 《鲁颂》、《商颂》述 一 《商颂》是宋诗 二 《商颂》所称下及宋襄公 三 《商颂》非考父作 《国风》 一 “国风”一词起来甚后 二 四方之音 三 “诸夏”和《国风》 四 起兴 《国风》分叙 一 周南、召南 二 邶■卫 三 乇 四 郑 五 齐 六 魏 七 唐 八 秦 九 陈 十 桧 十一 曹 十二 豳 《诗》时代 周诗系统 非周诗 《诗》地理图 《诗》之影响 论所谓“讽” “诗三百”之文辞 战国子家叙论 一 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西洋哲学即印度日耳曼语言之副产品汉语实非哲学的语言战国诸子亦非哲学家 二 论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 三 论止有儒墨为有组织之宗派,其余虽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者,然大体是自成一家之言 四 论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 五 论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 六 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 七 论墨家之反儒学 八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 九 齐晋两派政论 十 梁朝与稷下 十一 独行之士(存目) 十二 坚白异同之辨(存目) 十三 机祥之重兴与五行说之盛 十四 所谓“杂家” 十五 预述周汉子家衔接之义 史学方法导论 拟目 史料论略 第一章 史料之相对的价值 第一节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第二节 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第三节 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第四节 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第五节 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第六节 本事对旁涉 第七节 直说与隐喻 第八节 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史记》研究 《史记》研究参考品类 老子申韩列传第三 十篇有录无书说叙 论《太史公书》之卓越 论司马子长非古史学乃今史学家 东北史纲(第一卷) 告白 卷首引语 论本书用“东北”一名词不用“满洲”一名词之义 第一卷 古代之东北(自最初期至隋前) 第一章 渤海岸及其联属内地上文化之黎明 第一节 东北与中国北部在远古为同种 第二节 肃慎——挹娄——女真 第三节 朱蒙天女玄鸟诸神话 第四节 殷商与东北 第二章 燕秦汉与东北 第三章 两汉魏晋之东北郡县 汉至隋东北诸郡县沿革表 辽东属国 昌黎郡 玄菟郡 乐浪郡 带方郡 第四章 两汉魏晋之东北属部 上 史料 一 夫余 二 挹娄(肃慎) 三 高句骊 句骊 四 东沃沮 北沃沮 勿吉别附挹娄下 五 ■ 六 三韩 下 分解 甲 地望 乙 族类 文化 诸部之推迁 民族之认识 第五章 汉晋间东北之大事 第一节 曹操征乌桓 据《后汉书·魏志通鉴》 第二节 公孙氏据辽东 第三节 ■丘俭平高句骊 第四节 慕容魔创业辽西 性命古训辨证 序 引语 上卷释字 第一章 提纲 第二章 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其字义 第三章 周诰中之“性”“命”字 第四章 《诗经》中之“性”“命”字 第五章 《左传》《国语》中之“性”“命”字 第六章 《论语》中之“性”“命”字 第七章 论《告子》言“性”实言生兼论《孟子》一书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第八章 论《荀子·性恶》、《正名》诸篇中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第九章 论《吕氏春秋》中“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第十章 “生”与“性”、“令”与“命”之语言学的关系 中卷释义 第一章 周初人之“帝”“天” 第二章 周初之“天命无常”论 第三章 诸子天人论导源 第四章 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 第五章 总叙以下数章 第六章 春秋时代之矛盾性与孔子 第七章 墨子之非命论 第八章 孟子之性善论及其性命一贯之见解 第九章 苟子之性恶论及其天道观 第十章 本卷结语 下卷释绪 第一章 汉代性之二元说 第二章 理学之地位 试读章节 成文的文学和不成文的文学 假如我们只看中国的文学史,免不了去想文学自然是文明的出产品,民族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了文学的要求,愈演愈富,皆是借文明的进步供给他资料、感觉、方式和主率力的。又假如我们去看埃及、巴比伦一带地方早年文学的发生,也免不了觉得文学之生出于有了文字以后,先凭文字为工具,为记载,为符信,而后渐渐有艺术的文辞从官家文章巫师文章中出来。那么,我们或者要作一个结论,去说,文学是文明的出产品了。然而假如我们把范围推广些看,看几个印度、日耳曼民族的早年文学,这样子就全两样了。印度最早的文辞是维代诗歌,那时节白印度人尚在迁徙游牧时代,未曾有文字。这些东西虽然宗教性很大,却已是成熟而有动荡力的文学。希腊见存文学开始于荷马的两篇歌诗,都是有文字以前的口中作品,写下来是后来的事,这两篇诗永远是欧洲文学的一个至大宝藏,每一次的好翻译总发生一段影响。又看北欧民族在中世纪的样子,他们带着好些从东北,从伊斯兰岛,从极北的芬兰,从中欧洲的树林,乃至从莱茵河两岸,出来的无限神话和故事拼合起来的长诗,野蛮供给他们这些文学,文明在当年即是基督教,却只供给他一部经,而摧灭这些文学。又看中世纪的欧洲文明尚不曾感化了野蛮人时,各地的新来人寇的北狄和本地人合起来出好些侠歌,南至伊大利、西班牙、法兰西,一律作这些义侠情爱的诗篇,基督教在当年即是文明的代名词,并管不了他们什么。甚至后到十七八世纪所出产的《风歌》(Ballad),还不都是早年野气的遗留吗?史诗固因文明演进早已下世,这些《风歌》也随科学商业共和民主国而亡了,且这现象不仅限于诗歌,即如小说,像当西侯特那样题目,近代当然也没了。再下一世论,十八九世纪之交出来一个所谓浪漫运动,这个运动至少在德国可以清清楚楚看出来是要求返于文明以前的感觉的。甚至到了十九世纪之中年,中世野诗《矮子歌》(Nibelungenlied)仍给黑伯儿(Friedrich}tebbel)易卜生(Henrik Ibsen)瓦歌纳(Richard Wagner)一个新动荡。这样看来,岂不是大文学反是野蛮时代感觉的出产品,随文明而消失他的大力吗?上面两个相反的现象,实在靠着一个民族自己发明文字与否而差别。自己发明文字的民族最初只用那文字当实用的工具,不曾用他当做书写文学的材料,到了文字之用可以被波及记录文学时,早年“野蛮”时代的真文学已经亡了。而印度、希腊、北欧民族是向先进民族借来文字的,待借来的文字用到记录这些先于文字的文学时,这些文学还不曾全散失。《周书》、《周颂》之前中国总应有些神话故事歌词,后来随文明而湮灭,这是自己发明文字者之吃亏处。 这样看来,文字之施用不是文学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前乎文字固有大文学,当有文字的期间一切民歌故事也都在民间为不成文的文学。 且不止此。文字发明以后,反而给大力量的文学一种打击,使得他离去人们对于文学最自然的要求,而给文学若干的桎梏,使他作畸形发展。诚然,若没有文字的发明,把口中的文学变做纸上的文学,若干文体是不可能的,若干文体虽可能而也不能充分发展的,文学的技术不能有我们现在所见的那样细密的,文学的各种作用不若有我们现在所得的那样周到的,但也不至于失去语言之自然,性情之要求,精灵之动荡,一切人们之所共觉,而徇于这些小小精巧,那些小小把戏。文字固曾给文学一个富足,然也曾向文学取去些实质,算起账来,是得是失尚不易作为定论。那么我们若说文字发明是世间文学史上一个不幸事,虽像矛盾,或者过度,也或还成一调罢! 那些前于文字的“野蛮”文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这本是些主观的事,各人的欣赏原不同,但在这里也不妨说我的几句主观话。文化只增社会的复杂,不多增加社会的质实。一个民族蕴积他的潜力每在享受高等的物质文化之先,因为一个民族在不曾享受高等的物质文化时,单简的社会的组织,即是保留他的自然和精力的,既一旦享受文化之赐,看来像是上天,实在是用他早岁储蓄下的本钱而已。中国的四邻和中国接触无不享受文化,结果无不吃亏,只有日本人不曾吃了不救的亏,或者因为日本人到底未曾为中国化入骨髓。日耳曼人和罗马人接触,便吃了一个大亏,突厥人和东罗马人接触更吃了一个大亏。一个新民族,一旦震于文化之威,每每一蹶不振。若文化只能化了他的外表,而他的骨肉还能保存了他早年的“野蛮”,然后这个民族必光大。凡事皆然,文学其一。在不文时的文学中,力胜于智,重胜于巧,直胜于曲,质胜于表,斗力者人道之厚,斗智者世道之薄,重而直者可为刚大,巧而曲者难有后世。人情不以文不文分,则不文时之文学固犹是这个人情,粗细却以文不文分,则既文时之文学固然以细而失其直,以妙而失其壮,职业的文人造作上些不自然的物事,乃以微妙(此语系译英语之Subtleties)布置之,完成之,而说这是深远,这是精练。这样至多可以为《哈母烈》(Hamlet),固可以为《佛斯特》(Faust),而不可以为荷马的两大歌诗和北欧各族的史诗。这些初年文学中,人情本真,而有话直说,铺排若夸,而大力排荡,以神话为灵,以不文之人性为质,以若不自然者为自然,人生之起伏扬落固已备,世间之波荡离合固已显,若要说道理,说本义,便直说出来,如早年基督教圆图。这已是大文学,又何取乎清谈客室(译“沙龙”一词)中之妙语,精妙小小的舞台上之巧技,以成其全?犹之乎建筑金字塔者,不取乎塔影以成建筑术之美,制和乐者,不模仿一切物之声以成音乐家之备。若在文学成统,文人成业,文章成法,tt文心”成巧之后,所增加者总多是些诡情曲意,细工妙技。刻工细者每失一物之轮廓,绘画细者,每遗一像之神采,其能在后来繁杂精工的技术大海中摆脱了不相干,依旧振作不文前之意气,不拘束于后来之樊笼者,即是天才,即是大作家。然则不特不文前之文学是真文学,即文后之文学还不免时时返于故地,以为精神,其能在文了的文学中保持不失不文时的意气者,乃有最大排荡力。文学进化不是等于建筑上天之台,一往的后来居上,乃是时时要从平地盖新屋,这平地还须最好是天然的土田,如果在一片瓦砾古迹之上,是没有法子打地基的。 那些在已“文明”了的社会中之不成文的文学有些什么好处?这又是个主观的事,各人的欣赏原不同,但我也就此说几句主观的话。小儿在母亲和奶妈手中,最欢喜听神话鬼话,稍大些,最欢喜父母长者讲故事。更长则自己探奇闻去了。教育他的,强以例如陆士衡文、李义山诗一流的东西给他欣赏,恐怕大多数人在这样情景之下是永远格格不入的,很少的“可儿”渐渐上了这一套,所谓雅正的欣赏乃开始了,其实这真是戕贼杞柳以为■■,他们在先的好听神话故事奇闻乃是真的文学要求,无名的诗人和艺术家,十口相传,供给这个要求,以存于一切古文、今文的压迫之下。文学不离众人,则文学不失众人之伦,文学用于赤子,则文学不失其赤子之心。原来欧洲的文学界也不留意这些东西的,及前世纪之中,哥里母兄弟始集德国一带的家庭和小儿故事,从此各国效仿,在俄东所得的尤多且可宝,丹麦人安得生又自造些小儿故事,继之者不止一方面。如果文人要卖弄聪明的话,何不择这样的地域去制作。 中国古代必不少绝好的神话故事,但现在多半只可凭《天问》、《山海经》知道些人名地名和题目而已,其中的内容久已不见,如鲧禹故事,地平天成,正是中国的创世纪,今则有录无书,多么可惜! 至于民间故事童话,尚有很多可搜集者。搜集固是大业,若能就故题目作新创作,也是佳事。现在的文风每是描写中国人的劣根性,或是摹仿西洋人的恶习气,有能付给那些固有的神话故事题目一个新生命,付给那些尚在民间的童话俗语一个新运动者吗?我醒着睡着都找他! P31-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