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历史形象,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他还有着鲜为人知的面孔。从一个制造灭门惨案、屠杀无辜百姓的刽子手,到一个改革法制弊端、实行名法之治的立法者。法学家、立法者、刽子手、犯罪分子,哪一个是更为真实的曹操?他为何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选贤用能的标准又是什么?是何种重要因素帮他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威震天下?赤壁大败后又引发了他怎样的人生体悟?秦涛编著的《黑白曹操》带您一一解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黑白曹操(附光盘文史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秦涛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历史形象,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他还有着鲜为人知的面孔。从一个制造灭门惨案、屠杀无辜百姓的刽子手,到一个改革法制弊端、实行名法之治的立法者。法学家、立法者、刽子手、犯罪分子,哪一个是更为真实的曹操?他为何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选贤用能的标准又是什么?是何种重要因素帮他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威震天下?赤壁大败后又引发了他怎样的人生体悟?秦涛编著的《黑白曹操》带您一一解密。 内容推荐 《黑白曹操》由秦涛编著。 《黑白曹操》简介: 为什么我们说曹操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曹操就像一面镜子,摆在那里,我们眼睛里看见的是曹操,照见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所陌生的,是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那个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曹操,而熟悉的则是从曹操身上折射回来的,你我都有的人性之光. 曹操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在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他和我们一样,也曾经有过调皮捣蛋的童年,有过充满理想的少年,有过彷徨迷茫的青年,有过拼搏奋斗的壮年,有过圆滑世故的中老年。在曹操的身上,人性的善和恶纠缠交错,无法进行一个简单的分割。 古人云,“三十而立”。三十岁以后,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寻找到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这个根本,肯定不仅仅是指一个经济基础,更多的是一种独立的价值理念。三十五岁的曹操,逃出了洛阳城,也从大汉王朝的旧体制内逃出生天,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种更加清醒、更加独立的认识。从那以后,他白手起家,用拳头说话,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再也不曾假手他人。由此出发,他推翻了旧文化、创造了新体制,最后走向了自己人生的成功。 目录 第一讲 乱世顽童 因缘际会,成了宦官之家的宠儿 读书,不走寻常路 游侠,勇敢者的游戏 第二讲 党锢之祸 在名人面前,你不过是个人名 象牙塔外,是流血的仕途 直捣黄龙,给天子写信 第三讲 站队入仕 失败,也可以是一种成功 通缉犯和绑架终结者 乱世之奸雄,鉴定完毕 孝廉的背后,是金钱和权力 第四讲 棒杀权贵 司马防软硬不吃 给我打,打死他 当官,讲究的是自我包装 三起三落,这才刚开始 第五讲 三起三落 反贪,流的是清官的血 避无可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我曹操又回来了/ 第六讲 真假捉放曹 史上第一馊主意 灭门惨案的三个版本 迟到一千八百年的真相 一刀两断,开始新的生命 第七讲 徐州复仇记 同床异梦不如分道扬镳 屠刀下的结仇与复仇 失误成就了对手,逼反了队友 第八讲 挟天子 啃骨头的落魄皇帝 挟天子,抢的其实并不是天子 避免低级错误,不给对手以机会 第九讲 衣带诏 傀儡皇帝的绝地反击 排除定时炸弹再动手 斩尽杀绝,决不给对手留后路 第十讲 官渡斗法 为了天下,好友反目成仇 关羽叛逃事件 官渡之战的“鬼手” 斗智斗勇,胜败绝非偶然 玩转法律的玄机 第十一讲 孔融之死 孔融其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哪怕是个文人 杀知识分子,是个技术活儿 以理杀人,杀人的最高境界 第十二讲 名法之治 “法律一本通”创造奇迹 “割发代首”背后的秘密 扫除历史垃圾,轻装上阵 第十三讲 求才三令 恐怖的二十四孝 不仁不孝?我看就是人才 招聘也可以是行为艺术 第十四讲 诸子夺嫡 曹操离婚的那点事儿 天才薄命,普通人才有机会 曹丕PK曹植 第十五讲 尘埃落定 聪明人面前,无谋胜有谋 曹植的秘密 杨修之死 第十六讲 身后谜团 宁患绝症,绝不受人摆布 曹操墓位置揭秘 曹操的七十二张面孔 后记 附录:本书大事记 试读章节 上一讲我们讲到,曹操十五岁这一年从家乡谯县来到首都洛阳,开始了他的太学生涯。 咱们今天喜欢搞大学排行榜,并且其中名列前茅的往往是欧美的大学。如果在曹操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世界范围之内,也来搞一个大学排行榜,那么名列第一的高等学府,毫无悬念当然是东汉洛阳的太学。 公元29年,东汉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开国君主刘秀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勒紧裤腰带大力压缩行政预算,裁减官僚机构,斥巨资在首都洛阳皇宫外八里处兴建规模可观的太学。最初,太学生只有几千人。到了曹操生活的时代,太学已经集中了当时东汉王朝第一流的师资力量,经过几轮急剧的扩招,鼎盛时期在校太学生达三万多人,光建筑物——像教学楼、宿舍,就有两百四十栋,接近两千个房间。(《后汉书儒林传》) 这就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师资力量最雄厚、办学条件最优越的高等学府,世界学子心目中的圣地——伟大的东汉洛阳太学!在这样一所世界最高学府里面读书的太学生,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在这里根本没有人瞧得上你曹操是谁。 而且更加残酷的是,太学毕业并不包分配。毕业以后任你自生自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举个例子,东汉有个太学生叫孔嵩,太学期间埋头读书,不参加社交活动。这个人还是个贫困生,毕业以后家里没钱给他拉关系走后门,所以到新野县做了一名“街卒”,负责扫大街,维持市容市貌。(见《后汉书·独行列传》) 这样的前途显然不是曹操想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够在三万多个太学生里面脱颖而出、出人头地呢?很简单:要想办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为什么我们强调在东汉时期知名度这么重要呢? 因为东汉还没有标准化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像后世的科举考试这种,没有。当时的选官用人,主要是推荐制度、保送制度,地方政府看中你,觉得你可以,把你往上推荐,从县到郡,层层推荐到中央,最后中央给你派任职务,这个就是当时的推荐制度,历史上称之为“察举制”。察,就是发现人才;举,就是推荐人才。所以在这样一种制度的大环境之下,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并不是太重要,关键是你知名度要高。酒香也怕巷子深,是金子必须自己闪闪发光。要不然谁来推荐你,谁来保送你呢?而要想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把名头给打响了,那么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去找一个明星来做你的广告代言人。只要这个明星能够说你一句好话,你的知名度“噌噌”地就上去了。 东汉王朝,话语权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当时的明星当然不是娱乐圈的明星,而是指儒家的名士。曹操在太学期间就曾经去结交过一个名士。 根据《世说新语》注引《楚国先贤传》记载:当时有一位著名的社会名流,名叫宗承,这个人在社会上名气非常之大,很有号召力。所以曹操就决定,我来找这个宗承,跟他套套近乎,将来能让他说我几句好话,那我的名声就跟着一块儿沾光,我就上去了。想得挺美,来到宗承家里面一看,曹操才发现自己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抱着和曹操同样想法来到宗承家里面的人不计其数,宗承家里面每天是人来人往,宾客盈门,客流量非常之大。你不要说去跟宗承套近乎了,你就算跟他搭一句话,跟他要个签名合个影,这都难。所以曹操只好找了一个角落待下,在这里静候时机,我就不信逮不到一个空当,能够跟你套上一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了好半天,终于看到宗承站起来往外走,可能是要去上洗手间。曹操一看机会来了,赶紧三步并作两步,一路屁颠屁颠地就跟了上去,来到了宗承的面前。终于有机会和自己的偶像零距离、面对面直接接触了,曹操心里面那个激动啊,赶紧自报家门:“我是曹操,字孟德,我是沛国谯县人,我爷爷是曹腾,我爹是曹嵩,我非常仰慕您,想和您交个朋友。”边说边伸出手去想要和宗承握手,结果没想到,宗承看都没看他一眼,走了。剩下曹操把手伸在那儿,感到非常的尴尬(魏武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猥积,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P16-18 序言 弟子秦涛又出新作,嘱我为其作序,故尔能先读为快。掩卷之余,感慨良多。一叹这些年轻后学手脚敏捷,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鼓捣出一部书来,直追得吾等老前辈气喘如牛,眼看就要落后矣。那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呜呼哀哉!二叹其文思敏捷,简直就像张宗昌先生咏的“趵突泉,泉趵突;三个眼,直咕嘟;咕嘟咕嘟咕嘟”一样,不停地往外冒,势不可挡地成就了这一部《黑白曹操》。 曹操其人,历史上的评价,争议最大,或日为能臣,或曰为奸雄,简直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其阴险歹毒,确系众人公认,证据就是他杀吕伯奢一家。 前几年,陕西发生邱兴华特大杀人案,其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极其相似。睡龙先生无事生非,聊做比较如下: 一是起因相同。邱兴华怀疑汉阴县铁瓦殿道观主持熊万成调戏其妻,遂生歹意;曹操在吕家借宿,闻有磨刀之声,怀疑吕家人欲加害自己,乃起杀机。两人皆因疑心而杀人。 二是危害相当。邱兴华于起意当晚,将观内十人统统杀死,又将熊万成的眼球、心肺、脚筋挖出,炒熟喂狗。曹操偷听吕家人言:“缚而杀之,何如?”坚信其必害己,遂仗剑而入,一股脑儿杀死吕家八口;搜至厨房,见捆着一头肥猪,方知误了会也。 三是险恶相似。邱兴华在逃亡路上,魏义凯为其提供食宿方便,邱兴华不思感激,反而将魏家三口砍成重伤,魏义凯因抢救无效死亡。曹操杀了吕家八口后,急急从吕家逃出,正好撞见吕伯奢买了两瓶酒从集上回来,要请他喝酒。他不但没有悔意,反而将吕老头一剑砍于驴下。 二人行为如出一辙,但社会评价却截然不同。邱兴华共杀十一人,固罪大恶极,然有法学家焉,有医学家焉,硬是天生异秉、独具慧眼,以为:吁嘻乎,这邱兴华杀了十人还不罢休,竞把人心、眼、脚筋炒熟喂狗,岂是正常人之所为哉?必有精神病矣。遂在网上挂出公开之信,放出大哉之言,日:邱兴华或有精神病,依法应进行司法鉴定。吾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于是乎,网上国民便焦躁起来,日邱兴华有病者有之,曰应当进行鉴定者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好不热闹。已被法院判处死刑的邱兴华,似乎受了莫大的委屈,舆论情感纷纷向其倾斜,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纷纷向其家属送钱、送物、送温暖。在被害人家属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同时,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想当然以为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吾国司法之进程。法治进步,岂是逗你玩儿的哉? 曹操共杀九人,比邱兴华还少杀两人,舆论却对他大大的不利。在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一个给他说好话的。从古到今,他被国人骂了一千多年,背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恶名。民国时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更直斥其“心子黑”,说他是心黑手辣、忘恩负义。以致京剧脸谱中,总将他画成白脸,喻其为奸诈狠毒之人。曹操的名字,简直成了坏人的代号,饱受历史舆论诟病。 同样的行为,社会评价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哩?盖古之时也,舆论的普及,靠的是口耳相传,民众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而民众多以情感去看问题,曹操连杀九人,固当罪该万死,枪毙他十回也不解气;今之时也,网络的力量加速了社会舆论的传播,专家的评价便占据主导地位。而专家多以理智去看问题,在邱兴华一案中,他们以高于常人的知识一看:噫,这人怕是有病哟!于是振臂一呼,便有如云粉丝跟着摇旗呐喊。似乎谁敢说邱兴华没病,谁自己就有病;谁敢大声疾呼对邱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谁的法治观念就高一样,舆论遂一边倒矣!杀人凶手而得舆论鼎力支持的千年奇观,便隆重登场。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有鉴于此,睡龙先生决定向那些为邱兴华辩护的专家见贤思齐,欲在梦中联合几位这样家、那样家,也在网上发表一封公开信,日:曹操仅因疑心便杀死多人,后明知错杀,还杀了买酒款待自己的吕伯奢,岂是正常人之所为哉?必有精神病焉,理应对其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谁要说无需鉴定,谁就是藐视法律,谁就是对历史不负责任。如此这般,就能把曹操杀吕家一案的水搅浑,或许还能为他平反哩!我老人家亦可借此步人“专家”的行列。 话说一人习武有成,与人打斗,一拳打在对方肩上,对方竞一命呜呼。该人大惑不解,诘问其师日:“您教我打人千万别打心,要出人命。我打的对方肩膀,怎么死了?”师傅日:“现在的人,心都长歪了。”扪心自问,鄙人用邱兴华案为曹操杀人翻案,恐怕有点像习武师傅说的那样:心长歪了也;还有点像日本鬼子骂人的口头禅:“良心大大的坏了”。然为了成为举世闻名的“公知”,哪怕世人骂我别出心裁、吃饱了撑的,也在所不惜矣! 洋大人《圣经》有云:“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古往今来,人与事皆可变,唯人性亘古不变,所以历史每日都在重演。对人事的评价,不同的眼光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但只要把心摆正,坚持基本的人性,其评价“虽不中,亦不远矣”。如果心都长歪了,便会偏离人性,把好人看成恶魔,把恶魔看成无辜者。对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是一样,你既可以用文学的眼光去看,也可以用史学的眼光去看,还可以用法学的眼光去看,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保持一颗正常的心。 秦涛的正业是研究中国法律史,不务正业是读三国,其看曹操的眼界,既是法学的,又是史学的,更有一颗不偏不倚之心。所撰大作,较之其他的曹操传,自当别有一番风味。 读者老爷如若不信,请翻到下一页。 后记 2012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录制《法眼看曹操》,到今年做完,五月底播出,一共十四集。这本书,就是这个系列节目的讲稿整理而成。 讲稿做成书,当然有不少改动。 最大的改动,是新增了两集内容。曹操生平和法律有关的事情很多,去取抉择之后,我最早的计划是做十五讲,包括曹丕、曹植争太子位的事情和杨修之死,有电脑里的提纲为证。后来计划赶不上变化,又因为我实在太懒,想早点讲完了事,所以把这样两个精彩的回目割舍掉了,非常可惜。现在借着成书的机会,赶紧添加进来。 我在录制节目之前,都写有讲稿;录制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照本宣科,往往有些临场发挥。这些发挥,都被整理成字幕稿,回馈到我手里。我一看,有很多都是对着电脑屏幕写作的时候挠破头也想不到的好段子,不妨保留。所以我把讲稿和字幕稿仔细对勘一遍,一取其简严而舍其呆板,一取其活泼而舍其泛滥,合成一个新的书稿。我一向特别钟爱“口语体”的讲稿,但凡碰到某名师的讲堂实录,必买不误。所以这次整理讲稿,也保留了这种口语的特点,有叮咛反复、不厌其烦,有岔开话题、旁行斜上,都没有删略,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身临其境的感觉吧。这是第二个改动。 按照这类书的体例,有一些正文中不便展开的小问题,也许会对阅读造成障碍,我都另外做了一个名词解释。在解释的时候,没有简单“百度百科”了事,而是适当加了一些猛料。比如大乔小乔到底是谁?貂蝉的原意为什么是汉朝官帽上的一种装饰?“曹冲称象”居然是起源于印度的佛经故事?如此等等,引发大家进一步阅读或者说进一步八卦的恶趣味。当然,这样的名词解释因为并不夹杂在正文之中,您既可以选择跳过解释只读正文,也可以选择跳过正文只读解释。这是第三个改动。 我在写讲稿的时候,出于组织故事结构方面的考虑,并不一定严格按照事件在历史上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讲述。有的时候往前跳几年,有的时候一下子扯到曹操死后去了,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自由。所以书里面故事的先后次序,并不代表在历史上发生的次序。为了避免误解,我在书后面附了一个曹操的大事年表,供大家做个参考。这是第四个改动。 另外,书中人物的对话,有史可征的,我都在括号里引用了原话;出自《三国志》以外典籍的,我都尽量标明了出处。 有了以上改动,这本书就是原稿的升级加强版了。 我在写作的时候,参考了陈寅恪、周一良、田余庆、方诗铭、万绳楠、张作耀、张可礼、方北辰、卜宪群等许多前辈和时贤的大作,或随文作了说明,或出于叙事完整性的考虑而未在文中说明,不敢掠美,在此一并致敬。 恩师龙大轩教授多年来传道解惑、提掖后进,永铭在心。龙老师金针度人,传授给我“以人物讲故事,以故事讲法律,以法律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的四句真言。本书作为一个尝试,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法律讲堂》的权勇先生、陈德鸿先生、张振华先生,为本书选题的策划、结构的优化、思路的明晰,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都赐予了很好的意见。希望本书不至于辜负他们的心血。 我的求学历程才刚刚开始,才学和见识都还浅陋,之所以斗胆成书,正是希望读者能指正不足,给我以进步的机会。在此留下我的邮箱:czqinmou@163.com,恭候大家的板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