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492年,也就是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近40年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进入格拉纳达,伊比利亚半岛最后一个伊斯兰国家陷落。同年,伊莎贝拉女王资助的航海家哥伦布登陆新大陆。西班牙,这个偏居欧洲西南一隅、由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组成的君合国,开始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 16世纪,西班牙同时在旧大陆和新大陆大举扩张。它通过继承关系获得了尼德兰和整个葡萄牙帝国;它在意大利半岛与法国争霸半个多世纪,将米兰和那不勒斯王国等地收入囊中;它在地中海遏制了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攻取了北非海岸的一些伊斯兰据点;它派往新大陆的探险家摧毁了古老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田,向北深入密西西比河流域,向南抵达拉蕾拉塔河流域,在今天美国到阿根廷之间的大片美洲土地上建立了统治;它还以美洲为基地,穿越太平洋,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建立了一个以马尼拉为中心,联系着中国、日本和新大陆的贸易网络。它的商船将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连为一体,它的士兵、商人和传教士足迹遍及欧、亚、非、北羹和南美五大洲。西班牙帝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17世纪以后,帝国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危机。荷兰和葡萄牙的独立以及羹洲原住民的反抗从内部撕裂着帝国。在外部,法国的崛起终结了西班牙在欧陆的霸权,荷兰和英国的崛起使西班牙丧失了海上优势。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帝国沦为法国的附庸。七年战争后,西班牙被迫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英国。帝国在美洲开始退却,帝国余晖将至。 本书回顾了1492一1763年西班牙的帝国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透过联姻、征服、贸易和传教建立起来的复台型海洋商业帝国的全貌。全书持一种独特的反西班牙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西班牙帝田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比利时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美洲印第安人乃至中国人的一桩共同事业,不是西班牙创造了帝国,而是帝国创造了西班牙,这是21世纪关于西班牙帝国的全新阐释! 作者简介 亨利·卡门,Henry Kamen,1936——英国历史学家。曾在英国、美国和西班牙等地任教或讲学。他的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凤凰与火焰:加泰罗尼亚与反宗教改革》(1993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一项基于史实的修正》(1998年)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两度统治之王》(2001年)等。 目录 导读 前言 第一章 帝国的建立 第二章 西方帝国伊始 第三章 新世界 第四章 创造世界强国 第五章 东方的明珠 第六章 帝国的边疆 第七章 世界强权的贸易 第八章 身份认同与教化使命 第九章 帝国的巩固(1630—1700) 第十章 在新的治理下 第十一章 结论:皮萨罗的沉默 注释 序言 本书是英国著名历史 学家亨利·卡门(Henry Kamen,1936—)教授 撰写的关于西班牙帝国历 史的著作。作者是英语世 界研究近代早期欧洲史、 西班牙史和西班牙帝国史 的著名学者,他于1936 年出生在当时还是英属殖 民地的缅甸仰光,早年在 牛津大学学习,在该校圣 安东尼学院(St.Antony's College)获得博士学位。 1966年至1992年,他任 教于沃里克大学 (University of Warwick )以及西班牙的一些大学 。1970年,他被选为英 国皇家历史学会(Royal Historical Society)的会 员。自1984年起,他在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人文研究 院”(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the Humanity)担任“赫尔伯 特·F.约翰逊荣誉教授”( Herbert F.Johnson Professor)。从1993年 至2002年退休为止,他 还在巴塞罗那科学研究高 等院(Higher Council forScientific Research) 担任教授。亨利·卡门教 授在退休以后继续从事教 学和写作,笔耕不辍。 《西班牙帝国:走向 全球霸权之路,1492— 1763》一书所写的西班 牙帝国的历史起自1492 年西班牙基督教王国的统 一,止于1763年“七年战 争”的结束和具有历史意 义的《巴黎条约》 (Treaty of Paris)的签 订。作者指出,尽管 1713年的《乌特勒支和 约》(Treaty of Utrecht )给西班牙带来了巨大的 冲击,但是西班牙仍然保 持帝国的权力,《巴黎条 约》则最终承认和明确了 帝国的控制范围,作者以 此事件作为叙述的终点。 全书分为十一章:(1 )“帝国的建立”,讲述“ 收复失地运动”以及西班 牙基督教帝国的初建;( 2)“西方帝国伊始”,讲 述查理五世(Charles V the Great,r.1519—1556 )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 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 西班牙本土和欧洲其他领 地的统治,以及查理五世 为维持帝国统一与和平所 做的种种努力;(3)“新 世界”,讲述西班牙人对 于新大陆的征服以及印第 安人在此过程中的历史角 色;(4)“创造世界强国 ”,讲述查理五世之子腓 力二世(Philip IIor Philip the Prudent,r.1556—1 598)在欧洲维持和扩张 帝国的事业,以及其与父 王不同的措施与理念;( 5)“东方的明珠”,讲述 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和菲律宾殖民地的建立, 还有“马尼拉大帆船”的航 行路线以及帝国对菲律宾 的经营;(6)“帝国的边 疆”,讲述西班牙的妇女 和美洲的印第安妇女、殖 民者、“海盗”(即持有政 府颁发的许可证的私掠船 主和从事违禁品贸易的人 )、神职人员的活动,还 有从欧洲引进殖民地的动 物和作物给当地带来的生 态变化;(7)“世界强权 的贸易”,讲述西班牙海 洋帝国在欧洲、美洲和亚 洲的贸易活动以及其与英 国、荷兰的海上战争;( 8)“身份认同与教化使命 ”,讲述帝国殖民地社会 各阶层以及各种族的人对 于自我身份的认识,还有 帝国在这些地区的宗教传 播以及各种不同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9)“帝国的 巩固(1630—1700)”, 讲述此一时期帝国与英国 、意大利、德意志、法国 、葡萄牙、荷兰的战争与 和平,以及维持帝国统一 所遇到的困难和危机;( 10)“在新的治理下”,讲 述波旁王朝早期的西班牙 与欧洲;(11)“结论: 皮萨罗的沉默”。 这是一部关于西班牙 帝国历史的经典著作,既 适合专业人士,也适合社 会大众阅读。作者以流畅 的文笔书写,尽可能少用 专有名称、术语、日期和 统计数据。 …… 作者还认为、所谓帝 国的“力量”并不一定指展 示武力的能力,而是指帝 国赖以建立的基础,比如 提供金融和其他服务的能 力。关键在于谁能够聚集 人力、提供信贷服务、组 织贸易活动、建造船只和 制造枪支火炮。西班牙人 之所以能够征服美洲大陆 ,是因为他们的事业有了 欧洲人和美洲原住民的参 与。事实上,“征服”的权 力的重要性往往不及“商 业”或是整合资源的能力 。与葡萄牙海洋帝国一样 ,西班牙的全球事业在许 多阶段都显示了“商业帝 国”的种种特点。正因为 如此,本书对于西班牙本 国人的叙述并不太多,而 是将重点放在不同族群的 人参与下的帝国事业,除 了征服者以外,参与帝国 事业的还包括被征服者、 移民、妇女、被驱逐者、 被排斥者等等,他们中不 仅有西班牙人,还有意大 利人、比利时人、德意志 人和中国人。正如作者自 己说的:“从古至今,许 多西班牙人都更倾向于将 帝国视为他们自己的独特 成就,但是本书将会为另 一种观点提供佐证。” 感谢在译者和出版社 等各方努力之下,这部历 史著作的中译本问世了, 它可以为读者在观察近代 早期西班牙帝国及其海外 殖民地、欧洲以及亚洲其 他相关地方的社会历史、 文化、宗教和贸易联系时 提供较为广阔的视角。本 文作者也相信广大读者对 于这部著作的内容会做出 比本文的阐述更加深入有 益和富于批判性的理解和 思考。 导语 从哥伦布大航海到七年战争,全景展示西班牙近300年的帝国之路!完整书写一个地跨五洲三洋的全球帝国崛起与衰落的史诗! 西班牙如何称霸海洋?如何主宰欧陆和新大陆?作为现代海洋帝国,它与传统大陆帝国的崛起有何不同?从全球史的视野,揭示西班牙帝国崛起的真正原因! 呈现一幅遍及全球的帝国权力网络全貌,任何希望了解现代世界和全球化开端的读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面向现代读者的西班牙帝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国际国内多位专家和多家媒体荐读! 书评(媒体评论) 该书作者否定了西班 牙帝国是由西班牙人创建 的传统观点,认为在帝国 的创建中,西班牙人得到 了其他欧洲人和美洲原住 民的帮助,帝国的创建者 不仅有西班牙人,还有意 大利人、比利时人、德意 志人和中国人,不仅包括 征服者,还包括被征服者 ,帝国不是一个民族的产 物,而是不同民族之间关 系和历史偶然事件的最终 产物。作者不是从国家的 角度描述西班牙帝国的崛 起,而是从全球史的视野 揭示西班牙帝国崛起的真 正原因。阅读该书令人耳 目一新,惊讶之余会有诸 多启迪和思考。 ——韩琦 南开大学历 史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西班牙 帝国历史的经典著作,既 适合专业人士,也适合社 会大众阅读……它可以为 读者在观察近代早期西班 牙帝国及其海外殖民地、 欧洲以及亚洲其他相关地 方的社会历史、文化、宗 教和贸易联系时提供较为 广阔的视角。 ——顾卫民 华东师范 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澳门 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直率的语言,有力的 节奏,生动的例子,灵活 的思维,批判性的理解, 扎实的研究,不羁的胆识 。 ——菲利普·费尔南多· 阿梅斯托 国际知名历史 学家、《觋念的跃升:20 万年人类思想史》作者 对帝国这件“织物”的 修正主义解释,探究各种 线条是如何被编织在一起 的。 ——《泰晤士报文学 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精彩页 帝国的建立 仅靠我国财政已无力维持庞大的陆军与海军来应付如此强大的敌军。 ——“天主教国王”斐迪南,1509年7月 1492年,在西班牙中北部的大学城萨拉曼卡(Salamanca)举行的一场小规模庆典上,人文主义者安东尼奥·德·内夫里哈(Antonio de Nebrija)向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献上了刚刚出版的卡斯蒂利亚语《语法》的首印册。略显困惑的女王询问此书有何用处。5年前,曾有人向女王进献了同一作者编著的拉丁语语法书,不得不承认,那本书的确对女王颇有裨益,它帮助女王在拉丁语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女王在认真自学拉丁语,但这种努力并不是很成功。但是,一本针对日常使用的卡斯蒂利亚语的语法书,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毕竟卡斯蒂利亚语并不是专业人士和律师们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此前,还没有其他欧洲国家有过类似的出版物。内夫里哈尚未解释,女王的告解神父、阿维拉(Avila)主教埃尔南多·德·塔拉韦拉(Hernando de Talavera)就抢先代人文主义者回答了这个问题。“在那些野蛮的部族、语言各异的民众臣服于陛下之后,”主教说,“作为被征服者,他们必须接受我们颁布的法令,还要学习我们的语言。”这番话正合女王的心意,因为就在此前的几个月里,她一直忙着在卡斯蒂利亚南部采取军事行动,满心只想着“征服”。 内夫里哈随后为《语法》一书撰写的前言显然继承了塔拉韦拉的思想,他宣称:“我得出了一个可以确信的结论,语言与帝国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总是会同时出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种论断在当时已经司空见惯。内夫里哈其实借用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洛伦索.瓦拉(Lorenzo Valla)的原话。这句话的含义也并不新奇,它充分反映了内夫里哈意欲通过与当时的政府建立良好关系,来获得事业上的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已经不仅限于词汇和语法,也包括了强加给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宗教信仰。语言就是权力。如同意大利皮埃蒙特的人文主义者乔瓦尼.博特罗(Giovanni Botero)在一个世纪后所写的那样,征服者“会将自己的语言引入被征服的地区,罗马人就曾这样做过”。随着与其他民族接触的不断深入,此后的几代卡斯蒂利亚人也越来越意识到,沟通已经成了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伊斯兰占领地格拉纳达被光复后的现实情况也使塔拉韦拉主教发现,征服不可能凭借法律和语言的改变就能轻易实现。理解与被理解,已成为有效推行统治之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然而,仅靠卡斯蒂利亚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与同时期的其他卡斯蒂利亚人文主义者一样,内夫里哈在编著《语法》时也借助了很多外力,吸收了很多来自外国的知识。15世纪70年代以来,德意志人为西班牙带来了印刷术。到了16世纪初,整个西班牙的印刷业几乎全要依靠外国人,其中以德意志人为主,法国人与意大利人其次。出版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伊比利亚半岛文化与欧洲文艺复兴文化接轨,另一方面也在政治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第一批面向卡斯蒂利亚民众发行的出版物中,就有王室法令的文本。伊莎贝拉女王从一开始就大力资助出版业,为其提供经济扶持,实行特殊优惠的保护政策。然而,西班牙本土的印刷业在很长时间里都发展缓慢。许多学者都苦于找不到专业的本土印刷厂来印制自己的作品。1514年,一位卡斯蒂利亚人文主义者这样叹息道:“无论是阿尔杜斯(Aldus)的细致工艺还是弗罗本(Froben)的娴熟技术,我们都无缘见识到!”这一怨言也道出了深刻影响西班牙政治前景的问题,即技术上的匮乏。另一个细节也可以提供例证:尽管最先到达美洲新大陆的是卡斯蒂利亚人,但第一幅以美洲印第安人为题材的画作并非出自卡斯蒂利亚人之手,而是出自德意志人克里斯托夫·维迪兹(Christoph Weiditz)之手,画中的主人公是他于1529年在西班牙遇到的一位印第安人。美洲的第一部出版物同样要归功于德意志人:塞维利亚的汉斯·克龙伯格(Hans Cromberger)及其手下的意大利人乔瓦尼·保利(Giovanni Paoli)于1539年在墨西哥印制了这里的第一部书籍。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西班牙也常常落于人后。米格尔·德·埃吉亚(Miguel de Eguia)是西班牙本土印刷业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多年后的他也深深感慨:西班牙的出版业过于依赖外国人,作者们不得不花费很长时间等待自己的作品被印制好,就好像等待从美洲姗姗来迟的礼物。尽管西班牙的本土印刷业最终得到了改善,但在接下来约两代人的时间里,那些想要更好地印制自己作品的人,还是会选择亲自带着稿件去法国、佛兰德和意大利。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