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解道德经(全彩图解典藏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老子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任犀然主编的这本《图解道德经(全彩图解典藏版)》不仅对原著进行了注释和翻泽,还结合现实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书中600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让读者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原著内容。

充满智慧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内容推荐

老子的《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道德经》一书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下篇《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任犀然主编的这本《图解道德经(全彩图解典藏版)》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翻译原文,并从为人、从政、经商等方向列举了大量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便捷地体会和感悟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目录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从政之道

 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

 处世之道

 有无玄妙——诸子各家的“名实之辩”

第二章 功成弗居

 从政之道

 功成不居——明武宗在荒诞中结束一生

 为人之道

 美丑之别——东施效颦与左思仿潘安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从政之道

 清静无为——宋仁宗开创治世

 为人之道

 少私寡欲——崇尚节俭的汉文帝

第四章 和光同尘

 从政之道

 不露锋芒——曾国藩的处世哲学

 为人之道

 神光内敛——刘备巧借闻雷避祸

第五章 多言数穷

 从政之道

 保持虚静——周厉王禁言与国人暴动

 经商之道

 归一大道——寓言故事两则

第六章 谷神不死

 为人之道

 玄妙母体——女娲造人

 处世之道

 天地之始——盘古开天辟地

第七章 天长地久

 从政之道

 无为修身——孙叔敖廉洁爱民

 为人之道

 公而忘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八章 不争无尤为人之道

 示人以卑——只拣五美分硬币的孩子

 处世之道

 善利万物——李时珍尝百草钻研医术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经商之道

 为而不恃——福特汽车的教训

 为人之道

 功成身退——深知进退的范蠡

第十章 明白四达

 从政之道

 深沉宁静——从谏如流的唐太宗

 为人之道

 致虚守静——“大树将军”冯异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从政之道

 甘居下位——态度谦卑的刘邦

 处世之道

 示之以无——陈平赤身脱险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从政之道

 宁静恬淡——廉正无私的于成龙

 为人之道

 摒除物欲——齐庄公因贪色而被杀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从政之道

 不争之德——不贪恋权位的华盛顿

 为人之道

 超然荣辱——咸丰帝纵欲而亡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为人之道

 体道悟道——万有引力的发现

 处世之道

 顺其自然——郭橐驼的种树之道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从政之道

 藏锋不露——“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人之道

 善为道者——我的朋友胡适之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从政之道

 戒骄戒躁——急功近利的崇祯帝

 处世之道

 以静制动——张辽智除叛军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从政之道

 恣意妄为——烽火戏诸侯

 经商之道

 诚信为本——经商贵在坚守信誉

第十八章 大仁大义

 为人之道

 心存大道——岳飞一生坚持抗金

 处世之道

 坚守仁义——季札让国追求大道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从政之道

 绝圣弃智——汉文帝行宽厚之政

 为人之道

 绵里藏针——晏子痛斥楚王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从政之道

 淳厚质朴——“糊涂”宰相吕端

 为人之道

 淡泊名利——不贪慕富贵的庄子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从政之道

 惟道是从——吴起向魏文侯论以德治国

 处世之道

 得道至深——坚守信念的孔子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为人之道

 不争为大——谦卑处下的大将曹彬

 处世之道

 曲能求全——刘盈谦下而保全太子之位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为人之道

 同于道者——华罗庚的成长经历

 处世之道

 失道寡助——韩侂胄恋位而不得善终

第二十四章 物或恶之

 为人之道

 自夸无功——祢衡炫耀自己终被杀

 处世之道

 自矜不长——陈胜自傲而遭致失败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从政之道得道多助——“内圣外王”的周文王

 处世之道

 顺道而行——刘备取徐州

第二十六章 宜戒轻躁

 从政之道

 躁则失君——高洋因昏庸无道而暴卒

 经商之道

 轻则失根——秦池酒厂的兴衰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从政之道

 寡恩少义——众叛亲离的楚灵王

 处世之道

 长善救人——“铁屋”中的呐喊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从政之道

 知荣守辱——勾践忍辱负重而灭吴国

 为人之道

 知雄守雌——贾诩的明哲保身之道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从政之道

 逆道者亡——不得善终的暴君侯景

 为人之道

 戒奢守俭——廉洁奉公的吴隐之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

 从政之道

 物壮则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处世之道

 无道必亡——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从政之道

 恬淡无为——祭公谏征犬戎

 处世之道

 不逞兵强——墨子劝楚王停止伐宋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从政之道

 遵道处世——顺道无为的明孝宗

 为人之道

 自胜乃强——张学良戒毒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为人之道

 自胜者强——忍辱负重的苏秦

 处世之道

 知己者难——毫无自知之明的马谡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从政之道

 自恃者弱——居功自傲的高拱

 为人之道

 谦卑者强——曾国藩不邀功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从政之道

 顺道者昌——朱元璋治理灾祸

 为人之道

 民为邦本——商汤宽以待民终灭夏

第三十六章 柔弱刚强

 为人之道

 柔能胜刚——康熙收服王辅臣

 处世之道

 韬光养晦——蔡锷的处世哲学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从政之道

 以静守道——萧规曹随

 为人之道

 万物白化——宋真宗与“咸平之治”

德经

第三十八章 处实去华

 为人之道

 上德无为——郦食其为争功名而被杀

 处世之道

 虚静朴实——魏晋风流,上乘之德

第三十九章 贱为贵本

 从政之道

 贱为贵本——方腊聚众反抗北宋统治

 为人之道

 把握大道——不卑不亢地做人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经商之道

 因祸得福——塞翁失马的启示

 为人之道

 祸福相依——郭德成保全性命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为人之道

 坚持自我——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

 处世之道

 道隐无名——王翦装贪赢得秦王的信任

第四十二章 或损或益

 从政之道

 负阴抱阳——汉朝平定七国之乱

 为人之道

 无名不欲——商纣王纵欲而亡国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从政之道

 不言无为——残暴冷酷的吴主孙皓

 为人之道

 柔能骋坚——羊祜的怀柔之道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为人之道

 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爱因斯坦

 处世之道

 吝惜名利——和坤贪财终被抄家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从政之道

 大直若屈——宋襄公死守仁义成笑柄

 处世之道

 大辩若讷——鲁仲连巧谏辛垣衍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从政之道

 罪咎无道——跋扈擅权的长孙无忌

 为人之道

 祸起于贪——贪得无厌的吕不韦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为人之道

 自省得道——邹忌讽齐王纳谏

 处世之道

 不见而明——富于先见之明的单襄公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从政之道

 为道日损——汉朝盛世“昭宣中兴”

 处世之道

 以道育人——廉、杜“无为而治”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从政之道

 浑厚虚静——隋文帝开创“开皇之治”

 经商之道

 德善之境——世界第一慈善家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从政之道

 善于养生——知足长寿的程昱

 为人之道

 超脱生死——身正心正的石苞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为人之道

 长而不宰——背信弃义的晋惠公

 处世之道

 为而不恃——恣意妄为的年羹尧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经商之道

 天下有始——顶级推销员传授秘诀

 处世之道

 虚境处下——顺乎自然的刘秉忠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从政之道

 背离大道——荒淫残暴的隋炀帝

 为人之道

 唯施是畏——残酷不仁的暴君石虎

第五十四章 善抱大道

 为人之道

 不拔不脱——厚德载物的邓攸

 处世之道

 修身正己——有关信念故事两则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为人之道

 任性使气——屠岸贾骄纵而亡身

 处世之道

 以和为贵——“将相和”的故事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为人之道

 柔弱处下——不自我标榜的卢梭

 处世之道

 谨言慎行——杨修之死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从政之道

 偏离正道——重用酷吏的汉武帝

 处世之道

 以奇用兵——李靖大败萧铣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

 为人之道

 看淡名利——与世无争方能避免灾祸

 处世之道

 光而不耀——蓝玉骄纵而惹祸上身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从政之道

 节俭是宝——厉行节俭的朱元璋

 为人之道

 戒奢以俭——李存勖因逸豫而亡身

第六十章 治国烹鲜

 从政之道

 服道积德——秦朝丢仁义而失民心

 处世之道

 以道治国——子产振兴邦国

第六十一章 各得其所

 从政之道

 大国宜下——子产周旋于大国之间

 处世之道

 各得其所——“尊王攘夷”的晋文公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从政之道

 有罪以免——伊尹放太甲

 为人之道

 弃恶从善——周处留名青史

第六十三章 为大于细

 为人之道

 图大于细——愚公移山

 处世之道

 图难于易——司马错分析天下大势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从政之道

 慎终如始——张咏治理益州

 处世之道

 未雨绸缪——诸葛亮与“隆中对”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从政之道

 民风淳厚——苏轼整治密州

 处世之道

 智多背道——武则天用酷吏治国

第六十六章 不争之争

 从政之道

 圣人之治——爱民如子的唐太宗

 经商之道

 不争而胜——商战的秘诀

第六十七章 持保三宝

 从政之道

 谨防妄为——唐敬宗引火自焚

 为人之道

 俭而能广——崇尚节俭的晏婴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经商之道

 贵在不争——善于放权的领导们

 处世之道

 不武不怒——田单大破燕军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从政之道

 哀者必胜——孙膑大破魏国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为人之道

 知我者希——世人皆醉我独醒

 处世之道

 安贫乐道——颜回践行大道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从政之道

 圣人不病——知错能改的唐太宗

 为人之道

 盲目自信——纸上谈兵的赵括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从政之道

 不以自贵——仁、宣二帝的太平治世

 为人之道

 白贵之祸——李白成骄奢致败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经商之道

 水滴石穿——俞敏洪与“新东方”

 为人之道

 妄为者死——大行无道的董卓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从政之道

 杀一儆百——张敞治理盗患

 处世之道

 以死慑民——红巾军推翻元朝

第七十五章 民之轻死

 从政之道

 民皆轻死——隋末农民起义

 处世之道

 有为难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从政之道

 兵强不胜——苏代劝秦王善待魏国

 处世之道

 柔弱处上——佯狂避世的阮籍

第七十七章 功成不处

 从政之道

 圣人不恃——周公辅政不贪功

 为人之道

 余补不足——不居功自傲的丙吉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从政之道

 弱能胜强——刘秀以柔道得天下

 处世之道

 示弱于敌——康熙智擒鳌拜

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从政之道

 不责于人——宋就以恩德抱怨

 为人之道

 善有善报——贵族与农民的故事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从政之道

 安居乐俗——保境安民的李舁

 处世之道

 甘食美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从政之道

 美言不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为人之道

 利而不害——介之推功成却不慕荣华

试读章节

从政之道

◎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

老子在这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道”。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圣哲的思想家的对话,对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传孔子曾五度向老子问礼,而确凿可信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鲁人南宫敬叔跟随孔子前往周都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一齐前往洛邑学习周礼。孔子在洛邑见到了老子。

此时,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官”,对周礼非常精通。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例如出丧的时候遇上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等等。老子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十分欣赏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临行前,老子又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盗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博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记挂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在这里,老子告诉孔子刚而易折、忘身而身存的道理。

不久,孔子从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也逐渐增多了。这是有信史记载的孔子第一次向老子问礼。

孔子第二次向老子问礼的事迹载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见老子,就有关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他们的骨头早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有机会的时候就要一展宏图,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般随风旋转。我听说,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起来而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和各种欲念,以及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发展。我所能告诫你的,只有这些而已。”

孔子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他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走。对于鸟,可以用箭射它;对于鱼,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兽,可以用陷阱擒获。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龙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飞上天的。我今天看见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啊!”

处世之道

◎有无玄妙——诸子各家的“名实之辩”◎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可以讲得出自己的具体特征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这揭示了本体与现象、语言(名)和世界(实)之间的差别。先秦时代的诸子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

先秦时代的名实之辩,指的是当时对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之争。在这场争论中颇有论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儒家的观点认为,所谓的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名分”,所谓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别、贵贱有差的社会秩序。所谓“正名”,就是通过语言来调和现实世界的矛盾,为社会提供规范,使之纳入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等级秩序中。孔子是这方面观点的代表人物,曾明确提出过“正名”的主张。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主张,将名区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间的天经地义的关系。“实”无论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乱了章法,否则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道家的观点是:“世界”既不是现实的社会秩序,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客观实际,而是超越经验的“道”和“无限”。世界本是混沌的,而语言使其变得清晰;世界本是黑暗的,而语言使其变得光明。语言让世界变得可以言说,可以把握。可是,在让世界变得清晰和光明的同时,语言还无法表现出世界的无限和丰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论述,可以说是道家的代表观点。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作用。

墨家则主张坚持经验主义,强调“闻之见之”、“取实与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现实的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自然要发生变化。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后期墨家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所反映的实有不同范围。

名家是先秦百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他们不探究名、实关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本身上,从而注重语言的概念,不再关注语言所寓含的内容,而是看重语言本身的逻辑技巧。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诡辩论。

这场对名实关系有着不同理解而展开的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发展。

P4-5

序言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却不妨碍《道德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运动不止,垂示给人很多迹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们要通过德理解道:道是独立不改的客观规律,无所不包,周行不殆,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绝对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对道而言,都是相对的,有限的,都有正反两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转化。一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对中国哲学影响匪浅。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字数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其是否为读者指出了明确的生活方向,而在于它能让读者挖掘出多少宝藏。《道德经》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悟。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理政,个中智慧都被包容在这篇幅甚小的《道德经》中。

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尽其所能地放宽心胸,如大道一般包罗万象,注而不满,酌而不竭。同时,老子又提醒人们不要沉溺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过度的欢娱会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而老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养生例子,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即便有些夸张,在那个战乱迭起、民不聊生的春秋年代,他能安然地度过晚年也极为不易。通过阅读《道德经》人们可以树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

老子的理论不只能养一己之身,还能养一国之民。在政治上,每每朝代初定,统治者便会提倡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或直接或间接地将老子的学说当作安邦定国的重要手段。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民本思想,又不知给了多少治世者以警示,要他们体恤民生,取法天道,宽待百姓,无私无欲。  至于为人处世方面,《道德经》予人的启发就更多了,其每一句都可以看作一个蕴含深意的处世金句,而正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道德经》,人人都可以用《道德经》检视自身。譬如“物极必反”,有人会从中悟出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也有人反映到待人接物其实还可以从反面人手。看到“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有人会提醒自己不要为一时的好成绩得意忘形,也有人告诫自己,做事需考虑周详,提防隐藏的风险,还有人会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用这种办法削弱自己的敌人。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在文艺美学上,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自然大美当作艺术的极致。他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则让人意识到,欣赏一部作品除了要看它有形有声的部分,也要看它无形无声的部分,聆听它的“言外之意”。

不管是通读全书,还是随机拣选几个句子细细体味,只要有心,每位读者都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哲学经典,《道德经》的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因为采用了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所以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人们大可以不抱任何功利目的来阅读它,只单纯地享受其文字的美感。由于其中不少内容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其文字虽抽象,意思却并不难懂。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认为只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认真体悟《道德经》,便会拥有发现道之精妙的眼睛。

本书除了完整地收录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对其进行了精心注释并翻译成白话,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意。另一方面,本书还引用大量历史、现实故事,针对《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具体句子进行说明,让人们切身体会道的伟大。道无形无迹,人们虽看不到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受它的影响。知晓道的运行规律,顺乎大道,无疑会让人的心性更加通达,生活更加顺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考虑到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道德经》已经是很多精明商人的智慧宝典,所以本书特辟了一个栏目“经商之道”,专讲道在商业中的体现。

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愉悦身心的过程。本书随文配图600余张,用色彩明丽的工笔彩绘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中的场景,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帮助人们体悟“道”的精髓。而和一般的图书插图不同,这些配图都经过悉心考据,从人物的服装到器物的形貌,都力求再现当时的真实模样,人们读文观图,不知不觉就会进入到故事当中。  原文和译文相互呼应,故事与插图完美结合,希望在读完本书后,人人都能心有所悟,思有所得,从道中得到收获。

书评(媒体评论)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9: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