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小孩/给小朋友和大朋友的书》是儿童文学大家任溶溶的散文集。
每个人一生下来记忆都是新的,从出生、求学、遇见人之初的老师和朋友,从不懂事到懂事,人都是从小长大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希望小朋友通过这本书能看到,原来大朋友小时候也和自己一样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小孩/给小朋友和大朋友的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任溶溶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小孩/给小朋友和大朋友的书》是儿童文学大家任溶溶的散文集。 每个人一生下来记忆都是新的,从出生、求学、遇见人之初的老师和朋友,从不懂事到懂事,人都是从小长大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希望小朋友通过这本书能看到,原来大朋友小时候也和自己一样的。 内容推荐 任溶溶“给小朋友和大朋友的书”系列丛书是以幽默亲情的童年故事、记录岁月的生活散文、感恩友情的回忆文章等为主题,专为中小学读者量身打造,风格诙谐生动、平易近人,令小读者们回到富有童心的儿童文学大师任溶溶的童年时代,于字里行间感受多年以前的生活情貌。此为其中的《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小孩/给小朋友和大朋友的书》。 目录 序一:我想请你用快乐的心情快快乐乐看世界(孙建江) 序二:境界(孙建江) 我生在虹口 我是什么地方人 最早的记忆——童年回忆 奶瓶的故事 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 记我一生中第一个朋友 学做裁缝闯的祸 想起一位日本小姑娘 下棋父子 给孔老夫子叩头 读私塾 一年级老师 识了字就读书 我读过《三字经》 我的阅读流水账 忆童年读的旧小说 讲我小时候看书的事 妈妈真好 我的爸爸 我的二哥 两本算命书 代婶婶们写信 抄书闯的祸 我童年当过一次“英雄” 我的小学搭档 吵架 我爱过写字画画 我小时候爱演戏 根记电影院 我的家乡旺宅村 过年 四公 偷看老婆趣事 一位金山伯伯 吹牛的故事 我小时候见过孙老夫人 吃中药 千里驹出丧 摄青鬼 蛇·猴子·狗 牛滚坑的“鬼” 自学蹬自行车和游泳 风筝大战 小学毕业了 在南海过暑假 家乡的春节 回成为孤岛的上海 半世纪后回广州——回忆我的童年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生在虹口 九十一年前,我出生在上海虹口区闵行路,就在吴淞路口昔日之巡捕房今之虹口区公安分局东首四五间铺子的楼上,靠近峨眉路。这一排铺子后面是个大里弄,里弄另一头是塘沽路,弄堂口对着当时很有名气的三角地小菜场。 我父亲是广东人。过去虹口这一地段住着很多广东人,简直可以说是广东人集中的一个地段。我父亲在闵行路经营一家木器店(就是我生下来的那间铺子)和一家纸行,在峨眉路他还经营一家印刷所。我父亲的同乡在天潼路也经营一家纸行,大人常带着我到那里去跟同乡小朋友玩。 就在我们那个地段有广东人的私塾。我四岁就启蒙向孔夫子叩头。我哥哥第一次带我去私塾上课时,我在大门口看到私塾老师高高在上,坐在一张靠背椅子上面,旁边放着一根准备打人的藤条,我吓得返身就跑回家,哥哥追我也来不及。我能一下子跑到家,妈妈护住我,说我人这么小,不读也罢。可见路很近。 也在这个地段里,我记得还有一座广东人的庙,叫三元宫,它是在武昌路还是在塘沽路,我记不清了。初一、十五和节日那里很热闹,我小时候常跟大人进去。庙里有许多牌匾,听说有一块牌匾落下来还砸了人。我五六岁回广州,十年后回来,已是日军侵占上海时期,我出于好奇,特地去找这三元宫,看到庙没有了,它已改为木材厂,堆着木材。 虹口这一地段的武昌路,真可说是一条广东街,广东人多,店铺很有广东特色,非常热闹。那里当时有一家大酒楼,叫粤商楼。招牌是不是粤商楼,我说不准,因为那时候我不识字,可是声音绝对没有错。碰到婚嫁请酒什么的,这一带的人就在这里摆酒席,而不是到南京路的大三元、新雅或者四马路的杏花楼。 我从小是电影迷,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电影是在虹口电影院,在乍浦路,也就是解放初期的虹口文化馆。在那里我看过《阎瑞生》、《曹操逼宫》(看了一半就吓得回家)以及劳莱和哈台的滑稽片。不久以后虹口电影院对面马路开了一家新电影院,即现在的胜利电影院,当时叫好莱坞电影院,又改名威利电影院。它一开张我就去看电影了。 我小时候的天地就在虹口这一小块地段,过苏州河是大事,至今只记得大人曾抱着我到南京路大东旅馆吃过一顿西餐,到南京路日升楼今永安新楼原址的老天蟾舞台看过一次《封神榜》。就这么点记忆。 五六岁我就离开上海去了广州。 我是什么地方人 我忽然在想,我算是什么地方的人呢? 按照传统习惯,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可以回答。因为按照传统习惯,父亲姓什么,儿子也姓什么,父亲是什么地方人,儿子也就是什么地方人。我一生下来就是这么办的。我父亲姓任,我也姓任,我父亲是广东鹤山人,我自然也是广东鹤山人。我的户口簿、履历表上都这么写。 我生在上海,家里说的是广州话,烧的是广东风味的菜,来往的亲戚是广东同乡,真正是在上海的广东人家。我五岁回广州,只说广州话,只吃广东菜,一下子成了地道的小广东。暑假我回家乡,是父亲出生的家乡,学会说不同于广州话的广东鹤山旺宅村方言,有两次清明节还跟着叔伯到远处给大太公扫墓,据说他们是最先从他处落籍到此地来的。这样去扫墓的,还分给我们这些子孙猪肉。 可见我是地道的广东人。我也深为做一个广东人而自豪。我会几种方言,而说得最地道的是广州话,我的广州话是广州西关话,虽然我前些年到广州,他们说我的广州话虽然说得实在好,只是太老式了一点。广州话含有古音,它为我后来学语言学、学日语等带来方便。小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广东出了孙中山等革命人物,出了十九路军这样一支抗日英雄部队,实在了不起,再加上“食在广州”,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呢? P1-5 序言 我想请你用快乐的心情快快乐乐看世界 ——这篇序是写给小读者看的 孙建江 任溶溶是作者的署名,这个署名常常闹笑话。很多小读者想都不想就说,任溶溶,当然是女生了,没听说过男生取这个名字嘛。这话怎么说呢,也对也不对。我先告诉你,任溶溶还真不是位女生,而且,不仅不是位女生,还是一位年纪很大很大的老爷爷!但是呢,小读者也没错,什么叫也没错啊。那我再告诉你,还真有位女生叫任溶溶,那是作者的女儿。小读者一定会说了,怎么这么绕啊,到底是女生还是男生啊?那好,我把这事跟大家说说。原来,任爷爷的本名叫任以奇,他的女儿叫任溶溶,任爷爷很喜欢这个女儿,当年就署了女儿的名字发表作品。结果,得,麻烦来了。因为任爷爷的作品太受读者欢迎了,读者登门拜访的,写信的,打电话的,头一句都是我找任溶溶,任爷爷的女儿说我就是,可是再一听,知道了,人家是来找老爸的。为此,任爷爷家没少闹笑话。任爷爷的作品越写越多,读者都认这个名字,这个署名就一直用了下来。后来,任爷爷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说这事,这篇文章就叫“我叫任溶溶,又不叫任溶溶”。这下你知道了吧。 这个任爷爷真有趣。 有趣的任爷爷这次又为大家写了好多好多有趣的事。 任爷爷小时候不喜欢跟别人吵架,两个人吵架,吵得脸红脖子粗,那样子可真丑。吵架总是想赢,要挖空心思想出种种话骂倒对方,到出口讲粗话,已是没理可说,脸也不要了。吵架这么辛苦,何苦嘛。所以,任爷爷不爱吵架。可是呢,任爷爷念小学的时候吵过一次架,还差点打起来。事情是这样的,任爷爷从一年级起就是班长,一直到小学毕业。有一天上课,老师有事要离开,临走时吩咐班长叫大家不要离开教室。有个同学说他要小便,任爷爷让他忍到下课再去。下课了,那个同学一把抓住任爷爷的衣襟说为什么不让小便?任爷爷说是老师吩咐不让大家离开教室的。那个同学说我是真的要小便,任爷爷说你不是忍住了吗?那个同学越想越气,就动起了手。幸亏同学们把两人劝开了。这是任爷爷唯一的一次吵架。吵架不好,很不好。可是,任爷爷不让同学离开教室是对还是不对呢?唉,这个班长还真是不好当啊。 任爷爷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吃豆腐煮鱼,任爷爷说“豆腐里有骨头!”可是大人们听了哈哈大笑。明明就有骨头,就是鱼刺嘛,有什么好笑的。直到很久以后,他才明白原来大人们想到了“豆腐里挑骨头”这句俗语,笑他无中生有挑刺。哈,原来大人们的世界和小朋友的世界不一样啊。真是好玩。 有些小朋友怕写作文,任爷爷说,作文有什么可怕的,不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嘛。当然,作文要写得好,平时得多读书、多观察,要不然,冥思苦想半天也想不出什么来写。任爷爷还劝大家记日记,记日记也是练笔,多写就能熟能生巧。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麻烦和挫折,但是遇到麻烦和挫折我们要乐观面对。任爷爷很爱吃,任爷爷的妈妈在世的时候,任爷爷从不下厨房,妈妈很会做菜,都是妈妈做给他吃。后来九十八岁的妈妈过世了,任爷爷很难过,他就学习厨艺,很快自己也成了烹饪高手。可是你知道吗,那时,任爷爷已经七十岁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爷爷七十岁都做得到,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任爷爷太了解小朋友了,小朋友心里想的,他都知道。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 对了,这篇序的题目,我是从任爷爷的一首很有名的诗里“借”来的,这首诗叫“请你用我请你猜的东西猜一样东西”。我这一说,相信很多小读者都想起来了,这首诗太有趣了,我忍不住想朗读几句。不过,我还是打住吧,因为任爷爷的散文也很有趣,不能耽搁大家看这些有趣的散文啊。好,大家快接着往下看吧。如果,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发现精彩的篇章和段落想朗读一下,那我绝不反对,你就大声朗读吧。 2017年3月26日 杭州柳营 后记 我写散文,还是文革结束后的事。这还得谢谢老友沈毓刚同志。文革期间,新民晚报停刊,沈毓刚同志和我同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所(就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前身),我和他谈得来,成了好友。粉碎“四人帮”后,新民晚报复刊,沈毓刚同志回报社,他要我给晚报写稿。我从未写过散文,但他鼓励我,并且一定要我写。我情不可却,试写一篇,竟蒙他称赞鼓励。我写的是广东人的事,我到虹口遇老乡,他们喜欢我的文章,也鼓励我,要我多写。这样一来,我竟来劲了。正值我去了一次香港,感想不少,也就一篇一篇写了起来。这些年,还得到了刘绪源、吴东昆、殷健灵、陆梅、沈飞德、沈琦华、葛昆元等老友的鼓励和帮助,一篇一篇在报刊上发表出来。不知不觉,现在竟编出了五本散文集。 我是个语文工作者,写文章从来就是像写话一样用大白话,毫无文采。请大家看我的文章,就像听我聊天一样好了。东拉西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写到哪里,一会儿说小时候,一会儿说如今九十几岁的老龄,一会儿说广东,一会儿说上海,反正是聊天。只是聊天,大家要听就看吧,不要勉强。 最后我还要感谢好友孙建江同志给我散文集写的序。他是我的知己,序文写得又好玩又亲切,只有这样的知己才写得出来。我再一次谢谢他。 任溶溶 2017年3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