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各民族杰出帝王和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清乾隆时期,入祀三皇五帝及历代帝王达188位,这些帝王和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
本书讲述的20个皇帝,涵盖了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等历代一些有作为的帝王。我们希望通过讲述这些历代帝王的历史作为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读者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对北京历代帝王庙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有新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祭三皇五帝(附光盘北京历代帝王庙)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北京历代帝王庙保护利用促进会//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各民族杰出帝王和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清乾隆时期,入祀三皇五帝及历代帝王达188位,这些帝王和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 本书讲述的20个皇帝,涵盖了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等历代一些有作为的帝王。我们希望通过讲述这些历代帝王的历史作为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读者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对北京历代帝王庙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有新的认识。 内容推荐 北京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清代断续沿用,距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一座皇家庙宇,入祀中国史前时期的祖先人物三后五帝以及夏、商、周、汉、唐、宋、元、明等历代杰出帝王188位,功臣名将80位。 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活动为国家祭祀,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据文献记载,从明嘉靖十一年到清末的380年间,北京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达16次,其中,雍正帝5次、乾隆帝6次到历代帝王庙祭拜。 试读章节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和他的“黄金家族”,发动了空前规模的三次远征。他的军队犹如秋风扫落叶,席卷欧亚大陆,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几百个民族归顺大蒙古帝国下。 与此同时,一座又一座欧亚文明古城相继夷为废墟。有的西方历史学家把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比喻为“上帝的鞭子”,是上帝派来惩罚古代文明的。 结交四杰四骏 重友情讲义气 他呱呱落地是在公元1162年,当时他父亲领导的部落正与塔塔尔部打得难解难分。就在他诞生的那一刻,他父亲捕获了塔塔尔部首领铁木真,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他被起名为铁木真。 在战火中诞生,又在战火中成长的铁木真,自幼沐浴的不只是血雨腥风,而且还有大自然的寒暑沙尘,他的睑上刻满沧桑。八九岁时,他父亲遭到暗害,母亲靠挖草根、捡野果把他们四兄弟养大。杀害父亲的仇敌为了斩草除根,差点把铁木真也杀了。 逆境,使铁木真早熟,造就他成为一只草原雄鹰。在旷日持久的厮杀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朋友的合作,就不会有部落的联合、民族的强盛和天下的统一。 铁木真手下有四杰和四骏。他很看重友情和义气。扎木合与他是从小的结拜弟兄,后来由于误会,扎木合起兵反对铁木真。在多次较量中,铁木真总是网开一面,不愿伤害扎木合。 有一回打仗,铁木真被对手的箭射中脖子,血流不止。事后,部下带来一名俘虏,这名俘虏坦诚地告诉铁木真:“射伤你的人就是我,你现在就可以杀我,倘若你饶我一命,我将为你赴汤蹈火。”铁木真被他的真诚和胆量所感动,当场赦他无罪,把他视为兄弟,赐名为哲别。哲别在蒙古语里是箭镞的意思。果然,哲别后来为蒙古帝国出生入死,成为一员功勋卓著的将领。 铁木真的所作所为深得民心,于是公元1206年,各部落头领推举他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在蒙古传说中,“成吉思”是一种五彩鸟的呜叫声,这只神鸟多次栖息在铁木真的蒙古包上。 分天下 定法律 仍真情 成吉思汗骑马打下天下,统一蒙古部落,之后他又以极为难得的智慧和魄力,把天下设置为95个千户。他让与自己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贵族和功臣担任千户长。为了避免历史上诸侯割据的隐患,成吉思汗组建一支精锐的御用护卫军,并下令各千户长必须把儿子送到护卫军当兵,一是壮大势力,二来充当人质,预防千户长叛变。千户制的推行,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一环。 酷爱弯弓射雕的成吉思汗,对蒙古文字的创造和推广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不仅下令王室和贵族子弟努力掌握蒙古文字,而且还用蒙古文字记下他的训言、制定扎撒。扎撒在蒙古语里就是法律法规。 成吉思汗制定的法律,规定处刑时不分贵贱。但在盗马与杀人的量刑上,有点特色。盗马贼交不出罚金就处以极刑,因为马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比生命更为贵重;杀人犯只要交了罚金可免一死。 任贤臣 求长生 成吉思汗之所以在远征欧亚、一统中华方面,有如此骄人的业绩,与两位著名人物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 其中一位叫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本是辽代契丹贵族的后裔。他出生时,父亲引用《左传》上的一句话“楚虽有材,吾实用之”,替他起名楚材,意思是,楚国虽有人才,但为晋国所用。果然,耶律楚材后来被成吉思汗选中。他在蒙古王朝的高位上任职十几年,无论中央机构的设置变革,还是军队,平民和财经方面的大事,皆由他来主持,就像是总理大臣。对此,成吉思汗向儿孙们交代:“耶律楚材是老天爷赐给我们家的,以后的军国大事不妨都交给他管。” 耶律楚材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他虽是契丹族,但信仰汉族的儒学和从印度传人的佛教,而成吉思汗是信仰萨满教的蒙古族,在远征中又接触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耶律楚材的一大贡献,就在于他将多元文化交融汇合并影响了弯弓射雕的成吉思汗。 另一位影响成吉思汗的是长春道人邱处机。成吉思汗远征到阿富汗时,已觉得体力不支,于是把千里之外的邱处机召来跟前。当时邱处机也已年迈体衰,邱处机之所以应召,是为了有机会当面劝说成吉思汗“罢干戈致太平”。在西去途中,邱处机目睹尸骨遍野,他在诗中吟道:“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望太平。” 两人一见面,成吉思汗急于知道“养生之道”,邱处机故意不作正面回答。他说:“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成吉思汗听得出此话语中的意思,仍然要邱处机告知长寿秘诀。邱处机继续未完的话题,讲起“治国之术,以敬天爱民为本”。然后,到了不能不回答养生长寿的提问时,邱处机才说:“世上只有卫生之道,可以使人延年益寿,却从来没有长生之药可以保永生。”成吉思汗问何谓“卫生之道”?邱处机答:“卫生之道,清心寡欲为要。一是清除杂念,二是减少私欲,三是保持心地宁静。” 成吉思汗听了很高兴,他让耶律楚材把邱处机的话一一记录下来,并叮嘱子孙及文臣武将要牢记不忘。成吉思汗称邱处机为“神仙”,下了几道诏令,让邱处机掌管全国的道教,赐邱处机的道观为“长春宫”。 彝俗奇特 留下未解之谜 邱处机没有说错,世上确实没有长生药。成吉思汗后来病重了。他把儿子们叫到面前,这位战神留下遗言。他说:“我为你们征服和开创了辽阔广袤的国土,从它的中心向各个方向走去,都需要花一年的时间。你们要想过上富足满意的生活,享受掌权的乐趣,必须要齐心协力抵御敌人,尊重朋友。”成吉思汗当着儿子们的面,立三子窝阔台为王位继承人。 公元1227年,66岁的成吉思汗在六盘山西南的征途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临终前,他命令部下“秘不发丧”,不要让敌人知道他已去世,也不要因为他的去世影响蒙古军队的士气。这位战神最终还给继承者留下一份灭亡金国的战略方案。 成吉思汗葬于何处,是至今仍未解开的历史之谜。 相传,成吉思汗生前带兵路经鄂尔多斯草原时,被这里水草丰美的景色所吸引,手中的银马鞭不经意地掉在草地上。他告诉左右:“马鞭落地之处,就是我未来的葬身之地。” 这个地方到底在哪儿呢? 有个传说,成吉思汗秘葬后,杀一头小骆驼,用血洒在上面。然后任万马在上面驰骋,直到无法辨认葬地为止。随后派卫兵守护一年,到来年开春,墓地上长满了青草,再也见不到任何遗迹才撤去卫兵。倘若要寻回墓地,只有让生育那头小骆驼的母骆驼作向导,母骆驼驻足悲鸣之处就是墓的所在地。 而今我们所能拜谒的成吉思汗陵,座落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在蒙古语里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寝”。 成吉思汗陵又称“八白室”,即八座设有灵帐的蒙古包。“八白室”在元亡之后多次迁徙。明朝将它迁往河套地区,清朝初年才迁至伊金霍洛旗。当日军侵华时,八白室又西迁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以避战乱。公元1936年6月,它途经延安,陕甘宁边区各界代表上万人,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中共中央和八路军代表谢觉哉、滕代远参加了祭奠,毛泽东和朱德献了花圈。当时在延安蓝家坪还曾设立由毛泽东题词的“成吉思汗纪念堂”。 1954年成吉思汗陵重返鄂尔多斯草原。如今,在八白室里,分别供奉成吉思汗的鎏金银马鞍、弓箭、弓套、奶桶等。奶桶用红檀香木制成,相传当年盛有99匹白色骒马的乳,成吉思汗用它祭拜天地。蒙古族人视九为吉祥数字,在如今通往成吉思汗陵的步道上,特意筑起九十九级台阶。 北京,曾经是成吉思汗开创的元朝首都,如今,仍可瞻见到元大都遗址,以及一批始建于元代的辉煌建筑,如白云观、白塔寺。P152-160 序言 中国古代的祭祀主要分祭神和祭祖。 祭神 远古时代,人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不知根由、不懂其理,总感到奇怪玄妙,于是想象天地间有“神”,认为是神创造了万物,主宰了天地。每逢山摇地动、狂风暴雨、洪水猛兽、火灾等降临,人们会以为是神在发怒,从而产生畏惧。每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际,人们又以为是神在护佑自己。总之,出于对神的畏惧、感恩和崇拜,人们就以各种供品祭神,祈求免灾降福。祭神成为人们对各类神灵表达崇拜景仰并祈求保护的一种礼仪。古人祭祀自然神要设立社坛,像北京的天坛、地坛、月坛、日坛、社稷坛等等,社坛通常设在室外。 祭祖 指的是对祖宗的祭祀。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大事。古人云:“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祖宗,有一家一户之祖宗,还有一个国家之祖宗。祖宗是对先辈的通称,特别是对始祖及先辈中功伟德高者尊称。自远古时期起,民众将本部族已故杰出领袖如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作为部族宗神礼拜祭祀。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族,共认伏羲、炎帝、黄帝为祖宗,对于皇帝来说,除了本家本族之外,也把先前的历代帝王视为祖宗。祭祖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对祖先功德表达景仰和怀念之情的一种方式和礼仪。古人祭祀祖先大多在室内进行,祭祖的场所则称之为庙或祠。 北京历代帝王庙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清代继续沿用,距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一座皇家庙宇,入祀小国史前时期的祖先人物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汉、唐、宋、元、明等历代杰出帝王188位,功臣名将80位。 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活动为国家祭祀,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据文献记载,从明嘉靖十一年(1532)到清末(1911)的380年间,北京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明嘉靖帝、清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等亲自主持祭祀大典达16次,其中,雍正帝5次、乾隆帝6次到历代帝王庙祭拜。 三皇五帝是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中心 中华一统的格局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中华祖先三皇五帝概念的形成,到他们传说功绩的代代相传早已深入人心。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天下华人都是炎黄子孙的血亲观念和认同情感,世代积淀,日益深厚,牢不可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感召和亲和力。这种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充分体现在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制度之中。 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大殿名曰景德崇圣殿,是供奉三皇五帝、历代帝王188人牌位的神圣殿堂。伏羲、炎帝、黄帝的三皇神位和少吴、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五帝神位居大殿中心显要位置,历代帝王神位分列左右,历代功臣名将神位分置在东、西配殿中,这种格局确立了三皇五帝的中心祭祀地位,营造了天下共尊三皇五帝的宏大场面和浓重氛围。 祭祀历代帝王,不重个人重系列,重历朝历代的连续性 历代帝王庙的创建及演变,始终沿着不断完善历代帝王祭祀体系的轨迹发展。明代的朱元璋、嘉靖,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六位皇帝与历代帝王庙的关系,构成了这一发展演变的主线。经历了从祭祀开国帝王到祭祀守业帝王、从祭祀华夏一汉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的发展过程,到清乾隆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历代帝王祭祀体系,从这个独特视角体现了中华一统、主权延续、朝代更迭、一脉相传的重大历史特点。 陪祀人物荟萃了一批历代功臣名将 功臣名将是我国历史上“文治武功”最优秀的实践者和最忠实的推进者,是体现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智慧才华和自强精神的典型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名垂青史,广为流传,极大丰富了帝王庙历史人物的文化内涵。 皇家庙宇等级规格高 历代帝王庙再现历史风貌,庙宇占地21,5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景德崇圣”大殿,取自“景仰德政”、“崇尚圣贤”之意,其规制与紫禁城乾清宫相同,巍峨雄伟,庙宇整体布局气势恢宏,显示了皇家庙宇的尊贵和气派,为中国古建筑精品。 历代帝王庙亟待保护 民国后,历代帝王庙祭祀停止。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举行过纪念活动。1931年陶行知、熊希龄先生在这里创办丁香山慈幼院幼稚女子师范学校,1941年更名为北平市立女子第三中学,1972年又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这期间,陆续拆除了部分古建筑,祭祀陈设、器具流失。庙宇年久失修,处于文物保护难,学校办学难的“两难”境地。 历代帝王庙重光于世 北京市政府、西城区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忠实历史、恢复原貌”的原则,制定历代帝王庙的保护利用计划,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讨论,充分准备,2000年底,投入巨资,历时三年,搬迁学校,全面修缮文物建筑,2004,年4月28日,历代帝王庙向社会开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