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字寿甫,1860年2月29日酉时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母刘氏为本县刘仁村(今属黄骅市)书香世家女,父彤元,字丹亭为痒生,教私塾、通医、善诗画,有《莲香斋诗稿》。张氏家道小康,累代业儒,锡纯1岁时父为其取名字,锡纯意含天赐纯良,寿甫意含寿且贵,4岁开始识字诵《诗》,稍长,儒、医并学,弱冠之年为人诊病疏方,每有效验,后因两试秋闱不弟,遂放弃举子业,立志医学,曲心研究,他广求方书,博采众家,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至清朝的医学著作搜集了百余种之多,闭门谢客,孜孜以求10年后,为人诊疾,每能屡挽沉疴,名扬于时,辛亥革命后,内政部长刘尚清尤为器重,1918年,在奉天(今沈阳)创办立达中医院,任院长,中医之有院实肇之于此。
本书收集张锡纯方剂33类192首,采用五言歌括的形式进行精确浓缩,并将每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加减、用法、主治、方解、医案时每个方剂进行了系统解读。
本书收集张锡纯方剂33类192首,采用五言歌括的形式进行精确浓缩,并将每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加减、用法、主治、方解、医案时每个方剂进行了系统解读,全书文字流畅、易读、易记、易诵,为初学和自学《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同仁提供一种学习形式,也可作为临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学习用书、参考用书。
1.治阴虚劳热方
资生汤
【方歌】 资生用山药 阴虚劳热方
玄术内金蒡 血枯不月良
【组成】 生山药一两 玄参五钱 白术三钱 生鸡内金(捣碎)二钱牛蒡子(炒捣)三钱
【加减】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功用】滋阴补肾,健脾润肺,化瘀。
【主治】劳瘵赢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方解】《内经》阴阳别论日:“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夫病至风消,息贲,劳瘵之病成矣。二阳之病发心脾,谓病由心脾而来,心神拂郁,心血不能濡润脾土,已成过思伤脾之病,治当淡泊养心,复补助脾胃,使饮食渐多,身体可渐复,方中用生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鸡内金为鸡之脾胃,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玄参《本经》谓其微寒,能补胃气,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用,用之以为佐使也。
劳瘵之热,大抵因真阴亏损,相火不能潜藏,地黄生用,取其凉血退热之功,热既退,则饮食引进,白术健脾,女子月信,若日久不见,其血海必有坚结之品,本方用鸡内金善消有形郁积,服之既久,瘀血之坚结者,自然融化,矧此方与健脾滋阴之药同用,新血活泼滋长,生新自能化瘀也。
【医案】
民国二年,客居大名。治一室女,劳瘵年余,月信不见,赢弱不起。询方于愚,为拟此汤。连服数剂,饮食增多。身犹发热,加生地黄五钱,五六剂后,热退渐能起床,而腿疼不能行动,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服至十剂腿愈,月信亦见。又言有白带甚剧,向忘言及。遂去丹参加生牡蛎六钱,又将白术加倍,连服十剂带证亦愈。遂将此方邮寄家中,月余门人高如璧来函云:“邻村赵芝林病劳瘵数年不愈经医不知凡几,服药皆无效。今春骤然咳嗽,喘促异常,饮食减少,脉甚虚数,投以资生汤十剂痊愈。”审斯则知此方治劳瘵,无论男女,服之皆有捷效也。
附:津埠三条石宋氏妇,年将四旬,身体赢弱,前二年即咳嗽吐痰,因不以为事未尝调治。今春证浸加剧,屡次服药无效。诊其脉,左部弦细,右部微弱,数近六至。咳嗽,吐痰白色,气腥臭,喘促自汗,午后发热,夜间尤甚,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大便秘结,知其已成劳瘵而兼肺病也。从前所服药十余剂,但以止嗽药治其肺病,而不知子虚补母之义,所以无效。为疏方用资生汤加减:生山药八钱,玄参、生地黄、山茱萸各六钱,生牡蛎、生杭白芍、生赭石各四钱,白术、生鸡内金、甘草各二钱。煎服二剂,汗止喘轻,发热咳嗽稍愈,遂将前方去牡蛎,加瓜蒌仁、地骨皮各三钱,山药改用一两,赭石改用六钱。连服十剂,诸病皆愈,为善后计,俾用《衷中参西录》薯蓣粥方,用生山药细末八钱煮粥,调白糖服之,早晚各一次。后月余,宋氏妇饮食甚多,身体较前健壮多矣。(直隶青县张燕杰治验)
族嫂年三十五岁,初患风寒咳嗽,因懒于服药,不以为事。后渐至病重,始延医诊治。所服之药,皆温散燥烈之品,不知风寒久而化热,故越治越剧,几至不起。后生于腊底回里,族兄邀为诊视。脉象虚而无力,身瘦如柴,咳嗽微喘,饮食减少,大便泄泻,或兼白带,午后身热颧红,确系劳瘵已成。授以资生汤,加炒薏苡仁、茯苓片、生龙骨、生牡蛎各三钱,茵陈、炙甘草各钱半。服二剂,身热颧红皆退,咳嗽泄泻亦见愈。后仍按此方加减,又服六剂,诸病皆痊。嘱其每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粥,调以白糖服之,以善其后。(直隶青县张燕杰治验)
十年春,族弟妇产后虚赢少食,迁延月余,渐至发灼、自汗、消瘦、乏气、干呕、头晕等证,此方书所谓蓐劳也。经医四人治不效,并添颧红作泻。适生自安东归,为之诊视,六脉虚数。检阅所服之方,有遵《金鉴》三合饮者,有守用养荣汤者,要皆平淡无奇。然病势至此,诚难入手,幸脉虽虚数,未至无神,颧虽红,犹不抟聚(若抟聚则阴阳离矣),不抟聚是其阴阳犹未离,似尚可治。此盖素即阴虚,又经产后亡血,气亦随之,阴不中守,阳不外固,故汗出气乏;其阴阳不相维系,阴愈亏而阳愈浮,故发热咳嗽头晕。其颧红者,因其部位应肾,肾中真阳上浮,故发现于此,而红且热也。其消瘦作泻者,以二阳不纳,无以充肌肉,更不特肾阴虚,而脾阴胃液均虚,中权失司,下陷不固,所必然者。此是病之原委欤,再三思维,非资生汤不可。遂处方用生怀山药二两,白术三钱,玄参四钱,鸡内金、牛蒡子各二钱(此系资生汤原方稍加重),外加山茱萸、龙骨、牡蛎各五钱,止汗并以止泻。5剂后,汗与泻均止,饮食稍进,惟干咳与发热仅去十之二三。又照原方加粉甘草、天冬、生地黄等昧,连服7剂。再照方减山茱萸,加党参二钱,服4剂后,饮食大进,并能起坐矣。惟经尚未行,更按资生汤原方,加当归四钱。服数剂后,又复少有加减,一月经脉亦通。(奉天法库万泽东治验)
十全育真汤
【方歌】 十全育真汤 虚劳诸证尝
三参芪山药龙牡棱莪知
【组成】野台党参四钱 生黄芪四钱 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 玄参四钱 生龙骨(捣细)四钱 生牡蛎(捣细)四钱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
【加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茱萸去净核,生白芍各六钱。若其汗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但用龙骨,牡蛎、山茱萸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固脱,化瘀滋阴。
【主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赢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方解】虚劳诸证,法当用补,而张氏别出心裁,方中用黄芪以补气,而即用人参以培元气之根本,用知母以滋阴,而即用山药、玄参以壮真阴之渊源。用三棱、莪术以消瘀血,而即用丹参以化瘀血之渣滓,至龙骨、牡蛎,若取其收涩之性,能助黄芪以固元气;若取其凉润之性,能助知母以滋真阴;若取其开通之性(《本经》龙骨主瘾瘕后世本草谓牡蛎消血。)又能助三棱、莪术以消融瘀滞也。至于疗肺虚之咳逆、肾虚之喘促,山药最良。治多梦之纷纭,虚汗之淋漓,龙骨、牡蛎尤胜。此方中意也,以寻常药饵十味,汇集成方,而能补助人身之真阴阳、真气血、真精神,故日十全育真也。
【医案】弟长男媳,年二十四岁,于本年丙寅正月间患寒热往来,自因素畏服药,故隐忍不肯言,迨兵革稍静,弟赴沧时尚未知也。至四月初,家人来迓弟,言儿媳病剧。回家视之,虽未卧床不起,而瘦弱实难堪矣。诊其脉,弦而浮数。细询病情,言每逢午后先寒后热,时而微咳无痰,日夜作泻十余次,黎明则头汗出,胸间绵绵作疼,食一下咽即胀满难堪,而诸虚百损之状,显然尽露。筹思良久,为立逍遥散方。服两剂无效,因复至沧取药,适逢张相臣先生自津来沧,遂将儿媳之病细述本末,因相臣先生为当世之名医,故虚心以相质也。相臣先生日:“以弟之意,将用何方以治之?”答日:“余拟将《衷中参西录》中资生汤、十全育真汤二方,汇通用之,可乎?”相臣先生日:“得之矣。此良方也,服之必效。”弟遂师二方之义,用生怀山药八钱,生白术、山茱萸、生鸡内金、生龙骨、生牡蛎、鲜石斛各三钱,丹参四钱。连服4剂,诸证皆大轻减。又于原方加三棱、莪术(十全育真汤中,用此二药者,因虚劳之证多血痹也)各一钱一粉丹皮、地骨皮各二钱。又连服8剂,诸病悉退,饮食增加,今已完全成功矣。此病治愈之后,恒喜不成寝,玩索筹思,始悟《衷中参西录》有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此言天地间之万物,莫不藉土德而生长,而人之脏腑气血亦莫不藉脾土而生长也。(直隶沧县李品三治验)
P1-5
张锡纯,字寿甫,1860年2月29日酉时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母刘氏为本县刘仁村(今属黄骅市)书香世家女,父彤元,字丹亭为痒生,教私塾、通医、善诗画,有《莲香斋诗稿》。张氏家道小康,累代业儒,锡纯1岁时父为其取名字,锡纯意含天赐纯良,寿甫意含寿且贵,4岁开始识字诵《诗》,稍长,儒、医并学,弱冠之年为人诊病疏方,每有效验,后因两试秋闱不弟,遂放弃举子业,立志医学,曲心研究,他广求方书,博采众家,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至清朝的医学著作搜集了百余种之多,闭门谢客,孜孜以求10年后,为人诊疾,每能屡挽沉疴,名扬于时,辛亥革命后,内政部长刘尚清尤为器重,1918年,在奉天(今沈阳)创办立达中医院,任院长,中医之有院实肇之于此。
1926年,寿甫悬壶津门,设立中西汇通医社,国医函授学校,开中国中医函授教育之先河,张氏白天省病诊疾,晚间著书立说,在津期间,招生五百余人,遍及全国各省市,其门人弟子知名者三十余人,为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其学术思想遍及大江南北,远播东南亚,被誉为“轩岐之功臣、医林之楷模”,“名医四大家”之一;“名医三张”之一;“华北第一捷手”称号;其行世著作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册。
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道:“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种崇高的医德思想正是他成功立业的力量源泉,也是他一生笃志力行的目的,1902年秋,盐山,黄骅一带霍乱流行,刘仁村一刘氏妇,年近四旬,染病暴脱,已殓服在身,病人家属辞以不必入视,锡纯正在该村出诊,得知此事后,找到病人家属说:“一息尚存,当可挽回”,随后为病人疏方,竟用大剂山茱萸、党参,山药治愈,病人家属感激涕零,喜出望外,锡纯从此知山茱萸救脱胜于人参,遂有论文刊行于世,声望更隆。
先生淡泊明志,以济世救人为己任,1919年孟秋,沈阳霍乱流行,张锡纯据数年经验,拟制“急救回生丹”及“卫生防疫宝丹”两方,防治效果均佳,故致书原籍,嘱长子配此药,广施霍乱病人,分文不收,救人无数。是年直隶山东霍乱流行,故城县袁霖普致书张氏索方,张氏将“急救回生丹”方药组成及服用方法一并函告袁氏,袁氏传此方于两省各县,并呈明省长将此方登载于《北洋公报》。
民国初年,西学东渐,当时正处于西医渗入中国并逐渐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张锡纯心无旁骛,穷经皓首,先后创办了医院和学校并开始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学术上遵古而不泥,参西不背中,立论鲜明,独树一帜,“衷中参西”是张氏医学的学术核心,他大胆汲取西医之长,通过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与研究,第一次将中药与西药合用在一首方剂中,开创了我国中西药物合用的先例,他认为:“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能汇通中西药品,即渐能汇通中西病理”。他创制的石膏阿司匹林汤治疗外感疾病,至今效宏,在理法方药上,他大胆创新,将中医之义理,西医之实验汇通结合,在当时可谓开山之举。
1918年至1934年,《医学衷中参西录》分七期陆续刊行于沈阳、天津,苏明阳为锡纯书作序,刘尚清曾以诗敬勉:“良医良相本相同,妙药功参造化功,万里相延来塞外,活人事业遍辽东。”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刊发,犹如一石击水,被医界奉为有一无二之著作,多次再版加印,各地学人,争相抢购,一时远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张氏是捍卫与发扬祖国医学的杰出人物之一,1927年,余云岫等掀起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诬蔑中医不科学,主张废医存药,狂妄地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并得到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支持,成为中医发展史上的一股逆流,当时中央国医馆,受余云岫的影响,学术整理会将中医统一于西医之下,张锡纯目睹现状,义愤填膺,他与上海名医冉雪峰、恽铁樵结成南北同盟,奋起反抗,1929年,国民党当局提出废除中医之际,中医界发起反废止运动,全国中药店全面罢工,张锡纯上书南京政府当局,信中说:“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尚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且中医创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这种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先生以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他说:“我们生于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今使我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其事业抱负,与天同阔。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张锡纯对西医的认识与研究,难免有些片面和肤浅,特别是用中医理论来比附西医理论,亦多有牵强之处,然而,即使这样,也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中医药史上的学术地位,也无愧于他“医界一代伟人”的称号。
本书虽以《张锡纯方剂歌括》命名,书中方剂亦以张锡纯自拟方剂为主,但为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张锡纯学术,故也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的部分古方予以保留,书中方药的剂量也未做换算,对当今已少应用的医方如朱砂骨湃波丸、明矾汤也一并收录,对不属于医方范畴的内容如“点天突穴法”等则予以删除,同时将其他卷次先生所创医方,则移至相类门下。
作为后学,由于才疏学浅,虽有“书读二十载,当向先师问迷津,煌煌百万言,莫令宏著留遗珠”之愿,然编撰这样一位医界泰斗的宏著,尚属首次,书中不足之处恐怕难免,希望广大同仁,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刘建
2007年8月于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