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湖笔制作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程建中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述介湖笔和湖笔文化的著述已多有见世,而从制作技艺的角度进行较全面的记录、阐述,本书还属发轫之作。其旨意是秉承丛书的总体要求,更生动地展示我省丰富、灿烂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显示其独特魅力的同时激发全社会合力保护的热情。相信它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保护工作也具有相当的资料性价值。

内容推荐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始于晋代,兴于元代。自元代至今的七百余年间,湖笔始终是中国毛笔精品的代表,制作工艺精湛,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它的优良品性集中表现在“尖、齐、圆、健”之“四德”上。正因为湖笔的这种品性,使它深受历代文人的追捧,获得了诸如“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

目录

序言

湖笔概述

【壹】湖笔的含义及原产地

【贰】湖笔简史

湖笔的种类

【壹】湖笔产品分类

【贰】湖笔品种名称

【叁】传统湖笔代表性品种

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及器具

【壹】湖笔制作主要工序

【贰】湖笔制作主要工具和器物

湖笔制作技艺的特征与价值

【壹】湖笔制作技艺的特征

【贰】湖笔制作技艺的主要价值

湖笔相关传说与习俗

【壹】与湖笔相关的传说

【贰】与湖笔相关的主要习俗,

湖笔制作的历代笔工

【壹】古代著名笔工

【贰】近现代代表性笔工

湖笔制作技艺的现状

【壹】湖笔制作技艺的濒危状况及原因

【贰】湖笔制作技艺的保护措施

附录:有关湖笔史料辨析

后记

试读章节

东晋王羲之在《笔经》中对制笔也作了较具体的叙述:“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音“脆”,细短之毛)者为后;强者为刃,软者为辅;参之以■(音“顷”,麻类纤维),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濡墨而试,直中绳,句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日笔妙。”有意味的是,王羲之不但熟知制笔之法,还自己动手制笔:“余尝自为笔,甚可用,谢安石、庾稚恭每就我求之,靳而不与。”有史书记载的书法家自制毛笔,王羲之也许是第—人。以上所述制笔法,并且其中提到的笔头黏结于笔管内是“固以漆液”,然后又“泽以海藻”,也就是用海藻浸出的胶水黏结笔毛成形,其中已包含着对笔头进行择抹整形的工序,这些操作方法、使用材料与今天基本相似,可见传统制笔法在此时已基本定型,以后绵延近两千年不离其宗。

隋唐时的笔以笔毫短而硬为主要形制,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因锋短且犀利如鸡距,故名。白居易曾作《鸡距笔赋》称赞此笔:“不像鸡之羽者鄙其轻薄,不取鸡之冠者恶其柔弱。斯距也,如剑如戟,可击可缚。将为我之毫芒,必假尔之锋锷。遂使见之者书狂发,秉之者笔力作。”表明了此笔劲健的特色。随着唐代绘画技法和书法、书体、书风曰趋多样,对毛笔的特性也必然提出多样化的要求。至中唐时,长锋笔开始应运而生。柳公权曾有帖云:“近蒙寄笔,深慰远情。但出锋太短,伤于劲硬。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齐则波折有凭,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长锋笔的出现对书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安徽宣州成为全国制笔业的中心,所产的紫毫笔(即兔毫笔)名冠天下。唐代许多文学家有诗文称赞宣笔,大诗人白居易在《紫毫笔》诗中写道:“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当时宣城除了向朝廷进贡毛笔,还要进贡兔毫,唐代段公路《北户录》记载:“宣州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次毫六两。”

唐代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主要有宣州陈氏、铁头、黄晖等。陈氏系制笔世家,宋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日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果却之,遂多易常笔。日前者右军笔,公权同不能用也。”说明不同的书法家对笔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土右军喜好的笔柳公权却不一定适应。铁头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开元中笔匠名铁头,能莹管如玉,莫传其法。”黄晖见于唐代诗僧齐己的《寄黄晖处士诗》:“蒙氏技传黄氏子,独闻相继得名高,锋芒妙夺金鸡距,纤利精分玉兔毫。”说明黄晖以制鸡距笔著称。

宣州制笔业白唐代崛起以后,至五代两宋有了更大的发展。其时制笔名匠众多,而以出于宣州制笔世家的北宋诸葛高制笔技艺最著声望。欧阳修《圣俞惠宣州笔戏书》云:“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此后,诸葛氏在“三副笔”的基础上又创制了“无心散卓笔”,即省去柱心加披的工序,选用一种或两种毫料,直接扎成较长的笔头。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日:“笔盖出于宣州,白唐惟诸葛一姓,世佳其业。嘉祜、治平问,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黄庭坚《笔说》云:“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苏轼说:“散卓笔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这种无心、长锋、笔头深埋的形制,是对长锋笔的一种改良,标志着笔工对制笔工艺的又一次大胆探索。但可以看出散卓笔制作较难,用毫的成本也很大,因此难以推广,后世主要还是沿用披柱法制笔。

2.湖笔的崛起及发展

南宋建朝后,宋、元在江淮之间四十多年的争战,使宣城逐渐凋敝,笔工走避汀南,部分笔工徙居湖州善琏,促进了当地制笔技艺的提高。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使与之邻近的善琏制笔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宋元时期是我国文人书画技艺取得重大发展并发生变化的时期,宋末元初,湖州更是出现了一代书画巨擘赵孟■。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促动下,湖笔制作技艺不断改进、优化。到了元代,出现了冯应科、陆文宝、吴升、姚恺、沈秀荣等一批为上层文人激赏的制笔名匠。湖笔日渐名满天下,终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

湖笔制作技艺历元、明两代,在宣笔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而最主要的成就是羊毫笔制作的勃兴和技艺的不断精进,改变了数百年来以宣笔为代表的兔毫笔一枝独秀的局面,进一步丰富了中同毛笔的品类和制作技艺。

自元代至明初,湖笔主要还以兔毫笔较为著名。明初的解缙在其所作乐府《笔妙轩》中,对湖州笔工陆文宝制的笔给予赞赏:“管城子……近代喜称陆文宝,如锥如凿还如椽。善书不择新与故,一锋杀尽中山兔。”又如明代谢在杭在所撰《西吴枝乘》中称赞了元代冯应科笔后说:“今世犹相沿尚之,其知名者日翁氏、陆氏、张氏,皆兔毫也。”以上提及的都是兔毫笔,可以看出与宣笔制作传统的密切关联。P17-20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湖笔作为中国毛笔精品的代表,历来备受关注,关于湖笔的著述、文章多有出版成册或见诸报刊、网络。但是,从“湖笔制作技艺”角度切入的撰述相对较少,内容一般也不容易详尽。本书作为“浙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自然必须以“制作技艺”为主要着眼点。因此,内容、结构与其他述介湖笔的著作会有所不同,这也许正可以体现它的特有价值。

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严肃性和“制作技艺”的高度实践性,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十分重视第一手资料的采集,其中包括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进一步查证和对笔工生产、生活实践的深入现场调查,力求所述内容真实、可信。因此,本书中许多内容可能是首次得以载录而公之于众,对大家进一步了解湖笔及其制作技艺也许不无益处。但是,由于历史文献浩如烟海,笔工生产、生活实践实在过于丰富、繁细,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较全面把握,并日.囿于编著者识见,所以书中的错漏舛误肯定多有存在,望方家及广大读者指正。

本书存撰写过程中得到不少个人、单位的帮助和支持:善琏湖笔厂前党支部书记蒋石铭,帮助组织笔工座谈会,帮助联系老笔工并派员陪同上门采访,提供厂内档案资料,并且其本人系笔工出身,直接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善琏湖笔厂厂长邱昌明、王一品斋笔庄经理许阿乔,都给予了热情支持,帮助提供资料、审阅书稿;善琏镇文化站站长吴水霖,多次陪同采访,帮助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湖州市图书馆副馆长钱志远主动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市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室的全体同志,不辞辛劳地多次帮助查找文献资料;中国湖笔博物馆的同志大力协助拍摄照片;编著者所在单位湖州市群众艺术馆更是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此,对以上提到的个人与单位,以及未能一一提及的许多给予帮助支持的笔工师傅和其他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引用了有关作者的撰述成果,主要有徐华铛、汤建驰的著作《湖笔》,嵇发根的《湖笔历代著名工匠考》等,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照片主要由善琏湖笔厂和王一品斋笔庄提供,原拍摄者已无从知晓。新照片主要由吴水霖拍摄,征得其本人同意,书中不再一一注明,敬请有关者谅解。

《湖笔制作技艺》编委会主任:宋捷;副主任:张国强;委员:冯伟、王春、程建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