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奇编著的《盬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精)》讲述了,盬盐是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其信史可远溯于周代。古名亦称作苦盐、解盐、潞盐、颗盐、大盐等,均可在《周礼》《春秋》《竹书纪年》《山海经》《左传》等古籍中得到证实,其煌煌信史三千多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盬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宗奇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宗奇编著的《盬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精)》讲述了,盬盐是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其信史可远溯于周代。古名亦称作苦盐、解盐、潞盐、颗盐、大盐等,均可在《周礼》《春秋》《竹书纪年》《山海经》《左传》等古籍中得到证实,其煌煌信史三千多年。 内容推荐 周宗奇编著的《盬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精)》是一部写盬盐的纪实文学。从传说中炎黄二帝与蚩尤的战争,到晋商对盬盐的贩运;从舜帝的南风歌到蒲剧的兴盛流传;从殷商的大逃亡到历朝历代关于盐的管理、保护、控制甚至战争等,勾勒出一幅盬盐的兴衰成败图。从而清晰地展示了盬盐的演变史,也折射出整个河东地区的文明史和文化史。 目录 序章 盬之韵 第一章 盐乎,火乎 第二章 盐神乎,战神乎 第三章 南风之歌 第四章 逃亡的价值 第五章 风流师生 第六章 一场大PK 第七章 大隋都水监 第八章 蒲津古渡说盐 第九章 如此封神 第十章 店下样 第十一章 两个蒙古人 第十二章 盐禁城 第十三章 好大的盐商好大的官 第十四章 回望小洋楼 第十五章 盬盐商人的蒲剧 第十六章 美丽的遗存 尾章 南风涅槃 后记 试读章节 正文开篇之始,必须有如下交代。 世间食盐种类有四,日:池盐、海盐、井盐、岩盐。我们序章中提到的盬盐,乃池盐之一种,是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其信史可远溯于周代,其古名亦有称解盐、苦盐、颗盐、大盐、潞盐等,均可在《周礼》《春秋》《竹书纪年》《山海经》《左传》等典籍中得到证实。特别是潞盐之称,始于元代初年。盬池所在地解州境内,古有潞村、潞家巷。《通志·氏族略二》日:“路氏,路旧作潞。”《姓纂》日:“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迄今运城市仍有潞姓子孙。故盬盐亦称潞盐,从元代至今不废且兴,盬盐之谓倒多不提及。有鉴于此,其后书中有称盛盐者,有称潞盐者,皆随机而用,其实无异,周知为盼。现在书归正传。 人类是先学会吃盐,还是先学会用火?这个问题有意思。 关于用火,原先说是早在距今69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的山洞里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和烧骨,证明那是最早知道用火的人类。这是1927年的考古成果。但是32年后的1959年10月,这个结论叫贾兰坡和王健两位先生给推翻了,因为他们在山西河东地区发现了西侯度遗址。在这处距今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中,一是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包括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马象等;二是出土了一批以石英岩为原料的原始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三是发现了令人好生振奋的奇迹,文化层中居然出土有若干烧骨!目前,属于更新世早期的这处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盛盐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至今没有发现人类最早食用它的考古学证据。最古老的盛盐如此,其他海盐、井盐、岩盐以及外国各地的盐,同样也没有这方面的考古发现。但你不能说因为缺乏考古证据,就断定人类用盐的历史一定比用火的历史短,绝不能。这里,盐有个吃亏的地方,它是一种化学物质,一个大毛病就是见水就溶化。有人拿盐出谜题,谜面说:“水和太阳生宝宝,洗礼要用火来烤。人人见了都喜欢,跌进水里找不到。”抓的就是这一特点。古人类那时连粗陶器都不会造,怎么来储存盐?真就到了能造陶器的年代,装在里面的盐巴能不受潮吗?时间久了能不溶解消失吗?2005年10月3日,俄、美两国三名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时,迎接他们的礼物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种真空包装的面包和盐。可惜我们的老先人那时候还不会搞真空包装,一不小心就犯了个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错误。 那么,人类用盐的事应该怎么说呢?用我们的想象力说一说行吗?不但行,而且也应该。让盐的历史空白着源头那么一大段总不是个事。 就说西侯度人。对他们来讲,学会用火的几率要比学会用盐小得多。那时,他们当然还不会钻木取火,人工取火那是燧人氏的事,要再晚上大约177万年左右,他们只会利用自然火。最常见的自然火莫过于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了,但这样的好事也不会天天发生,夏季多些,而一年中的夏季又会有多长呢? 用盐呢,情况却是大大不同。现代科学认为,盐是生命的源泉。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海洋,一切生命包括人类生命在内,其体液是由和海水中类似的盐类所组成,是咸的。血不就是咸的吗?于是,古人类早就从生长在盐沼地区(比如黄河滩涂的盐碱水洼之类)的植物和含盐水中,从猎获动物的血液里品尝到了盐的滋味。这样的机会要比等待雷火多得多,而且做起来一点也不难,伸伸舌头而已,比保存火种要容易得多。 人类用盐肯定比用火早得多,还有一个铁证。人类不用火,顶多是吃不上熟食,即所谓的“火食”,继续“茹毛饮血”,大不了闹闹肠胃病什么的,对进化没有大碍。不用盐可就麻烦大了,头昏、恶心、休克,像电影中的白毛女一样长白头发,最后导致人体生理平衡紊乱而死亡。可是事实上人类自从300多万年前出现在世界上之后,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进化悲剧,这也就从反面证明,人类早就自觉不自觉地享受到用盐之福了。P17-19 序言 序章盬之韵 开篇先认一个字:盬! 这真有点难为读者诸君了,不过,轻易别说不认得,上网一查就明白,懒得上网嘛就让笔者代劳。 这个盬字怎么读?笔者的乡友、盬盐学者李竹林先生有一段话很精彩,因为是用故乡白话说的,更加有趣。他回忆说:“我的童年是伴着盐池的风长大的。小的时候只知道盐池而不知盬盐,间或在文章中看见盬字,也匆匆忙忙按盐的繁体字——鹽字对待。待到发蒙开讲,‘好娃哩,那可不是盐的繁体字,盐的繁体字是个这,’老先生伸出食指在我的左手掌上一笔一画地比画开了,‘左上是个大臣的臣字,右上是个卤水的卤上面加一撇一横,下面是个器皿的皿,三部分加在一块才是个鹽字。可这儿没有了卤,换成了古,就成了个盬字,读作古音。’” 传世的《康熙字典》讲得细,在“午集中”“皿字部”中标明:盬,“《唐韵》公户切,《集韵》《韵会》果五切,《正韵》公五切,从音古。”这就是盬字的正确发音。 那么,盬字又当什么讲呢?古来有多义。 盬是一个古地名。《广韵》说:“盬,盐池。”是一个著名盐池的所在地。《穆天子传》:“戊子至于盬。”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说,这一年是周穆王十五年,即公元前961年,距今年2015年已2976年。 盬,又是一种物产名。盬地所出产的池盐叫作盬盐,《汉书·货殖传》说:“猗顿用盬盐起。”颜师古注:“猗顿,鲁之穷士也。盬,盐池也。於盬造盐,故曰盬盐。”《史记·货殖列传》也说“猗顿用盬盐起”。司马贞索隐:“盬,谓出盐直用不炼也。”是一种未经炼制的颗粒盐,故而也称作颗盐、大盐。 盬,又有不坚固的意思。《汉书·礼乐志》:“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颜师古注引孟康言:“苦音盬。夫妇之道行盬不固也。” 盬还有停止、止息的意思。《尔雅》曰:盬者,“栖、迟、憩、休、苦,息也。”“苦”读与靡盬之“盬”同。靡盬二字,在《诗经》里与“王事”相连,所见多多:“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王事靡盬,我心伤悲。”“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王事靡盬,继嗣我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王事没完没了,造成许多麻烦。这个意思后世还在用,唐白居易《安南告捷军将黄士傪授银青光禄大夫试殿中监制》中说:“戎首来降,陪臣告捷;服勤靡盬,将命无违。”张居正《寿汉涯李翁七十序》中说:“谏议官琐闼,为耳目之司,非可一日阙者,独念翁老欲归,而天子遂许之,使谏议无靡盬之叹,翁得以介眉寿之福。” 另外,盬还有吸饮等意思,此处就不一一展开了。 盬字既然多义,哪一层的含金量最高呢?或者说盬义的哪一种韵味更浓厚呢?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相比较而言,盬,作为一个独特的古地名,作为专产盬盐的中国最古老的池盐产地,作为光辉灿烂了数千年而不绝如缕的盬盐文化的发祥地,这自然最具有探讨和弘扬的价值。 那么,这一个吸引过风流穆天子的盬地,它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再查《康熙字典》:“《说文》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行十六里。《左传·成公六年》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注》郇瑕,古国名,在河东解县。盬,盐也。猗氏县盐池是也。《周礼·天官·盐人》凡齐事,鬻盬以待戒令。《疏》盬出於盐池,今之颗盐是也。《史记·货殖传》猗顿用盬盐起。《注》谓出盐直用不练也。一说盬盐,河东大盬。” 听听这些史味十足的字眼:“河东盐池”“郇瑕氏之地”“解县”“猗氏”“河东大盬”……略翻字典和史籍,即可晓得这些信息的指向,统统交汇一处,它不是中国任何别的地方,正是古之河东郡,今之山西省运城市了。也许,马上就会有人设问:盬地既是山右河东,那跟山东商人猗顿公有嘛关系,怎么会有史书上的“猗顿用盬盐起”?别急,别急,笔者后面自有专章交代。目下,还是再品品盬之韵。 天津,也是著名盐产地。但天津籍的孟肇咏教授却醉心于盬盐研究,积多年心血之后断定:“盬这个汉字是为运城盐池而造的!”“运城盐池是我国远古最早被先民发现并利用的大陆池盐的代表。古人早把它称为‘盬池’。别的地方的盐池均不叫盬。”他特别引用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的话作证:盬,“河东盬盐也。地理志:河东郡安邑,盬池在西南。郡国志亦云:安邑有盬池。” 孟教授这话准确不准确呢?可以广为查证。不过就笔者查证的结果,你别说,偌大一个东土神州,还真没有哪个地方,把自家所拥有的盐池称作盬池、把所产之盐称作盬盐、把居家之地称作盬城什么的,就更别说有让穆天子“戊子至于盬”的历史荣耀了。倒是顺便查出,有两个因盬字而闹出来的有趣的当代麻烦。 …… 王雪樵先生下了上述考证、阐释功夫之后,最后来了一个令人信服并振奋的结尾:“盛字是运城的徽号和标志,它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彰显。建议把盬字作为运城市市徽的核心元素,同时在市区一些重要地段树立盬字碑,作为运城市的地标。比如在盐池岸畔,昭示世人此处即是华夏大地上独一无二的盬池;比如在市区中心广场,表明盬盐文化是运城的核心文化;比如在机场、车站和高速路口,告知外来的客人,运城在历史上是以盬而设的专城。……相信造型奇特的盬字,会以其独具的魅力,对提升运城的知名度和美誉产生一定影响。” 不是有个世界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吗?矗立在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是巴黎最高建筑物,总高324米。它成了法国巴黎的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成了法国文化象征之一,成了法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当代运城人已然下定决心,做出规划,正在运作,要打造出一个可与埃菲尔铁塔相媲美的世界级大景观,一个中国最大的汉字造型——盬。它将成为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和重要景点,成为盬盐文化的精美象征,成为运城人和全国人民的骄傲。 啊,盬,盬,一个盬字了得!盛池、盬盐、盛城,以及由它们所生发出来的人物群、事件群、故事群、知识群……数千年来洋洋洒洒,浩大深邃,光辉灿烂,无穷无尽,不绝如缕,敢情就是一部举世独有的大盛书啊1 2014年7月19日至21日,第十二届国际盐湖会议的部分盐湖专家学者,特意在运城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盐湖及盛盐文化考察。国际盐湖学会是国际盐湖研究的专业独立机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盐湖生物学、盐湖生态学、盐湖地质学和矿业及盐湖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每三年举行一次围际盐湖会议。它是盐湖学最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学术交流会。此次何以要专程来运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盐湖学会理事、本届国际盐湖会议秘书长孔凡晶先生介绍说:运城盐湖在世界盐湖开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产盐业的开创者和先行者,这里发明的垦畦浇晒产盐法,早于其他国家约1000年,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5000年的发展中,运城盐湖形成了厚重而独特的文化;运城盐湖先后开发了元明粉等十多种无机盐产品,并依托运城盐湖开发了盐水漂浮、黑泥洗浴、矿泉水疗等盐湖休闲旅游项目,这对其他地方对盐湖的综合开发利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哈哈!如此看来,一部大盬书,不仅中国人要读,全世界的人也要读。笔者不才,情愿在此以方块字首写这部大盛书,填掉空白,抛砖引玉,略尽盛盐子弟之责。 是为序章。 后记 在我出版的20多部书中,《盬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写得最顺溜了,一气呵成,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平均日敲5000至8000个方块字,而且几乎未作任何大的修改,属于一次成型式。 我不是快手。我想证明的是:写书不难,难在素材积累与灵感闪现,更难在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精神,去统筹你的素材与构思。文化河东是我故乡,古老的盐池就在眼前,村里父兄都做过盐工……所以,自打我有了人文追求,就极为方便地收集盬盐素材,积聚创作热情,呼唤艺术灵感,等待喷发机遇,日积月累中要铸造成功。终于,许多年之后的2006年,我的老朋友安永全先生作为河东主政者之一,力主为古老河东打造一张国际通用的文化名片,编一套高品位的《河东文化丛书》,特聘我做丛书主编,并担纲写一部为盬盐树碑立传之作。这可真应了刘克庄一句诗词:“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我胸中那一直炽热翻滚的监盐岩浆,到底有了喷发口,一气喷发下来,便是这部长篇传记文学《盬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 拙著初在《黄河》杂志刊出后,资深评论家杜学文先生即品评说:“周宗奇在他的《盬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中,对人类关于盐的重视程度进行了纵向的描述,从传说中炎黄二帝与蚩尤的战争,到晋商对监盐的贩运;从舜帝充满深情的《南风歌》到蒲剧的兴盛流传;从殷商之亡的大逃亡到历朝历代关于盐的管理、保护、控制甚至战争等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益盐兴衰成败图,可以说是一部重写的盬盐史。但是,作者又没有局限在简单地对史料进行整理考证和再现当中,而是围绕监盐勾画出一部由盐而引发的文化史。如关于盐的政策、盐的经济意义、由盐而生的战争,以及由盐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等。所以我们说守望盬盐,绝不是守护住那一池沧桑万年的盐水,而是‘守’,而且‘望’我们的文明。” 另一位著名评论家段崇轩先生也有话说:周宗奇“以盐作为写作的一条主线,探索、推演之间,却不期然牵动了那块土地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无数的故事和人物,而这些辐射开去,又波及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和社会。于是使这部纪实文学,不仅清晰地展示了监盐的演变史,同时也折射出了整个河东地区的文明史、文化史。河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写出了河东的历史,不就可以窥见中国历史的一角吗?同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写盐的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兼有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叙事语言,把一部盐的史话,写得生动鲜活、通俗易懂。这是作者对纪实文学写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作者“凭借他广博的历史知识、丰富的艺术想象、创造性的结构能力、鲜活洒脱的叙事语言,把一部零碎、干巴的盐史,写成了一部融史料性、学术性、纪实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文学史话,我们甚至可以称它是一部‘盐的诗史”’。 笔者多少也有点自鸣得意,尝言:这样写盗盐的书,从前未曾有人写过,今后也许没人能写得出来,故而乃一绝世孤品也!哈,这牛皮吹得,无非是图一时高兴也。不过,心中有个天大的遗憾倒是真的:河东官方将这张文化名片一次性买断,没让它流向图书市场,一般读者见它不到。这么史料金贵的书未能四海风光,我心郁闷。后来有一家出版社看中了它,要往他们一个“行走系列”中放,但提出两条修改意见:一是要把全国其他盐种也加进去;二是得体现出“行走”状态,比如像走马太行、走马黄河之类。这真是高难意见!加进海盐、井盐、岩盐,还能叫《监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吗?要说行走,非得写出如何用双腿丈量大地吗?用一颗真心在盬盐的历史文化中行走不算行走吗?……看来道不同难以为谋,此事遂寝。正愁前路无知己,忽有作家出版社黄宾堂先生贵人一闪,说且将《盬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拿来看看。这一看,有分教:寂寞花开处,忽有翠鸟啼。《监盐传——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运消运长,柳暗花明,总算得了个与广大读者公开见面的机会,幸甚!幸甚! 当年成书时,有一小小《后记》,彼情彼景,彼思彼想,现在品来也还难以割舍,何妨移于此,加以修订,以为收束。原文如下: “写一本书就像生一个娃儿。生娃儿当然是母亲孕育、生产的硕果,是母亲人生的最大骄傲;然而也是父亲直接参于、‘军民共建’的成就;更是父母双方多少代祖宗的血脉流贯、基因遗传和文化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娃儿又都是集体创作,都是一个人类系统工程。笔者这本书,不,笔者这个娃儿的呱呱坠地,绝非靠一己之力,与故乡学者安永全、王雪樵、李竹林、柴继光等先生息息相关。” 现在要加以补充的是:此次,这个娃儿能够幸运而体面地走向社会,闪亮登场,除与上述乡友息息相关外,还多亏了下列乡友学人的鼎力玉成,他们是:于波、黄勋会、孟肇咏、景惠西、咸增强、赵波、卫运虎、鲁哲等先生。另外,作家出版社的黄宾堂先生和翟婧婧女士,有柳暗花明之赐,功在难没。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周宗奇 2014年9月19日于太原学洒脱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