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入143篇文章。这143篇文章,可说内容丰富,手法多样,五颜六色,目不暇接。其中,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具青春,又具霸气;也有气象不凡,既风骨如山,又柔情似水。有些写得俗,有些写得雅;有些写得正,有些写得奇。有抒情文,有议论文;有国家大事,也有身边小事;有正面叙述,甚至带些正面的歌颂,也有反讽手法,虽不如木三分,却能一针见血;有精雕细琢,也有海阔天空;有豪情万丈,也有细致如绵;有的讲传统——谁说青年人不关心传统——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有的讲现代,且自然有一种后现代风格浸润其中;有的回首过去,句句记来都是故事;有的期盼将来,抒写着莘莘学子美好情怀……
文章内容丰富、贴近生活、风格多样、色彩鲜明,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在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素质教育当然不能成为悲剧。但素质教育的主角是谁?似乎也并非人人明白。主角是谁?当然是在校大学生。然而,他们的声音也常常是最弱的。我们天天可以听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远及各种媒体,近到每一位教书先生,几乎人人在谈素质。但是,却很少,极少,甚至没有听到主角的声音。
素质教育这样事关民族命运的大事情,主角没有声音怎么可以?
于是,北方工业大学便举办了一次“大学生谈素质”的征文活动,于是便有了这一本书。
新的世纪,我们有许多机遇,但中国走向世界、走上富强的道路,我们还面临太多的调整和诱惑。新时代呼唤新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书共收入143篇文章,篇篇皆出自在校大学生之手,且没有套话、没有空话、没有假话,本声本色,原汁原味。
掬素质清泉 建和谐校园
春暖花开的时候,你是希望欣赏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春色,还是愿意伤感地发现繁花碧草下面掩藏的许多凋零枯萎的生命?秋高气爽的季节,你是希望一片片旋落的秋叶安静地成为一道点缀校园的风景,还是愿意让秋风扫落叶四处肆虐?窗明几净的教室,你是否为雪白墙壁上的点点墨痕感到气愤?贴满“节约用水”的水房,你是否为未拧紧龙头而水一点点流淌感到羞愧?
这些都是大学校园一幕幕日常画面的剪影,有心人发现,感慨万千;无意者无谓,事不关己。也正是在这些不大不小的小事中,一个大学生的修养,一个文明人的素质,一览无遗地体现出来。
关于教育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由此可见教育之于国、之于民的重要性。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标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瞩目。什么是素质教育?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做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成了全社会的焦点。
素质教育不仅仅注重纯粹的知识的灌输,它要使人兼有渊博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未来的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它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简言之,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平台。
不得不提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很多人因而对其表示怀疑和反对,他们简单地认为,考试制度是束缚素质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既然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就不应该再以分数来衡量他们的优劣高下。对于此,温家宝总理曾做过精辟的阐释,他说,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综合性是指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全面性是指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常性则是指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
而现在,考核制度之所以受到置疑,是因为考核的目的过于单一、过于功利,考试成了一种奴役工具而已。比如说高考,在我的母校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要素质就不要升学率,要升学率就不要素质”,相信很多学校也都有如此观点。再比如说大学,已经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环境了,可象牙塔里为什么还会走出那么多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庸才?为什么会有刘海洋、马加爵之辈?为什么有那么多因学业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轻生的人?这些是现行考核制度的缺陷所致,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摆正考核的地位,改进考核的方法,使它真正发挥检查、督促、评价、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作用,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
这是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到我们身边,具体到一个大学生的日常所作所为,我们应该努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文化素质,增强自身修养,培养优秀品质,塑造完美个性。百尺竿头,我们要更进一步;登高望远,我们应再上一层。
当建设和谐社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当构建和谐校园的旭日普照象牙塔,当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的火炬点亮茫然的心灵,当争做奥运志愿者的光荣使命激发年轻的热情,大学生在这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社会、力争上游的新时代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他们的文化水平关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他们的举止言行代表国家的荣辱、民族的形象,他们的道德素养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地位,我们应深感自豪,更应明白这种自豪的重量。至少下次面对“有花堪折”的美景,我们不会毫无顾忌的“直需折”;面对“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的提醒时,心中会涌出点点感动和尊重;至少下次我们看到未拧紧的水龙头时,会毫不犹豫地活动一下腕关节;看到教室、宿舍不必要地开着的电灯时,会自觉的轻轻一按。
素质教育是一汪清泉,掬一捧,清者自清,浊者自惭;素质教育是一面明镜,照一回,明者明鉴,暗褶腆颜。我们是和谐校园的建设者,更是素质教育的受益人。21世纪是当代大学生的舞台,我们要舞出自己特别的精彩!
大学生的素质之我见
自从几年前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以来,就越来越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从人们口中说出:“这人真没素质!”在上公交车的时候经常有人拼了命地往上挤,想要抢个好座,这时就会听到旁边有人小声说:“没素质!”那反过来想想,什么又叫做“有素质”呢?我想,当然就是那些用来形容好人好事的词汇,比如说助人为乐、品德高尚等等。在大学中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助人为乐、品德高尚这么简单,可是那么多方面的素质培养要铺开了说也不是能简单说清的,而且我有很多也不是很懂,所以我想主要谈谈思想品德这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因为这些平时也有一些亲身经历,说起来也有根有据,实实在在。
在文章开头我提到的挤公车抢座位的事,我认为我和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在这方面做得还是很好的。不论是独自或是结伴出去,坐公车的时候一般不会儿抢着上车,相反我们倒是经常是最后上车的,因为毕竟年轻身体好,在车上站一会最多也就一两个小时,对于我们来说还能行,所以我们一般都不会挤着上车。在车上要是碰上老年人,一般也都会主动让座,看着年迈的老人站在那里而自己年纪轻轻却坐在那里谁忍心哪?
不论是出门还是在校园里,很少看到有人乱扔东西,从来都是扔在垃圾箱里,即使出门一时找不到垃圾箱也不会随地扔,肯定是放口袋或拿在手里等找着了再扔。关于这一点,只要在校园里走上一圈便会得到证实。地面上总是干净的,多清洁呀,谁要是扔垃圾肯定会被几十双眼睛所耻。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大家谁都不去扔,就不会有人扔了。
以上说的是两个我们大学生做得很好的方面,可是在有些事情上就做得不怎么样了。这几年学校盖的教学楼里每个教室都有中央空调,空调开开,冬暖夏凉,为同学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现在,夏天到了,有些同学就把空调温度调得特别低,甚至有些教室人坐在里面都觉得冷,直打喷嚏,可依旧是超低温运行,没人去调一下,因为有人喊“热”。这让我想起了这几年国家提倡“把空调的温度提高一度”这么一个行动,号召大家在夏天的时候别把空调温度开得太低,浪费电,是对国家电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温度让人感到舒适就行。可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完全不去理会这些倡议,光图个人爽快。对电力资源的浪费在我们学校是十分严重的。除了在期末备考时期,随便去教室里转一转就会发现:能容纳一百多人上课的教室往往只有几个人在学习,而满教室的灯管却都亮着,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呀!把整栋教学楼里学习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也不会超过两个教室的人,却将所有教室都占用并浪费着电,这里面当然不光有学生个人素质问题,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有关系。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事情,我是一个来自山西的学生,我小时候因为停电,晚上家里经常点着蜡烛,来电会令我很兴奋。两相对照,感慨良多。学生在食堂里吃完饭抬起屁股走人而不把餐具放回残食台这个现象在我们学校很普遍。我记得大一刚来学校的时候在食堂吃完饭总是把餐盘放回,可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没再继续下去,因为几乎没有人都那么做,所以我也就不再“多此一举”。这里有我个人问题,别人不送我自己可以送,可是我却犯懒不再送,但是还有就是整个学校没有形成这么一种风气的问题。我去过北邮和清华,在那里,所有的学生吃完饭都会将餐盘送回,如果不送回吃完就走,别的同学会以异样的眼光看你,觉得你“真没素质”。我们学校的学生并不比他们的素质差,可是我们却没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这种风气,大家都不去这么做,很多本来想去这么做的人后来都被“浊化”了。
上面列举了几个我在学校亲身经历的事情和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希望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坚决改正,我们不是做不到,更不是素质低,只是没有那么一种风气,没有能严格要求自己。真心希望全体大学生们都能成为高素质、讲文明的国家栋梁。P3-P7
20余年来,我曾经编过几千万字的书,写过几百万字的专著,也为各种样式的书写过各种样式的序,但为本书写序,还是有些顾虑,不敢托大。此无它,因为青春是如此宝贵,任何人都应该对青春存在一种敬畏感。尊重青春,才会尊重生命;热爱青春,才能热爱生活。
先说说怎么会有这样一本书?
我们学校——北方工业大学校长王晓纯博士有一个观点: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应该听到大学生的声音。
这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我进而联想到,时下我们中国内地的素质教育,多少有些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大观园中的主角是谁?男主角自然是贾宝玉,女一号自然是林黛玉。然而滑稽的是,正是这两位最重要的爱情人物,在他们的婚姻问题上却是最没有发言权的人。倒是那些与这婚姻没有直接干系的人,人人都有发言权。上至贾母,旁及贾妃,中至贾政、王夫人,旁及贾赦、邢夫人一干人等,下至各位少爷、少奶奶,乃至大丫头、老妈子,或有权决定之,或有权参与之。或有权评说之,或有权议论之。结果呢?弄成了一场贾、林美好情爱的大悲剧。
素质教育当然不能成为悲剧。但素质教育的主角是谁?似乎也并非人人明白。主角是谁?当然是在校大学生。然而,他们的声音也常常是最弱的。我们天天可以听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远及各种媒体,近到每一位教书先生,几乎人人在谈素质。但是,却很少,极少,甚至没有听到主角的声音。
素质教育这样事关民族命运的大事情,主角没有声音怎么可以?
于是,我们北方工业大学便举办了一次“大学生谈素质”的征文活动,于是便有了这一本书。
本书共收入143篇文章,篇篇皆出自在校大学生之手,且没有套话、没有空话、没有假话,本声本色,原汁原味。我作为评选者之一,阅读了所有的文章。我的感觉是:本色文章真如水,细细品来有点甜。
说这些文章好,并非说他们的文字老辣如鲁迅,精美如林语堂,也不是说它们高妙如钱钟书,丰富如周作人,甚至也不是说,篇篇文章都达到了怎样的标准。但我敢说,读这些文章,对于同为大学生的读者而言,是会有同感的;对于在大学教书的老师们而言,是会有触动的;对于各级管理者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大学生家长或正准备成为大学生家长的人而言,更是不可不读的。
他们中有些文章,虽然写得有点稚嫩,却因为真情表达而别有一种力量;
他们中另一些文章,虽然写得有点悲观,却因为直抒心意而另生震撼。
用诗的语言表达,这集子中的不少文章,都拥抱着一个美丽的梦。
青年人不能没梦。青年人没梦,我们的希望在哪里?作为学生的师长,我们何忍心看到一群群没有梦想的孩子?!
我觉得,素质教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却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身为教育者,第一要义,是真真切切以学生为本;身为教育者,第一件应该做的事,是将自己的学生作为我们真心的朋友。
依我的看法,一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真正爱上一门课——至少;应该真正迷上一位老师——至少;应该真正读懂一本经典性质的书——至少。如果连这些“至少”都做不到,那么,这个大学生活,就来得不充实,甚至不完整。
但今天的现实情况是,学生想往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真正体验的生活有着不小的反差。其中一大差距,即我们希望的是素质教育,而他们感受到的依然是应试教育。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相当有必要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 他们怎么说呢?
这143篇文章,可说内容丰富,手法多样,五颜六色,目不暇接。其中,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具青春,又具霸气;也有气象不凡,既风骨如山,又柔情似水。有些写得俗,有些写得雅;有些写得正,有些写得奇。有抒情文,有议论文;有国家大事,也有身边小事;有正面叙述,甚至带些正面的歌颂,也有反讽手法,虽不如木三分,却能一针见血;有精雕细琢,也有海阔天空;有豪情万丈,也有细致如绵;有的讲传统——谁说青年人不关心传统——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有的讲现代,且自然有一种后现代风格浸润其中;有的回首过去,句句记来都是故事;有的期盼将来,抒写着莘莘学子美好情怀;有的文风委婉,如春风化雨,也有的大气磅礴,如六月惊雷;有作者擅长叙事,一个经典故事,你可能听过的,也可能没听过的,却被他写得有声有色,闻之动容;也有的作者只是说爱,认定爱是构成素质的基础之一,虽然只是说爱,却能说得情情切切,激动人心;有的作者疑问不少,提出一个问题,加上一个问题,再来一个问题。哲人曾说,提出问题乃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或者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疑问对于我们每一个生活其问的人不能说不知道,却又不能说很自觉。有的作者读书很多,却能言之成理,不但知今人书,尤其熟悉古人书,看似信手拈来,却言之成理。就文章内容而言,在一个宽泛的理解基础上,有专谈大学生本身素质的,也有重点谈素质教育的,还有谈构成素质教育环境的,又有谈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感受与心理状态的。比较这四个方面,是素质教育与心理感受及状态写得更生动、更充分、更鲜活,也更有感染力。谈素质教育,自然离不开应试教育。如果说,他们对素质教育还多是一种初尝、期待与想往,对应试教育则是深陷其中、深受其害,故而写来更觉尖锐,也更带精神。而给我们最大启发的,则是写心理感受与状态的部分。
总体评价,这些文章并非篇篇上品,却能开卷有益。其中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的文章应该占有相当的比例;文未读罢,即令我产生援引冲动的文章也有二十余篇;读罢文章更想见一见作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阅读过程中,本人也确实通过一些文章认识了几位作者,平心而论,我以能够认识他们为荣。
这里,我本着“认识的不引”的原则,引述几段我认为引人深思的文章段落。
一个段落,引自法05A-2班刘维佳的《你用什么对得起你头上的光环》。文章在写到这一代大学生的特点时这样说:
他们既不是纯粹的劳动者,又不是纯粹的消费者:他们用的是家里的钱,但是经济上又支配自己;他们在生活上已基本独立,而在经济上却没有独立:虽然已经成人,而自身又处于青年期的开始,自身虽然是青年,但是在思想上并没有脱离孩子的范畴;虽然自己已经完全能照顾自己,却又在大事上不能抉择。他们自认为已经成熟,但是对于恋爱、婚姻的认识还处在萌芽阶段,容易犯各种错误。他们需要家长的关爱、学校的照顾,而多数时候,家长却不在身边,学校对单个学生的关注又很有限。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面临着自身独自的抉择,而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分析,恐怕很多喜欢对大学生进行说教的前辈们未必写得出来。我觉得,文章的好处,在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找到了矛盾处,写出了矛盾处。无矛盾何以有人生?恰恰在矛盾之中可以见问题,可以见原委。我体会,现代的大学生常常处在自信与自责之间。而教育者的毛病,却是只有自信,没有自责,所以谈来谈去,往往搔不到痒处。
也有很正面,很有信心的阐释。如电气05A-2廖丁这样描绘“一个有责任的人”: 一个有素质的人能客观看待事物的变化和人生的际遇,合理的评价人和事,不会被生活弄得晕头转向。
一个有素质的人能坚定地朝着一个目标,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
一个有素质的人眼界开阔,知书达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生活情趣广泛。
一个有素质的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爱国爱民,追求真、善、美,对假、丑、恶有很强的识别能力,情操高尚,懂得生活的真谛。
一个有素质的人心态良好,对生活、对工作、对他人、对友谊、对不测风云、对日常琐事都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统一的个性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创造。
一个有素质的人是否就是如此、就该如此,我不便断言,但我读这文章的感受是:能写出这样的素质理想的人,他的内心一定很是阳光。
也有些文章风格有些“另类”的,然而,很有特色。他们的特色是:冷在外而热在心。有一位署名“前舍女生”的作者,文章又写得好。虽然语带调侃,多少有些王朔的文字风格,但骨子里依然充溢着热腾腾的青春气息。她这样写道:
作为我们大学生来讲呢,不是说你整天把头埋进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就说明你有气质,也不是说你整天徘徊在垃圾桶旁就说明你有素质。大学,他同样是学校,可为什么他就跟初中和高中不一样呢?同样是学,为什么结果就不一样呢?因为大学,不仅仅是学,最主要的是他教会你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人,教会你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体现人生的价值,而不是整天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糊涂一辈子。
从这些文章中,不但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希望、渴望与追求,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疑惑、困惑与苦闷,还可以看到他们的状况、状态与潮流。
从作者的出生年龄看,他们毫无例外的都属于“80后”。“80后”现在已差不多成了一条流行语,遗憾的是,多数人使用这个流行语时的口气,却不是很正面的,而是多少带些嘲讽意、调侃意、抑或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在内。但依我的接触,我认为80后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某种转折。他们与我们这些50后、60后相比较,显然来得更自尊、更自信、更富于表现欲,也更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很多在我们这一代需要苦苦追寻的东西,到了他们那里,干脆就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不但如此,而且就该如此的东西。他们不是打破而是消解了许多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魔咒,从而以更时尚、更自我,也更世界的眼光看待人世、看待人生。
但正如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历史局限一样,这一代人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活得更简单、更直接,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也表现得愈加色彩分明。
依我看,他们的优点在于自尊、自信与自爱;他们的弱点在于自尊有余而自立不足,自信有余而自强不足,自爱有余而自省不足;或者还要加上一条,博览有余而读书不足。
也有人说,这一代大学生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诚信,我们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普遍的作业抄袭与考试作弊现象。而且把这风气带到了国外。我的看法是,有这现象,有时还出现很极端的表现。虽然说抄袭与作弊,自古有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像现在这样的普遍,这样的无节制,甚至于无羞耻的表现,确实罕见。据《财经杂志》李虎军、于达维的一篇报导(见《文摘周报》第1573期第一版):
2007年秋天,有着三十多年执教经验的美国耶鲁大学斯蒂夫·斯登斯教授在北大开设了两门课程。2007年底,学生开始提交课程论文。斯登斯特地向学生强调了剽窃行为的严重性,并随后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所有选课的学生。但在2007年12月19日,斯登斯在课程论文的最终版本中,仍然发现有两名北大学生存在剽窃行为。在一篇课程论文中,至少有三段原封不动地抄袭了一篇张贴于网络上的论文,该论文原作者还特地声明“尚未发表,请勿引用。”
对此,斯登斯教授感慨地说:
“我在这里遇到的年轻头脑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相比都不逊色。这么多有前途的中国年轻人认为靠欺骗才能成功,令人伤悲。比起他们的剽窃对象,以及被他们所欺骗的人,他们伤害得更多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可谓情深意切,语调深沉。
而以我的实际经历看,比这个更严重的情况也绝非罕见!但我并不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学生,更不同意动辄就指责他们没道德,少教养。
实在说,在一个造假、作假充斥的环境中,要求青年学子处处真诚是不切实际的;期望青年一代成为诚信的中坚与主导力量也是不合乎逻辑的。
我的感慨是:一个诚信的社会,首先应该从官、商、学者做起。只有有权的、有钱的、有知识的人均能成为诚信的榜样时,这社会的风气才会清明。
但我不是说,大学生作假作弊就合情合理,就可以视而不见。实在说,我可以原谅我的学生的种种“怪异”,甚至有些喜欢这些“怪异”,但在作假作弊这一点上,我的内心是不原谅的。
青年人,有文化的青年人肆意作假,会使世界瞠目,会使历史痛心。
但无论如何,这一代大学生,包括今天的80后,也包括崭露头角的90后,是值得人们信赖的一代。不相信他们,对他们存在种种偏见,若非爱极而悲,便有些鲁迅笔下九斤老太之嫌。
当我要结束这篇序言的时候,,我想到书中一篇文章的结尾,写得很有情趣与意气。作者这样写:
我希望在我们最后一次走出校园的时候,
当旁白问到:“准备好了吗?”
我们能够勇敢的答道:“嗯,准备好了!”
我的问题是:大学生准备好了,我们呢?我们这些做师长的、做家长的、做管理者的,以及一切在社会上已经小有名气或大有成绩的人,我们准备好了吗?甚至说,我们真正开始准备了吗?
若没有准备好时,请读此书;
若正在准备时,亦请读此书。
史仲文
2008年1月20日
(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与现代文化研究所所长)
本书是我校“大学生谈素质征文活动”的文选汇编。这一活动开始于2007年上半年,加上宣传、组织、阅读、评选等程序,到2008年1月中旬始告结束。其问,共收到征文280余篇,人选143篇。
从人选文章的数量与内容看,参加者态度认真、思想活跃,文章内容丰富、贴近生活、风格多样、色彩鲜明,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在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我校对于素质教育一贯重视。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从多个方面着手于素质教育建设。学校每年都举办以大学生科学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为主体的“四大节”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199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以《琴心逐浪育英才》为题,专题介绍了我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在课程设置上,自二十世纪90年代,陆续开设了《大学美育》、《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与人生智慧》、《禅与中国艺术》、《古代宗教、礼俗概论》、《陶瓷艺术》、《中国古服饰文化选讲》等数十门选修课程,并将《大学语文》和《大学美育》作为必修课。1992年,我校被命名为北京市高校第一所“文明校园”,到2006年止,学校先后5次获“首都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成为当时国家教委指定的首批参加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试点高校;1998年和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文化素质教育均作为办学特色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合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本次活动得到校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充分关心和帮助,得到教务处、文法学院、素质教育与现代文化研究所尤其是学生工作办公室、校团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学校专门成立了征文评选委员会。评选委员会由王庆亮、王帏、王洪波、王振全、王德岩、田红芳、史仲文、孙宗瑞、李肖、李颖、赵卓、姚彩琴、高东岳、隋俊宇等老师组成,他们同样付出了辛勤劳动。
当此《大学生谈素质——北方工业大学征文选》一书将付梓之际,谨对本次活动的参选者、组织者和评审者以及所有相关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08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