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著名诗人辛笛(1912~2004)的三女和四女合作撰写,分为“圣思的回忆”和“圣珊的回忆”两个部分,全面展现了辛笛90多年的诗路人生。有描写辛笛少年时读书和写作的乐趣;有追溯辛笛与妻子相识相恋相伴一生的经历;有回忆儿时家庭生活的点滴;也有反映辛笛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他与沈从文、巴金、施蛰存、钱锺书、卞之琳诸先生和海外文友、“九叶”诗友等或浅或深的交往和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何止为诗痴辛笛(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圣珊//王圣思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著名诗人辛笛(1912~2004)的三女和四女合作撰写,分为“圣思的回忆”和“圣珊的回忆”两个部分,全面展现了辛笛90多年的诗路人生。有描写辛笛少年时读书和写作的乐趣;有追溯辛笛与妻子相识相恋相伴一生的经历;有回忆儿时家庭生活的点滴;也有反映辛笛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他与沈从文、巴金、施蛰存、钱锺书、卞之琳诸先生和海外文友、“九叶”诗友等或浅或深的交往和友情。 内容推荐 东方出版中心今日推出的“女儿书系——女儿眼中的父亲”丛书,共有《梦回缘缘堂·丰子恺》《霜重色愈浓·孔另境》《他与书同寿·赵家璧》《曲终人未散·靳以》《何止为诗痴·辛笛》五本,丛书里所记叙的几位已故文化人,长期生活在上海,他们的女儿从各个角度:历史的、文化的、亲情的、友情的……感性又细腻地追忆了父辈们过往的成就或背后的故事。 目录 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女儿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代序),黄宗英 策划人语 圣思的回忆 父亲写诗的秘密 父亲与《大公报》的因缘 诗人伉俪情深 初遇“蝴蝶” 相约留学法国 终成眷属 《鸳思》 诗为媒 人人都说好姻缘 琴瑟相和 相濡以沫 最忆是儿时 香港之行 母亲比父亲更理性 童年趣事 印象中的外公和父亲 “文革”轶事 抄家前后 失窃怪事 集体的梦魇 “劳瘁都缘文物累” 逆境援手 图书室管理员 “诗人王辛笛创作生涯展览会”背后的故事 照片的故事 手稿的故事 作品的故事 书信的故事 父亲与体育运动 “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追忆父亲生前最后一百天 生死情怀 诗歌穿越时空 生活模仿艺术 父亲的书房 我们家的笔 父亲与周作人的交往 情系甘雨胡同六号 父亲的“甘雨六号” 诗友在此聚会 父亲与杜南星 另一位住客 《甘雨胡同六号》和《松堂》 共同的“甘雨”情结 友情遭遇考验 诗谊如水——父亲与卞之琳的多年交往 诗情诗谊长存——父亲与钱锺书 追忆拜访施蛰存先生 几次拜访施先生 听施先生谈往事 代父探望送别施先生 父亲与唐浞叔 相识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 重逢于“文革”之后 雪泥鸿爪见诤隋 “出土文物” 人间何处无诗 诗缘都自铸情来 父亲与“九叶”诗友 “九叶”的命名及形成基础 以诗会友及挨批 回应蛮横的批评 诗友们后来的遭遇 九叶之树长青 巴金先生给父亲的信——兼记父亲与沈从文先生的交往 结识巴金、沈从文两位先生 巴金先生的两封信 父亲怀念从文先生 圣珊的回忆 巴金伯伯的关心和嘱咐 我和父亲的诗缘 相关又无关 频频邮路,诗信往来 父女改诗选诗忙 为老爸校译中英文对照诗集 “心上喜”的烦恼 老爸太偏心 “心上喜”责任多多 “心上喜”成“心上烦” 绿色——老爸的最爱 补袜子 廿六年来共一家 我们家快乐的炊事员 我和父亲的英文缘 肩负期望 老爸留条鼓励 英文书信,又爱又恨 留学改读商科 文学翻译,仍是最爱 《战争与回忆》和我 孤寂日子里的最大乐趣 老一辈的榜样:虚怀若谷 同游不同所见 游湖滨、玉泉和灵隐 逛净慈寺和九溪 老爸的字 心中的祭坛 老爸的心 妹夫是家庭“御医” 老爸脑健心明眼亮 妹妹是“一等秘书”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写诗的秘密 我不会写诗,是一憾事。但平时听父亲闲聊,为他整理创作资料,近距离观察他,还是发现了他写诗的一些秘密。 父亲曾讲起小时候如何想写诗的故事。他七八岁的时候,还在私塾读书,曾是清末老举人的祖父对他的课业抓得很紧,常在晚上考查他。一天,要他背诵欧阳修的《秋声赋》,其时正值初秋,窗外明月高照,秋虫唧唧,父亲心中也就朦朦胧胧地萌发了写诗的兴致。十岁左右,祖母回家乡探亲,父亲第一次与自己的母亲离别,当着众人的面,父亲还是表现得很硬气,但回到家里便忍不住蒙被大哭起来,也产生了一种说不明白的诗情。到十二三岁的时候正逢军阀混战,他随父母逃难到乡下,恰是春光明媚、清风拂面的时节,到处桃红柳绿,宜人的风景和逃难途中无心观赏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他感受到一种愤恨、惋惜又夹杂着凄凉的心绪。在这种情感起伏交织的情况下,他总是渴望用诗来表达,于是他学写起旧体诗。进入南开中学后又开始学写现代诗。 父亲年轻时写诗常常是由现实触动诗情,却避免直露抒发。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同窗好友因参加进步活动而被捕,父亲曾去探监送衣;好友释放后因环境所迫,告别学校,父亲又去送行,由此写下《夜别》:“帷灯正摇落着无声的露而去呢,/心沉向苍茫的海了”,装着帷灯的驿车载着好友远去,父亲的心也像沉落到海似的夜色中去了。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将现实原因的苦涩隐在意象背后,离别的悲哀之情也就扩展到天地之间。同样,被看作他的成名作《航》的产生也是受到现实的触动,他南开高中的好友因要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没考大学就去大连谋生。父亲为他感到难过,趁假期坐船去那里看望他。正是目睹了现实的愁苦和无奈,当父亲首次面对无边大海的苍茫暮色,便有了以印象派的描写手法展现海上夜景的诗句——“风帆吻着暗色的水/有如黑蝶与白蝶”、“明月照在当头/青色的蛇/弄着银色的明珠”,最后也就留下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让人深思回味不已。 丰富的想象力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了解父亲在国外留学期间创作的诗歌,我常惊叹于他的想象力。《RHAPSODY》(即《狂想曲》)是在苏格兰爱丁堡写下的,那时父亲独自租住在爱丁堡郊外一户人家的顶楼房间,房顶是用铁皮铺盖的,下雨的时候,父亲将小屋想象成船在风雨中的海上飘摇——“楼乃如船/楼竞如船”,而骤雨打在铁皮屋顶上造成的噪声和喧闹一如打击乐,鼓瑟齐鸣,父亲将它想象成狂想曲,在这样既寂寞又喧哗的环境中,感觉意象纷至沓来,激起他强烈的思乡之情。另一首《刈禾女之歌》的落款为“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我一直以为这首诗是父亲在苏格兰亲眼所见而写成的。他笔下的刈禾女和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刈禾女》完全不同,不是忧伤地唱着幽怨曲调,而是充满了收割的欢快,告诉人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我对他在怎样的情景下写成这首明快的诗感兴趣,不断地追问,父亲透露说,其实这首诗是他站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高处遐想的产物,而落款处不过是泛指。苏格兰分成高地、米德兰山谷和南部高地三部分,而爱丁堡地处于米德兰山谷,但离高地仅两小时路程,学校师生热衷于走山路,偶然也会相约在最高的山头见面。这些情况大概也有助于父亲想象力的驰骋。一如《孩子》一诗也是因为在法国的好友盛澄华约他去避暑,他无法成行,接到好友寄自法国芒东的来信,描写蔚蓝色的海边栽有许多柠檬树,引得父亲浮想联翩,在这样的天地中构置了孩子与老人的对比,注入了带有禅意的人生哲思。 人们一般总以为诗是强烈感情的流露和表达,殊不知对有些诗人来说,诗还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和意象,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筛选,真正印象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会留存在记忆深处,为创作提供源泉。这样写出的诗就比较含蓄内敛。父亲写于1937年的《再见,蓝马店》脍炙人口,得到海外华人读者的喜爱。蓝马店确有其处,是伦敦到苏格兰爱丁堡之间的一个小客栈,父亲从伦敦乘坐半价的夜间长途汽车返回爱丁堡,途经此地,汽车可以加油,旅客可以喝水吃点心。店主殷勤好客,给漂泊在外的夜行者温馨的感觉。在羁旅途中,在战争阴影笼罩的背景下,父亲从夜风、星光、白露中仍憧憬美的再现,于是记忆中浮现出多年前看过的电影《瑞典女皇》中的一个镜头,嘉宝主演的女皇微服外出,在一个客栈房间里斜卧着,手里高举着一串葡萄,她仰着头,去够着吃垂挂在眼前的葡萄。那是一部黑白片,导演艺术性地运用了光线的明暗,使葡萄变成了半透明的,与嘉宝俊俏的脸庞组成动人的视觉效果。特写镜头定格仅仅几秒钟,但整体美妙的印象给父亲以充盈的诗意感受,沉淀到他的记忆中,难以忘怀。 P3-6 序言 女儿们对父亲、父辈的感情之浓烈,似乎超过家庭的其他成员,如果从人体基因方面去探究,想来会有说明父女情深的深层原因。有一次,本人与一位出版社老总谈话,内容关于出版父亲的文集。他忽然奇怪地发问,怎么都是女儿来关心父亲的事?他举出不少例子,使我顿悟:有那么一批名人的女儿,她们有着执著的奉献精神,愿意宣传光大其父的精神品格,挖掘父辈的前尘往事,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她们的父亲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幸与不幸的经历。 我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要追寻上海这座文化城市的名人过住、生活趣事、创作背景、掌故史实等,人们会想起这些女儿们留下的印记。她们记录的不仅是“这一个”父亲的经历,而且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和命运;她们用真情实感追忆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吏。而且,我相信,只有这一代女儿才会有这样的情感和体验,也只有她们能握笔为文,捕捉刚刚远逝的过去,铺陈心中的印痕。因为,父女之间有着曾经共同的一切,他们曾经同呼吸、同命运、同抗争、同沉浮……他们的感情一致,他们的思绪相通。世上,血缘的牵连是道不明的。再过若干年,这些女儿也将进入垂暮之年,用笔来叙述往事,会成为过去——虽然,她们对亲人的思念会越发强烈。 这套“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第一辑选择了上海地区若干已故文化名人作为追忆对象,他们是丰子恺、孔另境、赵家璧、章靳以、王辛笛(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等,由其女儿撰写父亲和父辈的故事,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通过女儿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真实地书写过去,捕捉其父亲闪烁光芒的瞬间,使读者对曾为20世纪上海文化做出贡献的一代老人的历史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这也可为提升上海文化的形象、保留真实的过去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 著名女作家、表演艺术家黄宗英应我们这些女儿的邀请,在病榻上为这套书作序,几易其稿,其情其景令人感动。百岁女作家罗洪,熟悉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丛书中所涉及的已故文化老人都有接触和交往,对我们这些女儿们也有着长期的关心和顾念。她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拿起好久没提的毛笔,为丛书题签。我们喜欢“为难”这两位上海的女性前辈,让她们为这套丛书留下印记,增光添彩。在此,我也代表这套书的作者们向两位老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她们健康、安享晚年! 这是一套耐读的书、可以长期保存的书。期望更多的女儿们加入到这个写作的队伍,也期望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 “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 策划人 孔海珠 2009年5月23日 后记 父亲辛笛年轻时曾与四叔辛谷合出过一本诗集《珠贝集》,70多年后,我和我的小姐姐王圣珊也合作写成编定了这本配有不少照片与手迹的书稿。这是我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纪念,也是我们姐妹俩手足情深的结晶。承海珠姐和南南姐的邀约,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这套“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的撰写。 我和圣珊姐仅差一岁多,从小感情融洽,一起读书玩耍,无话不谈。她在美国做双语翻译工作,有空仍会给我打电话畅聊。现在我俩从各自的角度书写了我们眼中的父亲。对我们来说,他首先是父亲,然后才是诗人,所以父亲对我们母亲的情感,与我们相处的点滴细节、趣闻轶事,他与友人交往的历史记录都沉积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父亲不仅痴迷于诗。他时亲人、对朋友、对家国同样也以情为重,所以我们撷取了他的诗句“何止为诗痴”作为这本书的书名。 父母离开我们五六年了,重新讲述生活中发生过的那些故事,仍然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有趣,当然,也有悲哀和沉痛,我们又一次强烈体悟到我们的父母和天下所有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可亲和可敬。当然,他们有自己的脾气、爱好,甚至弱点,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一样,显得可近和可爱。 在与圣珊各自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将文章初稿写成电子邮件互相发送给对方。“不吝指正”,在我们之间,这不是客套话,而是真诚希望对方付诸实践,而对方确实也会认真阅读并提出意见.哪怕对一个字的推敲,或一个标点的使用,都会互不客气地指出,然后各自再斟酌考虑是否采纳,我们都能愉快地从善如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合作的默契、写作的乐趣、交流的愉快,更感觉到仿佛我们的父母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将他们生前与我们温馨平等的交谈继续了下去。这个感觉真好。 圣珊的文章中有两三篇是以前的应约文稿,其余都是专为这本书撰写的。她最得父亲宠爱,从小伶牙俐齿,善解人意,被父亲称为“心上喜”,她眼中的父亲自有她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文章生动,有的让人好笑,有的令人心酸;更有珍藏了好多年难得的手迹、照片——从巴金先生的推荐信、赠书扉页和照片的签名,到父亲亲笔写的诗信、墨迹,文中都有展示。 我曾为父亲写过传记,其中就有一些家庭趣事,友人们认为按专题单独成篇会更有意思;多年来应约也曾发表过一些与父亲有关的文章,这次选入这本书中的篇什有的保持原样,有的略作增补,也有新撰写的。我的文章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家庭至亲的角度讲述父母及其与我们子女的故事,有父亲童年少年读书和写作的乐趣、写诗的秘密,有他与母亲相识相恋相伴的经历,有我们儿时家庭生活的记忆……;二是从父亲与朋友的角度,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加上我的观察,勾画他与友人如周作人、郑振铎、沈从文、巴金、施蛰存、钱锺书、卞之琳、杜南星诸先生。还有海外文友、“九叶”诗友等或浅或深的交往和友情。 借此机会,也感谢东方出版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难得的机会,感谢刘丽星编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付出的辛劳。 王圣思 2009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