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将帅别传》又名《咸丰以来功臣别传》、《中兴名臣事略》、《国朝先正事略续编》。清朝朱孔彰撰。三十卷。朱氏曾为曾国藩幕僚,熟悉湘军将帅及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和左宗棠进军新疆等情况。同时参考咸丰、同治年间有关记载一百三十余种,将咸丰以来的重要将帅曾国藩、胡林翼、江忠源、左宗棠、乌兰泰、骆秉章及华尔、戈登等近二百人的有关事实,分别立传叙述。绝大多数传后都有作者评论。后附《续编》六卷,载李鸿章等十四人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兴将帅别传(精)/湖湘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清)朱孔彰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兴将帅别传》又名《咸丰以来功臣别传》、《中兴名臣事略》、《国朝先正事略续编》。清朝朱孔彰撰。三十卷。朱氏曾为曾国藩幕僚,熟悉湘军将帅及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和左宗棠进军新疆等情况。同时参考咸丰、同治年间有关记载一百三十余种,将咸丰以来的重要将帅曾国藩、胡林翼、江忠源、左宗棠、乌兰泰、骆秉章及华尔、戈登等近二百人的有关事实,分别立传叙述。绝大多数传后都有作者评论。后附《续编》六卷,载李鸿章等十四人事迹。 内容推荐 《中兴将帅别传》,又名《成丰以来将帅别传》、《中兴名臣事略》,是一部专述清咸丰以来所谓“中兴”将帅的传记。称为“别传”,是指“家传”、“史传”之类本传之外的另一种传记,或是对本传的补充记载。全书30卷,前有清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所撰的《咸丰以来将帅别传序》,正文则载述曾国藩、胡林翼、江忠源、刘长佑、左宗棠、塔齐布、僧格林沁等“中兴将帅”156人的传略。这些“中兴将帅”,很大一部分也就是湘军人物,所以本书也就大体反映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西北、云贵少数民族起义的史实,并记载了左宗棠进军新疆的过程等,是一部重要的湘军人物研究资料。 目录 咸丰以来将帅别传序 卷一 曾文正公国藩 卷二 胡文忠公林翼 卷三上 江忠烈公忠源 卷三下 江壮节公忠济 江壮节公忠信 江诚恪公忠义从弟武愍公忠珀 林观察源恩 邹观察汉勋弟汉章 卷四 刘武慎公长佑 卷五 左文襄公宗棠 卷六上 忠武公塔齐布 卷六下 罗忠节公泽南 附塔忠武公部曲童壮节公添云 彭勤勇公三元 何有志 罗山弟子目录钟近衡 钟近濂 易良干 罗信东 罗镇南 谢邦翰等 储忠壮公玫躬伍宏鉴 褚按察汝航夏銮 何南青 卷七上 杨勇悫公岳斌 卷七下 彭刚直公玉麟 卷八 王壮武公别传从弟贞介公开化 族叔文瑞 张声恒 卷九 李忠武公续宾孙守信 丁锐义 何忠骏 萧刚勇公意文 彭果毅公友胜 刘患壮公神山 周愍烈公福高 彭武烈公志德 卷十上 曾忠襄公国荃 卷十下 曾愍烈公国华 曾靖毅公贞干 卷十一上 忠勇公多隆阿 卷十一下 鲍忠壮公超宋国永 孙开华 卷十二 刘武烈公腾鸿弟腾鹤 毕刚毅公金科黄虎臣 周节愍公云耀 卷十三上 武壮公乌兰泰全玉贵 田学韬 向忠武公荣 张忠武公国梁虎坤元 卷十三下 邓忠武公绍良 瞿威壮公腾龙 饶壮勇公廷选毕定邦 赖高翔 陈威肃公大富 卷十四上 骆文忠公秉章 刘巡抚蓉弟蕃 卷十四下 李勇毅公续宜 唐巡抚训方 卷十五 贞恪公舒保 石威毅公清吉 王刚介公国才 卷十六上 科尔沁忠亲王僧格林沁 卷十六下 清悫公都兴阿 卷十七上 沈文肃公葆桢 卷十七下 丁文诚公宝桢 卷十八上 温壮勇公别传李守诚 罗玉斌 海从龙 夏定邦 王家干 赵忠节公景贤 卷十八中 何文贞公桂珍 金刚愍公光箸毛维翼 卷十八下 李武愍公孟群徐刚毅公晓峰 卷十九上 萧壮果公启江 黄忠壮公淳熙 卷十九下 张忠毅公运兰弟运桂 林刚愍公文察 丁刚介公长胜 卷二十 刘忠壮公松山 刘襄勤公锦棠 卷二十一 岑襄勤公毓英 卷二十二 蒋果敏公别传高勇烈公连隍 熊勇烈公建益 刘果敏公典 卷二十二 席少保别传荣忠壮公维善 王布政德榜 卷二十四上 程忠烈公学启 刘壮肃公铭传 卷二十四下 郭提督松林 周刚敏公盛波 周武壮公盛传 潘巡抚鼎新 张勇烈公树珊 吴武壮公长庆 卷二十五上 田太仆别传张继庚 卷二十五中 陈巡抚士杰魏喻义 黄忠壮公润昌罗萱李榕 卷二十五下 帅文毅公远烽 张学士锡嵘 卷二十六上 张勤果公曜 卷二十六下 李壮烈公佑厚 屈布政蟠 金按察国琛 任阁学兰生 黄按察鼎 卷二十七 朱提督洪章 刘勇介公连捷 彭忠壮公毓橘 李忠壮公臣典 李武壮公祥和 陈武烈公万胜 郭勇烈公鹏程 王刚毅公绍羲 卷二十八上 萧节愍公捷三 周贞愍公清元左光培 黄参将国尧 萧壮节公翰庆 卷二十八下 黄武靖公翼升 李勇悫公成谋 李提督朝斌 王提督吉邬桂芳 胡俊友 郭明鳌 成发祥等 卷二十九上 赵刚节公德光 田巡抚兴恕威节愍公应洪 韩果靖公超 卷二十九下 杨武愍公玉科 陈总兵国瑞 卷三十 华尔法提督卜罗德 勒伯勒东 法尔第福美总兵丢乐德克 戈登 试读章节 卷一 曾文正公国藩 曾公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也。其先自江西徙衡阳,明季徙湘乡。家世力农五六百岁,无与科目显者。祖玉屏,始骛学;父麟书,老儒,县学生员;至公乃大。公生时,曾大父梦巨蟒盘旋人室,惊寤。闻曾孙生,喜曰:“此子必大吾门!”宅后有古树,藤纠之,树槁而藤日大,以蕃荫亘一亩,人以为瑞藤云。 公初名子城,中道光甲午科举人,戊戌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易今名。散馆,授检讨。二十三年,充四川乡试正考官,再遇大考,累迁侍讲学士、内阁学士,补授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公在京时,日立课程,从太常寺卿唐公鉴讲授义理。学疾门户家言、汉宋不相通晓。亦宗尚考据,治古文辞。与蒙古倭仁公、六安吴公廷栋、昆明何公桂珍、仁和邵公懿辰、汉阳刘公传莹相友善。常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每自负,或谓公大言欺人,惟倭仁公数辈信之。 文宗即位之年,广西兵事起,贼首洪秀全、杨秀清等据桂平金田村,官军进剿无功,诏臣工极言得失。公奏:“今日所当讲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上嘉纳之,诏保举人才,公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 咸丰元年,粤寇益棘,公奏曰:“臣窃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日国用不足,一日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章奏屡陈,谕旨屡饬,不能稍变其锢习。至于财用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乙巳以后,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外。又发帑数百万以振救之,天下财产安得不绌?宣宗成皇帝每与臣下言及开捐一事,未尝不咨嗟太息,憾宦途之滥杂,悔取财之非计也。臣尝即国家岁人之数与岁出之数而通筹之,一岁本可馀二三百万。然水旱偏灾,尧、汤不免。以去年之丰稔,而江浙以大风而灾,广西以兵事而缓,计额内之歉收已不下百馀万。设更有额外之浮出,其将何以待之?今虽捐例暂停,而不别筹一久远之策,恐将来仍不免于开捐。以天下之大而无三年之蓄,汲汲乎惟朝夕之图而贻君父之忧,此亦为臣子者所深耻也。当此之时,欲于岁人常额之外别求生财之道,则搜括一分,民受一分之害,诚不可以妄议矣。至于岁出之数,兵饷为一大宗。臣尝考本朝绿营之兵制,窃见乾隆四十七年增兵之案,实为公饷赢绌一大转关,请即为我皇上陈之。自康熙以来,武官即有空名坐粮,雍正八年因定为例,提督空名粮八十分,总兵六十分,副将而下以次而减,下至千总五分,把总四分,各有名粮。又修制军械有所谓公费银者,红白各事有所(为)[谓]赏恤银者,亦皆取给于名粮。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数虽名为六十四万,而其实缺额常六、七万。至四十六年增兵之议起,武职坐粮另行添设养廉,公费赏恤另行开销正项,向之所谓空名者悉令挑补。实额一举,而添兵六万有奇,于是费银每年二百馀万,此臣所谓饷项赢绌一大转关者也。是时海内殷实,兵革不作,普免天下钱粮已经四次,而户部尚馀银七千八百万。高宗规模宏远,不惜散财以增兵力。其时大学士阿桂即上疏陈论,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新添兵饷岁近三百万,统计二十馀年即须用七千万,请毋庸概增。旋以廷臣议驳,卒从增设。至嘉庆十九年,仁宗睹帑藏之大绌,思阿桂之远虑,慨增兵之仍无实效,特诏裁汰,于是各省裁兵一万四千有奇。宣宗即位,又诏抽裁冗兵,于是又裁二千有奇。乾隆之增兵,一举而加六万五千;嘉庆、道光之减兵,两次仅一万六千。国家之经费耗之如彼,其多且易也;节之如此,其少且难也。臣今冒昧之见,欲请汰兵五万,仍复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旧。骤而裁之,或恐生变,惟缺出而不募补,则可徐徐行之,而万无一失。医者之治疮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赢兵,盖亦当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北宋中叶兵常百二十五万,南渡以后,养兵百六十万,而军益不竞。明代养兵至百三十万,末年又加练兵十八万,而孱弱日甚。我朝神武开国,本不藉绿营之力;康熙以后,绿营屡立战功。然如三藩、准部之大勋,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后,如川、楚之师,英夷之役,兵力反远逊于前。则兵贵精而不贵多,尤为明效大验也。八旗劲旅亘古无敌,然其额数常不过二十五万,以强半翊卫京师,以少半驻防天下,而山海要隘往往布满。国初至今,未尝增加。 P3-5 序言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 《湖湘文库》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 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 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 三、乙编中的通史、专题史,下限断至1949年。 四、甲编文献以点校后排印或据原本影印两种方式出版。 五、除少数图书以外,—律采用简体汉字横排。 六、每种图书均由今人撰写前言一篇。甲编图书前言,主要简述原作者生平、该书主要内容、学术文化价值及版本源流、所用底本、参校本等。乙编图书前言,则重在阐释该研究课题的研究视角和主要学术观点等。 七、对文献的整理,只据底本与参校本、参校资料等进行校勘标点,对底本文字的讹、夺、衍、倒作正、补、删、乙,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则作出校记,—般不作注释。 八、甲编民国文献中的用语、数字、标点等,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作改动。乙编图书中的标点、数字用法、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均按现行出版有关规定使用和处理。 《湖湘文库》卷帙浩繁,难免出现缺失疏漏,热望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