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五姐妹(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辛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知名作家叶辛的最新长篇力作。主要内容是以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五个不同姓氏、不同性格、不同成长轨迹的“五姐妹”为中心人物,以她们在贵州桂村当知青过程中结成的姐妹关系及其延续为线索,叙述了基本和共和国同龄的五个姐妹将近70年来的成长和变化的故事。五个人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来的就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历史剧变,她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不平凡的70年,她们人生故事的后景,正是中国和世界动天撼地剧烈变化的70年。
作者简介
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海上文坛》等杂志主编。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曾引起全国轰动,成为中国电视剧的杰出代表。
著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三年五载》《恐惧的飓风》《在醒来的土地上》《华都》《缠溪之恋》《过客亭》等。另有“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由本人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孽债》《家教》均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序言
我出生于194g年的10月,今年七十岁了。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出版过一本散文集《
我和共和国》,这本书的名字,是选用了共和国成立三十
五周年时,我写下的一篇小文《我和共和国》。
由于我和新中国同龄,到了国庆逢五、逢十的年份,
总有报纸、杂志约写感悟性的文章;也由于我的职业是作
家,有一点所谓的名气,遇到这样的年份,总有电台、电
视台及近年来更为活跃的互联网等媒体,来采访并提出一
些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几乎是经常被问到的,那便是
:在我人生已经碰到的逢五逢十的国庆节中,哪一个国庆
节最为难忘?记忆最深刻?为什么?
我常常不假思索便回答,是1979年的国庆节。那一年
的10月,我在乡间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风凛冽》《蹉跎
岁月》的草稿,《风凛冽》是7月写完的,《蹉跎岁月》是
10月写完的。正是在10月里的最后一天,我领到调进贵州
省作家协会第一个月的工资:二十八元整。更主要的是,
1979年的10月,从偏远的乡村到省城里,整个社会酝酿着
一股变革的气氛,节日的喜气里弥漫着各界人士尤其是青
年人的希冀、憧憬和对明天美好的向往。
正是怀着这么一种心情,我把两本长篇小说送进两家
大型文学杂志编辑部。几乎是在同时,在贵阳,我读到了
1979年9月出版的《收获》杂志第五期,那上面刊出了我年
初交到编辑部去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收到
杂志的时候,正临近国庆节,省作家协会的老同志、《山
花》编辑部的老少编辑,纷纷向我表示祝贺。那个年头,
一个正交三十岁的年轻人,在省外上海的大型刊物上,发
表了长篇小说,被认为是贵州文坛的一件大事。
一年以后的10月,当时属于四川省的重庆市文学刊物
《红岩》上,刊登了我的长篇小说《风凛冽》。《收获》
杂志上,又刊登了我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几乎是在
同时,中国青年出版社把我的这三部长篇小说,一部接一
部地以单行本的形式,推向社会。我不能忘记的是,《我
们这一代年轻人》,初版印了十五万册,定价是八角八分
;《风凛冽》的定价更便宜,是六角六分,印行了九万一
千册;而把我的名字带给广大读者并引起热议的《蹉跎岁
月》,印了三十三万七干册,定价为一元一角五分。
正因为是1979年10月离开了山乡,充满喜悦和憧憬的
同时,我用~双不无忧郁的眼睛,注视着山乡里的贫困:
粗粝的食物、破旧的衣裳、徘徊了十年的居高不下的黑市
粮价。心中暗忖:什么时候,会使得各族老乡的生活,也
变一变呢?
这思考里不仅有我的困惑、迷茫,也有着我对老乡生
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
仅仅一年之后,1980年的秋冬时节,我重又来到插队
十年的山乡村寨上,苞谷价格跌下来了,场街上的猪肉吊
得吆喝着卖,老乡们的脸上挂满了欢欣的笑。我惊问,为
啥停滞不变的乡场,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寨邻乡亲们纷纷
给我说,变了呀!变了呀!村寨上实行了责任制,粮食丰收
了,鸡鸭牛羊猪随便养了,不愁吃穿了,没人来戴“大帽
子”了。你多来玩玩,把寨子当成你农村里的家……我真
的去了,农民们摆出米酒、满桌的菜,和我连夜连夜地聊
,原来这变化的过程中涉及上上下下这么多的人和事,原
来这变化并不是像外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我敏感地意识到
这又是一本书,上亿的农民在这么一场巨大的变革中解决
温饱,开始摆脱贫困,多少人的命运在这么一场巨变中发
生着变化……于是我凭借十年的插队生涯,凭借对中国农
村变革的关注,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下三部长篇小说《基
石》《拔河》《新澜》。
小说出版后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当时还是杂志的《文
艺报》长篇评论的第一句便是:小说紧扣时代的脉搏,深
切地关怀人民的命运……
那时的书价还是便宜啊,1984年出版的《基石》定价
八角三分,1985年出版的《拔河》为一元八角五分,下半
年出版的《新澜》是一元九角五分。可能正因为便宜吧,
书的印数也是巨量的。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 9年是新中国成立
七十周年,是为了庆贺这两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吧,《基
石》《拔河》《新澜》又一次再版了,收到样书的时候,
我翻阅着厚厚的冠名为《巨澜》的这部长篇小说三部曲,
留心了一下书价:九十二元。
而第二十次换了封面的《蹉跎岁月》,定到了七十八
元一本;《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四十九元;《风凛冽》三
十五元。
也许作家一辈子都在和书打交道吧,收到新版样书的
那一瞬间,总要在爱不释手地翻阅时留意一下书的价格。
书籍的出版、再版以及书价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文化繁荣。我们的祖国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正踏着
坚实的步子,一步一步往前走。
说来说去,都是在讲再版书。在我们迎接新中国成立
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也有一部新的长篇小说《五姐妹》
即将出版。这本书写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大、老二到五
妹的家中五姐妹,而是五个同时代女性的命运。小说的尾
声写到了2019年。重点则是她们从青春年少、情窦初开到
五十岁的故事。每一位女性到了五十岁,已经有了丰富的
人生阅历。想想吧,从少女时代开始,五姐妹要经历一生
中所有的故事,要恋爱,要嫁给心仪的男子,要生儿育女
,要历经感情的波澜和坎坷,还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
她们的性格有差异,命运必然不一样……而她们所生活的
时代,正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里,她们人生故事
的后景,正是中国和世界动天撼地剧烈变化的七十年。
就让这本书,作为我一个作家为国庆的献礼。
导语
从情窦初开的17岁,五姐妹要经历一生中所有的故事,五个姐妹要同五个男子恋爱,五个姐妹要嫁给她们心仪的丈夫,她们要组成家庭,要经历感情的波澜和背叛,她们会养育子女和处理第二代的关系,她们的命运不一样,性格有差别,各自走过的人生也不一样。其实她们的人生,岂止是五个女子的人生,她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中国的70年,她们人生故事的后景,正是中国和世界动天撼地剧烈变化的70年。
精彩页
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变化。
当空姐用英语和华语再一次提醒大家:飞机正在下降,很快就将在上海虹桥机场着落的时候,孙秋凡透过舷窗,俯视着夜幕下一片星河般璀璨的灯光时,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浮起了这句话。
这变化太大了。
15年前,1988年,也是虹桥机场,也是在今晚的这个时候,她坐飞机离开上海去留学读博的那一瞬间,她同样怀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透过舷窗眺望过上海西郊的江南大地,那时候,原野上只有疏疏落落的不多的灯光,飞机稍稍升高一些,就啥也看不见了。
而今天你看呀,那闪闪烁烁的灯光,比天上的星河还繁密地铺展在大地上,调皮地挑逗地眨着眼睛。在这闪耀辉煌的霓虹彩带间,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楼群,密如森林般地延伸到孙秋凡目力不及的远方。
长途旅行的疲倦感不知不觉消失了,孙秋凡情不自禁地瞪大了双眼,贪婪地凝视着夜上海的光华。
她无端地亢奋激动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她都不能解释。
15年了,她没有想过回来,也不想回来。尤其是和丈夫、女儿三口之家定居在温哥华以后,她安然地享受着其乐融融的一份日子。这是她要的生活,有一份安定的图书馆研究部的职业,收入是稳定的;吕劲是大学里的教授,带着研究生。一个华人,能混得这个地位,堪称人杰楷模了。夫妇俩看着女儿吕梅一天天地长高长大,出落成一个开朗活泼、多才多艺的大姑娘。这是多么幸福安逸的事情。青春岁月里受过磨难的孙秋凡时常满足地慨叹:这一辈子总算熬出头了。命运对待她,还是眷顾的。和她的同时代人相比,特别是和同在桂村插队落户的其他四姐妹相比,她该是幸运儿吧!她比起她们来,要好得多、强得多了!
那么,她为啥回来了呢?
是的,可以说出口的理由有几条。原先属于父母的老房子归还了,上海“落政办”的政策,这套房子现在属于他们所有的子女。尤其是她孙秋凡,父母亲留下的遗嘱中,特地为她这个受过苦的女儿注了一笔,没有她的签字,房子不能轻易分割。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在电话中给她明确说了,现在上海的房子商品化了,房子就是钱!她无论如何得回来一次。
还有,什么征兆也没有,吕劲突发心梗,抢救得再及时,也赶不上他猝死的速度。他说走就那么走了,撒手人寰。况且,他死去的那种具体情形,她还说不出口。办完丧事,无论是初嫁人妇的女儿吕梅,还是身旁的华人朋友、“鬼佬”洋朋友,都劝她回故乡上海散散心,调整一下心态,恢复平静。上海的变化太大了,她该回来。
还有啥理由呢?
正在下降的飞机陡地颠摇了一下,以一股疾速沉落的势头猛地降下去好几十米。孙秋凡心中一惊,不由自主闭上了眼睛。
她的脑子里霹雳般炸响了一个凉雷。黑压压的一片树枝丫权朝她倾倒而来,狂风暴雨无情地把她裹挟在泥泞的山沟里。人事不省的她,在剧烈颠簸的马车车厢里任凭暴风骤雨击打着……
噩梦中的画面又一次在她眼前掠过。像她每次从夜深人静的惊梦中醒来时回顾一样。
是为这摆脱不了的梦境吗?
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宁吗?
还是……她想蒙伯妈了,那个布依大婶。
这是孙秋凡一时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了。
飞机在她“毕剥毕剥”的心跳声中落地了,沿着跑道滑行着。
孙秋凡张开了眼睛,虹桥机场周边的景物在她眼前一一掠过。
她回来了,回到上海的土地上来了,回到秋天夜色里的故乡来了。她不想把吕劲辞世的消息给曾经一起插队落户的姐妹们说,这终究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上海话说,是“触霉头”的事。多少年未见面,何必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呢。况且,她们几个,多年未见面,模样一定大变样了吧!
对了,她还带回来一张五姐妹当年的合影呢!在这张神情拘谨的黑白照片上,她们一个个还都是风华正茂、情窦初开的少女哩。照片那时刚洗出来传阅时,所有看到照片的人都说,照片上的一个个姑娘,都是讨人喜欢的,虽然长相不一样,汤丽娜的脸上天生一种妩媚气息,让人忍不住要多扫她几眼;王小梅圆圆的脸上永远透着一股无忧无虑的欢乐神情,姐妹们习惯地说她“没心没肺”的,什么事儿都乐呵呵的;沙海红的眼神里有一股执着坚定的神情,让人觉得,她认定了的事儿,是非要做到底的,就是在黑白照片上,她的目光都给人一种凛凛然的感觉;冯璐则要比她们所有人都深沉得多,她的坐姿,她的沉凝的目光神情,都让所有的人不会忽略她的存在。当年无论是知青群体,还是桂村的老乡,都一致公认,这个姑娘,孙秋凡是最为娴静安宁的一个,她的身上永远透着一种小鸟依人的神情,让无论什么男人,男知青也好,村寨上的农家汉子和小伙也好,都愿意在她干活时帮她一把。是啊,桂村插队落户的五个上海姑娘,被人称过桂村五朵花,被男人们私底下议论过,娶到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福气。一晃30多年过去了,风流的也好,内敛害羞的也好,拘谨的也好,她们五个都嫁了人,有了丈夫,有了唯独这一代人遇上的“独生子女”,无论你生下的是儿子,还是女儿,你只能有一个子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