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子健将军曾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和南京军区副司令,是一位经历异常丰富、在战争和和平年代均功勋卓著的将军和革命家。《饶子健将军》(作者《饶子健将军》编写组)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饶子健将军的回忆录,从出生起一直到退休后,包括了参加革命,参加红军,参加四次反“围剿”,参加长征,跟随西路军西征,后来在淮北的十年不凡经历,以及解放后在上海和南京工作的经历,其间不乏困难、考验和挫折。第二部分为饶子健将军生前战友、同事和部下对他的怀念文章,有助于读者了解饶将军和他所经历的时代。第三部分为少量的文献资料,作为全书内容的补充。
饶子健将军(1909—2000),1926年参加革命,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江淮大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任六十军军长、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一位经历非常丰富、在战争与和平年代均功勋卓著的将军和革命家。
《饶子健将军》由两部分组成:上编是饶子健将军的回忆录,从出生起一直写到退休后,忠实记录了他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丰富经历,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历史细节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值得仔细品读和研究。下编为饶子健将军生前战友、同事、朋友、部下及家人对他的怀念文章,其中不乏曲折感人的故事,有助于了解饶子健将军和他所处的时代。
《饶子健将军》的作者是《饶子健将军》编写组。
怀念饶子健同志(代序)
上编 饶子健回忆录
红军时期
一、当红军扛枪打天下
二、反“围剿”热血染征衣
三、历艰辛长征作后卫
四、红五军丧师西征路
五、遭惨败风雪祁连山
六、到新疆绝处重逢生
抗日战争中
七、离延安慷慨赴前线
八、战路西浴血斗敌顽
九、转敌后路东燃烽火
十、抑悲愤痛悼彭师长
十一、大反攻横扫日伪军
解放战争的岁月里
十二、建九纵迎击蒋家军
十三、拯危局再次返淮北
十四、排万难站稳立足点
十五、大发展狂潮卷地来
十六、克强敌万众一条心
十七、率前指辗转战淮海
社会主义建设中
十八、组建海军第六舰队
十九、六十军军长苦练兵
二十、警备司令首抓备战
二十一、“文革”乱世 忠心耿耿
二十二、离休回忆缅怀先烈
二十三、英名永留西征路
二十四、牢记我军宗旨 继承和发扬红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
后记(一)
后记(二)
下编;对饶子健将军的深情缅怀
一、永远的回忆
二、追寻父亲的足迹
三、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四、重建淮北根据地功勋卓著
五、“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
六、果断勇敢,用兵如神
七、非凡的胆略超人的智慧
八、难忘的一次重要会议柏瑞秀
九、英勇善战,料事如神
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十一、正规化训练的卓越组织者
十二、“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十三、好军长好将军
十四、为警备区部队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五、谦虚学习 一心为人
十六、处处做模范事事带好头
十七、饶司令员关心咱们连队建设
十八、抓好“好八连”推进部队建设
十九、仪仗队体现了国威和军威
二十、服从分配就是胜利的保证
二十一、深入部队,真抓实干
二十二、临危受命砥柱中流
二十三、鞠躬尽瘁为党为民
二十四、不顾个人安危全为民众谋利
二十五、患难见真情
二十六、“兵贵神速,救急就得快”
二十七、忍辱负重,呕心沥血陈
二十八、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抓生产
二十九、“国事民事大如天”
三十、“一心为民”的好将军
三十一、一切为了国防建设
三十二、在首长身边工作的日子里
三十三、不忘艰苦卓绝的战斗友情
三十四、痛悼饶子健同志
三十五、永远怀念和学习饶司令员
三十六、缅怀子健
附录 有关史料、书信往来
后记
1909年9月28日,我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三口乡小官冲。湖南方言称“冲”为山区的小平地,小官冲就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家里有六口人,除父母外,有兄弟四个:老大叫国淮,是我的哥哥:我是老二,原名叫国汉;老三叫国洲,是我的大弟;老四叫国池,是我的二弟。
我家祖祖辈辈都很穷。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没过一天好日子,别说菜里没油、没盐,就是放在缸里的米,也只够煮几顿稀饭吃的。
由于苦难生活的折磨,父母都体弱多病,他俩三十岁刚出头,就得拉着我们兄弟四个熬日子。我家没有一垅地,父亲只好给一个石灰窑挑煤,傍晚领回一天挑煤换来的两升米;母亲每天上山拾柴,一半自己烧,一半是换米。
由于家境贫寒,生活穷困,我们弟兄四个都没有上完一年学,为了谋生,只得给地主、富农放牛。干一年,只能得到二三斗米。后来,我父母除叫我年幼的二弟干零活外,就让我们年龄稍大一点的兄弟三个分别去学手艺。到我十七岁那年,已经是学了三年的裁缝徒工。在这三年学徒期间,我自己除了学到一点手艺外,连一文钱都没有挣到。我哥哥国淮当兵回来后,又学做纸工,也未挣到钱。我大弟国洲学做鞭炮,赚的钱都被师傅拿去了。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学徒三年分文没有,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让我最难忘记的是,有一年腊月,不知妈妈从谁家借来四斗稻谷,全家高兴得不得了:这回过年可吃一顿饱饭了。可是,没想到姓萧的地主上门逼债。他一眼看见桌底下有一箩稻谷,便瞪着眼睛恶狠狠地说:“没有谷还债,倒有谷过年,过得怪不错么!”说着,他非要把这四斗稻谷扛走不可。我那瘦骨伶仃的妈妈一头扑在稻谷上,哭着说:“你抬抬胳膊让我们过去吧,你不看在我的面上,也得看看这些可怜的孩子……”。看到这情景,我心里就像一把刀在绞,恨不得上去和他拼命。还是哥哥懂事些,赶紧扶起妈妈,一家人都伤心地哭起来。
192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家乡刮起了革命的风暴,穷苦人翻身闹革命,纷纷建立农会。国淮哥第二次当兵,参加了北伐军。我参加了工会和农会的工作,当上了积极分子,并于1927年春天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工农自卫军。当时,当地群众都发动起来了,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土豪劣绅”和要求减租减息的口号,到处都是一派革命景象,农会成了农村的权力机构,农民成了农村真正的主人。
反动力量惧怕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5月21日,在蒋介石、汪精卫唆使下,湖南的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救党委员会”,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及其他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土豪劣绅随之反攻倒算。因21日的电报是“马”字,故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这一事变是武汉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革命,并准备与南京蒋介石集团合流的信号。
但是,当时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仍在继续发展,斗争进入了新阶段。我家乡的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支一百多人的工农义勇军,集中训练,吃的是地主家拿来的粮食,穿的是强迫土豪劣绅捐钱做的新军装,大家士气高昂。原来的工会、农会也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声讨蒋介石。
革命的火焰越烧越旺,斗争也越来越尖锐,国民党开始实行“清乡”。当年10月,哥哥国淮从北伐军回乡不久,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到附近的古港镇杀害了。第二天,父亲叫我和钟喜到古港镇去收尸。我们在一片空旷的稻田里找到了哥哥的尸体。一起殉难的烈士还有六人,一个个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我看到这种情景,又悲痛,又愤怒,心想: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国民党反动统治一定要推翻。我虽然识字不多,但我懂得做人的道理,更懂得什么叫“恩情”?什么叫“仇恨”?哥哥被反动派杀害这一深仇大恨,就像复仇的种子,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1929年4月,在白色恐怖的严重时刻,上级派共产党员李替来到小官冲,和我们接上了头,领导这一带的斗争。一天傍晚,他把我和廖标、廖农、邱太方、吴清(女)等几个青年叫到山口塘的偏僻山沟里,向我们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问我们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他还向我们讲了入党必须注意的事情。一个月后的一天,在一间低暗的小茅草屋里,我们面对写有“CCP”的庄严党旗,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李替告诉我们说,“CCP”是英文“中国共产党”的缩写,又将誓词一句一句地解释给我们听,问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都坚定地回答:“能!”从这以后,我就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更积极地参加革命活动。
不久,我们村的党组织被叛徒告了密。12月上旬,邱太方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我父亲到监狱里探望他,想凑点钱把他赎出来。他摇了摇头说:“大伯,就死掉这片心吧,钱已经赎不出我了,赶快告诉国汉,叛徒已将他的名单递上去了。”我得到这个消息后,赶快通知另外几个同志,大家分头隐藏起来。邱太方不久就被杀害了。残酷严峻的现实,又一次告诉了我:革命就是要流血的。
1930年6月,革命形势开始好转,红军从江西打回浏阳来了。立三路线统治的党中央,在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命令由彭德怀总指挥、滕代远政委率领的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经红三军团指战员的英勇作战,长沙于7月27日被打下来了,可打下以后,党中央却没作任何新的部署,致使部队茫然不知所措,结果只占领一个星期,就于8月5日撤出长沙。这次打长沙时,我正赶上生病没能去参加。到8月下旬,红军又要攻打长沙,我随赤卫队加入了战斗行列。后因情况变化,红军于9月12日撤围长沙,我们赤卫队又返回了家乡。P3-5
9月25日上午,突然得到饶子健同志逝世的消息,难以名状的悲痛,顿时涌上心头。多年并肩战斗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我与子健相识于六十年前的抗日战场。1940年春,我新四军第六支队在豫皖苏敌后发动群众,打击日伪,根据地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由于支队的主要成分是根据地的青年群众,没有红军的部队作基础,骨干缺乏。因此,急需大批有经验的军政领导干部。
……
世纪之交,子健同志离开了我们,悲痛心情难以平静。应王树芝同志之约,写此短文,以表达我对子健同志的深切缅怀之情。
今年是子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子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追忆往事,子健同志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仿佛还在我们身边。
子健同志曾在1992年撰写了回忆录《从战士到将军的征程》。回忆录记录了子健同志在战争年代的战斗历程。此后,子健同志又陆续撰写了一些文章,对新中国建立后为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所做的工作,以及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为了稳定局势作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回忆。这些回忆文章和此前出版的《从战士到将军的征程》一书,完整地勾画了子健同志战斗的一生。现将这些文章融合到《从战士到将军的征程》中,形成《饶子健将军》一书,奉献给读者。
在帮助子健同志撰写、整理回忆录的过程中,我走访了子健同志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部队,采访了许多子健同志的战友、同志、部下,他们与我一起深情回忆了与子健同志一起战斗和工作的岁月,并热情地撰写了怀念子健同志的纪念文章。对于他们的深情厚谊,我表示衷心感谢。
在子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把子健同志的回忆录以及战友们和同志们对他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以缅怀子健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大百科研究室副主任王辅一同志为子健同志撰写回忆录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此,我深表谢意。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对他们的辛勤工作我也深表感谢。
王树芝
2009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