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岭南人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林莉//陆玉娟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从编委会到杂志社

熬过第11期以后,岭南人逐渐人丁兴旺起来,彼时罗琳交棒的是邹勇兵,1999年秋,邹勇兵完成了新人招募的大部分工作后,因为决定考研而把接力棒交给了同班同学、担任过两届编委的黄娜。黄娜和邹勇兵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热情的湖北辣妹,一个是低调的容家小伙,但在工作中却是难得的好拍档。

虽然时隔17年,但黄娜对加入岭南人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岭南人招新日,刚入校不久的她拿着一个不锈钢饭盒,懒洋洋逡巡在几个招新的学生社团之间,精美而且风格感极强的《岭南人》映入她的眼帘,于是她停下脚步,把几本杂志仔细翻阅。黄娜回忆,当时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那几组讲述岭南历史的文章,有文笔幽默的龙原的文章,也有一首小诗《抓一根稻草思考》,“是我喜欢的调调”,黄娜说。看到《岭南人》时,她感觉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团体,她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务实、有境界和精神追求的社团。她就像找到接头方的地下党人一样欣喜若狂,缠着罗琳等几个编委问这问那,就这样开始了她的“岭南人生涯”。

那时候《岭南人》的风格很像《读者》,或者《青年文摘》,黄娜欣赏蕴育其中的人文气质,但也更希望杂志能够突出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性。因此,黄娜在接任岭南人”掌门人”后,借鉴自己喜爱的《南风窗》和《南方周末》,突出独家策划和专题采写稿件,因为独家策划能打破静态写作的局限,更有思想性和互动性。为了第一个独家策划的选题,岭南人反复开会讨论。

1999年秋,正逢黄达人校长履新,对新任校长,大家充满好奇,“不如去采访黄达人校长”,黄娜提出这个想法时,大家惊诧之余更多的是兴奋。当时黄校长履新,作为后来被证明深受中大学子和校友爱戴的继往开来的浙大前副校长,彼时还并不为在校学生甚至大部分老师所熟悉。通过指导老师的帮助,终于几经周折,黄校长确定能为《岭南人》的专访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

为了这次专访,黄娜和编委王亚楠做了近一周的功课。除了大家一起反复讨论采访提纲,她们还在逸仙时空BBS上发帖征集对校长的提问,“除了大家关心的硬件、生活、服务问题,还有其他三个方面是大家所关注的:一是了解校长对于大学精神的观点;二是了解校长对于中大学术建设的准备;三是了解校内民主风气因为校长的到来会有哪些变化。”她们把这些恳切的期待放进了采访提纲中。原本预计仅半个小时的采访因为相谈甚欢而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校长畅谈他对中大的构想,畅谈他和学生沟通的趣事,他对中大的热情感染了黄娜和王亚楠,她们感到校长有着非常开放的心态,她们总结了一个关键词是“透明”,沟通才会有透明,只有透明才会有双方的信任和支持。

采访文章问世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又有许多学生杂志仿效《岭南人》,约访校长或院校方领导,“习惯沟通与对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黄娜说,“从在校开始,我已经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大学生应该用自己的思考进入社会公共生活,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应该说这是从采访黄达人校长开始的。”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与校园环境的变迁,80后成为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自我证明的各类诉求需要各种途径来表达,中大的校园社团因此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各类横幅标语,海报和宣传单张充斥在每一个它们能够被容下的时空和角落,很多宿舍开始在大门上张贴“单张杂志已为患,省省吧”“求求你,不要再发纸张了”……当时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校园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功利追逐的现实环境,使真正对校园文艺感兴趣并愿为之付出的人越来越少,岭南人已开始面临重大挑战,原有的传统编辑部运行思路不再适应新环境下校园社团的发展,加强社团的综合运营与专业性的内容制作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黄娜决定将岭南人编委会改组为杂志社,原来总编负责制改为社长负责制,设专职主编负责内容制作。自此,内容采编、活动与栏目策划、社团外联宣传、杂志发行等各环节进行了更明确的分工合作,岭南人正式开始了杂志社形式的社团运作模式。有人称黄娜是岭南人杂志社的“制度创新者”,对此黄娜觉得自己并没有为岭南人真正做了什么制度的创新,“这样的制度改造是由当时岭南人的构成特点决定的,比如鲍岚岚是个非常不错的外联人才,但是她对于写作是不太擅长的:李焱文很有管理才能,就不能仅仅当成编委用,而应该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珍比较愿意专心写稿,那么她就可以专心做编务。岭南人一向有非常自由的空气,每届岭南人都是一边传承,一边创造,每期都各有不同。”

同时,岭南人杂志社开始做大量的外联与宣策工作,邀请了本校和华南师范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等校园文学社团进行联谊座谈,组织多次岭南沙龙,探讨许多当时的热点文艺问题。黄娜还注重发扬《岭南人》的优势,去寻找那些有才华的校园写手,名誉主编杨昂(当时是法律系研究生)、撰稿人李丽(当时是中大南方文学社社长、现用笔名木子美),都是在那个时期成为岭南人的亲密战友。

当2000年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岭南人》第12期在全体编委的辛勤汗水和多个通宵达旦的工作中如期出版。封面一辆在大雪纷飞的黄昏中傲然屹立的单车,封底千禧龙年图案赫然醒目。

P28-31

书评(媒体评论)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让我感到羞愧。”这是米沃什的诗句。

今天,《岭南人》的这本厚厚的册子,是这些人的“今我”与“故我”的对照,它的意义不是怀旧,而是自我的审视:经过了这些年,我是否成为了当年希望自己成为的那个人?

——700bike联合创始人 张向东

后来我们都在从事的编辑工作。她做报纸,我编书——虽然都不是编杂志了,可是我们依然还和在《岭南人》时一样,与文字相伴——所有注定发生的终会发生,就像雨水总会落下,河水必定东流。而我心里当然什么也没有忘记。

——最年轻的老舍文学奖得主 文珍

后记

青春无悔,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人》老编委离开了校园,仿佛离开了《岭南人》;进入社会,对《岭南人》的感情仿佛已经淡薄;但青春岁月已烙印在心里,多少年来未曾忘记,可惜多少年来未曾再会。

2013年,《岭南人》老一代编委梁升强、黄洪飙、刘忠平、邓永泽等相见有感:20年了,大家各奔前程、各自拼搏、各有故事,《岭南人》就像每一个人曾热恋过的情人那样,感情无法抹去,不管她变成什么模样,心中都很想见见。

在老一代编委自2013年元旦起近5个月的持续酝酿和推动下,在最终确定活动规模与费用有足够支撑后,岭南人二十周年庆筹备工作于2013年5月份正式启动。

筹备工作首先是寻人,或许大家都已忙碌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早已疏于联系。从活动QQ群的创建开始,梁升强想尽办法寻找历届成员。他尝试加入带有岭南人字眼的所有QQ群,并通过网页搜索,得悉岭南人各阶段“神级人物”的消息,但无法取得联系;再次尝试以姓名拼音组合各主流邮箱的方式群发邮件去寻找其他社团伙伴,遗憾的是无一成功。

其后,梁升强利用回南校区参加岭南大学125周年暨岭南(大学)学院24周年庆之际,向学院老师和学生了解《岭南人》情况,可惜一无所获。失落的心情没有让梁升强的脚步停止,经过对珠海校区和东校区现存社团状况的了解,他找到了《岭南人》时任社长。

柳暗花明,这是寻访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获得部分年级的完整的通信录,梁升强找到了一届又一届的成员,至同年11月,90级至95级、04级至12级均有代表在QQ群,一时群上人数过百。

通过岭南校友会再三联络,他开始找到了97级和98级的伙伴,这无疑是又一线的曙光。其后他通过查户口等非常手段才找到了失去联系已久的,创刊五人之中的91级卜国琴,以及已定居美国的92级潘春燕和93级梁延。

在QQ群上,有这么两条值得纪念的记录:“早晨报道:凌晨4点多刚好醒来,收到93级王雅君的微信回复,至此最老一批《岭南人》主力编委,创刊号五人找到了,还有92级李田田,93级梁延、王雅君、刘家亮、邓永泽,94级凌翔、胡南迪,共12人,团圆了!”“下午报道:继第1期、第3期全体编委连线团圆后,第4期至11期等已在刚才在微信群上吹响了集结号,陆续找到第4至8期编委刘琼、第6期编委陈悦、第9期编委佘超梅、第11期总编罗琳。”

紧接着,《岭南人》自90级至12级共计23个年级的历届成员连线成功,并且历届负责人几乎都联系上了,QQ群人数达到200人以上,群上惊叹“岭南人好神奇”的声音此起彼伏。

96级是产生总编最多(两位总编,一位执行总编)的一届,却是最后才联系上的一届。为了找到96级的成员,几经辗转才找到远在澳洲的佘超梅进而找到罗琳。聚会后,当升强提及历届负责人中还有丁楠等人未联系上,刘家亮在群上回忆起“丁楠的父亲是首批驻港部队军官”,忠平随即通过部队人脉联系上丁楠的父亲从而找到了在北京的丁楠。

岭南人二十周年庆筹委会历经六次会议动员,策划制作了一场集留影活动、午餐认识会、下午茶沙龙、岭南人联谊会大家庭成立会、晚餐会以及晚宴等形式丰富的庆祝活动。

2013年12月21日,历届编委社员共一百多人在广州“岭南堂”和“南国会”齐聚一堂,、自创办时起就一直给予《岭南人》关心和支持的岭南(大学)学院首任书记、常务副院长桂治镛教授,工学院书记欧阳可全老师(自创刊号到第27期一直担任指导老师,创刊号时任计算机系副书记,后至岭院副书记)以及现任《岭南人》杂志社指导老师、传播与设计学院李庆双副书记,来到了“岭南堂”现场,还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新疆等国内各地和已定居美国、加拿大等国外的编委社员给现场发来了视频寄语。

凌翔于聚会后写下《江城子·岭南人创刊廿年欢聚》:

廿年少见音渺茫,不思量,太难忘。

千里来聚,编委真情长。

纵使相逢应不识,兄姐久,弟妹远。

聚来热话岭南人,编辑苦,纸墨香。

相硕欲拥,爬格情满怀。

欲得年年来相聚,写也乐,歌也欢。

二十周年庆活动让历届成员感怀于“二十年后,我们还是岭南人”及“一日岭南人、终生岭南人”之心声,活动当天建立了所有岭南人的大家庭,并由全体成员认可通过了“岭南人联谊会”之家庭名称。家庭角色担当如下:理事由90级至09级历届代表(梁升强、卜国琴、黄洪飙、刘忠平、梁延、凌翔、周瑛、罗琳、黄娜、李焱文、唐安琦、陆玉娟、余峰、苏焕杰、王击凡、王城坚、叶小玲、林立煌、邓裕、易哲、麦宇云、梁梓颖、王玥、罗旺娣、李婷婷、李嘉蕙、刘晨曦、李蕾)出任,监事由邓永泽和钟莹出任;由刘忠平担任会长,由黄洪飙和梁升强担任副会长,由梁升强兼任秘书长,由周瑛、唐安琦、林莉、陆玉娟、余峰、蔡颖、王击凡、易哲和王玥担任副秘书长,由张敏怡和罗雅担任会长秘书,由罗琳担任会计兼任出纳。

联谊会让岭南人拥有了一个家,家的含义,就是各自在外再奔波,一年至少都要回家一次团聚,聊聊生活,谈谈文化。联谊会让新岭南人增强了一信念,所念即所为,追求理想,笃行致远,不枉青春。

有了联谊会这个新大家庭,《岭南人》犹如一条文化清泉从校园走向社会,随着一代又一代岭南人的融入,岭南人将更具生命力。

《岭南人》经过二十年的起伏跌宕,其在诞生之初就获得李毓宏、伍沾德等一批岭南老学长的鼎力支持,如今有了联谊会,《岭南人》将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联谊会成立后运营的第一个项目,是《岭南人》图书的编辑出版。

2014年5月27日是一个里程碑,图书编委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后,启动了编委日记的接力写作,每天一文,触动编委们打开回忆之窗,抒发怀念之情。

图书编委会更获得了省委宣传部顾作义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和南方日报出版社周洪威社长的支持,并确定由南方日报出版社负责《岭南人》图书的出版工作。

在历次图书编辑工作会议中,阵容最鼎盛的要数历届社长(代表)齐聚一堂回忆社史的一幕。已是香港知名媒体人的张洁平赶回广州参加会议,大家口述历史,对社团史篇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本书的成稿有赖于岭南人联谊会全体成员的同心合力,征稿启事一经发出,各届成员踊跃投稿,共收到一百多篇稿件,编委会倍感鼓舞。每一届都有供稿,承载了历届成员的青春记忆和追梦历程,让岭南人一帮文艺老中青年可以一圆团结梦。在本书编撰过程中,每一篇稿件都经过仔细审阅,并按照内容加以分类,为社团史、青春时、成长路三大篇章提供丰富素材。在此衷心感谢各位供稿作者,限于篇幅,不能悉数尽录,经责任编辑一再调整,部分稿件以节选或摘要的方式呈现,务求让每一届岭南人都有代表作在书中亮相。

有感于大家的精诚团结、群情激昂投身于《岭南人》图书工作,刘忠平在编委日记中写下《岭南人大合唱》:

为那面旗帜飘扬

中国南方

山水交响

大龄青年合唱

学燕归乡

岭上遥望

南都才俊此起彼伏翱翔

人浪

创校园盛况

刊时代之痒

二十几年文章

十分辉煌

周而复始迎上

年轻活力谱写大度张狂

记忆如小河流淌

念念不忘

图画著城墙

书我中大岭南人一棒又一棒

喝不尽这珠江水长

彩色岭南妆梦里学堂

经过一次次编委会工作会议,大家从讨论书名到邀请南方日报社两位记者李春江和汤凯锋参与社团史成稿工作,从特邀远在厦门的编委会成员暑期回穗协助推进成长篇,到新任社长13级杜孟珊和主编13级谭慧的加入,新老岭南人聚首一堂,碰撞出更多火花。

为了冲刺最后阶段的编辑工作,编委会甚至自觉发起了“双规”——在规定的地点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图书相关章节内容的编辑工作。一切都只为这本承载着珍贵记忆的纪念文集能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梁升强、卜国琴、黄洪飙、潘春燕和刘忠平等没想到他们二十多年前可以凭借《岭南人》在岭南大学的故土中重现名校之历史积淀;此后五年,罗琳、邹勇兵、黄娜等在《岭南人》遭逢第一次困难时坚持传承并完成了从编委会到杂志社的构建;十年后唐安琦、林莉、陆玉娟、余峰和王击凡等数届成员的聚会在新环境下擦出新的火花;十五年后珠海校区和东校区岭南人虽刚经历分手的伤感却都激发出斗志而各自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二十年后珠海校区一脉已隐隐消去,一唯东校区一脉气息尚存,却迎来二十周庆历届大团圆之盛事。

《岭南人》若是一部历史,其中有浩荡的章节;《岭南人》若是一泓清泉,我们已受之甘洌; 《岭南人》若是一首歌曲,我们要谱写出优美的旋律。

我们青春的一部分已烙印在《岭南人》上,我们的青春无悔。

青春从夏天燃烧到冬天,并在春天再重新播下,我们周而复始,不辞长作岭南人。

中山大学岭南人联谊会

2014年12月21日

目录

第一篇 社团史·廿载岭南人

 创刊:横空出世

 高潮:黄金时代

 坚持:野蛮生长

 新生:大放异彩

 分治:分裂阵痛

 展望:笃行致远

第二篇 青春时·恰同学少年

 崭露头角

我的《岭南人》纪事黄洪飙

岭南五人旧事潘春燕

朝花夕拾梁延

岭南学长,令人敬仰邓永泽

东游记刘家亮

 意气风发

最热烈的青春都献给了你周瑛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任博

启示录黄娜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阎华

最初的面孔林莉

《岭南人》与岭南人文珍

不曾相离陆玉娟

 激扬文字

二十万岁万岁万万岁王击凡

那些吃泡面的日子王城坚

我们的青春不打烊冯燕华

青春像一个轮回林璐韵

苦觅的出路段文威

我与小伙伴们的时光郑洋

很高兴认识你,岭南人陈盈璐

 无悔青春

那些还没来得及忘的王思几

念念有滞李婷婷

只道当时是寻常郑上保

不愿醒来的青春梦李蕾

我寻找你的眼睛,无人看见刘晨曦

不能说的秘密袁歆玥

岭南女儿红黎明华

以后秦志伟

 情深谊长

我回来了梁升强

这一见的风情刘忠平

 青春絮语

第三篇 成长路·为梦想干杯

 自述

岭南阡陌三人行梁升强

幸福不止一种味道周瑛

人生几步任博

心有所愿,行而成立林莉

为赋新词唐安琦

无畏前行,我的世界陆玉娟

我是个爱惜羽毛的人王击凡

告白与告别王城坚

可以做梦郭燕平

黄金时代及其后张笑

 群像

海外岭南人二三李婷婷易哲

一切,因《岭南人》而可能孙笛庐易哲

 专访

进德修业人生路——刘忠平专访汤凯锋

附录 岭南人家谱

后记

序言

中大校园文化的一脉清泉

郑德涛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道绚丽风景,不仅为在校学子们充分表达所思所想开放了一个广阔平台,其活泼生猛的活动形式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而且还代表着一股不断生长的文化力量。在中山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岭南人”大学生社团及社团杂志《岭南人》,已经传承了21年。当收到本书编委会的邀请,为这本《岭南人》纪念文集作序的时候,我欣喜地答应了下来。

翻阅完本书,我对这群岭南人为《岭南人》杂志认真投入、坚持到底的社团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书中可以看到那些处于不同年代的岭南人为杂志社的发展和延续做出的种种努力,也看到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岭南人对于当年那一段段青春岁月的动人回忆。在这群人中,有的校友或为学界翘楚,或为政界栋梁,又或为商界领袖,而最年轻的仍然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这一群跨越多个年代的岭南人将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心境的成长过程以及生活的五味杂陈,娓娓道来,当然还有那一段坚持精神追求的社团生活时光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些真实而毫无保留的经验对于今天在校的学生们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说到底,大学生社团是大学学子精神成长的舞台,我希望,有更多的学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怀,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不断地锤炼自身成长,努力成为能负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201 4年适逢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这本《岭南人》是岭南人对校庆的深情献礼。祝福《岭南人》和岭南人有更好的发展!

是为序。

2014年12月19日于康乐园

(作者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内容推荐

这是一群生猛的人,他们怀抱虔诚理想,有梦想有曙光,也有沉浮与搏击。

2014年时值中山大学九十周年校庆,植根于中大的《岭南人》创刊逾二十周年,一本承载着历届岭南人对母校、对青春时代倾注深情的纪念图书应运而生。廿载风雅流韵,千百菁英满门。藉此机会,遍布在神州大地、甚至身在海外寰宇,活跃在各地的一代代岭南人亦可凭此书为母校华诞深情献礼。

林莉、陆玉娟主编的《岭南人》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从校园文学的大视野出发,回首这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这既可以成为省内大学校园社团萌芽壮大的历史存照,亦是跨越不同年代的集体青春回忆,更是结合时代变迁的个人成长实录。

编辑推荐

林莉、陆玉娟主编的《岭南人》是中山大学文学社团岭南人杂志社创刊二十年的纪念图书,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二十年来社团活动的各方各面,分为社史、青春、成长三个篇章,全力打造“岭南人“这一文化品牌,弘扬中大精神。

《岭南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搜罗岭南人在这二十年来社团活动的雪泥鸿爪,生动再现岭南人们在各领域挥洒青春,在各行业贡献力量的风采,深情展望《岭南人》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岁月如歌廿一载,薪火相传岭南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