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命(讲述院士的故事给你听)/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中国工程院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飞机的机身和零件你都摸过没有?”陈一坚这样询问唐长红。前者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歼击轰炸机“飞豹”的总设计师,后者是新一代“飞豹”总设计师。

“自己研制的飞机就像自己的孩子,要带着像摸孩子那样深厚的感情去抚摸、感受、疼爱飞机,对它倾注感情才能负起全责。”陈一坚说。

泪如倾,气填膺,三个志愿皆“航空”

1982年,陈一坚被任命为国产歼击轰炸机的总设计师。当时陈一坚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和这架不知何时才能问世的歼击轰炸机紧紧捆绑在一起。

其实,他的命运早就和歼轰机联系在了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一坚告别了宁静的生活,随家人从福州来到福建省最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南平。日军小飞机经常对这个进入东南内陆的必经之地进行轰炸。“日本飞机非常猖狂,飞得很低,飞行员的样子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陈一坚对飞机的第一印象,却如同梦魇。

年幼的他与大人们一起躲在防空洞里。一位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大家害怕孩子哭声会被日本飞行员听到,这位母亲就让孩子吃奶来捂住他的嘴巴,结果就把孩子活活闷死了。

“为什么我们没有飞机?”那个惨景至今仍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重放,也第一次让他感到“无还手之力”的切肤之痛。“泪如倾,气填膺”,在“飞豹”通过定型审查后,陈一坚将这种情感用一阕《江城子》道尽。

“晚昏犹萌顽童志,报华夏,慰我祖”,童年深埋的情感种子终于萌发成了报国的大志。报考厦门大学时,陈一坚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三个志愿都写上了航空,并且下定决心:不录取我,就换个大学再去考,直到被航空系录取!

量力而行?有所作为!

阎良,这座距离古城西安50公里的航空工业城,是“飞豹”诞生和成长的地方。

十年制成,十年试飞。在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研制“飞豹”的这20年,陈一坚认为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岁月。

1981年,国家财政紧缩,军费大幅削减,“飞豹”由重点型号降为“量力而行”项目。经费削减、进度放慢、基建缓建,基本处于“下马”状态,陈一坚急了。男儿泪,不轻弹,他还是流下了眼泪,“我们理解国家当时的难处,但这个飞机是空军海军都迫切需要的!”

陈一坚说,没有歼击轰炸机,海军作战时就没有了空中“保护伞”,就得捏着汗跟人打,“海军部队告诉我,如果人家跑到南沙跟我们较劲儿的话,我们就够不着了,最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飞机在空中保护,如果出现敌方飞机,我们的军舰只能被动挨打。”陈一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部队都期盼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再干不出来,真是太丢脸了!”

没有研制费,但是工资和办公费,纸、笔钱总还是有的,“飞豹”研制团队就这样继续方案调整、打样设计,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坚持了约一年时间,在其他配套单位已经全部停止研制的情况下,“飞豹”设计图已经一摞摞摆在案上。

“上级说‘量力而行’,我们在后面加了四个字‘有所作为’!”陈一坚说。

他们的坚持,让“飞豹”的命运出现转机。1982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批复,“飞豹”重新列入国家重点型号,研发工作转人全面详细设计阶段。  1988年,“飞豹”迎来了首次呼啸长空的机会。此后,“飞豹”又经历了长达10年的试飞,每一次惊心动魄的试飞都让它成长得更茁壮。

P5-7

目录

陈一坚

书生志击长空——歼击轰炸机“飞豹”第一代总设计师陈一坚

“书生”探苍穹,助飞“中国梦”

为国铸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豹”飞机原型机总设计师陈一坚和他的“飞豹”创新团队

飞豹横空叩天阙

飞豹横空叩天阙——记我国首架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

陈一坚:“飞豹”之父——记我国首架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

陈一坚:引航“飞豹”

王小谟

为战机装上“千里眼——预警机总设计师王小谟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信念耀苍穹——记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

鹰眼扫描护长空

为战机装上“千里眼”——预警机总设计师王小谟

王小谟:放飞中国的预警机

记王小谟院士:将用奖金设立基金培养雷达人才

王淀佐

王淀佐院士——选矿,不留神就一辈子

“抓住了就不能放”——记我国矿物工程学家、两院院士王淀佐

虽九死犹未悔——王淀佐院士和他的冶金情结

执著无悔淘“金”者

矿物工程学家王淀佐:实现中国梦要干实事

王淀佐:搞科研就是要抓住目标不放

王淀佐:砂里淘金六十载

邱中建

“来生,还会找油”

——记石油地质勘探专家邱中建

用一生为祖国找油

——记我国石油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邱中建

只为天边那一抹彩虹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勘探专家邱中建

脑里有油的找油人

邱中建:我一生就三个字——探油气

邱中建:一生找油终不悔

邱中建:最美风景看不够

谭靖夷

参建八十座水电大坝

——九十二岁院士谭靖夷

谭靖夷院士:平生志在治山川

从江河里走来的院士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电工程施工专家谭靖夷

平生志在治山川

一生无悔治山川

——记年过九旬水电工程专家谭靖夷院士

谭靖夷:山水之间酬大志

谭靖夷:心系水电志在江河

季国标

季国标引领化纤强国路

把一生献给祖国化纤事业

——记我国化学纤维工程技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

一生为百姓作霓裳

——记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季国标院士

一缕丝一生情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季国标

季国标:毕生心血谋化纤

季国标:筑梦化纤

吴明珠

“瓜痴”吴明珠

一辈子一件事一生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

戈壁滩上的“阿依木汗”

——记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

播种甜蜜的“阿依木汗”

吴明珠:一生奉献给戈壁滩育瓜研究

吴明珠:把甜美的事业写在大地上

吴明珠:播种甜蜜

吴天一

吴天一:青藏高原给了我一辈子

雪域高原上的生命守望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

摘取高原医学“王冠”

——记我国高原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

马背上的“好曼巴”

摘取高原医学“王冠”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

吴天一:“我是‘世界屋脊’的儿子”

吴天一:守望高原“好曼巴”

汪应洛

汪应洛这条路走得很踏实

——中国管理工程创始人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学生

汪应洛院士:教学科研两相长科学管理铸强国

碧血丹心荐轩辕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汪应洛

运筹,不只在帷幄中

汪应洛的专访

汪应洛:有梦想就不能轻言放弃

汪应洛:开创管理工程学时代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开始。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有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2012年6月

内容推荐

《天命(讲述院士的故事给你听)》由中国工程院编,主要内容包括:书生志击长空——歼击轰炸机“飞豹”第一代总设计师陈一坚、“书生”探苍穹,助飞“中国梦”、为国铸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豹”飞机原型机总设计师陈一坚和他的“飞豹”创新团队、飞豹横空叩天阙——记我国首架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飞豹”之父——记我国首架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等。

《天命(讲述院士的故事给你听)》适合大众阅读。

编辑推荐

《天命(讲述院士的故事给你听)》由中国工程院编,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记录了院士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