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士生的成长日记,一个普通家庭的成功教育经验,一篇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一本父母子女可一起阅读的家教故事书!
《一半的教育在家庭》是一本生活的写真,却又不是一般生活的流水账,父女二人骨感的生活渗透出刚性的哲理。由于作者张乐群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它具有生动性、可读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又包含着不少几乎没有包装的教育真谛,虽一眼看到时显得有些粗朴,但结合人生经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原本真是如此,读之能丰富家长的理论涵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半的教育在家庭 |
分类 | |
作者 | 张乐群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博士生的成长日记,一个普通家庭的成功教育经验,一篇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一本父母子女可一起阅读的家教故事书! 《一半的教育在家庭》是一本生活的写真,却又不是一般生活的流水账,父女二人骨感的生活渗透出刚性的哲理。由于作者张乐群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它具有生动性、可读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又包含着不少几乎没有包装的教育真谛,虽一眼看到时显得有些粗朴,但结合人生经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原本真是如此,读之能丰富家长的理论涵养。 内容推荐 作者张乐群先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子女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促使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他不包办,不强制,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坚持循循善诱,使子女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他不仅为子女的今天负责,更为子女的明天负责;不仅着眼于子女眼前的发展,还着眼子女长远的发展。 他的孩子,大的是女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毕业,现在加拿大创立并发展了自己的公司。小的是儿子,有个性,好活动,虽然应试成绩不好,但参军复员后南下广东打拼,现任某大公司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三字经》有言:“人遗子,金满盈。我教子,惟一经。”作为教师,作者没有很多财产留给孩子,这本书是他给孩子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一半的教育在家庭》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主线,结合女儿在不同年龄段的日记进行分析、点评,将枯燥的教育理论用生动、具体的事例阐释出来。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父母篇 从女儿给父母的信说起 家庭更要实施素质教育 宁要一个“次品”也不要“危险品”和“废品” 少一点功利心 多一些平常心 多一把尺子 多一批人才 好学是传染的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只有爱心不行,还要有耐心 知“道”更要努力做到 此时无声胜有声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爱我你就夸夸我 爸爸理解我 既要当好师长 也要当好家长 父母的“无为”是有为 德育篇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家庭教育 德育第一 百善孝为先 有“心得”才能有道德 家长是子女的终身德育老师 为父母争口气 日记是“道德的长跑” 正直的初中生 学会感恩 德育注重自治 心育篇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以爱心育爱心 以感情动感情 自信是成功之父 动情是教育的关键 女儿的同情心 培养兴趣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失败是成功之母 提高耐挫能力 追求成功人生 意志决定成败 智育篇 发展智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结是成功之父 女儿是个电视迷 能力比知识更有力量 智育注重自学 课外阅读不可少 民主教育篇 民主的家长与专制的家长 民主教育要宽容 孩子说话总有他的道理 家庭教育要民主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创造教育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几点建议 生活教育篇 过什么生活 受什么教育 有钱难买少时苦 姥姥是个好榜样 身体不好是废品 爸爸支持我游学 放手让孩子读“无字之书” 勤做家务孩子有望成才 附录一 加强家庭文化建设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附录二 家长应该做到的40件事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百善孝为先 女儿日记 1994年12月18日 星期天 今天是星期天,全家一起去看姥姥。看姥姥躺在冰冷的被窝里,因为被子全都尿湿了,我不禁流下泪来。爸爸说:“这样不行,别说有病了,冻也冻坏了。”爸和我把姥姥移到另外一张床上,把被子都拿出去晒。我跟爸说:“放假了,明天我就把被子带来,住在姥姥这儿,一天做三顿饭给姥姥吃。”爸说:“你一个人在这儿照顾,倒不如把姥姥接到家里,大家一起分担。”最后,爸爸决定接姥姥到我家住。现在我在写日记时,姥姥已经安安稳稳、暖暖和和地躺在爸妈床里面的一个新铺的小床上了,我感到很舒心。毕竟姥姥一辈子没享一天的福,到老还吃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让人难过了。现在好了,我可以在家陪姥姥说话,给她买好东西吃,让她睡在干干暖暖的被褥里,真正过几天舒服的日子,我打心眼里高兴。 点评 这则日记反映了我和女儿对老人的孝心和爱心。我岳母晚年卧床不起,儿女们又不能经常守在身边,我就决定接她到我家,全家人共同照顾老人。我爱人说,她村里人都知道我是个孝子。 我爱人是个很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很多媳妇和婆婆关系不好,而我爱人和我父母亲的关系却很好。我父母晚年生病时,我爱人对我父母的照顾很好,这肯定对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在我们的影响下,我们的孩子都很有爱心和孝心,这从“女儿给父母的信”中可以看出来。我儿子同样很有爱心和孝心,在我爸爸晚年患病卧床不起的时候,我儿子照顾得比我还耐心细致,我很感动。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本和核心,是人之大伦,应该把“孝”作为教育孩子的起点和根本。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言仁必言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孝敬父母,不仅是供养父母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尊敬父母,经常地问寒问暖,不惹父母生气,积极、主动地排除父母的忧虑。在这方面,赵小兰是我们的榜样。她在《我的事业、我的人生从白宫开始》的自述中说,小时候,她感受到母亲因为生了三个女儿而自卑。为了孝敬母亲,便立大志,干大事,一定要让母亲觉得生女孩比生男孩更有用。这个目标成了她奋斗的原动力,激励她从小刻苦学习。考上哈佛大学后,她更加发愤读书,以全A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后来由于她的杰出贡献和卓越的管理才能,她当上了美国国务院交通海运署副署长,后来又当上了美国劳工部的部长,成为历届美国政府中职位最高的华裔女性。 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孝敬父母是孩子的爱心表现。中国有一句很重的骂人不讲良心的话是“忘八”,即忘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德行,第一个不能忘记的就是孝。比尔·盖茨曾说,孝敬父母是一分钟也不能耽误的事情,因为父母年龄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了,再不抓紧时间孝敬他们,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孩子从小理解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难,就会把报答父母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推动着孩子克服困难,自强不息。这种爱心和孝心发扬光大,就能培养出热爱老师、热爱亲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这正是“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的原因。所以,从培养孩子的孝心人手,注重培养孩子的爱父母、爱老师、爱亲友、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的成功经验。我的家庭教育的实践证明,孩子心中有父母,就天天进步。孩子有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孝心,品德差不了,学习不会差。 有些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很溺爱,很效劳。孩子过生日,家长大摆宴席;而孩子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知“孝”为何意,更别谈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了。溺爱出逆子。父母过分地溺爱娇纵,使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攀比、好逸恶劳,年轻人“啃老”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孩子恨父母,常对父母发脾气,打骂、虐待父母,甚至杀死、毒死父母,如徐力杀死了母亲。 中国的许多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吃的是最好的,干的是最少的,甚至什么也不用干。难怪日本人说:“非常羡慕中国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世界上最好的待遇。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在全世界也许是最多的。”然而,享受最好待遇的孩子,往往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能成为优秀的孩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家庭功能的变化,中国人的孝道意识有所减弱。有人对某市的村“两委”干部进行调查,有65%的村干部认为本村存在虐待老人现象,不孝敬老人的中年人和年轻人比例各半;70%的村干部认为本村存在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农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几乎各村都有。因财产和经济问题对父母大打出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孝道之衰落可见一斑。可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心和孝心教育是当务之急。 古人云:父慈子孝。培养孩子的孝心,关键是父母的以身作则。父母慈爱、善良、宽厚,以身作则地孝敬老人,就能培养孩子的孝心和爱心。如果孩子缺乏孝心和爱心,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从自身上找找原因。 P61-63 序言 《“一半的教育”在家庭》一书,记录的是一个在主流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家庭教育典范。 作者张乐群先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子女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促使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他不包办,不强制,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坚持循循善诱,使子女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不仅为子女的今天负责,而且更为子女的明天负责;不仅着眼于子女眼前的发展,而且还着眼于子女长远的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使子女都具有发展的后劲,实为难能可贵。 张老师教子成才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值得广大家长学习、借鉴。 赵忠心 2012年6月26日于北京 (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杂志社主编。) 后记 断断续续写了几年的《“一半的教育”在家庭》终于付印了,我要特别感谢久闻大名、至今尚未拜见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为本书题词,对拙作给予了出乎意料的评价和推介;非常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陶行知研究专家、《教育史研究》副主编、教育学博士储朝晖同志百忙中写出了长篇序言,对拙作做了全面的梳理和点评,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专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原副主编、副编审,八十七岁的吴一德老人是我陶行知研究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衷心感谢他不顾年老体衰认真审读,并为拙作写序,给予较高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感谢阜阳市关工委家教组的领导给我鼓励和支持。感谢我的同事、朋友桑建中同志的建议和支持;感谢所有的关心、支持、鼓励我写作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当然,也要感谢我的爱人、儿女的支持。 感谢女儿,没有她的日记,这本书是写不出来的。更要感谢女儿和儿子努力的奋斗和优秀的表现,证明了我对他们的素质教育是卓有成效的。 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一半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另“一半的教育”。没有学校的“一半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们的良好表现不仅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也是他们的许许多多的老师培养教育的结果。所以,我特别感谢孩子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那些教育、培养他们的教授和老师。 书中的部分内容在不同级别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编人时做了一些适当的修改。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本书肯定还有一些不妥和讹舛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我很乐意和读者交流,共同研究、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欢迎读者不吝赐教,提出读后的意见和建议。 我的电子信箱是:1343029819@qq.com 张乐群 2014年2月10日于多伦多 书评(媒体评论) 《“一半的教育”在家庭》一书,记录的是一个在主流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家庭教育典范。张老师教子成才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值得广大家长学习、借鉴。 ——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杂志社主编) 张乐群同志以自己孩子的教育为具体案例,研究家庭教育问题,用女儿的成长日记,串起一个个家庭教育故事,一道道家庭教育问题,由此通向一个幸福家庭。 教育本没有那么复杂。把你有兴趣的事情尽着才能做好,把你喜爱的人儿尽着力气爱好,把你想学的内容尽兴地学好。希望天下父母从读乐群的这本书开始,尽快明白过来,免得自己的孩子大了才明白,那就太迟了。 ——储朝晖(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