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给飞机吓跑了。美彩哭着去追牛,人还没过江呢!”同村的邻居正从城里奔逃而来,报了口信。妈妈急得都流出来了,连声说:“这怎么得了啊?”
从小就犯哮喘病的二哥听了,二话没说,撂下担子,飞奔下岗,去追小姊和耕牛。要知道,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牛就是农家宝。耕田犁地、磨麦碾米哪一样少得了默默无闻的耕牛啊!我小时也常跟关银、小姊去放牛割草。除了几声吆喝,从不愿用棒抽打。看着老黄牛可怜巴巴的样子,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逃难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只好无奈地向南山缓缓而行。约莫过了个把时辰,才渡过南江。这时二哥、小姊终于牵着牛,大步流星地赶了上来。一路上,我是由三姊、小姊、关银等轮番背上山的,而稍长的三哥则要自己走些路。
当全家逃到山坳陈村时,附近的群山已经失去光辉,沉人了黯淡暮色之中,只有一弦残月挂上了松树梢。顾盼四周,夜色朦胧,显得格外风寒气冷。
陈村隐藏在云雾缭绕的白岩山下,三面环山,林深树茂,人迹稀少。常有野猪、山狼出没,偶尔还有虎豹过境,颇有“绿色恐怖”之嫌。村西北农田山地顺着落差垒石而筑,与邻村石壁山水融为一体。
延伸到最低洼处,便是逶迤穿山而过的南江,水流湍急地向西奔去。约过十里地,又与义乌北江,在中央村附近汇合于双江口。
若隐若现的小山村,散落着十几间泥房茅屋,显得分外萧条破败。村民们面对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依然缺衣少食,素有“陈村石壁,卖柴过日”之称,平时只得上山砍柴伐竹,挑到佛堂、江湾等市叫卖,换些酱米油盐,以度时日。 但是,这块近乎处女之地,山青水碧,景色如画。方圆数里便有双林寺遗址、白岩山、云黄寺、石壁岩、善慧大士塔、将军殿、覆船山、桃花岭、罗汉堂和摇石里等景观。
我家寄居在陈大伯家的三间茅房里,尽管屋内阴暗潮湿,却也冬暖夏凉。门前一方晒场,四周荆棘丛生,茅草蓬结,虫蛇出没。金龟子、织布娘、萤火虫、蟋蟀、知了、蚱蜢、蝴蝶等应有尽有,唾手可得。相比县城,这里确实有些寂寞和荒凉,好在一家人挤在一起,倒也生出许多家庭和谐之乐。
平时,我家食宿自理,靠从城里偷偷带来的油盐酱醋,计划着过日子。房前屋后空地很多,任凭开垦,尽可种此瓜果蔬菜和番薯毛芋补充食粮。父亲和哥姐们必须常常下山,进城干些农活,以免荒芜田地。有时甚至连住几天,但是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进山避难。
安顿下来后,我和三哥每日里陪着妈妈和嫂嫂,只知嬉戏玩耍。有时结交几个山村小伙伴,时而钻进山垄田里挖泥鳅,时而趴在瓦砾堆里找蟋蟀,分享田园的快乐。
一天傍晚,夕阳西沉,树上的知了唱得十分欢畅。我和三哥正在晒场上起劲地追逐玩耍。只见一只肥大的鹧鸪,飞到场边高大的马尾松上,蝉声骤停。这下,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心想趁此机会,多抓几只匍匐在小树枝上的知了。
我小心翼翼地拨开长得比自己高得多的荆棘和茅草,向着一棵苦莲树艰难走去。谁料,一眼瞅见边上一个旋涡般的松蓬草丛里,竟然白花花地挤满了一窝鸡蛋。啊!足足有近二十只。我被眼前情景弄迷糊了,只知“哦——哦——”地高声喊叫,却不会说话。机灵的三哥赶忙跑过来一看,抿着嘴不说话,直拉着我的小手,连拖带拽跑回家,傻傻地吐着粗气说:
“妈妈,草蓬……鸡……鸡蛋!”
什么草蓬、鸡蛋呀?家里没有养鸡,哪来鸡蛋?”莫名其妙的妈妈回答道。
“不是!草蓬有许多鸡蛋,你快去……拿呀!”三哥着急地搔着头皮,红着脸说。
妈妈将信将疑地顺手提起小竹篮,快步来到草蓬边,高兴地捡起一窝鸡蛋,拉着我俩兴冲冲地送到陈大伯家。听完了原委,陈大伯笑眯着眼大声说:“永夫有功,奖给你们兄弟俩吃吧!”
这次,我们不仅发了一笔“横财”,还得到了陈大伯和全村人的赞许,说:“城里人就是有出息。”昔日荒凉恬静的小山村,由于我们的到来,倒也增添了不少生趣。
日近黄昏,一天的劳作已经结束。待一家人都到齐时,天色渐渐暗黑下来。妈妈谋划了一天的成果——一桌丰盛的供果祭品三茶六酒已经摆好。人们多么虔诚地企盼着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啊!爸爸郑重其事地点上蜡烛和灯笼,然后燃起九支清香,对天祷告一年丰收、全家平安。其余家人环绕左右。这一天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
“拜佛了。永夫,来……狗狗生,保佑一生平安!父亲慈祥的脸上带着深情的微笑,拉着乖乖的我跟他一起三拜九叩首。
“狗——狗……生。
我慢慢地模仿着老爸的发音,发出十分生硬又不规则的声音。
当又一次由轻而响地重复着“狗——狗……生”时,全家人面面相觑,然后异口同声惊呼起来。P10-12
一旦休息下来,就有种强烈的冲动,似乎要想留下点印迹。我努力地想着,搜着……于是,就有了这部小书的诞生。
时光是割不断的,人生也是一样。她由许多永铭不忘的亮点串联在一起,组成了辉煌或丑陋,汇入历史的长河中,向着远方奔去,永不回头。
二○○八年,我走上了人生的第七十个年头,过往的岁月已经尘封了很久、很久。我耐不住寂寞,毅然提起笔来,轻轻掸去尘埃,擦去锈迹。经过几年的琢磨,终于把件件桩桩有意思的闪光捕捉编排出来。以此,作为对子女儿孙们的诲戒,对亲朋好友的启迪,以及对自己精神气节的慰藉,也不虚此人间的跋涉!
慢慢地回放吧!鲜活的童真,激荡的青春,奋斗的壮怀,自信的老成……尽管人生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地、人的运转和变化,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无怨无悔地徜徉在清风明月的意象中,才能品味出人生的温馨和奋进的真谛。
此书的促成,承蒙各位挚友亲族及有识之士真诚指点和全力帮助,恕不一一鞠躬,值此谨表衷心谢意!
作者
二○一三年秋
好人好心境远影见晚晴——寄语童永富先生的《远影晚晴》(宋英豪
绮梦何须更远寻——童永富先生《远影晚晴》序(骆有云
第一章 故乡谣
一、故土芬芳
二、陈村避难
三、童年拾趣
四、绣川开蒙
五、义中求学
第二章 杭上行
六、激情岁月
七、农校起步
八、红楼圆梦
第三章 梅花影
九、古镇春秋
十、山村叠翠
十一、梦断浮桥
十二、独立寒秋
第四章 月如霜
十三、峰回路转
十四、风雨稠城
十五、酷暑清风
十六、寒江踏沙
十七、黄岗放歌
第五章 竞风流
十八、春风化雨
十九、在水一方
二十、情满菜篮
二十一、走过商界
第六章 斜阳浓
二十二、守望热土
二十三、云涌商城
二十四、一抹秋色
二十五、文化情结
二十六、崭新事业
二十七、相濡以沫
二十八、退岗之时
跋(一枚
我的恩师(王圣潮
作者简历
童氏宗谱重修序
后记
童永富先生是我在商业局工作时的同事,尽管一起共事时间不算太长,却由于思想相向、坦荡相交,因而结下了持久纯洁的同志情谊。
说来可能令人难以相信,我们堪称挚友,但我并不知道他的文笔流畅,内心藏情,直至《远影晚晴》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咂的人生日记,也是一段向友人们敞开心扉的真情抒怀。
作者虽然长我十多岁,但我们没有心灵的隔阂。我们平时会有很多讨论,如对工作、对社会、对人生、对志趣,甚至对街头巷尾漂浮的声音。但在书中展现的许多经历我却从未听他提起过。
这应该是他一生经历的浓缩。父母和家庭,朋友和爱人,期待与失望,付出和收获,成功与喜悦,人心的叵测与世情的温暖……快人快语,纵马驰骋,体现了性格中的本色、人格上的本真。无论“激情岁月”“红楼圆梦”,还是“云涌商城”“崭新事业”,又或是“古镇春秋”“相濡以沫”……跟随他那富于感情色彩与生活热度的叙述,让人走进了一个既有忧愁更有欢乐、既有荆棘更有鲜花的世界。
这也是他正直、豁达、心地无私性格的体现。他是见到不善的事就要抨击、听到不善的话就会反唇的人。我敬佩的正是他的这种正直诚恳、敬业敢为的品格,因此我们从同事成为同志,从熟人成为朋友。其实书中表达的有些情节,被我带世俗观念的建议抹去了一些棱角,因为我也是此书最早的读者之一。我曾经很惊讶,他退休之后开始学习书法,开始学习作画,开始学习写作,开始养成每天要在户外散步的习惯,他的性格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其实不然。确实,性格也是品格养成的基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能在退休之后,性情仍如昨天,时光依然灿烂,追忆远逸的往事,确是一件美好之事。值此,愿童老晚年安乐,健康长寿!
2013年冬
(作者系义乌市政协主席)
《远影晚晴》记述了作者童永富70年的人生经历,各个时期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解放前普通的农家生活,战乱时期凄楚的逃亡经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改革开放、兴商建市等等,无不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风貌特征与历史变迁,同时又是对地域文化的本真展示与弘扬传承,让人耳目一新,备感亲切。《远影晚晴》记录时代特征,传承历史记忆,张扬乡土文化,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童永富,男,1938年9月出生,浙江义乌人。1954年毕业于义乌中学初中部,后回乡务农,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经义乌团县委推荐送金华农校培训四个月,分配到浙江省农业厅工作。1958年4月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下放佛堂镇校等地任教。1968年归队行政单位,先后在城阳区、稠城公社、县委农村工作部、市水利电力局、市商业局、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工作,曾任义乌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城市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1998年9月退休。
《远影晚晴》记述了作者童永富70年的人生经历,各个时期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