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共2册)
分类
作者 (美)诺曼·弗里德曼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诺曼·费里德曼编写的《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剖析了海军装甲战舰问世以来,海军炮术与战术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海军舰炮火控、火力发展和战术演进为主线,结合当时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详细回顾、评价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海军炮术技术发展和战术演变的全过程。同时,本书还着重从炮术角度重新审视了历史上多次意义深远的海战,对于了解舰炮海军火力、海战战术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内在的动因和所导致的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全球主要国家海军都经历了巨舰大炮时代最令人激动的岁月,那个时代的海军继承并利用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最新科技成果,在短短50~60年间几乎达到机械化战争时代海上武装力量演进的巅峰。《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通过剖析海军装甲战舰问世以来,海军炮术与战术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突出海军舰炮火力发展和战术演进为主线,结合当时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详细回顾、评价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海军炮术技术发展和战术演变的全过程。

《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由诺曼·费里德曼编写。

目录

简 介

第一章 舰炮相关问题

 克服舰体运动影响

 提升舰炮射程的需要

 目标测距

 距离变化率

 舰上信息传输

 系统整合的问题

 1904~1905年日俄海战经验

 本章注释

第二章 射程计算相关问题

 维克斯钟

 海战场态势标绘

 德雷尔火控台

 普兰及其综合解决方案

 普兰系统的对外输出

 本章注释

第三章 射击和命中

 利用火控系统

 射击指挥仪

 集中多舰火力

 本章注释

第四章 1904~1914年海战战术

 鱼雷

 分舰队战术

 反思炮术问题

 测距仪控制

 战争爆发

 战争结果

 本章注释

第五章 令人惊讶的1914~1918年

 黑尔戈兰湾海战

 福克兰群岛海战

 斯卡伯勒突袭

 多格滩海战

 日德兰海战

 大战期间海军所使用炮弹

 本章注释

第六章 大战间歇期舰炮火力发展

 反思火控系统

 改进射击指挥仪

 火控系统的输出

 轻型舰只火控系统

 射击问题

 集中火力问题

 本章注释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期间其他炮术革新

 Mk X型海军火力指挥控制台

 战争期间经验

 本章注释

第八章 德国海军

 一战时期的德国海军

 一战时期的奥匈帝国海军

 德国海军对一战的总结

 一战后德国火控系统的荷兰元素

 二战时期的德国海军

 本章注释

第九章 美国海军

 一战后美国海军火控系统发展

 新一代火控系统的出现

 二战前美国海军炮术射击

 本章注释

第十章 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

 二战期间的美国雷达系统

 二战期间美国火控系统发展

 科曼多尔群岛昼间海战

 本章注释

第十一章 日本海军

 力量均衡器:远程炮术和鱼雷

 战争经验

 本章注释

第十二章 法国海军

 令法国海军惊诧的一战

 一战后法国海军的发展

 本章注释

第十三章 意大利海军

 本章注释

第十四章 俄罗斯/苏联海军

 本章注释

附录 发射药、舰炮、炮弹及舰用装甲

 发射药

 舰炮和弹丸

 穿透装甲

 舰炮

 本章注释

试读章节

就在英国开始探索将20世纪初出现的各类新事物应用于战舰,进一步提升舰炮系统的效能之时,第一次大规模采用大口径重型舰炮进行的现代化海战于1904~1905年在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之间爆发了。日俄战争中的海战场主要在东亚西太平洋海域进行,其中有两次主要的作战行动,分别是1904年8月10日爆发的黄海海战和1905年5月27日爆发的对马海战(也称为日本海海战)。特别是对马海战,其战术和技术经验堪称近代海军史上的里程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之后各国海军的装备及战术发展。英国皇家海军兵工处对此次海战中应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作为未来舰炮炮术发展的指导,在其后爆发的一战中,它对英、德两国海军的战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期间,英国是日本的盟国,所以皇家海军驻日本武官(其中较著名的武官包括皇家海军W.C.帕肯汉上校和托马斯·杰克逊上校)也有机会随日本舰队亲身经历了此次海战。帕肯汉上校随日本帝国海军“朝日”号战舰参战,但上校清楚地认识到其所在日舰战术落后,当时该舰未配备电子式舰炮射击数据发送一接收装置,而其他日舰配备了类似系统。在1904年8月10日的黄海海战中,帕肯汉上校发现该舰舰长未使用语音通信工具,而是直接以喊话的方式向舰桥上操作测距仪的军官指派目标,而该军官在获得距离数据后,亦由其副手通过扩音器将距离数据传输给船体前部上层建筑的专职人员,该专职人员的任务,就是重复前者喊出的距离数据并同样使用扩音器将其传输给其他战位。相关信息传到战舰上层建筑后,再由专人通过连接各炮位的话筒继续传输工作。当战斗期间全舰各炮位激烈射击时,由于噪声太大,平时使用的扩音器无法发挥作用,战舰只得挑选多名人员携带黑板站在舰桥上的显眼位置,以文字替代语音进行信息传递。如此作战,其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当战斗进入白热化程度,各炮位舰炮都在竭力快速对目标实施射击,各种环境噪声此起彼伏,此时根本没人有空闲关注舰桥上来回转动的黑板上到底写着什么。总体看来,日舰上的这种数据传递方式在平时虽仍有效,但在战时,特别是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其缺陷就暴露无遗了。于是,各炮位的射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随着本舰与目标之间距离的缩短,射击的精确性也会随之上升,但并不能指望与敌舰越打越近的这种情况在每次战斗中都能出现。

对于帕肯汉上校而言,由于日本海军并未意识到测距仪观测到的目标距离与各炮位实际用于射击的距离之间并不完全相同,他们仍认为前一种距离就是直接用于舰炮射击时的重要参数,使其更轻视日本海军的战术和炮术水平。在现实中,每门火炮在制造过程中都存在着差异,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舰炮各部分的磨损程度的加深以及发射药量的不精确性,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火炮的命中率,至少从某种意义上看,每门舰炮对自身而言都是唯一有效的“测距仪”。在较短的交战距离内(如4500码),炮弹射击后形成较长的危险区,足以弥补火炮因使用测距仪以获得的实际距离作为参数,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射击误差;而在更远的交战距离上(12000码),如果不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各种因素,想要获得较高的命中率显然不实现。在复杂的海战环境中,即便在对较远距离外的目标测量时使用具有较高准确度的测距仪,也仅能为舰炮在最初瞄准时提供一定的指引和参考,将舰炮命中率全部寄托在测距仪上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多门舰炮获得较准确的目标距离,想要有高的命中率仍不太可能。帕肯汉上校还观察到,日本海军的战舰在其各炮位失去了与其测距仪的联系后,反而命中率提高了,帕肯汉上校曾对此评论称:日舰炮手在炮术表现上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任何在现场见证过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而更多未在现场的人,则将这种反差归功于是日舰舰炮操作人员由于战时原因从原始的舰炮控制模式摆脱了出来,外加获得的好运气。

黄海海战转入日本舰队所预期的轨道,源于两方舰队在较远距离上的几次对射。战役的转折点应该是由一枚日舰发射的12英寸口径炮弹开始的,这枚炮弹命中了俄舰“沙列维奇”号的指挥塔,瞬间击毙了该舰指挥塔内的所有人员,此举使此艘俄舰的指挥陷入瘫痪;下一艘遭殃的俄舰是与“沙列维奇”号成纵列队形的“雷特维赞”号,当时这艘俄舰似乎正在根据旗舰命令转向。而当这艘战舰按命令转向时,其侧舷也暴露在日舰的火炮之下,其指挥官马上意识到即将发生的事。果然,日舰编队也发现了战机,该舰因命中多枚炮弹而陷入混乱。至此,俄舰队编队被打乱,最后被彻底歼灭。此战中,日本海军也认识到俄军舰炮的炮术水平相较于自己更胜一筹,俄舰发射的炮弹经常打到日舰附近,也有不少命中了日舰。至于此战最后的结果,英国武官则认为,日本海军的运气显然比俄军更好,至少被命中的战舰并未遭受到实质性的重创。

整体而言,1904年8月的黄海海战对于整个日俄战争的战局并不是决定性的战役。日本帝国海军在此战中的统帅东乡平八郎显然不能容忍损失任何一艘战舰,他在黄海海战中的表现足以彻底将帝俄太平洋舰队封锁于它在中国的旅顺港基地,并完全控制了日本与朝鲜之间的黄海水域。正因如此,部署于中国山东的日本陆军在解除了海上的担忧后,获得了更大的行动自由,陆军通过多场陆上激战,用重炮彻底摧毁了俄军被封锁于港内的舰队,并占领了旅顺港。而在日军取得陆上战场的彻底胜利前,俄国派出了它剩余的海上力量,由罗杰斯特文斯基海军上将率领的波罗的海舰队远赴东亚以增援被困的太平洋舰队。但由于英日同盟及其他原因,俄舰队无法由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远东,不得不绕道好望角(行程逾18000海里)前往目的地。待波罗的海增援舰队航行大半个地球后,由北欧赶赴东亚时,却发现太平洋舰队及其基地已彻底陷落。而劳师远征的波罗的海舰队此时在未靠岸整补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以逸待劳的日本舰队。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日本的盟国,俄舰队无法在远征中的大多数港口进行补给,有时两个可用于补给燃料的港口之间的距离远超过了俄舰的续航能力,因此俄舰很多时候不得不加大燃煤的装载量,甚至在甲板上都堆满了袋装的燃料。在远航的8个月时间内,俄舰的射击训练也被忽视,期间只是在印度洋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的港口停靠时(此次停留持续了一个多月),进行了一次远距离实弹射击训练。而缺乏持续的炮术操练,俄舰水兵的炮术水平也难以维持,这对之后意义重大的对马海战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P49-52

序言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全球主要国家的海军都经历了巨舰大炮时代最令人激动的岁月,那个时代的海军继承并利用工业革命以来的最新科技成果,在短短50—60年间几乎进入机械化战争时期海上武装力量演进的巅峰。虽然与当代各国的海军相比,当时的海军,无论是火力还是火控技术,都显得较为原始,但不可否认,它们所代表的正是那个时代最为先进的海战技术和模式。本书剖析了海军装甲战舰问世以来,海军炮术与战术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海军舰炮火控、火力发展和战术演进为主线,结合当时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详细回顾、评价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海军炮术技术发展和战术演变的全过程。同时,本书还着重从炮术角度重新审视了历史上多次意义深远的海战,对于了解舰炮海军火力、海战战术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内在的动因和所导致的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诺曼·弗里德曼博士,是国际知名的战略学者、海军装备发展史专家,尤其擅长综合历史、技术以及战略等诸方面因素全面透彻地分析当代问题,《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正是这样一本全面分析舰炮及火控解决方案发展与演进的综合性历史著作。作者近几十年来,先后出版了《无人空中作战系统》、《冷战经历》、《恐怖主义、阿富汗和美国的新战争方式》、《50年战争:冷战时间的冲突和战略》、《海权和空间》以及《作为战略力量的海军》等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的著作。为了保持全书的连贯流畅及对作者的尊重,译者完整地保留了书中所表达的立场和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同意或支持书中所表达的立场和观点。本书由肖丁负责翻译第一章至第七章;彭英武负责翻译第八章至第十四章;毛翔负责序、附录的翻译;李健负责全书的校审。此外,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可能未能对文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做出准确翻译。在编译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的指导与帮助,在此特表感谢之意。

译者

2012年9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