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罗兰·巴特的一些重要随笔按发表的时间顺序分为"写作的零度"、"神话"、"批评与真理"、"S/Z"、"阅读的快乐"、"自述"、"恋人絮语"、"符号王国"、"杂录"等九辑。书中再现了作者当年将符号学引入文学领域,并形成文本解构主义的过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罗兰·巴特各个时期著作的选集。对于罗兰·巴特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是必备之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兰·巴特随笔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罗兰·巴特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将罗兰·巴特的一些重要随笔按发表的时间顺序分为"写作的零度"、"神话"、"批评与真理"、"S/Z"、"阅读的快乐"、"自述"、"恋人絮语"、"符号王国"、"杂录"等九辑。书中再现了作者当年将符号学引入文学领域,并形成文本解构主义的过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罗兰·巴特各个时期著作的选集。对于罗兰·巴特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是必备之书。 内容推荐 罗兰·巴特,法国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创造性地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引入文学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到的关于“文本”的分析方法——解构主义,对法国以至欧美的文学批评影响颇深。他晚年写作的解构主义文本《恋人絮语》成为法国的畅销书。 本书从罗兰·巴特的几部重要著作中选译了有代表性的文论随笔和自述文字。全书按作者最初发表的时间顺序分为“写作的零度”、“神话”、“批评与真理”、“S/Z”、“阅读的快乐”、“自述”、“恋人絮语”、“符号王国”、“杂录”等九辑。前八辑概括了罗兰·巴特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探索历程,作者所采用的絮语形式和独辟蹊径的理论勇气,使这些文字极具魅力。 “杂录”一辑收选了作者一些单篇作品,其中《埃菲尔铁塔》一文,是其随笔作品的代表作。罗兰·巴特通过对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的详细解读,揭示了铁塔诸多层面的象征意义,展示了铁塔本身的内在美和符号学理论的活力。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罗兰·巴特各个时期著作的选集。对于罗兰·巴特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是必备之书。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界“新批评派”的重要一员,罗兰·巴特的理论体系自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局限性,本书意在较完整地译介这位符号学大师的原著,至于具体观点的是非取舍,相信读者目有明鉴。 目录 写作的零度 什么是写作? ……………………………………………(3) 存在诗歌写作吗?…………………………………………(11) 资产阶级写作的胜利与中断 …………………………(20) 风格的手工操作 ………………………………………(26) 写作与革命………………………………………………(30) 写作与沉默………………………………………………(35) 写作与言语 ……………………………………………(39) 言语活动的乌托邦 ……………………………………(43) 神话 在进行兰开夏式摔跤的世界 …………………………(49) 电影里的罗马人 ………………………………………(62) 皂粉与洗涤剂 …………………………………………(66) 婚配 ……………………………………………………(69) 皮埃尔教士的肖像 ……………………………………(73) 玩具 ……………………………………………………(76) 葡萄酒与牛奶 …………………………………………(79) 牛排与油炸土豆条 ……………………………………(84) 竞选照片 ………………………………………………(87) 今日神话 ………………………………………………(90) 批评与真理 批评与真理………………………………………………(119) 评述的危机………………………………………………(120) 复调语言…………………………………………………(123) 文学科学…………………………………………………(129) 批评………………………………………………………(135) 阅读………………………………………………………(145) s/z s/z………………………………………………………(151) 1.估价……………………………………………………(151) 2.解释……………………………………………………(153) 3.内涵:不赞成 ………………………………………(155) 4.再论内涵………………………………………………(156) 5.阅读,忘却 …………………………………………(158) 6.循序渐进………………………………………………(160) 7.星状分散的文本………………………………………(161) 8.破碎的文本一…………………………………………(162) 9.有多少种阅读方式? …………………………………(163) 10.萨拉辛 ………………………………………………(165) 11.五种编码 ……………………………………………(168) 12.声音网系 ……………………………………………(169) 16.美 ……………………………………………………(171) 17.阉 割 ………………………………………………(174) 28.人物 …………………………………………………(175) 40.主题的诞生 …………………………………………(177) 61.自恋标志 ……………………………………………(179) 63.心理标志 ……………………………………………(180) 72.审美标志 ……………………………………………(181) 阅读的快乐 阅读的快乐…………………………………………………(185) 1—38 ……………………………………………………(185) 自 述 自述…………………………………………………………(231) 主动性与反应性…………………………………………(231) 金钱………………………………………………………(231) 关于无聊,我只能………………………………………(232) 我的躯体…………………………………………………(233) 多元躯体…………………………………………………(233) 肋 骨……………………………………………………(234) 朋友们……………………………………………………(234) 特权关系…………………………………………………(236) 辩证法……………………………………………………(236) 分解的嗜好………………………………………………(237) 审美话语…………………………………………………(237) 孤独中的想象物…………………………………………(238) 童年的回忆………………………………………………(238) 清晨………………………………………………………(239) 我想不起顺序来了………………………………………(239) 我看得见言语活动………………………………………(240) 恋人絮语 等待………………………………………………………(243) 悲惨的结局………………………………………………(248) 心…………………………………………………………(250) 我想理解…………………………………………………(252) 赠言………………………………………………………(255) “我们是自己的魔鬼”…………………………………(261) 难以表述的爱情…………………………………………(263) “我疯了”………………………………………………(267) 符号王国 筷子………………………………………………………(273) 鞠躬………………………………………………………(276) 亿万躯体…………………………………………………(279) 杂录 结构主义活动……………………………………………(285) 作者的死亡………………………………………………(294) 第三层意义………………………………………………(302) 西南方向的光亮…………………………………………(321) 今晚在帕拉斯剧院………………………………………(327) 埃菲尔铁塔………………………………………………(331) 走出电影院………………………………………………(360) 译后记……………………………………………………(366) 试读章节 理解。把爱情故事突然感受为无理由可解释和无办法可寻求的一种症结,于是,当事人喊道:“我要理解(我就有过这种事)!” 1.灯下 我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总起来说,我无任何想法。我很想知道它是什么,但由于我处在爱情之中,我把它看成存在,而不看成本质。我想受理的(即爱情),也正是我用来谈论的(即爱情话语)。当然,对于我来讲,思考是允许的,但是,由于这种思考瞬间被意象的重复所控制,因而从不转变为自反性的:我由于被排斥在逻辑之外(这种逻辑要求言语活动互相外在),所以我不能打算很好地思维。于是,我会枉费心机长年谈论爱情,我只能希望抓住爱情这一概念的“尾巴”:借助散见于想象主流之中的闪光点、表达方式和惊人语句来抓住这一概念;我处在爱情的污秽之地,但却又是其迷人之处,中国的一句谚语说:“最黑莫过油灯下面。” 2.从电影院出来 我独自从电影院出来,脑子里还反复琢磨着就连电影也未曾使我忘记的我的爱情问题,我未喊出:该停了吧!却是古怪地喊道:我要理解(这种事,我发生过)! 3.压抑 压抑:我想以不是我的言语活动的另一种言语活动来分析、认识和表述压抑;我想为自己再现我的妄想,我想“当面看到”分裂我、割开我的东西。您要理解您的疯狂:这是宙斯当初命令阿波罗把解体的两性人的脸(如同鸡蛋和果实)转向切口(肚子)时说的话,“为的是让其在看到自己被切开时不至于暴怒。”理解,难道不就是分解形象、破坏作为高等无知机体的我吗? 4.解释 解释:您的喊声所意味的并不是这一点。说真的,这种喊声还是一种情爱叫喊:“我要理解自己,我要让人理解,让人了解,让人拥抱,我要有人把我带走。”这才是您的喊声所意味的东西。 5.幻觉 我要改变方式:不再揭示,不再解释,而是把意识变作一种毒品,尔后借助于毒品进入无真实可言的幻觉,进入伟大而明亮的梦境,进入预言性的爱情。 (而如果意识——就是这样的意识——正是人类的未来,那该怎么办呢?如果,有那么一天,螺旋形由于多绕出一圈而使消失了的反作用观念呈现扑朔迷离状态,意识因此而变成这种样子:明显的和潜在的、明面与阴面都不存在了,那该怎样呢?如果分析不是用来破坏力量(也不是用来纠正或引导力量),而只是用来像艺术家那样去装饰力量,那该如何呢?设想一下,如果有关缺陷的科学有一天发现了其自身的缺陷,而且它又是意识的一种从未听说过的新的形式,那又该怎么办呢?)P.252-254 后记 我对罗兰·巴特(1915—1980)的了解,起自1984年应上海一家出版社之约翻译法国著名学者罗杰·法约尔教授的《法国文学评论史》(La Critique,此书的中文译本后改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面世)。之后,我通过各种途径搞到了罗兰·巴特的全部作品,拟对其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和介绍。正在这时,百花文艺出版社约我选译他的随笔,我欣然应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完成了这个选译本。 罗兰·巴特的写作道路,大体上分三个阶段,书中所选内容基本上反映了这一情况。但是,我不能说所选篇目都是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因为其某些可称为代表作的作品,对一般读者来讲过于艰涩而不宜选入。其第一个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和萨特思想影响之下进行“社会神话学”写作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写作的零度》,我们在此选译了其大部分篇目。这本小册子的出版使其名声大振,一下子跻身于当时正在兴起的“新批评家”之列。作者在这本书中概述了写作的历史,指出写作曾在长时间内为资产阶级所垄断,阐述了这种垄断在因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而被打破之后写作所出现的各种局面(精雕细琢的写作,民众主义的写作,中性的写作等)。罗兰·巴特还分析了作者对于写作的介入情况,而“解除介入”的方式则是“空白写作”即“零度写作”,这是一种“完全透明的写作”。我们似乎可以不敢苟同,因为没有作者介入的作品是否存在,值得怀疑,但不管怎样,罗兰·巴特的论述是新颖的,是可供我们思考的。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这个时期,他还不甚懂语言学,文中有的语言学术语的使用不免有些牵强。第二个阶段是他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初步建立自己的符号学思想和加以运用的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选译了其《神话》一书的部分篇目,该书第二部分《今日神话》则是第一篇有关文学符号学的系统论述。这一作品虽重要——其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是作者有关符号学著述中最容易读懂的作品这一点上,但不如后来的《符号学要素》(1964)和《服饰系统》(1967)更有代表性。在这一时期,罗兰·巴特写了大量文艺批评随笔,我们在“杂录”部分选译了几篇,以窥一斑。法国现代文学评论史上发生的“新批评”与“学院批评”的论战即在此期间。罗兰·巴特采用新观点、新方法于1963年出版的《论拉辛》一书激怒了学院批评的代表人物皮卡尔教授,后者于1965年发表了《新批评还是新骗局》一书,指责罗兰·巴特代表了可称为“新骗局”的一种“新批评”。对此,罗兰·巴特写了《批评与真理》小册子,反击了皮卡尔的责难,全面地阐述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因此,这部专著也是其重要的作品,我们选译了其第二部分内容。在这一时期,作者还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叙事文的结构分析导论》(1966),这是他在受到了俄国文艺理论家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启发之后写成的,但由于作者后来很少再应用这篇文章中确定的方法,因此没有选入。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涉及符号学原理的一些内容,译者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做了注释。但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总会有些理解和接受上的困难——没办法,罗兰·巴特的作品中是很少不出现这些概念的。从六十年代末,罗兰·巴特转入了其探讨的第三个阶段,即“文本”阶段。“文本”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一部作品、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句话,也可以指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这要看作者分析的对象是哪一种。如果说他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以结构主义为代表性探索的话,那么其第三个阶段则是以“解构主义”或称后结构主义的探索为代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均属符号学方法论范畴。从逻辑学上讲,前者属于归纳,后者属于演绎。对于这个时期的作品,我们选译了其代表作《s/z》(1970)部分篇目。作者在这部书中采用的分析方法,重见于他后来分析《圣经》和爱德加·坡的小说作品的文字中,已成为人们公认的文本分析方法之一。 选本最后的“杂录”部分,是从几本书中选出的,依然是按照发表的先后排列的。除了个别篇目之外,译者有意使所选内容比较贴近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志趣,而不想让读者带着满脑子有关符号学概念的问号合上此书。 概括起来,罗兰·巴特的著述包括两大部分:文艺随笔(文学、电影、戏剧等)和符号学著作,但是这两者又很难截然分开,罗兰·巴特是继索绪尔之后的法国重要符号学家,同时也是法国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作为符号学家,他的功绩在于使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并具体地把符号学这一方法论应用在了文艺与社会诸方面的研究上,从而使这一正在形成之中的新学科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文艺理论家,他从符号学角度对文艺现象提出了新的看法,使文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得到了发展。这不能不说是罗兰·巴特的一大贡献。罗兰·巴特的美学思想也应值得在此一提,在此选本上,我们已接触到其某些论述,如“引证”和“断裂”观点等,当然,他的美学思想也是与其符号学思想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但不管哪方面的论述,罗兰·巴特的著作都是以随笔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又是以“絮语”即“片断”的方式写成的。这种格言式的写作,不能不说是罗兰·巴特随笔的一大特点。 还需要指出两点,首先,法国的符号学研究是百花争艳的,所说的符号学分析,并非只有罗兰·巴特的一种方法,与其同时代的名家还有列维一斯特劳斯、福科、拉康,他们并称为法国思想界的“四杰”。稍后的还有格雷玛斯、托多罗夫和克里斯特娃等人。罗兰·巴特的分析方法中也融入了这些人的研究成果。其次,就是在“新批评”占上风时期,学院批评仍在继续,而且,后来的形势是各种批评方法互相借鉴,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仅如此,尽管罗兰·巴特宣判了作者的“死亡”,但返回主体即借用各种方法(包括符号学、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对创作主体进行更深入了解的“发生学评论”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批评流派。所以,前不久,在我问及罗杰·法约尔教授法国当前文学批评主流时,他爽快地说:“主流已不复存在,但罗兰·巴特对今后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是啊,罗兰·巴特留下的,不正是人类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吗? 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朋友们的鼓励。愿此书的出版能有助于我国读者对罗兰·巴特的了解,能有助于我国文艺理论和符号学研究的发展。译文中不免有一些理解错误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1993年6月于巴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