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心灵档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闻章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该书是作者多次采访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在阅读了他所有作品和几十年的日记的基础上,历时两年时间完成的。书中记载了徐光耀八十余载的跌宕人生。该书侧重传主的命运遭际,连带写出他不同阶段的文学脉络。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心灵营养。

内容推荐

张嘎之前谁是张嘎,张嘎之后张嘎是谁。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长序推荐。

战争的惨烈,运动的酷烈,爱情的炽烈。

一位中国作家二十世纪的心灵成长标本。

故事是真的。情节是真的。细节也是真的。但我不是他。这是很可怕的事,又是很有意思的事。他按他的意思活着,我按我的意思写着。我的意思应该不应该在他的意思里?我的意思是不是已经在他的意思里?最终,我没变成他,但我也不再是原来的我。徐光耀,我的老师,我的前辈,他好叫我恼:“恼人偏在最高枝。”他也好叫我喜:“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书写成了,我得好好跟他合个影。

目录

引子:从一只瓦壶说起

第一章 花鞋·刺刀

 笑和哭

 姐娘

 故事

 哭了七天七夜

 小八.路

 马尾巴

第二章 生命的舞蹈

 “大娘,开门吧!”

 一个命令,被留在了冀中

 光荣豆

 大雾

 第三只眼

 太行山逸事

  1.嶂石岩

  2.总司令

  3.生死迂回

  4.杜梨树

 滚在刺刀尖上

 红荆丛

 护驾池伏击

 梢门洞

 朱家庄喋血

 冒死突围

 怀表

 抗属

第三章 铁镬煮字

 跳行

 跑龙套

 联大磨枪

  1.前奏

  2.摇头战术

  3.插班生

第四章 七彩花鬟

 秋水

 天边的云

 跳跃的火焰

 一个人的“战争”

 并蒂花

 红苹果

 两地书

 爱的见证

 多福巷

第五章 西风敲骨

 成家立业

 水深火热的日子

 风乍起

 解冻

 对自己说“呸!”

 在悬崖上

第六章 涸辙之鲫

 炼狱·劳改篇

 炼狱·吃饭篇

 炼狱·住房篇

 炼狱·创作篇

第七章 身不由己

 复活

 改正与归队

 河北的事

第八章 老树著花

 当官的感觉

 众香国

 等一个人

 老釉

后记

试读章节

1938年的春天,八路军开进段岗。他们穿着灰布军装打着利索的裹腿,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口令。同时开来的还有河北民军。国共的军队一来,各种地方武装纷纷解散,拥护联合抗日。唯有米家务联庄会不从,国共的军队联合起来把米家务的土圩子给打垮了。

年头慌乱,军队见了不少,但无不横眉竖眼,对老百姓没好脸色。唯有八路军不仅干净利索,还见人微笑,尤其见了岁数大的,大伯大娘喊个不了。进了门又是扫院子,又是挑水,满眼是活儿。这让老百姓们喜欢。

自从八路来后,徐光耀就跟着去看稀罕。他们跑操,上课,唱歌……无不新鲜有趣。这天一连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大圈做丢手绢儿的游戏:手绢丢在谁身后谁出节目。手绢悄悄落在一个人的身后,这个人走到中间来给大家唱歌。他唱的是《救亡歌》:“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竟是羞怯得满脸通红。唱到最后一句,还来了个敬礼。这个小八路力图把礼敬得规矩却反而透出笨拙,这笨拙愈发显示出了他的质朴与可爱。

没想到,没过几天,八路军的一个班住到徐家来了,那个唱歌的战士恰在里面。这让徐光耀惊喜莫名。他俩立刻成了朋友,徐光耀跟他寸步不离,要跟他学唱歌,要看枪支,这人不但不烦,倒比自己的哥哥还多几分亲。操前课后,他还牵起徐家那头毛驴,与徐光耀一起,到村边去放牧。徐光耀问起他的姓名和家世,他说他叫王发启,17岁,安平县人,家里也抗活种地,几个月前才参的军。

七八天之后,两个人已经好得形影不离。这让徐光耀想人非非:书上不是有“桃园三结义”吗?岳飞和牛皋也是义结金兰,我们拜了结盟弟兄岂不是好?他把这意思跟王发启说了。不料王发启摇头,说部队有规矩,不让拜盟兄弟。徐光耀说:“嗨,咱们俩好,又不让别人知道。”王发启这才同意了。于是他们双双站在自家正房佛龛前,当堂对天磕头,誓日: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父亲也很高兴,他狠心破费,竟把一块大洋按到王发启手上,而且还包了顿饺子,以示庆贺。

没想到拜盟后三天,部队开拔。开拔到哪儿,要走多远,还能不能回来,盟兄也一概不知。部队的集合真是神速,一眨眼队伍就集合起来,然后列队出庄。徐光耀跟在王发启身边,送到村外。彼此挥挥手,无言而别。徐光耀站在村头,看着部队一步步走远,双眼禁不住涌满泪水。来了,走了,对王发启来说,也许就这样简单。但在徐光耀这个13岁的孩子身上,却是像泥蝉脱壳那样,经历了一场心灵蜕变。每一点都新鲜,每一点都难忘。有那么一支队伍,有那么一种活法,似是岳家军再世,但毕竟又不同。书上那些再神勇,也不似眼前的活泼实在。因此当王发启走后三天,徐光耀对父亲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

“我要当兵!”

父亲愣了。怪不得儿子这几天失魂落魄,原来让八路把魂勾走了。虽说八路军不错,但真跟了去,他还是合不得。他想了想,给儿子下了决断:“不行!不许去!”

父命如山,13岁的徐光耀尚无拔山之力。他越想越悲,不由哭了起来。不哭还好,这一哭,就如江河开闸,难以遏止。或大声嚎啕,或小声如缕,或无声哽咽,竟是无止无休。到了第三天,父亲坐不住了,找到韩先生去讨主意。前些日子,韩先生曾想参加八路,因为年龄偏大,没被录取。韩先生沉吟半晌,说出一番话: “这种年头,在家种地,能有什么出息?打起仗来,在哪里不一样危险?他既然铁定了心,不如由了他去。说不定运气好,还能?昆个一官半职。”韩先生虽如此说,父亲还是犹豫。儿子的哭声依旧,不改口,也不大吃饭。纵然勉强在嘴头上抹几筷子饭,但饭还未进口,眼泪先已掉下来。这倒让父亲感慨:果然是啥谷长啥苗,都说爹犟,儿子比爹还犟。我倒要看看,咱俩谁犟过谁。这样到第六天,竟还没停歇的意思。时到如今,徐光耀自己也说不清当时自己怎么就有那么大的耐性和那么大的委屈。滔滔眼泪,滂沱如注,如孟姜女哭长城,父亲的城墙再坚固也不得不坍塌。他赶到小庄,找徐光耀的姐姐去商量。

徐光耀掩在墙角哭泣时,对门叫苗的小姑娘闻见哭声悄悄进来偷看。苗这姑娘,像画上画得一般,虽泥土也难掩其亮丽。但徐光耀看见她,竟是又羞又恼,大吼一声:“去!”苗吐一下舌头,不见了。还有小学同学跟他同庚小名牛儿的,见徐光耀哭,便来安慰。当得知情况,说:“我也想当兵,可我爹也不让。”(后来这牛儿也当了八路,牺牲在战场。徐光耀把他童年胖胖的形象写进《小兵张嘎》,让他提着一挂鞭去换张嘎的手枪。)

关键时仍是姐姐。姐姐说:“兵荒马乱,待在家里,也无非当亡国奴。八路你也看见了,也算是整齐规矩。到那里纵是出了岔子,为了打鬼子,精忠报国,名声也是香的。”

父亲终于铁心变活,他再次找到韩先生,让他给儿子做个引荐,到昝岗去当兵。

P11-13

序言

我知道我成不了他(自序)

因为写传,我应该成为他。但是,我知道我成不了他。这东西很复杂。

他在前边,我在后边。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有时他把我抛得很远,让我寻觅半日;有时又离我很近,他一回眸,我们相视而笑。

故事是真的。

情节是真的。

细节也是真的。

但我不是他。这是很可怕的事,又是很有意思的事。

他按他的意思活着,我按我的意思写着。我的意思应该不应该在他的意思里?我的意思是不是已经在他的意思里?

最终,我没变成他,但我也不再是原来的我。

徐光耀,我的老师,我的前辈,他好叫我恼:“恼人偏在最高枝。”他也好叫我喜:“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书写成了,我得好好跟他合个影。

后记

人生有趣,时时处处都有风景,好坏深浅,只在你如何参悟。

我一路走来,所遇都是好的。比如自小看电影《小兵张嘎》,看一回高兴一回,没想到能与作者相识。及待相识,却又能忘记齿德差距,彼此心开。因此写他,就如同牡丹开花,是很自然的事情。

稿成之后,想先在杂志露露面,便有朋友推荐《芳草》,却不合《芳草》刊旨,事情到此就该拉倒。《芳草》主编刘醒龙,到现在也未曾谋面,却殷心慈切,把稿子荐到《江南》。《江南》谢鲁渤,便紧着跟我这个不相识的人联系,商量选发事宜。随后《长城》也来配合,于是,两地先后花开。

出书之事,总有朋友惦记,给荐这里那里,却总有不契。我也不着急,相信凡事有因缘,若是不成,定是成就它的人还没出现。我等着他,相信他也在等着我。此间与徐老见面时,对于书稿之事,他从不问,我也从不说。我真感激他的宽大,他大概也诧异我的疏懒。

我这一拖,徐老就已经85岁。好在他老人家宝刀不老,身体依然康健,精神依然矍铄,每天除了读书之外,还会提笔握管,运十足腕力,作擘窠之书;短文也作,且仍有手到擒来之功。老树时有花开,更加灿然可喜。朝鲜战场上的日记经整理后,冠名《阳光 炮弹 未婚妻》,已于2008年8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三百余页,也是赫然大册。日子闲适安然,远楼近树,细细读来,都是无字之诗。更让徐老欣慰的是,读书弄墨时,那位添茶老妪,声音仍洪亮,气度仍深稳。有这位在,徐老的岁月则愈加圆满、幸福。不用我说,您也猜到了,她便是与徐老一起经风历雨、相濡以沫60年的老战友申芸。

终于有了那么一天,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们相见,彼此说话不多,却有息息相通之感。且他恰是个出书的。临分手时,我说有一部书稿,不知缘在哪里。他说,寄来看看。

他看了书稿,说,似乎一直在等,等了多少年,等的就是这部书稿。接下来,就是他的紧锣密鼓,且事想得深,活儿做得细。我其实也是做过多年编辑的,细想起来,却处处不及他。且我更欣赏他的,还不是他的编辑水平,而是他对待人世的态度,真是潇潇然有禅者之风。每次见面,彼此心契,十分愉悦。

当年,电影剧本《小兵张嘎》曾蹭蹬门厅,亏了徐老挽救及时,若不然,会是另一种结果。因此,我庆幸此书稿得遇知音,也暗自得意于自己的拖沓。

我把这位新结识的年轻朋友告诉给徐老,徐老很高兴,之后便感慨,说,这样的编辑不多了。又问:这人叫什么名字啊?我告知日:邓一鸣,一鸣惊人的一,一鸣惊人的鸣。我对徐老说,即使不编此书,只结识这样一个人也值得。徐老说,这是当然。

锦上添花者是铁凝先生。铁凝,虽说与徐老有师生之情,然而她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毕竟不同以往。是不是请她给作个序呢?此事连徐老也有顾虑,怕打扰她。及待铁凝知道了这件事,便立即要了书稿,且在不久之后,写了序来。明眼人一看便知,此序乃倾心之作,洋洋四千余字,无一浮泛语,全是肺腑言。其中对我所说,既有青眼错看之顾念,又有慈悲提示之企盼,我虽愚钝,心底也知感念。

此书好看,除了编辑之功,还赖装帧设计之力,我都一一谢过。由此涉及到的老照片摄影、插图作者,以及印刷、运输诸工序中所有的劳动者,台前幕后的,直接间接的,我都心存敬意。特别韩羽老,特允我把当年他给徐老画的《小兵老徐》拿来为封面增彩,一鸣兄知韩老一向厚待我,遂把此图化身千百,每个页眉上尽是了。

作者

2010年8月14日于石门自在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