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王光中传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永诗//李静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永诗、李静所著的《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王光中传略》记录了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建设者——王光中的一生,通过对这位和共产党童年诞生的老人的人生的回顾,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程。这是一部客观的、可资历史回首和人生体味的读本;这又是一部可给予未来以借鉴与启迪的爱国主义教材。

内容推荐

周永诗、李静所著的《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王光中传略》是一部继续一位90岁老人一生经历的纪实文学。这位老人和中国共产党同一年诞生,15岁的时候,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经历了爱国学生运动的洗礼,年仅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斗争岁月;新中国建立后,又经历了共和国建设和发展的辉煌、曲折以及走向振兴、富强的历史进程。因而,《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王光中传略》又是一部记叙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纪实文学。这位老人的经历,正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昌盛的伟大历程。这是一部在一幅巨大的画卷中,描述的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传略;这又是一部在一个个体的人生经历中,体现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宏大的历史画卷。这是一部客观的、可资历史回首和人生体味的读本;这又是一部可给予未来以借鉴与启迪的爱国主义教材。

目录

开篇语

一、童年和学生时代

 在家乡沛县郭靛池村度过童年时代

 在沛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和熏陶

 在徐州中学参加抗日爱国救亡活动

 再回沛县中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参加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抗击敌寇加入湖西地区抗日义勇队

 在丰县华山区做党的地方抗日工作

 经历终生难忘惨痛的湖西“肃托”事件

 在湖西走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在丰鱼战斗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迎来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

 解放战争初在济宁地区的战斗经历

 南下到项城信阳 担负支前宣传重任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里

 在信阳领导经济的恢复和建设

 到国家计委从事经济计划工作

 在计委工作到“一五”工作的胜利完成

 到东北经济协作区办公厅工作

 在东北局计委抓工业计划工作

五、“文化大革命”十年的艰难岁月

 “文化大革命”最初两年的混乱岁月

 走“五七”和恢复工作后的艰难历程

 在辽阳负责辽化工程的建设工作

 在灾难和喜悦相继到来的日子里

六、走进改革开放新时期

 拨乱反正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恢复中积极落实“八字方针”

 解放思想中稳步推进经济发展

 改革背景下大力实施两个开放

七、在辽宁省人大工作的八年

 到新的岗位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抓根本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服务经济建设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

八、跨世纪的离休生活

 工作不止 思考不停 壮心不已

 心系辽宁 考察调研 建言献策

 世纪之交 感受亲情 感怀历史

九、伴着祖国富强的脚步

 他乡知音 志同道合 千里结姻缘

 怀念亲人 牢记历史 开启新生活

 国家富强 信心倍增 工作谱新章

 享受时代 放歌生活 晚霞比朝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家乡沛县郭靛池村度过童年时代

王光中,1921年5月25日生于江苏省沛县王店乡郭靛池村。

王光中出生的1921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年份,一面红旗在疾风暴雨中撑起,一支火炬在沉睡的大地上点燃。这一年,中华大地上到处涌动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这一年,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洗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者酝酿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这一年的7月,领导中国革命并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王光中出生的江苏省沛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和毗邻的丰县都是有名的米粮仓。正如其名字:水沛粮丰。千百年来,中原大地流传着“丰沛收,养九州”的美谚。意思是说,丰县沛县丰收了,打下的粮食足可以供养九州的人口。

沛县亦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名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历时几百年的封建王朝的创立者汉高祖刘邦出生在丰县,起事在沛县。沛县今属徐州市,徐州史称彭城。沛县距徐州市区约50公里。沛县与丰县及徐州市构成的这一区域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不仅是中华民族多个朝代衍生繁盛之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远古的帝尧、夏禹到近代的淮海战役,这里演绎着一部从未间断的、完整的中国史。

王光中出生的郭靛池村,当年是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落。据传,这村名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郭姓印染大户。这村子小,小到庄稼起来的时候,很难被人察觉。加上离大路较远,这个小村庄往往很少被世上的兵荒马乱所波及,因而这里的人们往往能过着自给自足的宁静生活。

这个小村子除了郭姓印染店外,世世代代的人家都是以种地为生,王光中家也不例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光中家在村里是一个大户人家。说是大户,是说其家人口兴旺而众多,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弟弟妹妹十多口人生活在一起。

王光中家姓胡,其祖父、父亲、叔叔都是地道的庄稼人,都从事田间劳动,没有什么文化。祖母、母亲、婶婶也都忙活着养猪、养鸡、纺线织布一类农家院的活计。王光中的祖父是个勤快人,年轻时,靠着家里已有的二十几亩地,辛勤劳作,节俭持家,使家境逐渐殷实起来。到王光中的父辈长大从事劳动后,家里劳力增加,生活更是日渐富裕。特别是王光中母亲结婚入门时,从富裕的娘家带来不少钱财嫁妆,胡家又新购置了一些土地。到王光中懂事后,家里已有地80多亩。地多人手少,父辈们忙不过来,便雇了一个长工,还有一户佃农做帮手。这长工和佃户都是比邻而居的本家亲戚。

王光中原本不叫王光中。王光中这名字是他参加革命后因一次变故而改起的。这之前,王光中曾经有过两个名字。最初的名字叫胡明珠,是他刚一出生时,家里给他起的乳名。王光中出生时,正是麦子灌浆的时候。庄稼地里,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洒满阳光,胡家的堂屋里,一个胖小子呱呱降生,这给一大家子人带来了无限的喜悦。父亲的长子,爷爷的长孙,自然也是全家的掌上明珠。于是家里人给他取了个名字:“胡明珠”。

在王光中的记忆中,小时候,他确实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即使是后来又有了妹妹、弟弟,他也是全家最受疼爱的孩子。但是,这种疼爱并不是娇生惯养。王光中从小就很乖,很懂事。全家寄希望于这个懂事的孩子,所以更注重对这个“掌上明珠”品格的培养和学业的教育。

应该说王光中的童年没有体验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痛苦,但是他却深深地受到父辈们勤奋劳作、节俭生活好习惯、好家风的影响。所以,他很小就懂得节俭,懂得要努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

王光中5岁多的时候,家里决定送他去读书。祖父、父亲没有文化,但他们一心要让“明珠”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读书,对于当时的农村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贫穷笼罩着的农村,广大的农民没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王光中家相对富裕,才有这个能力和可能实现送孩子读书的愿望。

20世纪20年代中叶,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农村教育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因为沿袭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的废除,曾经兴旺的私塾迅速萎缩,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和民间兴办的新型学校。这类新型学校不再教“四书五经”,而改教算术、自然、地理、国文、历史、体育、美术一类的新课程。学校很新,但数量很少,大部分办在县城或较大的村镇,在一般的农村,方圆几十里也难有一所这样的小学。

王光中还小,不能去太远的学堂读书。好在私塾教育并没有完全消失,一些为五六岁小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还零星存在。王光中家所在的郭靛池村,村小,人少,没有私塾。但在距郭靛池村仅3里路的胡楼村有一家私塾。5岁的王光中就被家里送到这里接受启蒙教育。

胡楼村比郭靛池村大一些,私塾设在胡家祠堂。这是一个再简易不过的私塾了:一间老房子,一个老先生,几个小孩子,几本《三字经》或《百家姓》。

但是,这个不起眼的乡间私塾却给了王光中一个新的名字。

那是秋末一天的一大早,父母带着王光中来到胡家祠堂。正襟危坐的老先生拿着毛笔问孩子叫什么名字,父亲说:“胡明珠”。听到这个名字,刚要落笔的老先生突然停住手中的笔,抬起眼看了看满脸稚气但很文静的王光中。显然,老先生对“明珠”这个名字不以为然,看了一会儿,便慢条斯理地说:“读书要干啥?要有出息,要光宗耀祖,我看就叫胡光耀吧。”

父母虽没有文化,但对“光宗耀祖”却心有灵犀。刘邦是沛县的骄傲,他起事打天下,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故事家喻户晓。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刘邦那样“功成名就而衣锦还乡”呢?父母自然觉得老先生给孩子起的名好,这也正是他们对孩子的期盼,就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从此,王光中有了学名:胡光耀。

事实上,王光中在胡楼私塾读书的时间很短,算是上正规小学的一个过渡,学的什么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印象。但是,老先生的严格管教,特别是老先生给起的那个名字,让他终生难忘。也为他日后形成刻苦读书、不懈追求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P4-7

序言

王光中,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普通而又不普通的老人。

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和许多党的领导干部一样,一生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一生在无声无息地奉献,一生在淡化和避免显露自己;说他不平凡,是因为他是一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人,是一位为党的事业奋斗了70多年的党的高级干部,是一位有着非凡人生经历的革命者。

说他普通,是因为当你和他接触,你会感到,他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和善、那样的简朴,就像我们邻家的一位老人;说他不普通,是因为当你走进他的心扉,当你翻开他那尘封着的人生史册,你会看到他又是那样的坚韧,那样的执著,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是那样的舍生忘死,那样的不知疲倦。

今天,在党的90岁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在这位老人90寿辰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真的有机会面对老人,有机会叩开老人的心扉;真的有机会沿着老人一生曾经走过的路去寻访,有机会去翻开老人那尘封着的人生史册;真的有幸去浏览这位“平凡、普通”老人的“不平凡、不普通”的人生画卷。

这是一个革命者历尽艰难和辉煌的惊心动魄的人生画卷,这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寻求光明、走向富强的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这也是让我们每一个翻阅者为之感慨、为之激扬、为之振奋的红色画卷。

当我们俯首翻阅抑或掩卷而思时,我们不能不对这位老人,不,我们不能不对那些像老人一样的无数革命者、建设者们产生无限的敬仰之情。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正是有了像王光中这样千百万个共产党员和无数党的干部以全部的生命和毕生的精力去奋进,去工作,才有了当年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也才有了今天越来越富裕强盛的中国。

王光中是他们中的一员。纵观王光中的一生,他真的不愧为一位把全部生命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的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代表。

王光中生于1921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年仅16岁的他便融入抗日的洪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经历了敌后战场上与日伪顽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争中,他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解放区,领导地方完成了支援前线,迎接新中国建立的光荣任务。

在新中国恢复建设的火红年代,他在国家经济建设指挥中心——国家计委,为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恢复和建设呕心沥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近5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东北,特别是献给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事业。

王光中,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出生,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投身革命,在中国走向全面振兴和创造辉煌的今天,仍在辛勤地工作。为党、为人民是他的人生信条,这个人生信条的字典里仅有两个字:“工作”。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他便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工作,而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直至今天,整整73载,从不停息。

王光中的一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遭受凌辱到奋起抗争,从艰难崛起到昂首挺胸,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历尽艰难到不断壮大,从领导国家走向独立到实现伟大复兴,那一个个沧桑而又辉煌、光荣而又伟大的历程。

他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回眸,他的人生财富值得我们珍藏。

后记

本书的写作是在王光中及其夫人肖瑞崇的直接关心、指导和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在写作过程中,亦得到王光中子女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本书创作的前一阶段,作者先后到辽宁省人大、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中共江苏省徐州市委宣传部、党史办,中共江苏省丰县县委宣传部、党史办,中共江苏省沛县县委宣传部、党史办,中共山东省单县党史办,山东省单县湖西革命烈士陵园管委会,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宣传部、党史办,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宣传部、党史办,信阳市文联,王光中的家乡沛县胡楼村委会等相关单位、部门进行采访和收集资料,得到这些单位、部门领导和相关同志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作者在采访、资料收集乃至写作的过程中,特别得到了曾经和王光中一起工作过的林宗棠、张成伦、何成波、方之昭、孙伟夫、李盈柱、范传尧、高忠茂、姜树春、刘文林、宋琦、郝力挥、孙明、申志斌、邵炳南、杨双钊等领导和同志的帮助和支持。

对所有对此书的创作和出版给予关心、支持、帮助的有关单位、部门和各方面的领导、同志,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10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3: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