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一九五四年中,以一部《红楼梦新证》名动学界的作者白蜀返京,从此定居于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五十馀年来,他目睹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乃发抒心怀,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摹故交之音容笑貌,陆续写成一系列或悲或喜或天真或世故的小文,是以编成此书。其中凝聚了作者对中华文物、旧日师友的无限深清,对那已过往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的无限追怀……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不少笔墨记叙了实地探访曹雪芹生平屐痕的种种见闻,不仅文情并茂,也是一种宝贵的红学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斗京华--北京生活五十年漫忆(综合普及类)/中国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汝昌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是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一九五四年中,以一部《红楼梦新证》名动学界的作者白蜀返京,从此定居于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五十馀年来,他目睹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乃发抒心怀,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摹故交之音容笑貌,陆续写成一系列或悲或喜或天真或世故的小文,是以编成此书。其中凝聚了作者对中华文物、旧日师友的无限深清,对那已过往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的无限追怀……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不少笔墨记叙了实地探访曹雪芹生平屐痕的种种见闻,不仅文情并茂,也是一种宝贵的红学资料。 内容推荐 作者定居北京五十多年,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人文典故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作为一部文化随笔集,本书八十多篇散文以地理、人物、事件为纲,细述老北京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思故交之音容笑貌,凝聚了作者对中华文物、旧日师友的无限深情和对过往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的绵绵追怀。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7年版。 目录 新版小序 初版自序 楔子 燕京人海 轮痕履印 东京——北京 斯文向往 文化神游 皇都帝里 进北京 陋巷巢痕 北阙雄文 新证红楼 拔风尘 地震著书 聋与音乐 学术的浪费 回归献颂 雪芹瓷字 问心无愧有知音 藏书 李杜公案与《碎叶考》 盲之边缘 小摊 物劫 全国政协二十年 政协的盛况 给外国使节讲《红楼》 燕京杂感 救救胡同 建雪芹旧居纪念馆 《楝亭集》的故事 荣与愧——获《北京大学学报》奖之感言 瀛寰舞苑艺双新 “三气周瑜” 夏衍旧居 狮子的际遇 “小区”感受录 关于“北京钟楼的钟声” 胜迹寻痕 圆明园 蟠桃宫 海上仙山·螂媛福地 花-木·城池 正阳门 天立轩 二郎庙 动物园 九门之缘 恭王府 附篇:一位澳洲学人看恭王府园 张家湾传奇 万安山访古刹 雪芹履印落城东 恭王府传奇 雪芹祠瞻礼小记 泡子河——芷园 “同福”——佟府 小府 虎门——右翼宗学 樱桃沟——烟霞窟 太平湖寻梦录 触类旁通 多少楼台烟雨中 “西府”的谜底 城中第一佳山水 曹雪芹与北京随园 隆福寺和隆福寺街 东岳庙与《红楼梦》 上元佳节访芹居 游园访碑记 师友襟期 平生一面旧城东——纪念胡适之先生 苦水词人号倦驼——纪念顾羡季先生 青眼相招感厚知——怀钱锺书先生 陶心如 外国朋友林阿释 叶遐庵 梁仲华 茅盾 尚养中说曹大哥 王文志说芹踪 饶孟侃老诗人 启元白 沈从文 张次溪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什刹海边忆故交——追忆张伯驹先生 张君秋 夏承焘 缘深缘浅话难明——忆聂绀老 怀念杨霁云先生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耳目俱损,客气的友人或读者,口谈或信札文章,说我“视力不太好”,“听力欠佳”。眼是后来坏了的,今且不表,单说耳朵的事。 关在“牛棚”时,有幸与《李慧娘》作者孟超分住东西屋,后来他的老同事楼适夷在批他时(受“管制”的,都须彼此互“揭”互“批”),说他在谈话涉及我时总是“聋子长,聋子短”——意思是他从来对人不严肃,口角轻薄。这是人家“背后”对我的美称了,尽管美称不够委婉,却很“实事求是”。 另有一种例,就是名作家写我,如行公(张中行先生)有一文,就直言“打雷听不见”,略有夸张。到了他门人靳飞君,则写我是“耳边悄语,六楼也都可以听见”云。可证人家对我的印象,“重点”就在此一生理缺陷。 也难怪,与我谈话,必须会“喊话”,北京人叫做“嚷嚷”。 喊话,不会是很舒服的“社会活动方式”。 可说来又怪,还颇有人很愿意找到我,向我喊个不休。 你如对我“聋之原因”感兴趣,则我不吝为君一述来由。 敝聋症也非简单之事态,至少有那么四层主因: 其一,有遗传性。 寒门虽然草莽不文,却是个音乐世家,祖辈出人才,擅长吹拉弹唱。最奇的是一位“西院里”堂伯,人皆称之为“聋三爷”,聋得可以,却精于音乐,专能自制小型“文雅笙”,选佳竹良匏,制作精美,音韵悠长。他早不在了,我少时却访得他手制小竹笙两把,爱不释手——我会吹笙也即由此而引起兴致。而这两把笙(口语叫一“攒”笙,两“攒”笙)是父亲从地摊上偶然寻得的。 我爷爷也聋过,七十岁后,见了亲友女眷,心知彼时礼数定要先问好,本未听见,就先迎着说:“好!好!……” 其二,记不清是几岁时了,生了一场大病,幸未“夭殇”,在炕上足躺二个半月,初次下地时脚都不会走了。高烧人事不知,记忆全失。耳朵受了高烧的害。 其三,中耳炎忽然来袭,流黄水,十分厉害。耳膜因而受伤。 其四,一九五四年奉调回京后,住东城北面门楼胡同。住正房,南面大窗,北墙却在上方开了一个小窗,空气流通。一日,忽然乌云骤涌,雷电大作。我立在西间屋正当中,看那窗外天上的空中变化——猛不防,一个重似千钧的巨大霹雳,从北墙小窗穿入,活似一条火龙,从南墙大窗穿出。而这条火雷活霆,是在我左耳边“走”过的,相距耳朵不过一寸! 那一巨震,我虽未昏倒,只觉脑袋像要裂,而“心”像是要“出窍”。浑身晃悠了一下,支持站住了。 我的成为“聋子”,大约就是这么来的。 聋了,又当奈何?助听器就买过好几个。 P31-32 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分列于8个类别,即:(1)哲学社会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术著作);(2)史学类(通史及专史);(3)文学类(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著作);(4)艺术类(艺术作品及艺术理论著作);(5)科学技术类(科技史、科技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6)综合·普及类(教育、大众文化、少儿读物和工具书等);(7)汉译学术名著类(著名的外国学术著作汉译本);(8)汉译文学名著类(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计划出版lOOO种,自2004年出版,每年出版1至2辑,每辑约100种。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中国文库”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收选书目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为主要基础,逐步邀约其他出版机构参与,共襄盛举。书目由“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审定,中国出版集团与各有关出版机构按照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出版经营。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领导同志担任顾问,以确保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中国文库”,顾名思义,所收书籍应当是能够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我们希望将所有可以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尽收其中,但这需要全国出版业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和编辑委员会自身的努力。这是中国出版人的一项共同事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并将不断地发展壮大。 后记 当我把父亲的这本书最后整编完毕交付给出版社的时候,感到了很大的欣慰和满足。这种感觉,不仅仅来自取得的成绩,更有一种读后的乐趣和欣赏。 这本书虽然不是自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缩影,其间渗沁着他的风度和人格的质与韵。其中有些遗文轶事是我闻所未闻,更勾起我“一口气读完”的欲望。无论是“斯文向往”、“胜迹寻痕”还是“师友襟期”,从中都透露了父亲对北京的热爱,对事业的认真,对友朋的诚挚乃至对中华文化的执著追求。他为本书所取的名字和各篇节名目的取义,都不难看出。 编完这本书后,我惊讶地感到它内容网罗之丰富,而且文笔脱俗,再加上在每一节后都有一首绝句题咏(仅个别例外),读来更是句律多奇,衷情无限。 我喜欢这本书,相信你也会喜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