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个绿瓶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加拿大)薇薇安·珍妮特·卡普兰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薇薇安·珍妮特·卡普兰的《十个绿瓶子》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从纳粹占领的欧洲逃至中国的犹太家庭故事。作品讲述了犹太难民不寻常经历、生活,特别是心灵状态,内容曲折动人,描写细腻、生动、如泣如诉。作品还以外来者的独特眼光记录和展现了战时上海的生活、风情、气息、社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性和可读性。作品在生动反映战时来华犹太人面对迫害所具有的勇气和力量,以及与中国人友好、紧密相处的同时,有助于加深中国读者对纳粹屠犹事件的了解,以及对二战来华犹太人经历和情感的了解。

内容推荐

薇薇安·珍妮特·卡普兰的《十个绿瓶子》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从纳粹占领的欧洲逃至中国的犹太难民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他们面对迫害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内容曲折动人,描写细腻生动。作品还以外来者的独特眼光记录和展现了战时上海的生活、风情和气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好评,世界上超过25家主要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英文版多次再版,并先后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匈牙利文,还出版了盲文版。

目录

前言

简介

致谢

第一章 1921年 爸爸

第二章 1922年 变化

第三章 1923年 纪念

第四章 1926年 维也纳

第五章 1931年 成长

第六章 1934年 政治

第七章 1936年 波尔迪

第八章 1937年 逾越节的故事

第九章 1938年 意大利来信

第十章 1938年 吞并

第十一章 1938年 魔鬼军人

第十二章 1938年 逃难的手段

第十三章 1938年 11月水晶之夜

第十四章 1939年 1月告别

第十五章 1939年 1月意大利的清洗

第十六章 1939年 2月致命的失算

第十七章 1939年 出发

第十八章 1939年 旅途

第十九章 1939年 上海

第二十章 1939年 法租界

第二十一章 1939年 俱乐部

第二十二章 1939年 命定姻缘

第二十三章 1940年 我们结婚了

第二十四章 1940年 回到上海

第二十五章 1940-1941年 十个绿瓶子

第二十六章 1941年 珍珠港

第二十七章 1942-1943年 虹口

第二十八章 1944年 幸存

第二十九章 1944-1945年 虹口的生活

第三十章 1943-1945年 战争在继续

第三十一章 1945年 轰炸虹口

第三十二章 1945年 胜利

第三十三章 1945年 纳粹大屠杀的震撼

第三十四章 1946年 战后生活

第三十五章 1947年 平安无事

第三十六章 1948年 共产党

第三十七章 1949年 轮船

第三十八章 1949年 2月多伦多

试读章节

1921年爸爸

我跪在一张高背椅子上,两只张开的手撑着脸,在窗旁等待着,看着滴滴答答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珠和窗下鹅卵石铺就的街道。百叶窗在风中发出格格的声响。维也纳的街道是潮湿和坑坑洼洼的。人们在倾盆大雨中急匆匆地向各自方向走去。街上有那么多的黑色圆顶伞从各扇门里急速地进进出出。这些黑伞看上去就像背上有裂纹的乌龟。行人为了寻找各自躲雨的地方,行迹匆匆,不时左躲右闪,互相碰撞又分开。我只能看到带槽的伞顶,见不着伞下的人。

棕色公寓大楼一排排矗立在宽阔的大街两旁。我们家就位于列支坦斯登·斯特劳斯大街56号的一个宽敞的套房里。父母自结婚以来一直住在这里。就是在这个家,妈妈生下了她所有的孩子。我们姊妹仨,我最小。“妮妮,快过来,该睡觉了。”妈妈喊着。

我十三岁的姐姐阿娜和十岁的姐姐斯坦拉还不需要去睡觉。虽然我已经五岁了,但她们称我为“娃”。好听的奥地利名字都用来为我们取名,使我们紧紧地和祖国连在一起。我的大名是吉达,可这个名字从来没有人用。我父亲给我取了个小名叫“金娣”,意思是“小囡”。这是一个我非常钟爱的名字。在我很小的时候,人们都说我会把它发成“妮妮”,后来大伙也都改口这么叫我了。姐姐总是笑话我有这么一个傻乎乎的名字。我是唯一不被叫大名的人。我恨他们用嘲笑的口吻叫我,但在心底里我认为我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爸爸给我取了这个昵称,他最喜欢的是我。

爸爸是我的保护人,是把我们全家团结在一起的所有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他是位商人,在维也纳拥有三家颇负盛名的大型百货商店,受到人们广泛好评。他总是骄傲地告诉众人,在这完美的世界上,他的老婆和孩子会得到很好的照顾,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他是个爱国的奥地利人,经常教育我们要为这个生养我们的亲爱的国家尽我们的义务。每天我最快活的时刻是他工作结束回到家里,把我紧紧地抱起来摇来晃去的那一刻。当他扎人的脸摩擦着我的脸颊时,我闻到的是一种夹杂着潮木和香料刮胡液的香味。他高亢爽朗的笑声中气十足,每每发出总是立即使整个屋子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一天工作结束后,他虽然疲惫,却又很心满意足,一屁股坐进那张高而深的椅子。我们围在他周围。他听着我们讲当天发生的事,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忠告。他知晓世界和人性方面的好多道理,并将这些道理很好地运用到生意中去。他经常与我们分享他的思想,不时还插入一些有趣的细节。

“孩子们,记住我的话。今后你们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会需要依靠陌生人甚至敌人的帮助。那时你们要抛弃自己的清高,把事情办成。必要时,甚至对魔鬼也是这样。事到临头无论多么艰难,你们必须勇敢面对,去寻找一切可能的手段,不要害怕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为拯救自己,或家人,你们要永不丧失勇气。在这世界上,你们会因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而去寻求你们需要的帮助,不管这帮助来自哪里。必要时,你们要抛弃清高去割断谋杀者头颈上的绳索,即使他已被吊在绞刑架上也要这么做。如果他就是那个能救你们的人,你们就要放过他。为了求生存没有什么不可做的。只有我们中的最强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我的孩子们,你们会有这种力量的。”

我们总是全神贯注但又懵懵懂懂地听着他讲话。我们试图尽量去理解与领会他讲的事和其中传达的精神,然而我们既不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又无法想象出能运用这些话的任何可能性。我望望姐姐,她们的脸上同样写满了疑惑。她们张大了嘴巴,试图去吸收这些奇奇怪怪的想象和其中的含义,但无法真正地理解这些神秘的话语。我知道这一忠告会像其他那些重要的事情一样,大人会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考虑一遍遍给我们讲。这些忠告会像精巧的珍宝一样被保护起来,藏在夹缝里以备不时之需。

“我年轻的小姐们,大家今天好吗?”他用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吻问着。我和姐姐行着屈膝礼回答说:“我们很好,很快活,尊敬的先生。”

然后我们什么礼节都顾不上了,跑上前去争着抱住爸爸。妈妈笑着责备道:“让爸爸安静些。这个可怜的人累极了,招架不住你们所有的人。”

妈妈的身子越来越圆,肚子鼓鼓的已经抱不起我了。不过,我已经大了,让妈妈抱在手里太不像话了。姐姐告诉我说妈妈肚子里又有了个新宝宝,不久我就会被他代替而不再是家中最小的了。起初我不信,可妈妈说这是真的。她让我摸摸宝宝生长的地方,这块地方在我们看不见的她越来越大的身子深处。我感到小宝宝在踢我的手,好像他知道我在那儿一样。

P1-3

序言

《十个绿瓶子》以纪实手法讲述了原先生活在维也纳的犹太人家为躲避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9年逃亡到中国上海,与中国人一道生活,艰难但平安度过艰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岁月的故事。作品以文学手法,深入、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上面论述到的犹太难民在二战期间来到上海并幸存下来的历史,正如作品的副标题所示: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从受战争蹂躏的奥地利到上海犹太隔都家庭人生经历的真实故事”。

作品内容曲折动人,描写细腻、生动、如泣如诉。人们对于犹太难民不寻常的经历、生活,特别是心灵状态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以外来者的独特眼光记录和展现了战时上海的生活。旧上海的居民、风情、气息、社会无一不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性和可读性。

《十个绿瓶子》还是一部揭露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作品。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在纳粹的迫害下,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由于即将临头的灭顶之灾,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不过,尽管流亡之路和散居生活充满艰辛和痛苦,主人公及其家人还是表现出了面对迫害所具有的勇气和力量。

2010年底,在本人再次赴北美进行学术访问期间,有幸结识了本书的作者薇薇安·卡普兰和她的丈夫(Barry)。在交谈中,我开始了解到卡普兰女士的身世,以及她与中国的联系。她对中国开展的犹太文化研究,特别是对在华犹太人的研究十分感兴趣,希望这一研究能够进一步增进犹太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席间,她赠送给了我由她本人撰写并获得好评的《十个绿瓶子》一书。她希望这本主要描写自己和家人二战期间在上海的经历的书能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案例,有助于中国读者具体了解在上海生活过的犹太难民的背景、生活和情感,同时,强烈表达了希望该书能够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的愿望。  我打开赠书,发现在书的扉页上,卡普兰女士已经事先写下了如下赠言:

尊敬的徐新教授,

我希望我家人的故事能够打动你,并希望有一天中国

人民能够以他们自己的语言阅读本书。

中国是我的出生地,一直作为我人生里最特别的国家

与我紧紧联系在一起。

谨对你和你从事的重要工作表示最美好的祝愿。

薇薇安·珍妮特·卡普兰

2010年11月26日

如作者所希望的那样,我在仔细阅读这本书时被深深打动,决定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并作为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正在陆续出版的“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文丛”之一,推荐给中国读者。

本书的译事主要由我爱人孔德芳女士和本人的博士生王雪共同承担和完成。孔德芳承担了前半部(前言至20章)的译事,王雪则承担了后半部(21章至38章)的译事。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语言学方向硕士学位的陶佳对译文的初稿进行了文字加工和润色,使译文增色不少。她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本书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对以上三位女士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人的校对工作主要在作品涉及背景、文化含义、人名和术语的统一以及行文流畅方面。

需要特别感谢的还有译林出版社,正是该社的积极支持,将此书列入出版选题,使本书得以及时编辑出版。

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加深中国读者对纳粹屠犹事件的了解,对二战来华犹太人经历和情感的了解。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国犹太研究的深入发展,巩固和深化中犹友好,则荣幸之至。

徐新

癸巳年四月识于南大和园结网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