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语词梳理的方式,通过对鲁迅前期“个人”观念的文本梳理,不仅尝试把鲁迅相关思想还原到其文本中进行重新整合,以建立一种客观性,而且试图发现:不同渊源的现代性观念是如何被鲁迅“拿来”并被整合成其统一的思想图景的。这一基于本文化传统的择取与整合——鲁迅通过中国的“自我”接受西方的“个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独创性,又蕴含着哪些值得反思的思想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猫头鹰学术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汪卫东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采取语词梳理的方式,通过对鲁迅前期“个人”观念的文本梳理,不仅尝试把鲁迅相关思想还原到其文本中进行重新整合,以建立一种客观性,而且试图发现:不同渊源的现代性观念是如何被鲁迅“拿来”并被整合成其统一的思想图景的。这一基于本文化传统的择取与整合——鲁迅通过中国的“自我”接受西方的“个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独创性,又蕴含着哪些值得反思的思想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采取语词梳理的方式,以《鲁迅全集》为文本范围,研究鲁迅前期文本(大致以1927年为界。包括日本时期、十年隐默时期、《新青年》时期、《彷徨》—《野草》时期)中“个人”观念的确定性,整体性及其演变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在中、西方思想史背景上探讨鲁迅“个人”观念的思想渊源、复杂性、创造性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鲁迅前期“个人”观念的文本梳理,本书不仅尝试把鲁迅相关思想还原到其文本中进行重新整合,以建立一种客观性,而且试图发现:不同渊源的现代性观念是如何被鲁迅“拿来”并被整合成其统一的思想图景的。这一基于本文化传统的择取与整合——鲁迅通过中国的“自我”接受西方的“个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独创性,又蕴含着哪些值得反思的思想问题。 目录 序 前言 一 个人、个人主义与自我认同 二 “个人”在鲁迅思想中的位置 三 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日本时期五篇论文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第一节 “进化之说”与“超乎群动”的“人类之能” 第二节 “科学”与“精神”、“神思”、“道德”、“理想”和“圣觉” 第三节 “个人”、“精神”与“意力” 第四节 “心声”—“新声”(“诗”)、“诗力”与“第二维新之声” 第五节 “寂漠”、“内曜”、“白心”、“信仰”与“人性” 第二章 诸篇通释及问题 第一节 诸篇通释 一 鲁迅的进化论 二 何谓“精神” 三 何谓“个人” 第二节 鲁迅日本时期“个人”观念的思想渊源:传统思想资源与 德国思想资源的相遇 一 “精神”与“心”:鲁迅“个人”观念的传统思想资源 二 从“自我”到“个人”:鲁迅接受德国个人主义的传统思维结构 第三节 近代共同语境中的鲁迅“个人”观念:以梁启超、严复、王国维 和章太炎为中心 第四节 鲁迅“个人”观念的危机:中西比较语境中的勘察 第三章 自我的挣扎与“个人”观念的演变 第一节 “心声”隐默的十年 第二节 “生命”的保存 第三节 1923年的鲁迅 第四节 自我怀疑、自我挣扎、自我调整和自我转换 结语 后记 后记二 试读章节 第三节 “个人”、“精神”与“意力” 西方19世纪文明是处于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最近样板,以其卓著的物质文明成就,令当时的中国言新之士惊羡不已并趋之若鹜。《文化偏至论》针对这一现象,以“文化偏至”的文明发展模式,通过西方文明发展史的梳理,考察西方19世纪文明的渊源所自及其弊端,并寄望于19世纪末西方最新之文明路向。文章首先描述了中国之“翻然思变者”,“言非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剖击旧物,惟恐不力,日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的激进姿态,随后,对中国由强盛到衰落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同情的解释,这一解释与他后来严厉的国民性批判有一定距离,这或者是鲁迅心中本来就有的不带愤激的平心之论,或者是出于他日本时期的较强的民族情结。接着,鲁迅针对“辁才小慧之徒”的种种言新之论予以揭露和驳斥。第一是“竞言武事”者,“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又引文明之语,用以自文,征印度波兰,作之前鉴”。鲁迅从文明标准的高度给予痛斥:“夫以力角盈绌者,于文野亦何关?远之则罗马之于东西戈尔,迩之则中国之于蒙古女真,此程度之离距为何如,决之不待智者。然其胜负之数,果奈何耶?苟日是惟往古为然,今则机械其先,非以力取,故胜负所判,即文野之由分也。则曷弗启人智而开发其性灵,使知罟获戈矛,不过以御豺虎,而喋喋誉白人肉攫之心,以为极世界之文明者又何耶?”鲁迅批判以武力的胜负作为划分“文野”的标准,强调文明的标准是“人智”和“性灵”,这些都属精神范畴,说明在鲁迅的视野中,文明的发展应是精神的发展。接着,文章又进一步指出:(提倡者)“虽兜牟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禄之色,固灼然现于外矣!”这一揭露已直指提倡者的卑下动机;其二是“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对于前二者,鲁迅认为:“素见重于中国青年间,纵不主张,治之者亦将不可缕数。盖国若一日存,固足以假力图富强之名,博志士之誉;即有不幸,宗社为墟,而广有金资,大能温饱,即使怙恃既失,或被虐杀如犹太遗黎,然善自退藏,或不至于身受;纵大祸垂及矣,而幸免者非无人,其人又适为己,则能得温饱又如故也。”鲁迅直接揭露的是,“制造商估”说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此种新说可以使提倡者既获维新之名,又利用以满足其私欲。对于昌言“立宪国会”者,鲁迅认为,其中较好的,确实是为社稷着想,忙乱之中拿来别人的“绪余”——“众治”,作为救国之方,但是其结果,是“见异己者兴,必借众以陵寡,托言众治,压制犹烈于暴君。此非独于理至悖也,即缘救国是图,不惜以个人为供献,而考索未用,思虑粗疏,茫未识其所以然,辄皈依于众志”,鲁迅在这里指出的,一是“众治”对“个人”的压迫,二是言新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拿来的究竟是什么。 P110-111 序言 有一种猛禽,古时名“枭”,俗称“猫头鹰”。它习性古怪:黑夜活动,白昼栖息;即便睡去,也睁着一只眼睛。这独异的生活方式,使它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目光和视野。猫头鹰飞翔时悄无声息,偶尔发出一两声怪叫,难免令人惊悚。 在希腊神话中,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 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编 者 一九九八年九月 后记 交稿日期到了,“敲键工作”终于在匆忙中戛然而止,同时意识到,我也将以此让人生的一段历程告一段落。该对这些说些什么呢?论题的孕育确乎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颇为孤寂的思想历程,思而不作、读而不记的陋习,又使我的“向隅而思”显得飘忽而零落难收,但人脑中的自我坚持却自知始终未敢懈怠。北大学业之步步紧逼和私事的缠身,却使拙文的实际写作时间不到半年,在刚写就两万余字之去年10月,吾儿呱呱坠地,遂由书房径奔产房,回家后又钻入厨房,如此辗转费时二月有余,后虽重新坐到桌前,但在生命之鲜活和理论之灰色的强大张力中,亦常“彷徨”不已。最后的写作阶段正值“非典”在北京实行白色恐怖的时期,为确保论文的进度,虽不敢“忘食”,但不得不毅然“废寝”,常在通宵的写作中留一个心眼与黑暗中的SARS较劲,心态颇为“仓皇”,诸如此类,使拙文的“临产”经历了难以忘怀的“阵痛”,最终之成品,大概近于章太炎所谓“逑鞠迫言”罢。虽感慨于难寻安静的书桌,但诸事巧合,亦颇有趣,此可记也。 临末总要想到感谢的话。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钱理群先生,通过他的书我产生了对周氏兄弟的兴趣,并由此确立了我以后的学术方向,承蒙他的不弃,我得以跟随他度过这宝贵的三年,三年的近距离受教,钱老师给我的,除了学术领域的知识和思想,现在感到更为深刻的,是他的人格感召力,他之真诚、有良心、有正义感,这些虽是评价一个人常用的词汇,但实际上要真正能做到,在中国又何其难也!钱老师的“心慈”和宽容让作为学生的我时常感到窃喜,因为比较容易“钻空子”,但他的“信任”反而使我感到无言的压力,须时时自我鞭策,其少有的宽容也使我尝尽了“自由主义”的甜头:我的论文的选题方向和基本方法是钱老师确定的,但对我的价值立场和思想观念,他从未加以“干涉”,我知道,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结论也许和他自己的观点并不相同甚至冲突,但我感到,他对我的思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我还想在此感谢孙玉石、温儒敏、陈平原、方锡德、吴晓东和孔庆东几位老师,他们在开题报告会上帮我出了很多好主意;王得后、汪晖、孙郁等老师参加了论文的预答辩,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我还想向即将参加我的论文最终答辩的诸位老师表示感谢,对他们在此“非常时期”接受这一并不轻松的工作表示深深的敬意,因涉及程序公正,恕不一一;孙晓忠、谢宝杰同学为我的答辩做记录,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最后,我还要以此文献给刚出生的孩子和他的妈妈,他的顺利降临虽然使我的论文差一点“难产”,但也给我的写作过程带来了好的心情和新的动力,人的生产和文的生产的同时实现,使我现在感到有点近似于“双丰收”的快乐。 2003年5月28日夜 於北大三十栋楼三一五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