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士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年出生于莫斯科,在基辅度过青年时代。基辅大学历史系学生,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生,一战初期的前线卫生兵,电车司机,水手,渔民,记者,编辑……这就是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式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之前的人生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康士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年出生于莫斯科,在基辅度过青年时代。基辅大学历史系学生,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生,一战初期的前线卫生兵,电车司机,水手,渔民,记者,编辑……这就是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式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之前的人生轨迹。 内容推荐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俄罗斯作家,冠有抒情散文大师称号。作品洋溢着诗人的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人与自然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笔下的草木、动物和人和谐地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原本的美。名人回忆也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笔下的高尔基、契诃夫、列维坦、格里格等艺术家的生活片断,精准地描绘出其人的特质,成为一幅幅不可多得的人物肖像。主要作品有《金蔷薇》、《北方的故事》、《一生的故事》。 目录 英勇 破旧的独木舟 老厨师 草原雷雨 烟雨霏霏的黎明 电报 沃罗涅日之夏 一枚小钢戒指 “273”护林哨所 白雪覆盖的平原 野蔷薇 无轨电车上的白嘴鸦 一篮云杉球果 珍贵的尘埃 阿尔什万格商店事件 勃勃生机的源泉 夜行的公共马车 一本构思已久的书 与盖达尔的几次会面 伊里亚·爱伦堡 生命的湍流 一个普通的人 布尔加科夫和戏剧 弗谢沃洛德·伊万诺夫 一顶桂冠 小议巴别尔 伟大的天赋 试读章节 小男孩正用彩色铅笔画画。他全神贯注,而且在认真地思考什么。后来,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眶里突然涌出了泪水。泪水顺着面颊流到被铅笔弄脏的手指上,孩子哽咽起来。 “爸,”他小声问,“人为什么不发明出一种长生不老的药呢?” 于是我不得不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 飞行员在雾中迷失了方向。 海洋气象站都挂出了通告,有一股强热气流正向欧洲上空移动。 时值冬季。没有落雪,但干树叶折断的喀嚓声使这座海滨城市的居民想起了冰块的脆裂声。这种声音是冬天特有的。 对于海上的雾和烟雾,这方面的专家,英国人泰勒和德国人乔治曾下过精确的定义:“热带暖气流如果冬季进入欧洲,最初会变为淡蓝色的烟雾,覆盖几百海里的海面,之后烟雾变成蒙蒙细雨。这种雾很稳定。” 飞行员舍巴林知道这一点。下边是卡拉达格山的深渊和嶙峋的山巅,覆盖着千年的苔藓和褐色的水皮。雾笼罩着山峰。它飞快地涌向山峦叠嶂的花岗岩峭壁,继而像一道白色的河流直冲九霄。这根雾柱是舍巴林惟一的定向标,他正顽强地驾着神鹰围着它兜大圈子。 大海发出冷漠而低沉的涛声。初冬的红日高悬在烟雾之中,将暗淡的古铜色的阳光投到湿漉漉的机翼上。 机舱里躺着一个发烧的小男孩。母亲坐在孩子身边。每次舍巴林回头总看见她嘴边深深的几乎像男人的皱纹。孩子快要死了。 舍巴林从草原把孩子接出来,是要把他送往海滨城市的医院。三小时前把孩子抬进机舱的时候,干燥的天空万里无云,飞廉上的蛛丝闪闪发光,没有任何起雾的迹象。 舍巴林明白,即使两三小时后,飞机能成功着陆,也已经迟了,孩子已无法救治了。浓雾中没有任何希望。 飞机昂扬地吼叫一声,冲入一团潮湿的不透风的雾中。孩子正在折腾,说胡话。 舍巴林突然发现下边一只神速飞翔的大鸟的影子。飞机!舍巴林即刻把座机拉高。 “冷凝处理!”随航机械师大声对他说。“总算能飞出去了!’ 舍巴林点点头。另一架飞机展着银翼迎面一闪而过。舍巴林认出这是斯塔夫里基的飞机。 斯塔夫里基驾机在雾中穿行,机尾拖出一道道宽宽的带电粉尘组成的轨迹。粉尘吸引了雾的微粒,将雾化为大雨点。最初的雨点已经斜打到机舱的弦窗玻璃上。 雾已经沉到深深的山谷里,湿漉漉的卡拉达格山脉已经在斑斓的阳光下闪烁,舍巴林看见下边被雨水冲刷过的大地。大地的色彩不断闪变,使人眼花缭乱。 舍巴林稳稳地着陆了。 孩子从机场被送往医院。舍巴林从容地走下飞机。机场挤满了飞行员,他并没有感到吃惊:斯塔夫里基出动,他也没有感到奇怪。他知道,飞机除雾原是一件很复杂而费用高昂的事,但这也没有使他感到奇怪,因为孩子的生命更加宝贵。 “这孩子究竟是谁呢?”舍巴林暗想。在接受飞行命令的时候,这一点他甚至也没有问。 傍晚,报纸出版的号外报道说,飞行员舍巴林将一个患脑震荡的约摸七岁的男孩送来本市。医生们认为孩子的情况几乎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在绝对安静和没有干扰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转机。 报纸发行一小时后,各街道就贴出了市苏维埃的通告,希望全体公民保持安静。值勤的民警中断了医院周围的交通。 但这些措施都是多余的。没有任何命令,全市都屏住了呼吸。这么一来,海涛声、风声和干树叶的哔啸声就听得更清楚了。 汽车都沿市区的周边悄悄地行驶。司机一向习惯于加大油门,高声鸣喇叭,现在却静静地坐在漆黑的驾驶室里,像在搞什么阴谋诡计。 一辆叫“茶炉”的破旧的出租汽车把司机们都惹恼了。这辆车突然轰轰隆隆地响起来。司机们尾追着它,挥舞着拳头,尖着嗓子小声威胁说:“没有好下场,鬼茶炉!” 卖报纸的不叫卖了。扬声器关上了。少先队员们组织了维护安静的小分队,但他们几乎没有事情可做。 没有人破坏安静,只出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那就是码头上的一名路灯工人,一个性格开朗的老人引起的。 他一路走,一路放声高歌,这座海滨城市的人都爱唱,爱笑。歌词是他自己编的。 P1-3 序言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让读者感到亲近的独特方式,如果谈起帕乌斯托夫斯基,这位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散文集《金蔷薇》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俄罗斯作家,他的“方式”就是他作品中洋溢着的诗意情怀、无处不在的抒情风格,以及温暖人心的对大自然、人和文化的挚爱。在中国,在弥散着理想主义热情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帕乌斯托夫斯基用他“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唤醒了一代人心中冰封已久的诗意、温暖的感觉。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帕乌斯托夫斯基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浪漫主义者》中,这种诗意、抒情的浪漫主义风格就已经表现得非常充分,之后,这一特点贯穿了帕乌斯托夫斯基一生的创作,尤其是他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浪漫主义不是完全虚幻的、凌驾于生活之上的,他作品中扑面而来的诗意和对生活的喜悦之情都来自他对所见所闻的独特理解,以及能够在普通事物中挖掘出不寻常意义的天赋。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诗意,首先表现在他作品中所描述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同情心和善心,对于帕乌斯托夫斯基来说,“作家、诗人、艺术家的任务,就在于颂扬生活,恰似颂扬阳光下最美好、最合理的东西”。在《一篮云杉球果》中,作曲家格里格信守十年前的诺言,把自己的交响曲送给一个偶遇的女孩作为二十岁的生日礼物;而《一枚小钢戒指》讲述的则是一个小女孩为了一枚普普通通的小戒指而伤心或开怀,因为这枚戒指能够让她喜爱的爷爷永葆健康。这些浪漫的,甚至带有一点童话色彩的温情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笔下随处可见。作家说,有过这样的经历,人们的心就不容易变得冷酷。也许,在读过像《无轨电车上的白嘴鸦》、《英勇》、《破旧的独木舟》这样的散文体小说之后,我们的心也会变得柔软起来,就像作家所说的那样,“浪漫主义不允许人们成为虚假、无知、懦弱残忍的人”。帕乌斯托夫斯基关注的并非是生硬地堆砌出来的大道理,更非为迎合什么而刻意地“颂扬”生活,他所描写的人性的温暖、人和人之间的真诚与相互善待、人的感恩之情,就是作家心目中最美好、最合理的东西,它们构成了生活中那些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也正是这些永恒的价值让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不矫情而温情,不做作而自然,不生硬而温暖。而这种对人、对人性之根本的叙述,也构成了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的主要内容。 帕乌斯托夫斯基诗意的浪漫还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个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普通铁路员工家庭中的孩子,“统计学般精确地”继承了父亲对“变换空间”的狂热之爱。帕乌斯托夫斯基热爱旅游,他一生中几乎走遍了俄罗斯——西伯利亚、中亚、北方、远东,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更主要的是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爱、对故土的赤子之情,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的读者。在他的笔下,静谧威严的北方森林,风光绮丽的黑海,摄人心魄的里海海岸,原始神秘的普拉河,美丽的梅晓拉地区……俄罗斯大自然的美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动人心魄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自然的亲近不经意地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为了辨别和记住森林中的一草一木,他的林间小木屋变成了“乡间巫医的住所”,他“可以把秋天的每一片落叶写成一首长诗”,而俄罗斯的风光总会唤起他的“哀愁”,“因为每一次和这些地方的相逢,同时就意味着与之别离”。 在帕乌斯托夫斯基到过的地方中,最能够引起他心灵共鸣的是莫斯科和梁赞州附近的梅晓拉地区,这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爱”,是他一直留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对大地的依恋”,在他的笔下,这个流淌着林问小溪、遍布着大小湖泊的地区散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传达出如此迷人的魅力,以至于帕乌斯托夫斯基之后的许多作家都不敢轻易地再描写这个地方了。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从梅晓拉汲取了无数的文学灵感,为读者贡献出了《梅晓拉地方》、《伊萨克·列维坦》等优美的篇章,更为主要的是,他使人们意识到,如此美好的风景原来就在“鼻子前面”,也就是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你的视角、你的态度和你的情绪。被帕乌斯托夫斯基奉为导师的另一位以自然主题著称的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在读了帕乌斯托夫斯基那些描写梅晓拉的文字之后曾写信给他,气愤地说他是一个“疯子”,因为他担心,人们在看过这些梅晓拉随笔之后会蜂拥而至,在十几年里就将把这里践踏得寸草不生! 仔细地探究帕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大自然,我们会发现其中体现出的意境与俄罗斯“情绪风景画家”列维坦的作品有着同质的美,而他丰富的想象和对大自然的本能热爱,这一切又使他的创作继承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列斯科夫和布宁等文学大师的景物描写传统。从本质上说,帕乌斯托夫斯基善于挖掘平凡事物中不寻常的美,善于发现平素不易被发觉的现实生活中的诗意,善于表现普通人的美好心灵,这一创作风格是与他对大自然那种细心感悟、欲与其融为一体的能力(或本能)密不可分的。大自然是他的诗神,是他笔下永恒的主人公。 谈到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随笔和散文,自然无法不提他那些文学漫谈和文学传记故事,此类文章的合集《金蔷薇》和《文学肖像》,几乎成了一代人的枕边书。作为一位抒情大师,帕乌斯托夫斯基对于大自然、对于生活中最为本质的东西有着非凡的把握能力,而对于文学创作,他也同样能够一针见血地道出其本质和内涵。作家认为,对于文学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从“尘埃”中找到金子,铸炼成一朵文学的、艺术的“金蔷薇”。 帕乌斯托夫斯基还为我们“绘制”了不少文学艺术家的“肖像”:高尔基、契诃夫、布尔加科夫、巴别尔、列维坦、格里格……他们中有的是作家的朋友,如布尔加科夫;有的是他的知己,如巴别尔;有的是他的文学同道,如普里什文;有的则是他钦佩的人,如列维坦。帕乌斯托夫斯基或是选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是抓住他们创作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加以叙述,以这种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部部鲜活的艺术家传记。帕乌斯托夫斯基善于“精确地”提取那些文学家、艺术家身上最为突出的特质,体现出了他独到的审美品味和情趣,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眷恋情结,而在他的这类文字中,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他对这些文学艺术家,乃至对整个文学和艺术的温情。 康土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年出生于莫斯科,在基辅度过青年时代。基辅大学历史系学生,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生,一战初期的前线卫生兵,电车司机,水手,渔民,记者,编辑……这就是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式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之前的人生轨迹。作为一名“旅行者”,帕乌斯托夫斯基把自己的创作和他的旅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最初是色调绚丽、浸透着异国情调的“南方系列”——长篇《浪漫主义者》、《亮闪闪的云彩》、《卡拉·布加兹海湾》、《科尔希达》、《黑海》以及其他一些短篇小说。然而,在第一次北方旅行之后,“北方迷人的力量”使他“惊呆”了,作家说,“为了欣赏这片像野菊花一样淡白的北方美景,真想活上几百年”(《断想数章》)。比起南方,北方更能引起作家的兴趣。北方激发出了这样一些作品,如《查理·隆谢维里的命运》、《湖上前线》、《北方的故事》,还有一些短篇小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帕乌斯托夫斯基来到俄罗斯中部的梅晓拉地区,他说他“不会用俄罗斯的中部去换取地球上最著名、最惊人的美景”(《断想数章》),他把他一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归功于这个地区——散文集《梅晓拉地方》、《森林的故事》,短篇小说《夏日》、《破旧的独木舟》、《电报》、《烟雨霏霏的黎明》、《“273”护林哨所》、《独面秋天》等等。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系列,帕乌斯托夫斯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念,坚守着“抒情诗人”、“大自然的歌手”这样的身份。在他1968年去世之前,帕乌斯托夫斯基有数种文集或全集面世,其大部分作品已经拥有多种文字的译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又出版了作家的九卷本文集。在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中,帕乌斯托夫斯基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他曾受到高尔基、罗曼·罗兰等文学大师的高度评价,他曾长期担任俄罗斯最高文学学府——高尔基文学院的院长,据说,他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名单,只是由于某些非文学因素才未能获奖。在俄罗斯文学的历史中,帕乌斯托夫斯基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似乎始终处在“边缘和中心之间”。即便是这样,他也曾竭尽全力地捍卫文学,表现出了一个文学家的良知。他曾经为布尔加科夫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对帕斯捷尔纳克表达同情,更对审判阿勃拉姆·捷尔茨和尤里·丹尼埃尔的事件提出过抗议,他也在声援布罗茨基的信上签过字……正因为这些举动,他曾被很多作家称为“我们的良心”。这又使我们意识到,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温暖”,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中,也体现在他的生活实践中。 如今,在阅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在那些生不逢时的作家遭受排挤、人们经受着精神贫乏的磨难年代,是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温暖了人们的心灵,给读者带去了慰藉和欢乐;如今,在重温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在充满喧哗与骚动、速度与竞争,甚至倾轧和残忍的当下,帕乌斯托夫斯基这些优美、抒情的文字以及其中所包含着的对自然、人、文学、艺术和文化的温情,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啊! 陈 方 2008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