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唯一可与甘地比肩的“非洲圣人”,他的名字几乎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被西方世界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史上首位“最无争议”诺贝尔和平奖奖得主。影响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精神走向的划时代伟人——史怀哲心灵巨著!全球顶尖级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思想家提高人文修养的枕边书!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起影响整个世界,激励无数年轻人。销售过1000万册的经典励志读物,西方大中小学的课外必读书目。李开复、毕淑敏、美国前总统卡特一致鼎力推荐!最值得全人类阅读的生命之书!献给我们疲惫的英雄梦想!征服全球读者、作家、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的鸿篇巨制!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出版于1933年,开宗明义便说那是个“人性精神已然殒落”的时代,因为无论是科学、科技或权力,全都逸离了伦理的标准。于是阿尔伯特·史怀哲执著地讨论原始基督教的精神与历史上的耶稣;对巴哈的热爱(声音的诗人与画家);对重建老教堂管风琴的期望。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细述了个人的生活历程、思想与道德流脉的追忆,也对有伦理与文化关系的论述,道德真谛的阐释,字里行间流淌着他的哲学洞见与宗教悲悯。自传中结合了告白、叙事、探险与哲学思索,让阿尔伯特·史怀哲这个身兼神学家、音乐家、科学家与传教士医师的传奇故事,即使在我们这个犬儒的年代,也依然发人深省。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开宗明义便说这是个“人性精神已然殒落”的时代,因为无论是科学、科技或权力,全都逸离了伦理的标准。于是史怀哲执着地讨论原始基督教的精神与历史上的耶稣;对巴哈的热爱(声音的诗人与画家);对重建老教堂管风琴的期望。然而对当代读者来说,最让人感动的篇章应属揉合了神秘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哲学观,是史怀哲在后来的人生阶段中发展出来的伦理学,他称之为“对生命的尊重”。
一、童年与求学 //1
二、巴黎和柏林:1898 年至 1899 年 //13
三、斯特拉斯堡的早年岁月 //21
四、神学研究:1900年至1902年 //27
五、从教斯特拉斯堡大学 //35
六、耶稣与现代基督教 //43
七、 巴赫研究 //49
八、拯救管风琴 //57
九、立志做个丛林医生 //66
十、医学研究,1905年至1912年 //78
十一、准备奔赴非洲 //89
十二、从医时期的学术研究 //94
十三、初抵非洲:1913年至1917年 //109
十四、战俘营中的生活 //129
十五、重返阿尔萨斯 //138
十六、医生与牧师 //143
十七、非洲记忆 //149
十八、写作与演奏 //155
十九、再一次远度非洲:1924年至1927年 //163
二十、返欧两年与三度赴非 //169
结语 //174
史怀哲年谱 //191
史怀哲著作一览(按出版年代排列) //196
中外术语对照表(按中文笔画排序) //198
根据吉尔-杜劳特曼的理论,演奏时,手指一定要感知它与琴键之间的关系。演奏者必须掌控从肩膀到指尖整个机体的宽松度,避免不自主和下意识的颤动。当手指预备实施某个动作时,永远都要竭力弹出意欲弹出的效果。轻快的触键可以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但是指尖必须始终清楚如何按键、如何释键。在按键和释键过程中,手指必须意识到自己正灵巧地摆动,或向内(向拇指)或向外(向小指),当手指沿同一摆动方向接连按下若干琴键时,便可促使相应之音色与和弦的有机结合。
若手指摆动方向备异,音调的本质会产生分解。借由手指与手掌训练有素的摆动变化,演奏者即可弹出不同的音色及明确的层次。演奏者意欲获得与琴键间心领神会、信手拈来的完美关系,需竭力培养手指的触觉。当手指动作达到运用自如、丝丝入扣时,演奏者便能正确诠释、完美呈现各种音色及情感了。
吉尔将其理论推至登峰造极之境,宣称只要指尖功夫深,非音乐人也能磨成针,获得高超的音乐造诣。她从钢琴触键生理机制切入,力图研发有关艺术本质的一般性理论。也正因为如此,她对于艺术触感之本质研究原本应该是合理且有力的,却融入了某些深奥怪癖的想法,致其研究未获成功。
在吉尔一杜劳特曼的指导,及个人努力下,我彻底优化了双手的运用,逐渐掌控了自己的手指,这对演奏管风琴大有裨益。
尽管菲利普的钢琴指导模式比较传统,却也非常重要,使我得以规避吉尔褊狭模式之羁绊。由于两位恩师彼此互不相容,我必须隐瞒自己也是对方的学生这一事实。麻烦接踵而至,上午跟吉尔学琴时,我要运用吉尔的弹奏模式;下午跟菲利普学琴时,我得切换成菲利普式指法。
吉尔一杜劳特曼于1925年辞世,至于菲利普,我跟他的关系如同与维多尔的关系一样,至今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通过维多尔,我在巴黎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骚人墨客。他对我的物质生活也是关怀备至,好几次见我入不敷出而三餐难乎为继时,课后带我到卢森堡附近他熟悉的餐厅去大饱口福。
父亲在巴黎的两位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待我都不错。年纪较小的查理士,一位知名的预言学家,在现代语言教学改革方面颇有建树。通过他,我认识了若干大学教育界名流。多亏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与陪伴,我对巴黎产生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尽管参与了大量艺术和社交活动,我还是顺利推进博士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工作,当时我身强力壮,不怕熬夜,甚至整夜不眠第二天还能出现在维多尔老师面前弹琴。
巴黎国家图书馆借阅手续十分复杂,查阅康德宗教哲学文献几乎不可能。于是我决定不招惹二手资料的麻烦,专心攻读康德著作原文。
在攻读原著的过程中,我发觉康德著作在词汇使用上存在某些变数:例如,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宗教议题的段落里,用质朴的术语“先验的”(transcendental)取代了原来常用的术语“理智的”(intelligible)。我开始浏览康德所有宗教哲学著作,探究任何重要概念的表述方法,试图找出其词汇使用的来踪去迹,进而确定词汇含义的变化情况。由此,我发现“纯粹理性规约”中的一大段文字并非始于《纯粹理性批判》,而是出自康德早年作品《宗教哲学概述》。尽管前后著作之间存在某些相互矛盾的地方,他还是将其植入书中。
此外,我还发现,康德并未拓展《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辩证之宗教哲学框架。《实践理性批判》中讨论的宗教哲学,包括上帝、自由和不朽之三要素,都与《纯粹理性批判》所暗示的大不相同。在《判断力批判》及《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他全然扬弃了包含此三要素之宗教哲学。康德晚期作品的思路演变再度将我们导入《宗教哲学概述》的思路当中。
一般以为,康德之宗教哲学与上述三要素为等号关系,实则不然,他的宗教哲学是动态存在的。这种动态存在源于其批判观念论之假设与道德准则论之宗教哲学在诉求方面是水火不相容的。在康德著作中,他将批判的宗教哲学与伦理的宗教哲学并列推进,意欲将二者合二为一。他最初设想,可以轻松整合《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辩证法,然而,他所设计的路径走不通,因为他并未滞留于早期的道德律概念(一如《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中所预设的那样),反而持续扩充原有的含义。这种深化的道德律概念触发了超越宗教观念论的若干宗教性问题。在康德的宗教哲学之道德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批判观念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变得似乎不再重要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康德的宗教思想被其最深伦理所左右时,“不朽”这个要素便失去其存在的理由了。于是,康德选择走一条深化道德律的宗教哲学路线,不再坚持将其宗教哲学建立在批判观念论基础之上,两者就此分道扬镳。然而,注定的结局是,随着思考渐次深化,康德无法继续保障其思想体系的整体一致性。
P15-17
吴清友(台湾诚品集团董事长):本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我就是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