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任犀然主编的这本《图解道德经(全彩图解典藏版)》不仅对原著进行了注释和翻泽,还结合现实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书中600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让读者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原著内容。
充满智慧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老子的《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道德经》一书共八十一章,上篇《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下篇《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任犀然主编的这本《图解道德经(全彩图解典藏版)》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翻译原文,并从为人、从政、经商等方向列举了大量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便捷地体会和感悟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从政之道
◎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
老子在这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道”。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圣哲的思想家的对话,对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传孔子曾五度向老子问礼,而确凿可信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鲁人南宫敬叔跟随孔子前往周都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一齐前往洛邑学习周礼。孔子在洛邑见到了老子。
此时,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官”,对周礼非常精通。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例如出丧的时候遇上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等等。老子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十分欣赏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临行前,老子又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盗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博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记挂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在这里,老子告诉孔子刚而易折、忘身而身存的道理。
不久,孔子从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也逐渐增多了。这是有信史记载的孔子第一次向老子问礼。
孔子第二次向老子问礼的事迹载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见老子,就有关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他们的骨头早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有机会的时候就要一展宏图,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般随风旋转。我听说,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起来而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和各种欲念,以及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发展。我所能告诫你的,只有这些而已。”
孔子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他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走。对于鸟,可以用箭射它;对于鱼,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兽,可以用陷阱擒获。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龙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飞上天的。我今天看见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啊!”
处世之道
◎有无玄妙——诸子各家的“名实之辩”◎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可以讲得出自己的具体特征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这揭示了本体与现象、语言(名)和世界(实)之间的差别。先秦时代的诸子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
先秦时代的名实之辩,指的是当时对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之争。在这场争论中颇有论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儒家的观点认为,所谓的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名分”,所谓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别、贵贱有差的社会秩序。所谓“正名”,就是通过语言来调和现实世界的矛盾,为社会提供规范,使之纳入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等级秩序中。孔子是这方面观点的代表人物,曾明确提出过“正名”的主张。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主张,将名区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间的天经地义的关系。“实”无论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乱了章法,否则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道家的观点是:“世界”既不是现实的社会秩序,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客观实际,而是超越经验的“道”和“无限”。世界本是混沌的,而语言使其变得清晰;世界本是黑暗的,而语言使其变得光明。语言让世界变得可以言说,可以把握。可是,在让世界变得清晰和光明的同时,语言还无法表现出世界的无限和丰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论述,可以说是道家的代表观点。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作用。
墨家则主张坚持经验主义,强调“闻之见之”、“取实与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现实的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自然要发生变化。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后期墨家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所反映的实有不同范围。
名家是先秦百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他们不探究名、实关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本身上,从而注重语言的概念,不再关注语言所寓含的内容,而是看重语言本身的逻辑技巧。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诡辩论。
这场对名实关系有着不同理解而展开的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发展。
P4-5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却不妨碍《道德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运动不止,垂示给人很多迹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们要通过德理解道:道是独立不改的客观规律,无所不包,周行不殆,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绝对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对道而言,都是相对的,有限的,都有正反两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转化。一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对中国哲学影响匪浅。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字数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其是否为读者指出了明确的生活方向,而在于它能让读者挖掘出多少宝藏。《道德经》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悟。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理政,个中智慧都被包容在这篇幅甚小的《道德经》中。
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尽其所能地放宽心胸,如大道一般包罗万象,注而不满,酌而不竭。同时,老子又提醒人们不要沉溺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过度的欢娱会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而老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养生例子,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即便有些夸张,在那个战乱迭起、民不聊生的春秋年代,他能安然地度过晚年也极为不易。通过阅读《道德经》人们可以树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
老子的理论不只能养一己之身,还能养一国之民。在政治上,每每朝代初定,统治者便会提倡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或直接或间接地将老子的学说当作安邦定国的重要手段。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民本思想,又不知给了多少治世者以警示,要他们体恤民生,取法天道,宽待百姓,无私无欲。 至于为人处世方面,《道德经》予人的启发就更多了,其每一句都可以看作一个蕴含深意的处世金句,而正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道德经》,人人都可以用《道德经》检视自身。譬如“物极必反”,有人会从中悟出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也有人反映到待人接物其实还可以从反面人手。看到“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有人会提醒自己不要为一时的好成绩得意忘形,也有人告诫自己,做事需考虑周详,提防隐藏的风险,还有人会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用这种办法削弱自己的敌人。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在文艺美学上,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自然大美当作艺术的极致。他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则让人意识到,欣赏一部作品除了要看它有形有声的部分,也要看它无形无声的部分,聆听它的“言外之意”。
不管是通读全书,还是随机拣选几个句子细细体味,只要有心,每位读者都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哲学经典,《道德经》的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因为采用了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所以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人们大可以不抱任何功利目的来阅读它,只单纯地享受其文字的美感。由于其中不少内容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其文字虽抽象,意思却并不难懂。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认为只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认真体悟《道德经》,便会拥有发现道之精妙的眼睛。
本书除了完整地收录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对其进行了精心注释并翻译成白话,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意。另一方面,本书还引用大量历史、现实故事,针对《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具体句子进行说明,让人们切身体会道的伟大。道无形无迹,人们虽看不到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受它的影响。知晓道的运行规律,顺乎大道,无疑会让人的心性更加通达,生活更加顺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考虑到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道德经》已经是很多精明商人的智慧宝典,所以本书特辟了一个栏目“经商之道”,专讲道在商业中的体现。
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愉悦身心的过程。本书随文配图600余张,用色彩明丽的工笔彩绘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中的场景,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帮助人们体悟“道”的精髓。而和一般的图书插图不同,这些配图都经过悉心考据,从人物的服装到器物的形貌,都力求再现当时的真实模样,人们读文观图,不知不觉就会进入到故事当中。 原文和译文相互呼应,故事与插图完美结合,希望在读完本书后,人人都能心有所悟,思有所得,从道中得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