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生动记述了司徒眉生活跃于国际政治台前幕布的传奇一生。踪迹涉及万隆会议、印尼九卅政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台海事务等,交结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金日成、西哈努克、纳赛尔等各国政要和苏加诺等印尼三届总统。阅历逾半个世纪。大事件,小花絮;大背景,小细节;大人物,小性情。好看,耐读。史实性与趣味性共熔一炉,堪称传记文学之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华人--司徒眉生传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袁厚春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生动记述了司徒眉生活跃于国际政治台前幕布的传奇一生。踪迹涉及万隆会议、印尼九卅政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台海事务等,交结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金日成、西哈努克、纳赛尔等各国政要和苏加诺等印尼三届总统。阅历逾半个世纪。大事件,小花絮;大背景,小细节;大人物,小性情。好看,耐读。史实性与趣味性共熔一炉,堪称传记文学之佳作。 内容推荐 认识一个人,就是打开了一本书。“读人”要比读书吃力,但更有滋味,收获也更大、更长久。这也许就是传记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之一吧。早就有朋友劝我:你干吗老写报告、纪实、传记文学……干吗不写写小说、剧本什么的?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嘛。我说,看起来那里全是别人的经历、作为和思想,可是躲在那后面的灵魂必定是作者的,那是隐藏不了的!面对主人公,作者总是试图从知识、思想、感情、品格上一步步接近他,理解他,“消化”他……以至把自己变成他——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每一步都在攀登,都有收获;同时又力图站在旁边、远处、高处去冷静地观察他、判断他——其中难免有浅薄、偏颇、武断之处,这是需要读者加以分辨和指正的,但毕竟也是一个充实和拓展的过程。苦则苦矣,其乐无穷! 目录 引 子 上篇 第一章 新中国最盛大的欢迎仪式上 有人为意外的殊荣局促不安 第二章 游击区临时政府的火车上, 苏加诺认识了一个华人少年 第三章 1911年,一部残旧《三国志》 陪伴十一岁的司徒赞漂泊南洋 第四章 墨拉比火山脚下的操场上 穿开裆裤的思想者在发呆 第五章 茫茫人海谁知己 雅操同赓正气篇 第六章 黑夜里只身赶路的孩子 忘不了前头那支火炬 第七章 黄昏狱墙外,什么人 总弹那支忧伤的钢琴曲 第八章 如饥似渴有名师无校何妨 盗亦有道抄够六十分足矣 第九章 墙上争国是形诸报端 大佬宴鸿门单刀赴会 第十章 原来总统府的后花园里 还有这么多学问 第十一章 举世瞩目的亚非会议前夕 他也是“参与创造历史”的人 第十二章 总统临阵点将,命他现场口译 外长的评价是一句留声机广告词 第十三章 总统兼总理晨练改“早朝” 秘书升助理仍属“私人”级 第十四章 你们要派翻译尽管派 但我还是要用眉生 第十五章 谁说中国元首夫人 不会讲英语? 第十六章 红豆生南国 此物最相思 第十七章 苏加诺把健康交到北京专家手上 “中国咖啡”虽苦,却总能给他希望 中篇 第十八章 “九卅”护驾反遭政变 总统手谕潜送逃亡 第十九章 三十八年缘根骤断 港穗京澳冷暖惊心 第二十章 政客面孔可一日三变 不变的是民心 第二十一章 如果是种子 埋在土里总能发芽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六届联大“一槌定音”的人 赴任前两度暗访司徒眉生 第二十三章 毛泽东:今年的两大胜利我都没想到 周恩来:不要忘了一槌定音的马利克 第二十四章 “八五老人”张国基论司徒赞 爱国出于天性至死不渝者也 下篇 第二十五章 十六年后仇家有约 万里单骑从容赴会 第二十六章 通缉犯突然造访 胡椒商跌破眼镜 第二十七章 突然有人拦路谢恩 不会是在拍电视剧吧? 第二十八章 情报官闻讯求见 面对面一言不发 第二十九章 一桩旧日“悬案” 引出两个“包公” 第三十章 铁面将军驾车导游 朋友听了没人敢信 第三十一章 想不到苏加诺女儿荣任总统 女承父志,从引进“中国咖啡”开始 第三十二章 污辱性称呼必须废止 但称呼不是最重要的 第三十三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十四章 祝福你,美丽的千岛之国 续篇 第三十五章 电视台翻拍当年图片 无意间勾起往事一桩 第三十六章 五十年后重现胜景 坚辞却功乐居人后 后记 试读章节 1956年9月30日,新中国迎来了一位来自遥远的赤道之邦的贵宾——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 总统专机未落,二十八岁的华人司徒眉生竞成了第一个接受献花的“人”。 当晚,毛泽东在家宴上,破天荒一次送给他三幅亲笔题名。 那时,他在苏加诺的政府里并无名分,鉴于外事需要,出发前才给他一个“总统私人秘书”头衔。 原来,举世瞩目的亚非会议前夕,五个发起国在是否邀请中国的问题上遇到重大难题,这位小记者接受了总统赋予的一个微妙使命……直到五十年后,大会秘书长才揭开秘密,称他是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人”。 总统访华,一场重要演讲在即,苏加诺I临阵换将,指定他担任现场翻译……从此,他未到,总统拒绝讲话。 他曾跟随总统及夫人三次访华,遍访亚、欧、非洲数十个国家;陪总统“零距离”地接待过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毅等中,国领导人和多位其他国家的元首,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巴基斯坦总统布托、法国总统戴高乐、埃及总统纳赛尔、加纳总统恩克鲁玛、越南主席胡志明、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朝鲜首相金日成、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通常,总统在他就在,如影随形,人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直至1965年该国军人政变。 秘密绑架前夕,苏加诺利用最后一点总统权力,命警卫团长带他的手谕护送他上飞机,紧急逃亡……阿姆斯特丹,香港,广州,北京……几经辗转,潜居澳门,成为一介平民。 此时,印尼和台湾的报纸已把他描绘成一个翻云覆雨、十恶不赦、专门操纵总统的共党间谍……其实,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十四岁时,倒是追随母亲在国民党“复兴社”手下,为地下抗日活动送过“鸡毛信”,由此沦为日军拘留所里最小的囚徒;光复以后,也是从当地国民党的一家报社开始他记者生涯的。 想不到,逃亡六年以后的1971年,印尼外交部长马利克出任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前夕,特为联大面临的“中国席位”难题,两次到香港与他密商机宜,并托他到北京摸底通气……其后,这位主席置本国总统旨意于不顾,在举世瞩目的激烈争辩中“一槌定音”,敲定了连毛泽东也没有想到的历史性胜利;这位轮值主席也因此而青史留名。 更想不到,在他逃亡十六年以后,曾派人四处追捕他的印尼政变总统苏哈托,派情报局长专程到香港,请他回去谈谈——他想与中断外交关系已达十六年的中国政府沟通联系…… 尤其想不到的是,苏加诺总统的女儿、十五岁时常代表她母亲在“司徒叔叔”陪同下接待来访元首夫人的小姑娘梅加瓦蒂,当选为印尼的第五任——该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任女总统! 历史似乎回到了五十年前。无论在中国还是印尼从未担任过任何官方领导职务的司徒眉生公民,又成为亚洲两个大国之间的“民间大使”。 他很平凡,又很神奇。 在人群里我们认不出他;翻开历史,才处处发现他的痕迹。 人说,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那么,他曾为了什么机遇而准备过什么吗?P1-2 后记 作为一部书稿,本来2004年底已经封笔了,北京《报告文学》杂志也已抢在纪念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前夕全文刊登。但是2005年4月发生的事情,对于我和我的主人公都是不能遗漏的。于是,5月,我再次躲到毗连澳门的珠海岸边赶写“续篇”。这一来,让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的陈翠玲总编来了个“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向港、澳及海外特别是印尼发行的便利条件,抢先出版了繁体字竖排海外版。上述两个版本,很快得到了信息反馈,特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尼以及中国内地曾与我的主人公相知相熟,包括有过重要共事经历的人士,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补充和印证,对作品大有裨益。作者再次增补修订,形成了第三稿,把它郑重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她的前任社长,是曾在印尼从事地下抗日活动,尔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印尼大使的王任叔(巴人);我的主人公第一次参加外事活动,就是1950年王大使向苏加诺总统递交国书的仪式。 这是我的第三部传记文学作品(含一部传记体报告文学)。它们的结稿时间分别是1984、1994和2004年,恰好是每隔十年一部,也刚好记录了我届满四十、五十和六十岁三个年龄段的生命轨迹。三部作品的主人公,一个是历史上曾经三起三落的中国化工部长、农垦部长、河北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高扬;一个是第一个把高速公路概念引入中国内地并用十年时间作出样板的香港经济战略家、著名建筑工程师、实业家胡应湘爵士;一个就是本书所写的这位司徒眉生,他在中国与印尼两国关系和各自政局发生剧烈变动的五十年间,总能受到各方最高领导人的信赖,以不可替代的微妙作用“参与创造历史”,一个名副其实的“民间大使”、“无冕之王”、国际社会活动家。 认识一个人,就是打开了一本书。“读人”要比读书吃力,但更有滋味,收获也更大、更长久。这也许就是传记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之一吧。早就有朋友劝我:你干吗老写报告、纪实、传记文学……干吗不写写小说、剧本什么的?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嘛。我说,看起来那里全是别人的经历、作为和思想,可是躲在那后面的灵魂必定是作者的,那是隐藏不了的!面对主人公,作者总是试图从知识、思想、感情、品格上一步步接近他,理解他,“消化”他……以至把自己变成他——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每一步都在攀登,都有收获;同时又力图站在旁边、远处、高处去冷静地观察他、判断他——其中难免有浅薄、偏颇、武断之处,这是需要读者加以分辨和指正的,但毕竟也是一个充实和拓展的过程。苦则苦矣,其乐无穷! 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一写,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周围是否有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愿意帮助你。如果没有,你就不必费力气了。荣幸的是,我前面提到的三部作品都是在人们争着向你提供材料,推着你完成采访和写作的。 最初引荐我认识司徒眉生的,是我三十年前的老领导、原铁道兵文化部副部长朱振声同志。他是一位老作家,1984年铁道兵撤编以后,接受委派在澳门、珠海一带寻求商机,认识了司徒眉生。向我引荐之前,他已经替我判断过了,所以一荐就准。 第一个向我提供有关司徒眉生和印尼背景资料的是书秀博士,她曾是一位新闻记者,又是研究中国与东盟有关问题的学者,给过我不少启发。 在中国的内地、澳门、香港和印尼各地的采访中,热心提供材料和其他帮助的人很多很多,有的书中已经提到,恕不一一列举。还有一些未曾谋面的朋友,以他们的著述为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印证。计有吴玉成《广东华侨史话》,范如松《东南亚华侨华人》,印尼李卓辉《迎接落地生根时代》,游禄中《印尼华人之命运》,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邓立《吴阶平传》,岳美中《锄云诗集》,何晓鲁《元帅外交家》,陈敦德《胜利在1971》,尹家民《将军不辱使命》,还有鲁斯兰《万隆脉络》,以及《黛薇夫人自传》等等,谨致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言及此,笔者不由平添一重惆怅与沉重。本书涉及的三位重要历史见证人——亚非会议前后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将军的秘书兼翻译陈丽水,印尼外交部秘书长暨亚非会议秘书长鲁斯兰·阿卜杜干尼,和始终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所倚重的资深外交官熊向晖,都曾以其特有的角度为本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与帮助,寄予了深重的关切。不幸未及本书终结稿出版,他们竟在一年内相继辞世。对鲁斯兰、熊向晖两位的著述和言行,书中尚有较多引证和描述;对陈丽水先生则着墨不多,可他是我为撰写本书而采访的第一人。这位素来严守外事纪律、中规中矩、谨言慎行的老外交官,身体又不好,这天竞和我谈了整整一上午,话题涉及亚非会议、中印(尼)关系、苏加诺以及印尼华侨华人问题等等,有问必答,唯恐不周。末了,他和老伴儿——两位颤颤微微的耄耋老人,竟执意留我在他们社区的食堂里共进午餐……我知道,老人情不在我,而在我们交谈的话题里,在那段令人怀念的历史中…… 陈丽水、鲁斯兰、熊向晖三位老人与本书的关系,恰恰都在亚非会议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上。我知道,只有亚非各国及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大业的胜利,才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还有,中国与印尼两国关系的前景,也是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这里,我要谈到另一位印尼朋友,他没有给我提供什么故事,仅以他的见解对我的创作心境带来鼓舞,这里要单独提及。我在印尼采访期间,正值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前夕。一天,司徒眉生带我会见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苏西洛(现总统)的华人助选团主席——实业家陈家平。陈先生年约五十,汉语纯正,干练潇洒,但有些憔悴——他正在协助苏西洛加紧准备“百日政纲”。他早年在新加坡读完大学,又到美国攻取博士学位,之后回来掌管家族产业。谈到苏西洛的治国方略,他如数家珍,其中有一个在临近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荒岛上开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谈到我最关心的新政权将如何措置与美国、中国的关系时,不是他的结论而是他的出发点和思路,让我感到满足。他的大意是,无论谁当政,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都不应该是种族、血统和思想宗教信仰,而是国家利益,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决定的因素是经济基础。对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巨大经济体,我们为什么要忽视它的存在而与之交恶?又怎能忽视它的存在?!…… 这是否也可称之为国际关系中的“唯物主义”?凭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对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明天充满信心,对未来中、印尼关系的前景充满期待。 这正是我完成本书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 作 者 2005年10月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