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选入胡风的诗歌10首,以略见作者在诗歌领域的成就。胡风对世界文学的发展非常关注,《<最近的世界文坛>十一则》是一组发表在《现代文学》等刊物上对苏联、欧美、日本的文学、文化事件的介绍。胡风同鲁迅有非常密切的交往,也被视作鲁迅精神的重要继承人之一,他的杂文创作也深受鲁迅的影响,编有杂文集《棘源草》等,本卷选入这一时期胡风的杂文9篇。《为日译本<大鲁迅全集>所作的三篇解题》是1937年鲁迅逝世后,作者为内山完造任编辑顾问、由日本改造社出版的日文版《大鲁迅全集》所作的导读。《粉饰,歪曲,铁一般的事实》、《关于现实与现象的问题及其他》、《关于“主题积极性”及与之相关的诸问题》三篇,是作者就现实主义、题材、主题、党派性、暴露黑暗等问题同苏汶、胡秋原等人展开论争的文章。《现实主义底一“修正”》、《典型论底混乱》、《论现实主义的路》等文是就现实主义、典型性、真实性等问题同周扬、何其芳等人进行学术讨论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对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发展过程以及反对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选编了胡风1949年之前在上海撰写、发表的部分文章。
凡例
前言
《野花与箭》题记
我从田间来
旅途
仇敌的祭礼
武藏野之歌
为祖国而歌
血誓
——献给祖国的年青歌手们
给怯懦者们
同志!
——新女性礼赞
敬礼
——祝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炮火
三年
——A君的自述
战争与和平
“西崽哲学”
辩证法与江湖诀
“过去的幽灵”
蔼理斯·法朗士·时代
流氓哲学
冬夜通信
由“人性”到“互利”
忆矢崎弹
——向摧残文化的野蛮的日本政府抗议
《最近的世界文坛》十一则
为日译本《大鲁迅全集》所作的三篇解题
粉饰,歪曲,铁一般的事实
——用《现代》第一卷的创作做例子,评第三种人论争中的中心问题之一
关于现实与现象的问题及其他
——杂谈式地答苏汶巴金两先生
关于“主题积极性”及与之相关的诸问题
什么是“典型”和“类型”
——答文学社问
文学与生活
现实主义底一“修正”
——现实主义论之一节:关于“典型”底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
典型论底混乱
——现实主义论之一节:论社会的物事与个人的物事
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
《死魂灵》与果戈理
以《狂人日记》为起点
——为文协五四特刊写
论现实主义的路
——对于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粗略的再批判,并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二周年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西崽哲学”
友人K君,寄居在某白俄弄堂内的一家亭子问里。那家的西崽(即直译的仆欧),是一位了不起的国粹主义者。譬如说,他虽然会说大英语,但他告诉K君,“依然照乡间的老规矩,一天两顿饭”。一天两顿饭并不为奇,但他却根据的是“老规矩”,这种不忘国粹的做人的态度,当今之世,却非大大地奖励不可的。
最近,因了乡间的大水和骚动,这西崽的尖脚老婆带着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子跑到上海来了。上海的繁华虽然使孩子招架不来,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久就和邻居的小伴侣们混在一块了。然而,绿眼睛黄头发的小伴侣们,在玩的时候固然非常高兴,但他们娘老子教给他们的“上等种”和“上等人”的骄傲,一有机会就会马上爆发出来,使这个小辫子、破裆裤、脸黑得和南洋土人一样的生客狠狠地吃一顿被“惩罚”的苦。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的西崽就为难了:他不能不尊敬他的芳邻,但他也爱他的小儿子……
但他毕竟有他的办法:不准那孩子出去。如果他发觉了在他不注意的时候,那孩子溜了出去的话,一定马上去拖回来,一面骂,“你去!你去!看他们不把你打死才好呢!”于是,他把那孩子关在小院子里。有时那些洋娃儿们冲到小院子里来玩的时候,他就把他捉进房子里去。但如果那些洋娃儿们有一天冲到房里来了呢?我想,他总有他的办法的罢。
对于这位西崽的行动,友人K君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不抵抗主义的哲学。
但又有人说,不抵抗主义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当然可以列入第一等国粹里去,但中国国粹的不抵抗主义并不是千年不变的,到现在已到了一个“大成”的时代。照一九三三年式的不抵抗主义办,这位西崽仅仅把那孩子拖回来关起来是不够的,他应当把小孩子的耳朵闭起来,使他“非礼勿闻”,把他的眼睛蒙起来,使他“非礼勿视”,而最重要的是塞住他的嘴……如果这样做了他还要溜出去的话,那显然是一个捣乱坯子,那样的儿子是“有不如无”的,应当治以“不孝罪”(用白话翻译一下,就是违犯父命罪),坐黑房子,打茨条子,活埋,剥皮……
辩证法与江湖诀
早几天,看见某先生发表了关于观察的意见,随后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又说到一切的问题是观察的方法的问题。把创作者和客观现实问的关系仅仅简单地放在“观察”作用上面,直截了当固然直截了当,但那已经把“辩证法”的战斗性洗刷得干干净净了。但奇怪的是,某先生一面替辩证法去势,一面又和做金字塔诗一样,把一些术语如“积极性”啦,“革命的主题”啦,“契机”啦,搬到一块儿,使读的人好像跑到了孔明的八卦阵里去了一样。
但我现在并不想批评他的理论,因为在这样小的篇幅里做不到,而且他批评的作品我还没有读过。我现在想说的是史特克在《关于辩证法的卑俗化》里所提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辩证法的唯物论者”用“辩证法”研究远东的渔业经营,说现在那还是“停留在自己的‘生成’——诞生的初期阶段。那还是刚刚表现出来”。于是,他从是翅子运动的这件事立论——
鱼,在渔区,特别是解了禁的渔区里的鱼族,与其说是彻底的力学的对象,还不如用哲学的语言来表现。从它所有的范畴来看,是运动的过程。渔业经济之古典的辩证法的明确性正在这里。 诸位想一想,还有比这更奇怪更好玩的“辩证法”么?但我们不要忘记,这样的“辩证法”正在一天一天多起来,而且还有人用这作口实来铲除辩证法的战斗作用。还联想起了一件事情。早几天,有一位朋友因为平日好作直论,被人命令学校当局把他的教职革掉了,他因此感到现在做人太难,没有逃避之所,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最安全的办法:用辩证法来整理中国医学。当他告诉了我他的这个大愿以后,我不禁失声地笑了出来。他马上正色地说:“笑什么?为什么不能用辩证法来整理医学?”——是的,为什么不能用辩证法来整理医学呢?我想,有一天,也许有一天,时装公司会用“辩证法”来剪裁时装的。
一九三三年八月
P50-53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本卷选编了胡风1949年之前在上海撰写、发表的部分文章。
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人,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从事普罗文学活动。1933年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与鲁迅交往颇多,深受鲁迅影响。1937年9月末离开上海,抵达武汉,主编《七月》杂志,对“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重返上海,直到1948年12月离开上海,奔赴香港。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交《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次年1月“胡风文艺思想”开始受到公开批判。5月18日,胡风被捕入狱。围绕对胡风的批判,先后涉案人员达到两千多人,是共和国文艺界最大的一起“冤案”。“文革”结束后,胡风于1979年获释,1985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198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胡风得以彻底平反。著作收入《胡风全集》。
胡风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文艺理论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文学理论而言,胡风是中国现代文论体系建构的重要实践者。他是较早对“现实主义”、“典型”等现代文论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关注的理论家,他所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卷选入胡风的诗歌10首,以略见作者在诗歌领域的成就。胡风对世界文学的发展非常关注,《<最近的世界文坛>十一则》是一组发表在《现代文学》等刊物上对苏联、欧美、日本的文学、文化事件的介绍。胡风同鲁迅有非常密切的交往,也被视作鲁迅精神的重要继承人之一,他的杂文创作也深受鲁迅的影响,编有杂文集《棘源草》等,本卷选入这一时期胡风的杂文9篇。《为日译本<大鲁迅全集)所作的三篇解题》是1937年鲁迅逝世后,作者为内山完造任编辑顾问、由日本改造社出版的日文版《大鲁迅全集》所作的导读。胡风虽不以小说创作著称,但1929年在《新生命》(1928年1月在上海创刊)上发表的《三年》曾引起了茅盾的关注,并由此建立了两人之间的联系。《粉饰,歪曲,铁一般的事实》、《关于现实与现象的问题及其他》、《关于“主题积极性”及与之相关的诸问题》三篇,是作者就现实主义、题材、主题、党派性、暴露黑暗等问题同苏汶、胡秋原等人展开论争的文章。《现实主义底一“修正”》、《典型论底混乱》、《论现实主义的路》等文是就现实主义、典型性、真实性等问题同周扬、何其芳等人进行学术讨论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对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发展过程以及反对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标语口号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和论述的这些问题以及“精神奴役的创伤”、“主观战斗精神”等观点,在当时曾引起广泛的讨论。以上选文均据《胡风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其他文学评论作品均据《胡风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主要是作者1933—1937年、1946—1948年在上海居住时期创作和发表的作品。
本卷选编栗永清同志协助我做了许多工作,特此致谢。
朱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