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嘴脸
李国文
据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相,不敢恭维。
清代史学家谈迁的《笔乘》,其中有记述明太祖的《疑象》的一则短文,说到这位具有窥私癖的皇帝,经常易服微行于金陵市井间,走街串巷,观世情民习,听言察色,查吏治政情。因为他唯恐被人识穿,遭到暗算,所以,赐给诸王侯的“御容”,也就是他的标准相,都是假的,非他本人写真。吴晗先生所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版本),印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他的图影,其可靠程度,大可怀疑。
他之所以不向外公开其真实面貌,既有为他微行侦伺、方便行事的一面,也有其尊容不雅、难以示人的一面。《明史》里,对他的外观形象的描写,有点莫名其妙。“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奇骨怎么可能贯穿于他的脑顶,着实是外科医生也回答不上的状态。
估计,他对自己这种比较奇怪,比较个别的模样,缺乏自信,于是,相当忌讳,是个绝对碰不得的痛处。明无名氏的《翦胜野闻》一书,记他“尝微行京城中,闻一老媪密指,呼上为老头儿。帝大怒,亟传令召五城兵马司总诸军至,日:‘张士诚小窃江东,吴氏至今呼为张王。今朕为天子,此邦居民呼朕为老头儿,何也?’即令籍没民家甚众。”
由此可见,这个农民出身,为盗、为僧、为游兵、为义军,而成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对于维护其天子权威,保卫其形象尊严,到了病态的偏执狂程度。明吕毖《明朝小史》的《洪武纪》中,记载了朱皇帝讨伐孟子的一出令人笑掉大牙的闹剧,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之说,大不然之,谓非臣子所宜言,议欲去其配享,诏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刑部尚书钱唐抗疏入谏,舆榇自随,袒胸受箭日:臣得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见其诚恳,命太医院疗其箭伤,而孟子之配享,于是得不废。”
这事发生在朱明王朝一统天下以后,江山坐定,再也不是当造反派不管不顾、无法无天之时。他要修理与他相距千年的孟子,有点近似相声《关公战秦琼》,两个不同朝代的人,偏要进行较量,岂不令人喷饭?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不觉得此事之荒唐可笑,可没有一个人敢对此事公开笑出声来。因为这出闹剧的主角是朱皇帝,你如果不想死,你就只有掩住嘴;要笑也只能在心里笑,要乐也只能关起门来偷着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统治者,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修建的,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确有王家气派。
但是,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的朱元璋,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之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主要是这位亚圣,不把帝王放在最恭敬的首位。说什么“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公开号召老百姓反抗君王,让他气得两手直发抖,这还了得,这个从哪里钻出来的孟轲,你要找死啊!
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纰缪。于是,一位刑部尚书,准备好了棺材,誓与亚圣共存亡,但也没能制止住这位皇帝。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由于靠天吃饭,在基因中就种下了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怎么样的,但老天爷要对他怎么样,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唯辟作威,唯辟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他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猪头享用。这出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也有所记载,是当笑话说的。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
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对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勿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班,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