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半湾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半湾编著的《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汇集的文章,就是对于这一经历了剧烈思想动荡的文化老人具体而深入的回顾、梳理、研究,自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所收文章的内容依次是:与“胡风案”相关问题、对舒芜先生学术成就的探讨、回忆与怀念。

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胡风一案及舒芜先生与它的牵连,十几位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个言路较畅通的年代,这些文章展示了各自的思考的深度,也涉及到许多过去未被重视的史料。有兴趣研究这段历史的人,自能看出其中的眉目。舒芜先生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曾详谈自己解放初的思想转变,因和这部分内容密切相关,故也作为附录收入书中。

内容推荐

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舒芜是一位饱经沧桑、历尽劫难的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他便卷入其中。他与这一事件的真实关系及其深层原因的探析,对于深入研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知识分子思想史,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舒芜晚年在周作人研究、《红楼梦》研究、女性研究等方面均颇有建树,其学术成就亦很有探讨总结的价值。

陈半湾编著的《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辑入了朱正、钱理群、刘绪源、孙郁等人的三十多篇文章,是对于舒芜的不平坦的人生道路及其著述的回顾、梳理和研究。《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依次为: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的相关问题,对舒芜学术贡献的阐述,亲友的回忆与怀念。

目录

                   我所记得的有关胡风冤案“第一批材料”及其他

叶遥

【附】

致艾晓明的信

舒芜

细读胡风之“关于舒芜问题”

——兼及“将私人通信用于公共事务”问题

吴永平

读书敢写的种子

朱正

悼舒芜

罗孚

从开端到结局

——胡风事件背后的左翼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钱理群

往事问天都冥漠

姚锡佩

思想者的知情意

刘绪源

[附]

反思、忏悔与批斗会模式

刘绪源

致刘绪源

吴黛英

告密者或“被告密者”

王晓渔

舒芜: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悲剧

周筱赟

一个知识分子在政治大潮中的宿命

方竹

舒芜:不幸的思想者

方竹

舒芜的妇女观及其性别文化批评

乔以钢李玲

男性女权主义者:舒芜对中国男权的批判

沈睿

一片婆心哀妇人

——舒芜妇女观概说

张阳

为现代文学研究打开另一扇大门

——舒芜先生的周作人研究

张铁荣张阳

庾信文章老更成

——舒芜的周作人研究

黄开发

舒芜先生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略述

彭玉平

读诗忆往:怀念舒芜先生

陈致

舒芜和我的两家争鸣

朱正

悼舒芜——不胜天地古今情

党沛家

深情的叛逆者—我与舒芜前辈交往的两个世纪

许福芦

寂寞心情好著书

孙郁

与舒芜先生结邻

夏晓虹

我所接触的舒芜先生

王培元

跳出舒芜的概念认识舒芜

靳飞

怀念舒芜先生

杨怀志

令人长忆碧空楼

尹文胜

曾看空山碧月沉

何宗桓

痛悼三哥

方徨

回忆父亲

方非

我的老爸

方朋

我心中最好的人走了

袁卓娅

我的外公

杨章章

试读章节

悼舒芜

罗孚

八十七岁的作家舒芜,前几天(2009年8月18日)在北京去世了。

舒芜原名方管,是《古文观止》中桐城派古文名家方家的后人。父亲方孝岳是广州中山大学的教授,是著名的文学史家、古音韵学家。夫人陈沅芷是北京二十五中的教员,1966年被“红卫兵”活活打死。次女方林因下乡插队,贻误病情,高位截瘫,1976年冬天自杀了。

得享高龄的舒芜日子也并不好过。解放不久,他就被涉进了胡风集团的大冤案之中,死后还要被一些报纸称之为“胡风集团冤案的文学告密人”,好像这宗冤案是因为他舒芜告密而起,其实是胡风向中共中央上了三十万言的长信,对中共的文艺政策提出了许多批评的意见,触怒了毛泽东,这才惹出滔天大祸。舒芜在起初参加讨论时,批评了胡风的宗派主义活动,涉及到许多人,这些人都被网罗进了“胡风集团”之中,最后居然成了拥有两千人之众的“胡风反革命集团”,而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字狱冤案。舒芜在参加对胡风的批评讨论时,为了批评胡风的宗派主义活动,提到了许多人,当局为了追查,向舒芜要了许多信件,这就成了所谓胡风集团,到了毛泽东手上,却居然成了“胡风反革命集团”了。这“反革命”不是舒芜提的,这不是他所告的“密”,他所告的只是他认为这些人搞的宗派主义活动。追根到底,他并没有告什么人的什么“密”,他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告密者”,不是他主动要“告”,而是有关方面向他要,向他索取,特别是这一冤案案情大白宣告不能成立以后,一些报纸还要把“告密者”的头衔加在他的头上,这是不够公道的。

抗日战争爆发,舒芜经过湖南、广西而进入四川。他是在桂林的时候,才开始用了舒芜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因此开了他一个玩笑,说舒芜是“桂林舒芜”,而不是“桐城舒芜”,并且在《桂林晚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向桂林的读者介绍他们这位“乡亲”。算起来,他写的一些大为引人注意的文章,如《论主观》之类应是二十多岁的事吧。

这时,他已由桂林到了重庆,到了江津,进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书,二十几岁的人就当上了大学教授,真不容易!可以说,他这时已是和台静农这些名教授逐渐齐名了。和台静农在一起他写出了《论主观》之类的大文章,也写了许多旧体诗词,显得很有功夫。台静农后来还写了鲁迅的全部的诗篇,成了一个长卷,把它送给了舒芜。

“胡风集团”冤狱后,舒芜并未因此立功受赏,不久,却被划为右派。更后右派不成立,被取消。

他终于被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在这份工作之外,他做了大量的“回归五四”的工作。所谓“回归五四”,是他晚年回顾一看,终于发现,“原来我根本没有学到任何马克思主义,曾经自以为信马克思主义,并信其与五四精神一致者只是自作多情。马克思主义究竟是怎样的其实毫无所知。三十年过去了,可以做事的时间不多了,再有三十年,检点下来,我原来的几个思想的基点之中,只有尊五四,尤尊鲁迅,反儒学,尤反理学,反法西斯,尤反封建法西斯这几点,大致还能保存……我只能就在这几个思想基点上尽量做点事。”

他说:“我恢复了用舒芜这个笔名发表文字的权利以来,所写的文字,全是围绕着尊五四,尤尊鲁迅,反儒学,尤反理学,反法西斯,尤反封建法西斯这几个中心的……我认为它(指《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有‘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的精神,是儒学统治之下最具体反儒学尤反理学的叛逆传统的作品,尽管其中也说些儒学的话。对于周作人的叛国附逆,我反对有些论者曲为辩解,甚至为之翻案,我发表过驳斥的专文,但是我认为,他主要是个文学家思想家……他与鲁迅,是体现五四精神的两个高峰。对鲁迅的研究,已成显学。对周作人的研究,一直不够,我在抗战期间写的《今人·历史与人民》中也只是简单的否定了他,所以现在有加以系统研究的必要。”他因此写了一本《周作人的是非功过》。

在《回归五四》中舒芜写下了他对“胡风集团”这冤案表示的沉痛的态度。他说,《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虽非我始料所及,但是它导致了那样一大冤狱,那么多的人受到迫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乃至失智发狂,各式惨死。其中包括了我青年时期几乎全部的好友,特别是一贯挈我掖我教我望我的胡风,我对他们的苦难,有我应负的一份沉重的责任。本书的编辑出版,也是向历史把这份沉重的责任永远铭记下来。”

他说,他从来没有把胡风写给他的任何信交给任何别的人。

P35-36

序言

舒芜先生来到这个世界上,读书、思考、写作,2009年离去时,是有独立思想的学者。

他青年时期醉心东西方哲学,研墨子,读康德、黑格尔,雄心勃勃要对墨学开创新的系统研究工程,写下一部几十万字的墨经疏证,还发表了一系列哲学文章。

然而,他生在剧烈动荡的时代,如一切热血青年,在光明与黑暗的争斗中要发出自己的呼喊。但世事难料,他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同一文学观点,两次卷入政治漩涡,且处于漩涡中心。屠格涅夫说:“如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一个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舒芜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起大落时期的“最具体的个人”。

所幸,他与全中国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已从信仰,到迷茫,到觉醒。虽然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依然一直大于对学问的关注,但是晚年,他走的是“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道路。

本书汇集的文章,就是对于这一经历了剧烈思想动荡的文化老人具体而深入的回顾、梳理、研究,自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所收文章的内容依次是:与“胡风案”相关问题、对舒芜先生学术成就的探讨、回忆与怀念。

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胡风一案及舒芜先生与它的牵连,十几位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个言路较畅通的年代,这些文章展示了各自的思考的深度,也涉及到许多过去未被重视的史料。有兴趣研究这段历史的人,自能看出其中的眉目。舒芜先生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曾详谈自己解放初的思想转变,因和这部分内容密切相关,故也作为附录收入书中。

第二部分是几位作者对舒芜先生学术成就的评析,包括妇女问题研究、周作人研究及古诗词研究等。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女性苦难的悲愤呐喊,是贯穿舒芜先生一生的,同时也贯穿于他的《红楼梦》研究和周作人研究之中。有专家认为,他的《红楼说梦》与王昆仑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都是对《红楼梦》深有研究、并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好书,本书未能辑入《红楼说梦》的评论文章,不免有些遗憾。

除上述几方面外,舒芜先生还写过不少谈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虽显零星散漫(曾编过一本薄薄的集子《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但据行家说,却是从古典文学中走出来,深谙古典文学,而又能站在新文学的时代高度,高屋建瓴、“观水观其澜”的研究,这是不少专业研究者难以达到的境界。惜未找到谈舒芜先生这方面成就的文章,特拈出此点,供研究者参考。

第三部分是回忆文章。解放初舒芜先生从南宁调到北京后,一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反右”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无论古典部、外文部、现代部,均人才济济,各尽其能。舒芜先生曾写过多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友兼同事——聂绀弩、张友鸾、周绍良等;可当他去世时,古典部的旧同事大都驾鹤西去,竟已无老友可回忆那段岁月,而那是舒芜一生中非常宝贵的几年。幸有几篇更年轻些的朋友的回忆,与家人的回忆一起沉甸甸地放在书中。

感谢所有赐稿的朋友,特别感谢文汇报刘绪源先生、南开大学乔以钢女士、中山大学张均先生、上海译文出版社陈飞雪女士等,他们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提出不少宝贵意见,有的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本书最初拟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最终转至人民文学出版社,这要感谢王培元先生的大力支持,衷心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致谢!

陈半湾

2013年5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