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大部分写于老吉退休前后。当时他仍沉醉于做编辑的快乐之中,因此笔下表现的多是现实的场景和作者的心境,基本上不作理论上的提炼,正因为此,读者能从中触摸到编辑生活的质感,知道老吉这一代人是怎样做编辑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但愿年轻的出版人对此能有会于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编辑的手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吉传仁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大部分写于老吉退休前后。当时他仍沉醉于做编辑的快乐之中,因此笔下表现的多是现实的场景和作者的心境,基本上不作理论上的提炼,正因为此,读者能从中触摸到编辑生活的质感,知道老吉这一代人是怎样做编辑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但愿年轻的出版人对此能有会于心。 内容推荐 她们,才情并茂,英气逼人接近她们,不以编辑老师自居,而以“小师妹大师兄”相处。获取别人的信任要靠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时她们真心真情说真话,她们对我也是坦诚相见,不同龄却同心。取得信任,她们便会真情流露,谈学习理想,谈人品修养,谈人际交往,谈爱情婚姻。 目录 序 大学女生 丽丽姑娘 俏皮羊子 追梦女孩 才女黄帅 发生在编辑部实习时的故事 昨夜相思 两次错爱 洋博士洪正 编辑室记事 如何拂去丈夫心头的阴影? 保留昔日恋人的信件? 妻子难说话 多疑酿悲哀 拗断的风波 白领丽人恨骚扰 失足恨 面对谣言 寻不回失落的爱 迷茫 大款丈夫拈花惹草 奇怪的酬劳 谁是,谁非,谁能公断? 让“道德法庭”审判他们 小保姆食苦果 星光闪烁 李谷一心中装着听众 短歌动人——龚巧明 秦怡借书及其他 吴茵处事认真 苗女夏慧 祝庆英与《简·爱》 黄允一家人 身在江湖 出差遇艳记 闯进非同寻常人家 奔忙的七天 出差好辛苦 酸甜苦辣谁人知 征婚记事 年会散记 出走的姑娘回家了 赴宴三见 万种风情 一位奇女子 遥望银月常思念 芦笛声声 求爱三镜头 听她们讲初恋 拯救 一位“剩女”的心声 姑娘啊,应该怎样播种爱情? 情断帮困不断 上海的丁克族 割断旧情的故事 爱,跌落在哪里? 貌丑莫愁无缘分 红豆,并非相思豆 相爱的路弯弯曲曲 试读章节 丽丽聪颖、敏感、坦荡、复杂…… 她面对现实,思维怪诞,现实与怪诞在她身上出奇地和谐。 与丽丽相识伊始,她就对我说家里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把她的文凭、相貌作为一种砝码来掂斤称两,可是又不相信她的能力和智慧。母亲有个“多快好省”的办法,那就是要她嫁大款,或是嫁老外,于是对她的外表尤其关注。母亲平时口口声声说女人要靠才华、气质立足于世,可是她的这番表白又实在“此地无银三百两”。姑姑比较直截了当,说嫁人就要靠漂亮,整天劝她减肥。她说:“两个世界,多么不同!我究竟属于哪个世界?”其实丽丽的内心也很矛盾。明明喜欢普通人的质朴,可又向往进入高层次人士的圈子;明明习惯于小市民生活,可又企盼跻身于文人学者之列。 丽丽希望自己的初恋一次成功,对象就是未来的丈夫,她没有勇气接受一个没有结果的恋情。看到不少朋友被初恋伤得“鲜血淋漓”,她不愿在初恋中擦破一点“皮”。所以从表面上看,她与许多男子玩得很好,但只要对方再进一步她就退却了。 丽丽目睹了好友刻骨铭心的恋情,总觉得自己距此是那么遥远,她不明白为什么爱情会有如此大的魔力,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个性、人生观,甚至彻头彻尾换了一个人,好像蝉蜕一般,必得经过这一过程才能成熟。“那我的成熟又是什么?”她问我。我语塞。为解除我的窘态,她马上自圆其说:“不过人的心底应该永远留给‘不成熟’一席之地,太成熟岂不要掉下来?!” 她又说,其实夫妻之间也像是一场竞争,开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速度有快有慢,跑得快的人大步流星向前赶,跑得慢的人只好无可奈何地看别人超过自己。中国女人开始常常和丈夫同步,慢慢地落后了,慢慢地老了,结果很多女人不幸。她的认识有失偏颇,我纠正道:“也有许多妻子比丈夫高明。”“你没有说错。但是你难道没有看见许多女作家、女大腕都离了婚吗?女比男高,幸福不牢!”她叹一口气,“唉!生活就是一个悖论,这样也错,那样也不对,单身和结婚最终都是错。” 丽丽非常高兴与我建立忘年交,对我颇为信赖,能畅所欲言。谦虚时她会对我说,她怕自己一旦心浮气躁,耐不得寂寞,要辜负我的期望。任性时她会指点我:“以后提起电话时不要问:‘你是谁?’而要说:‘请问,你是——’或者干脆先热情地打个招呼‘你好!’这样,别人高兴,你也显示了礼貌。” 她常在我面前发表“高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与你们不同,我们比较讲究实惠,缺乏痛苦,也缺少对于痛苦的内省。所以啊,你真不该太认真。就像你曾经所说,你不喜欢人们在沙龙上高谈阔论,谈吃谈玩,但这是时代的潮流,你的落伍可喜可忧。喜的是,你终究保存了一份真诚;忧的是,你的不满、困惑会使你感到孤独。 丽丽刚认识我时,有个朋友对她说,你可别让他对你什么都了解,你也要多从他那儿得到些什么。她从未把朋友的忠告放在心上,她说付出总是有回报的。我问:“从我这里能得到什么回报?”她诡秘地一笑:“也许是精神上的、心灵上的,现在的、未来的,有形的、无形的。”她玩起了玄学,让人捉摸不透! 丽丽的性格很可爱,但明显有弱点。家人、朋友生病了,她会帮助他们做许多事,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可内心并不会因之而痛苦,因为她认为别人的痛苦只能别人去承受,只要让他们感到有个人在关注、分担他们的忧伤就可以了。我虽然不喜欢她那么说,但我知道她是对的。 现实生活中,她比较中庸,喜欢四平八稳,主要还是缘于没有自信心。有了信心,她又怕滋长自己的虚荣心。可怕的虚荣心!女孩子往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她又认为女孩子没有虚荣心,生活的色彩又太少了。人人都有从众心理,一旦发现自己不合拍,就会有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她喜欢给自己加担子,加压力。如果生活太轻松,她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虚度时光,不断地掂量自己,不断地比较,总想冲到前面,不甘心落后。有时候她也知道这是自寻烦恼,可是性格如此,没有办法。“竞争的世界弱肉强食,不能太有感情”,她对我说得那么肯定。 她说人像条小鱼,人在人群中就像鱼在水里游弋一样,却永远不能与水合二为一。所以,人的本性总是孤独的,可见她的心智还不成熟! 她在给我的信中说:“隔壁女人在搓麻将,牌声震天响,我瞧不起她,因为我觉得她肤浅,只讲实惠和快乐。她也看不上我,她是属于社会上玩得转的那类人,能挣很多钱,有许多哥们崇拜她。她觉得我这书呆子活得太没劲。但是我觉得自己活得也很好,从来也不想改变自己。” 她也曾非常信命运,但现在思想变了,她说人生要跨过许许多多的坎,每过一个坎,总能前进一步。有时跨不过去,掉在坑里,爬半天才能出来。她相信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得到幸福,所以她不信命运了。P9-11 序言 屈指算来,和老吉的交往,断断续续,疏疏密密,已经整整有四十年。四十年间,世事沉浮,人情冷暖,经历了多少人生变故,但这一切在我们之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1969年。老吉手拎一只人造革包,到我们单位来组稿。他当时是一家以“造反”为特色的报纸的言论编辑。我印象中,此人身材魁梧,腰杆挺拔,一副军人气概,可以肯定在部队里待过;但他说起话来,却是慢声细语,乡音浓郁,脸上还一直挂着微笑,没有一点“造反派”的脾气。我很欣赏他的这份随和,这份亲切,于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套用一句用烂的话,“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1972年底,本人身不由己,到了市“文教办”。办公室就在外滩的那座圆顶建筑里面。在那荒唐的年代里,一腔热忱而又十分幼稚如我辈者,生活中充满了困惑。我经常独自站在办公室的钢窗前面,望着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发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老吉不久也调到了市总工会,我们的办公楼紧挨在一起,中间只隔着一条窄窄的九江路。从此,串门成了我们的一项日常“功课”,不是他串到我这里,便是我串到他那里。陷身于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中,私下里的不设防的交谈,让我们都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1978年春夏之交,我如愿离开了机关,结束了“钦差大臣”的生活,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切又将重新开始。真像冥冥之中有人安排似的,老吉又紧随我之后,到了同在绍兴路上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成了《青年一代》的一位编辑。他找到了自己真正能够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我们的串门于是也从外滩转移到了绍兴路。我又一次成了老吉的作者,非但是作者,还是参谋,策划选题,评论刊物,参加笔会,凡是《青年一代》的事,有请必到,不请也到。 在中国当代期刊史上,《青年一代》是应该写上一笔的。它无疑是一个时期的青年刊物的旗帜。《青年一代》的创始人夏画先生,以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文化智慧,选择了准确的读者定位。老吉以及颜安、矫孟山等几位“开国元老”,无不视刊物如生命,他们敢于开拓,善于组织,共同创造了《青年一代》的辉煌。那段日子,老吉言必谈《青年一代》,这几乎是我们交流的唯一主题。他对自己的刊物,梦牵魂绕,念兹在兹,心为之谋,情与之系,已与生命融为一体。《青年一代》能达到那样的历史高度,与拥有老吉这样的编辑是分不开的。 老吉极有人缘,或者说是人脉。作为青年刊物的编辑,他并不具有年龄优势,却拥有一大批青年朋友。每一次组稿,每一次采访,最后都会收获一段友谊,留下一串故事。青年人愿意向他敞开心扉,交流人生的感悟,甚至袒露心里的秘密。别看他是一个大男人,其实却具有慈母情怀。他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倾听,认真地倾听,真诚地倾听,善良地倾听。他以善解人意、助人为乐,赢得了青年朋友的信任和喜爱。所以,编辑任务完成了,友谊仍在继续。老吉的朋友遍天下。做编辑做到这个份上,是让人羡慕而且钦佩的。 老吉十分重视编辑能力,他的组稿艺术,是一向为人所称道的。凡是老吉出马,总能马到成功。他靠的不是一时的侥幸或者廉价的逢迎,而是对人的理解、体谅和尊重。比如黄帅,这位当年的“风云人物”曾一夜成名,但也在“四人帮”一手导演的那场闹剧中身心俱疲,后来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来。老吉在向她组稿时,反复分析对方的心理,终于以他发自肺腑的热情,融化了对方心头的坚冰,顺利完成了组稿任务。比如黄维,这位曾是“国民党战犯”的大人物,早已洞穿世事,淡泊人生,拒绝一切采访。老吉却千方百计地了解到了他对“永动机”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话题,激发了老人的谈话欲望,让他回顾了自己的风云人生。老吉的不少组稿或采访经历,都具有作为“案例”的价值,蕴藏着丰富的编辑智慧。 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大部分写于老吉退休前后。当时他仍沉醉于做编辑的快乐之中,因此笔下表现的多是现实的场景和作者的心境,基本上不作理论上的提炼,正因为此,读者能从中触摸到编辑生活的质感,知道老吉这一代人是怎样做编辑的。我想,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但愿年轻的出版人对此能有会于心。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