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一妻一妾二子,早年又放浪形骸,长到三十九岁,突然“不辞而别”地出家了。妻妾哭见最后一面也被拒寺外。你以为他是“游戏人生”吗,不是,他是这世界上“极认真”的一个人。小时学琴自割虎口只为拉大手指间距,是何等“认真”;朋友来访迟到五分钟即绝不开门,是何等“认真”;听说“绝食”可以生出伟大精神力量便真去“绝食”,是何等“认真”;出家后严守戒律过午不食,又是何等“认真”……红尘浪里他是“极认真”的,孤峰顶上他也是“极认真”的,“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丰子恺评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叔同集(佛门三子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李叔同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人,有一妻一妾二子,早年又放浪形骸,长到三十九岁,突然“不辞而别”地出家了。妻妾哭见最后一面也被拒寺外。你以为他是“游戏人生”吗,不是,他是这世界上“极认真”的一个人。小时学琴自割虎口只为拉大手指间距,是何等“认真”;朋友来访迟到五分钟即绝不开门,是何等“认真”;听说“绝食”可以生出伟大精神力量便真去“绝食”,是何等“认真”;出家后严守戒律过午不食,又是何等“认真”……红尘浪里他是“极认真”的,孤峰顶上他也是“极认真”的,“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丰子恺评语)。 内容推荐 弘一大师是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中年出家后成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他虽然逝世近四十年了,但他的声名仍为国内外人士所仰慕。本书收录了他的讲演录、传记、杂著、文艺、格言·偈语和一些书信。 目录 弘一大师传(代序)林子青 讲演录卷 解行次第 佛法大意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学习初步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佛教的源流和宗派(存目)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敬三宝 常随佛学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改习惯 改过实验谈 最后之口口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传记卷 乐圣比独芬Beethoven传 乐石社社友小传 记陈敬贤居士轶事 朽道人传(存目) 汪居士传 汪居士传补遗 庖人陈阿林往生传 陈复初居士往生传 立钧童子生西事略 崔母往生传 崔曼飞居士诵经荐母记 崔孝子碑铭 记厦门贫儿舍资请宋藏事 蒋妙修优婆夷往生传 本妙法师往生传 厦门万寿岩瑞山禅师生西传 了识律师传 法空禅师传 心灿禅师往生传 大中祥符朗月照禅师塔铭 清故渊泉居士墓碣 玉泉居士墓志铭 南山道宣律祖年谱 灵芝律师年谱 蒲益大师年谱 见月律师年谱 杂著卷 一、论说 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 西洋乐器种类概说 图画修得法 水彩画法说略 石膏模型用法 呜呼!词章! 昨非录 二、杂志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慈说 悲智颂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人生之最后 关于女性异说讨论致竺摩法师书 辛丑北征泪墨 乐石社记 西湖夜游记 断食日志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白马湖放生记 南闽十年之梦影 祗园记 瑞竹岩记 壬丙南闽弘法略志 泉州弘法记 惠安弘法日记 行脚散记 庆福寺闭关为约三章 乙亥草庵遗嘱 苦乐对览表 记梁淡生居士入佛因缘 县昕释义 律华详释 书昔人联语赠广洽法师跋 集华严偈赠巨赞法师跋 为梁胜闻居士书示遗训 为律华法师书律偈跋 释弘一启事 文艺卷 一、诗词 咏山茶花 甲辰二月望日歌筵赋此叠韵 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有感诗以谢之 赠语心楼主人 重游小兰亭口占 《滑稽传》题辞四绝 为老妓高翠娥作 戏赠蔡小香四绝 醉时 春风 昨夜 初梦 帘衣 夜泊塘沽 遇风愁不成寐 感时 津门清明 赠津中同人 登轮感赋 轮中枕上闻歌口占 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图>》原韵 书愤 咏菊 春游 人病 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竞系之以诗 《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 朝游不忍池 东京十大名士追荐会即席赋诗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 贻王海帆先生 题梦仙《花卉横幅》 题《胜月吟剩》 题《罗阳选胜录》 净峰种菊临别口占 为红菊花说偈 老少年曲 南浦月 金缕曲 菩萨蛮 金缕曲 高阳台 喝火令 西江月 南南曲 清平乐 满江红 玉连环影 秋柳 废墟 早秋 朝阳 月夜 长逝(存目) 月 落花 秋夜 幽居 天风 梦 西湖 悲秋 晚钟 归燕 丰年 冬(存目) 人与自然界 二、联语 赠法轮长老联 赠闽南会泉长老联 泉州开元寺斋堂联 赠转逢和尚联 赠广义法师联 尊胜院南山律学苑联 转道和尚七秩寿联 抗日战争时期题承天寺联 草庵门联 光明寺石佛像对联 净峰寺客堂门联 净峰寺仙祖殿门联 净峰寺自勉联 永春十利律院门联 百原寺联 檀林福林寺联 福林寺清凉园门联 万石岩山门联 惠安龙安佛寺柱联 赠灵应寺转应法师联 赠晋江杜安人医师联 题晋江适南亭联 三、歌曲 祖国歌 大中华 出军歌 春游 留别 春郊赛跑 送别歌 隋堤柳 忆儿时 我的国 哀祖国 厦门市第一届运动大会会歌 爱 婚姻祝辞 三宝歌 清凉 山色 花香 世梦 观心 四、题记 为金咨甫写《金刚经》题记 重兴草庵记 为修建云洞岩鹤鸣祠书写佛号题记 福州怡山长庆寺修放生园池记 手书训言赠杨白民井题记 书珍重赠别夏丐尊并记 为卢世侯所绘《地藏九华垂迹图》题赞附记 汉长寿钩钩铭题记 周尺考记 古今尺略图记 周尺别形记 扶桑旧藏鉴真九衣七衣记 《人生之最后》弁言 《赞诵辑要》弁言 《善力印稿》弁言 梵行清信女讲习会缘起 题《永嘉庆福寺缘册》 书三归依五学处题记 金陵刻《华严疏钞》题记 元魏昙鸾《往生论注》题记 赠许宣平居士偈语题记 《佛说大乘戒经》、《十善业道经》影印绪言 自恣法略例记 业疏科别录记 为律华法师书律偈并记 阿弥陀经疏钞题记 比丘律藏函题记 浙衢祥符寺华严经文碑刻题词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格言·偈语卷 一、格言 格言别录 佩玉编 晚晴集 寒笳集 二、偈语 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 马冬涵居士《三异图》题偈 灵岩山印光真达二老像题词 题郑翘松《卧云楼诗存》 题王梦惺居士《莱园文稿》 题永春胜闻居士《淡斋画册》 《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赞 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 《护生画集》题赞 《护生画集》题词 《续护生画集》题偈 甲戌初夏大病有欲延医者说偈谢之 虞愚居士问书法妙义为说二偈 《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叙 为漳州印友题偈 李卓吾先生像赞 辞世二偈 书信卷 致夏丐尊(100通) 致丁福保(4通) 致丰子恺(23通) 致蔡元培、经亨颐、马叙伦等 致蒋维乔 致扶唐 致印心、宝善和尚 致寂山和尚(3通) 致东严法师(2通) 致因弘白伞法师(3通) 致性愿法师(69通) 致奇尘法师 致弘伞法师 致芝峰法师(5通) 致广恰法师(51通) 致崇德法师(4通) 致亦幻法师 致善契法师(8通) 致显真法师、觉人居士 致瑞今法师(2通) 致性常法师(43通) 致大醒法师 致了智法师 致传贯法师(9通) 致念西、丰德律师 致仁开法师 致广义法师(16通) 致果清法师 致妙慧法师(4通) 致妙莲法师(5通) 致广空、性常法师 致觉彻法师(3通) 致觉圆法师(11通) 致如影法师(3通) 致律华法师(2通) 致竺摩法师 致广心法师等 致咸茂宝号诸位先生 用功谢客简 致影印宋版藏经会 致习律诸法师 致北平佛学研究社诸居士 致佛教养正院诸师 致开元慈儿院董事会诸居士 致泉州开元寺诸师 后记 佛门三子之于佛门(代跋) 试读章节 佛法宗派大概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著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 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光大,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槃》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义。 唐时盛,南宋后衰,今渐兴。 二、俱舍宗 依《俱舍论》而立。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柢,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 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三、成实宗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至中土。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之间。 四、三论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柢也。 唐中叶后衰微,近复兴,学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前二宗为玄妙。 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七、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八、禅宗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时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土。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十、净土宗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末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说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说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间患病者,其病症干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P10-12 序言 弘一大师传 一 弘一大师是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中年出家后成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他虽然逝世近四十年了,但他的声名仍为国内外人士所仰慕。 大师的前半生以李叔同(别名很多)驰名于艺术教育界,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一八八○年旧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俗姓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名号屡改,一般以李叔同为世所知。他原籍浙江平湖,父名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会试中进士,曾官吏部。后来在天津改营盐业,家境颇为富有。李叔同五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有异母兄弟三人,长兄早年夭折,次兄名文熙,又名桐冈,字敬甫,是天津一个有名的中医。他行第三,小字三郎。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一般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他十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十六七岁时曾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学填词、又从唐静岩(育厚)学书法。这个时期和他交游的有孟定生、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啸麟,同时友戚同辈有严范孙(修)、王仁安(守恂)、陈筱庄(宝泉)、李绍莲等。还有一点以前传记未曾提到的,是他在迁居上海以前,曾以“文童”进过天津县学,受过八股文(当时称为时文)的严格训练。 二 李叔同,年十八,在母亲作主之下与俞氏结婚。越年戊戌政变,他就奉母迁居上海。这时袁希濂、许幻园(镍)等在城南草堂组织一个“城南文社”,每月会课一次,课卷由张蒲友孝廉评阅,定其甲乙。这一年,李叔同十九岁,初入文社写作俱佳。许幻园爱其才华,便请他移居其城南草堂,并特辟一室,亲题“李庐”二字赠他。李叔同的《李庐印谱》、《李庐诗钟》、《二十自述诗》等就是在这里作的。这些著作已经失传,只留下几篇叙文而已。这时他与江湾蔡小香、江阴张小楼、宝山袁希濂,华亭许幻园五人结拜金兰,号称“天涯五友”。许幻园夫人宋梦仙(贞)有《题天涯五友图》诗五首,描写五人不同的性格。其中有一首云:“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就是咏他。这个时期,李叔同又与常熟乌目山僧(宗仰)、德清汤伯迟、上海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每星期出版书画报一纸,由中外日报社随报发行。这是上海书画界最初出版的报纸。李叔同(署名李漱筒)曾于该报刊登鬻书和篆刻润例。 庚子之役以后,他自上海回津,拟赴豫探视其兄,临行填《南浦月》一阕留别海上,词云: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时因道路阻塞,未获晤见其兄,在天津住了半月,仍回上海。他将途中见闻,写成《辛丑北征泪墨》出版。他回上海以后,正好南洋公学开设特班,招考能作古文的学生二十余人,预定拔优保送经济特科。他改名李广平应考,被公学录取。南洋公学特班聘请蔡元培为教授,上课时由学生自由读书,写日记,送教授批改,每月课文一次;蔡氏又教学生读日本文法,令自译日文书籍,暗中鼓吹民权思想。一九○三年上海开明书店发行的《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就是李广平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期所译的。当时同学为蔡元培赏识的有邵闻泰(力子)、洪允祥(樵舱)、王莪孙、胡仁源、殷祖伊、谢沈(无量)、李广平(叔同)、黄炎培、项骧、贝寿同等,都是一时之秀,后来成为各方面的有名人物。一九○二年秋,各省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李广平也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报名应试,考了三场未中,仍回南洋公学就读。 一九○三年冬,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全体学生相继退学。李叔同退学后,感于当时风俗颓废,民气不振,即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在“租界”外创设“沪学会”,开办补习科,举行演说会,提倡移风易俗。当时流行国内的《祖国歌》就是他为“沪学会补习科”撰写的。此外他又为“沪学会”编写《文野婚姻新戏剧本》,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 一九○五年四月,母氏王太夫人逝世,改名李哀,后又名岸。他以幸福时期已过,决心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填了一阕《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词日: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竞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读来真是激昂慷慨,荡气回肠。“二十文章惊海内”,看他当时何等自负,但他感到空谈毕竟是没有用的。 三 李哀于一九○五年秋东渡日本,首先在学校补习日文,同时独力编辑《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刷后,寄回国内发行,促进了祖国新音乐的发展。又编有《国学唱歌集》一册,在国内发行,这些在中国新音乐史上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这时他和日本汉诗界名人槐南(森大来)、石埭(永阪周)、鸣鹤(日下部东作)、种竹(本田幸)等名士时有往来,很得到他们的赏识。一九○六年九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从留学法国的名画家黑田清辉学习西洋油画。这个学校是当时日本美术的最高学府,分别用英语和日语授课。李岸初入学时,是听英语讲授的。当他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不久,大概由于那时清国人(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称呼)学油画的少,所以东京《国民新闻》的记者特别前往采访。其访问记题为《清国人志于洋画》,发表于明治卅九年(一九○十月四日的《国民新闻》,并登有他的西装照片和速写插图。 据程清《丙午日本游记》同年十月十三日访问东京美术学校时记载,该校“学科分为西洋画、日本画、塑像、铸造调漆、莳绘(即泥金)木雕刻、牙雕刻、石雕刻、图案等。西洋画科之木炭画室,中有吾国学生二人,一名李岸,一名曾延年。所画以人面模型遥列几上,诸生环绕分画其各面”。现存李叔同的木炭画少女像的照片,据丰子恺的题记,是李叔同最初学西洋画时的作品,看来也许就是那时按照这个“人面模型”所画的。 李叔同除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外,又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又从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浅二郎研究新剧的演技,遂与同学曾延年等组织了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一九○七年春节期间,为了赈济淮北的水灾,春柳社首次在赈灾游艺会公演法国小仲马的名剧《巴黎茶花女遗事》,李叔同(艺名息霜)饰演茶花女,引起许多人们的兴趣,这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欧阳予倩受了这次公演的刺激,也托人介绍加入了春柳社。 第二次的公演是一九○七的六月,称为“春柳社演艺大会”,演的是《黑奴吁天录》。春柳社在《开丁未演艺大会的趣意》上说:“演艺之事,关系于文明至巨。故本社创办伊始,特设专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春间曾于青年会扮演助善,颇辱同人喝采;嗣后承海内外士夫交相赞助,本社值此事机,不敢放弃。兹订于六月初一初二日,借本乡座举行‘丁未演艺大会’,准于每日午后一时开演《黑奴吁天录》五幕。所有内容概论及各幕扮装人名,特列左方。大雅君子,幸垂教焉。” 春柳社第二次演出《黑奴吁天录》,李息霜扮演美国贵妇爱美柳夫人,曾得到日本戏剧家土肥春曙和伊原青青园的好评(见日本明治四十年(一九○七)《早稻田文学》七月号《清国人之学生剧》)。 四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六年,一九一○年毕业回国。先应老友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校长周啸麟之聘,在该校担任图案教员。辛亥革命以后。他填了《满江红》一阕,表达了他的怀抱。词曰: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成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一九二一年春,上海《太平洋报》创刊,李叔同被聘为编辑,主编副刊画报,曼殊的著名小说《断鸿零雁记》就是在他主编的《太平洋画报》发表的。这一年三月,他初次加入南社,并为南社的《第六次雅集通讯录》设计图案并题签。同时在老友杨白民的城东女学,教授文学和音乐。这时他又与《太平洋报》同事柳亚子、胡朴安等创立“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这年秋天《太平洋报》以负债停办。李叔同遂应老友经亨颐之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图画和音乐教员,改名李息,号息翁。一九一五年,应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谦之聘,兼任该校图画音乐教员,假日组织“宁社”,借佛寺陈列古书字画金石,提倡艺术,不遗余力。 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初任教时写过《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西洋乐器种类概况》、《石膏模型用法》等发表于“浙师校友会”一九一三年发行的《白阳》杂志诞生号,并且手自书写,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各方面的知识。他教的图画,采用过石膏像和人体写生,在国内艺术教育上是一个创举。音乐方面,他利用西洋名曲作了许多名歌,同时又自己作歌作曲,对学生灌输了新音乐的思想。学生中有图画音乐天才的,他特别加以鼓励和培养。如后来成名的丰子恺的漫画、刘质平的音乐,就是李叔同一手培养起来的。此校设有手工图画专修科,课余还组织校友会,分运动、文艺两部,文艺部并发行杂志。一九一四年五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到杭州师范参观时,曾加以介绍说:“其专修科的成绩殆视前两江师范专修科为尤高。主其事者为吾友美术专家李君叔同(哀)也。”(见一九一四年商务出版《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这个时期,李叔同除从事西洋艺术教育,成立洋画研究会推动外,对于祖国传统的书法金石也是极力提倡的。他在学校里组织金石篆刻研究会,名为“乐石社”,提倡金石篆刻,被推为社长,撰有《乐石社简章》、《乐石社社友小传》,南社著名诗人——姚鹓雏撰有《乐石社记》介绍此社的宗旨及李息霜的艺术成就。这时浙江一师的师生中会篆刻的人很多,校长经亨颐(别号石禅)教员夏丐尊都是篆刻好手。同时他和西冷印社社长金石大家吴昌硕、叶舟等又是好友,因而和夏丐尊等加入西泠印社为社友。后来,他将出家,因此把生平收藏的印章都赠送给了“西泠印社”,该社社长叶舟为他在社中石壁上凿了一个“印藏”收藏并加题记,以留纪念。近年从这个“印藏”取出拓印,共成四幅,其中多是陈师曾、经亨颐、夏丐尊等知名人士和他的许多学生所刻的。他自己刻的也有几方在内。 李叔同在杭州期间,交往比较密切的,浙江第一师范的同事有夏丐尊、姜丹书、堵申甫;校外常往来的有马一浮、林同庄、周佚生等。马一浮早已研究佛学,是一位有名的居士,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但他这时只看一些理学书和道家的书类,佛学尚谈不到。有一次,夏丐尊看到一本日文杂志上有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伟人如释迦、耶稣,都曾断过食。说断食能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且列举实行的方法。李叔同听后决心实践一下,便利用一九一六年寒假,到西湖虎跑定慧寺去实行。经过十七天的断食体验,经过良好。他取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同时对于寺院的清静生活也有了一定的好感,这可说是他出家的近因。他断食后写“灵化”二字赠其学生朱稣典;将断食的日记赠堵申甫,又将断食期间所临的各种碑刻赠与夏丐尊。从此以后,他虽仍在学校授课,但已茹素读经,且供佛像了。过了新年,即一九一七年,他就时常到虎跑定慧寺习静听法。这年旧历正月初八日,马一浮的朋友彭逊之忽然发心在虎跑寺出家,恰好李叔同也在那里,他目击当时的一切,大受感动,也就皈依三宝,拜虎跑退居了悟老和尚为皈依师。演音的名,弘一的号,就是那时取定的。从此马一浮常借佛书给他阅览,前后借给长水大师《起信论笔削记》、《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宝华传戒正范》等。他也常到虎跑寺去请问佛法。是年九月,他写了“永日视内典,深山多大年”一联,呈法轮禅师,自称“婴居士息翁”就是这时的纪念。 五 一九一八年旧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结束了学校的教务,决心至虎跑定慧寺从皈依师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正式名为演音,号弘一。出家后,别署很多,常见的有一音、弘裔、昙防、论月、月臂、僧胤、慧幢、亡言、善梦等,晚年自号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他出家以前,将生平所作油画,赠与北京美专学校,笔砚碑帖赠与书家周承德,书画临摹法书赠与夏丐尊和堵申甫,衣服书籍等赠与丰子恺、刘质平等,玩好小品赠给了陈师曾,当时陈还为他这次割爱画了一张画。 同年九月,他到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个“比丘”。他受戒以后,看了马一浮居士送他的《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和《宝华传戒正范》,觉得按照戒律规定实不得戒。他是事事认真的人,因此发愿研习戒律,这是他后来发愿宏扬律学的因缘。 弘一大师受戒之后,先到嘉兴精严寺访问了范古农居士,在精严寺阅藏数月,又到西湖玉泉寺安居,专研律部。他因杭州师友故旧酬酢太多,而且慕名的人又不断来访。一九二○年夏,假得弘教律藏三帙,决定到浙江新城贝山闭关,埋头研习。这时在玉泉寺同住的程中和居士即出家名弘伞,和他同到贝山护关。因为贝山环境不能安居,越年正月重返杭州玉泉寺,披阅《四分律》和唐代道宣、宋代元照的律学著述。 一九二一年三月,由于吴璧华、周孟由二居士的介绍,到温州庆福寺闭关安居,从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著作,并亲自以工楷书写,历时四载,始告完成。出版后部分寄赠日本,很受日本佛教学者的重视。此后几年间,他出游各地,曾到普陀参礼印光法师,又到过衢州莲花寺写经,为参加金光明法会一度到过庐山大林寺;不久又回杭州,在招贤寺整理华严疏钞,继在常寂光寺闭关。后来为了商量《护生画集》的出版,也到过上海江湾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这时叶圣陶(绍钧)先生写了一篇《两法师》(介绍弘一与印光)散文,发表于《民铎》杂志,后来收入叶氏《未厌居习作》,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并作为活叶文选,为中学生所爱读,于是名闻全国。 一九二八年冬,弘一大师为了《护生画集》的事又到了上海。偶然迂到旧友尤惜阴与谢国梁(后来尤氏出家名演本,谢氏出家名寂云)二居士将赴暹罗(今泰国)弘法,在沪候轮,大师一时高兴,便参加了他们的南行弘法团。船到厦门,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居士的接待,介绍他们到南普陀寺去住。他在这里认识了性愿、芝峰、大醒、寄尘诸法师,被恳切地挽留,后来尤谢两居士乘船继续南行,而弘一大师就独自留在厦门了。这是他初次和闽南结下的因缘。不久,由于性愿法师的介绍。他就到泉州南安小雪峰寺去过年。这一年冬天,夏丐尊、经亨颐、刘质平、丰子恺等,募款为他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盖了一座精舍,命名“晚晴山房”。后来又成立一个“晚晴护法会”,在经济上支持他请经和研究的费用。他后来从日本请来古板佛经一万余卷,就是这个晚晴护法会施助的。一九二九年春,他由苏慧纯居士陪同,自泉州经福州至温州。在福州候船时,他和苏居士游了鼓山涌泉寺,在寺里发现了一部未入大藏的《华严疏论纂要》,叹为希有,因发愿印刷二十五部,并拟以十二部赠与日本各大学。在他晚年的十四年间(一九二八—一九四二),最初几年虽然常到江浙的上海、温州、绍兴、杭州、慈溪、镇海各地云游;但自一九三七年以后,除了一度应倓虚法师请到青岛湛山寺讲律,小住数月之外,整个晚年都是在闽南度过的。他常往来于泉厦之间,随缘居住。在厦门他先后住过南普陀、太平岩、妙释寺、万寿岩、日光岩、万石岩和中岩等处。抗战初期,一度到漳州,住过南山寺、瑞竹岩和七宝寺。他与泉州特别有缘,曾住过承天寺、开元寺、百原庵、草庵、福林寺、南安小雪峰、慧泉、灵应寺、惠安净峰寺、灵瑞山、安海澄淳院、永春蓬壶普济寺等处。前后亲近他学律的有性常、义俊、瑞今、广洽,广究、昙听、传贯、圆拙、仁开、克定、善契,妙莲等十余人。一九四二年秋病革,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同年十月十三日(旧历九月初四日)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六十三岁。弥留之际,还写了“悲欣交集”四字,一面欣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愍众生的苦恼。这末后一句,真有说不尽的“香光庄严”。灭后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这两处都分别为他建了灵塔。 六 由一个浊世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师,早年才华横溢,在艺术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为人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了。他虽避世绝俗,而无处不近人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他既出家做了和尚,就要像个和尚。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谓三干威仪,八万细行,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马一浮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了。 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一书,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 我国佛教的律学,古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到了唐代义净留学印度回国,又译出《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许多部,后人称之为“新律”。他初出家时学的是“新律”,即《有部律》。这是唐代义净所译的戒律,通行于当时的印度。弘一大师称赞义净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实空前绝后的中国大律师。他初学有部律时,写过《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犯相摘记》、《自行钞》和《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入门次第》,对有部律是深深用过苦功的。 后来他因友人之劝,改学《四分律》。因为现存的四大律之中,《十诵》、《僧祗》、《五分》三律,后来研究者少,其注释至今已无一存;而《四分律》独盛,注疏也多存在。唐道宣所著有《四分律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称为“南山三大部”。宋杭州灵芝元照,著三部记解释道宣的三大部疏,即《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称为“三疏”、“三记”。南宋禅宗大盛,律学无人过问,这些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述、悉皆散失。到了清初,惟存《南山随机羯磨》一卷。明末蕅益大师不见古代疏记,只能写出《毗尼事义集要》而已。到了清末,这些唐宋律学著述,才自日本再传中国。所以他穷研《四分律》,看了唐宋律学著作之后,化了四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是他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弘一大师认为正法能否久住,在于《四分律》能否实践。一九三一年二月,他在上虞法界寺佛前,发专学南山律誓愿。一九三三年曾集合学者十余人于泉州开元寺尊胜院研究律学,称为南山律学苑;根据日本请回古版律书,圈点“南山三大部”并讲律修持。试读这时他为南山律学苑撰的一联,可以概见他晚年的志愿。联云:“南山律学,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犹存东土;晋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 书评(媒体评论) 美术前辈吕凤子:“严格说来,中国传统绘画的改良运动的首倡者应推李叔同为第一人,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李叔同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入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动者。” 赵朴初居士:“近代中国佛教,自清末杨仁山居士倡导以来,由绝学而蔚为显学,各崇夫德,禅教明宗,竞擅其美,其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薄海同欤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弘一大师>弁言》) 夏丐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率以倾心两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弘一大师永怀录》) 朱光潜:“佛终生说法,部是为救济众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的。入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弘一法师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他持律那样谨严,一生清风亮节会永远严顽立懦,为民族精神文化树立了丰碑。”(《朱光潜全集》第十卷) 丰子恺:“我崇仰弘‘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作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安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作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杠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足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弘一大师全集)序》) 曹聚仁:“他可说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能诗词,长音乐,可说是把西洋音乐介绍到中国来的销一人,也是介绍西洋画给中国美术界的先驱画家;他是创立话剧的祖师,首先在日本组织春柳社,上演小仲马的《茶花女》,他亲自扮演茶花女。中午削发出家,又是中国佛学界的律宗大师。高山仰止,这样一位大师,真使我们表心敬佩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