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的莫理循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彼得·汤普森//罗伯特·麦克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四章 追随伯克和威尔斯

1860年8月(莫理循出生前两年),罗伯特·奥哈拉·伯克率领一支庞大的探险队,从墨尔本出发,往北纵越整个澳洲大陆。这次探险活动由维多利亚皇家协会赞助,不要求有任何回报。墨尔本市民告别探险队时,场面非常狂热。探险队的成员包括队长和队员共15人,装备包括25匹骆驼、国外请来的骆驼夫、马和马车、足够用两年的食物和富足的物资,6吨柴火和45码用来缝制挡蝇面罩的绿色薄纱。

这次探险是一部悲喜剧。探险队到达巴库河时(离目的地大约还有一半路程),伯克决定只带三个听话的队员(威廉·约翰·威尔斯、查理·格雷和约翰·金)组成突击队,走完余下的路程。1861年2月,他们到达诺曼顿地区卡奔塔利亚湾边缘的沼泽地带,发现难以穿越,只得折回。

在返程途中,格雷在饥饿和精疲力竭中死去。其他三个幸存者到达巴库营地时,发现那里空无一人。他们不知道,那天早上留守队已经撤离。伯克和金动身前往阿德莱德,把威尔斯留了下来。两天后,伯克也在精疲力竭中死去,金只得折回营地,发现威尔斯也死了。这时,当地的土著人对他伸出友谊之手,拉了他一把。他们很善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且一直非常惊讶地观察着这些白人。

他们带有悲剧色彩的冒险经历拨动了无数澳大利亚年轻人的心弦,引发了无穷无尽的热烈讨论。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年轻的莫理循步入成年。他心中渴望探险的烈火在熊熊燃烧。他非常迫切地想要面对相同的挑战。但是这次他计划仅带一个行囊,装上必备的物资和设备,单枪匹马徒步跋涉。

他从南太平洋报道贩奴活动回来后,登上“兰尼拉号”,前往卡奔塔利亚湾的帕默河。不幸的是,途中船沉了。于是,他只得换船绕道前往莫尔兹比港,然后搭乘一艘中国人的小舢板,绕着北部的海岸行驶,一路上危险重重。途中,他在星期四岛停留过,最后于1882年12月抵达诺曼顿。那时他才20岁。

在诺曼顿,当他透露自己要纵越大陆到墨尔本去时,许多人都认为他疯了。有的人说他“太鲁莽”,有的人说他这么做“毫无胜算”,甚至还有人说“这种旅行等于自杀”。旅馆里那个上了年纪的老板娘一直唠叨他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她说自己不是个胆小鬼,但绝无胆量从事这种毫无胜算的徒步探险活动。莫理循觉得,再呆下去自己会得神经病,就急忙离开诺曼顿。他走了24公里后,才遇到第一批行人。那是一个由5个人组成的马帮,专门从诺曼顿往外地倒卖羊毛和其他商品。他刚碰到他们,倾盆大雨就泻了下来。由于要再走75英里才会赶到有人烟的地方,他只得在原地耐心地等待,这一呆就是两天。

12月22日,星期五,莫理循看到乌云散了一些,就急忙开始赶路,把小心谨慎的马帮留在身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赶了30英里的路后,又开始下雨了。”

马帮犹豫不决,也许他们曾到过这里,对这里的天气状况比较熟悉。这段路谁都望而生畏,沿途是一片旷野,稀稀疏疏地长了一些古塔胶树、矮小的假黄杨木和澳洲胶树。据说,这里是黑人出没的地盘,而且每年都洪水泛滥。

我走到半路时,突然遇上暴风雨,道路变成一片泥沼,背包泡水后更显得沉重,压得我哼哼直叫唤。不过停下来休息非常不安全。我所听到的有关这条路的传说使我战战兢兢,不敢坐下来稍稍喘口气,所以只得在没膝深的泥水里挣扎着向前跋涉,在“疲惫的行走中”忘记了阴沉、令人沮丧的地方可能发生的危险。

风突然停了,阳光破云而出,雨也停了。没走一会儿,我来到一个地方,那儿根本没过下雨。这只是局部性的暴风雨。第二天早上,我来到文诺帕克的一座养牛场,那里有两座棚屋和一座牲畜围场。这两段路各长25英里,虽说一路上平平坦坦,但是非常单调无趣,幸好偶尔还能看到一些林木茂密的沙丘。随后,我来到一座酒吧。

莫理循在酒吧中歇了歇脚后,继续赶路。他走在通向费林德斯河的大平原上,他必须在洪水来临之前,跨过这条河。他在日记中写道:“马帮的人告诉我,发洪水时,河水会上涨30英尺。这我完全相信,因为费林德斯河两岸的橡胶树够高了,可是在最高的树枝上竟然卡着许多漂木。”

不过,他又有了伙伴。“这个人有点神经质,一定要和我结伴而行。他骑的马又老又难看,两肩之间还有一处瘘管,看起来非常恶心。他为自己的马感到骄傲,但是他的行为却令人感到恶心,原因是他把马、马鞍和缰绳卖掉时,只开价10先令。在主人的眼里,这匹马的唯一缺陷是它不是匹母马。”

莫理循一路上碰到许多垦荒者,这个不知名的怪老头是第一个。他们的许多怪异行为逗乐了莫理循,至少后来回想起来是这样。有一次,莫理循问这怪老头:“我们俩要买多少面粉呢?”他回答说:“6磅。”莫理循有点疑惑地问:“6磅面粉肯定不够我们吃三天,我们还要赶81英里路,才能到达下一个有人烟的地方。”但是,他要莫理循放心,随后就烤了一大块面包,重6磅,但是硬得像石头一样,我们的小刀都切不动。

但是,这个地区的生活有其阴暗面——白人殖民者对土著人的残忍态度。莫理循在写给《时代报》的一篇文章中说:“可怜的黑人经常遭受无情的杀戮。一天晚上,我来到一座牧场。据说,这座牧场的主人枪杀的黑人比昆士兰州任何两名男子杀的还多。这当儿,邮递员碰巧走了进来,报告说有个黑人在饲养场周围鬼鬼祟祟地游来荡去。牧场主立即抓起上了膛的步枪,赶了出去。一小时后,他垂头丧气地走了回来。虽然围栏附近还能找到足迹,但是外面太暗,根本找不到那个黑人的踪影。”

白人殖民者对土著居民的“咄咄逼人”的态度莫理循可不是第一次遇到。他在旅行途中曾与一些土著居民友好交谈,有一次甚至和一个黑人结伴而行。这个黑人给他讲了许多发生在偏远地区的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那时候,西昆士兰部分地区对土著人不宣而战,但是莫理循从来没有受到他们的威胁,也从不伤害他们。一路上,他只想当个细心的观察者,这刚好和他在南太平洋报道贩奴活动的角色相反。

他更担心的是那里的爬行类动物。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诺曼河在诺曼顿以北的河段称作斯皮尔河。据说现在鳄鱼大举入侵。我很难描述见过的最大的鳄鱼有多大。”然而,他在谈到蛇时,却一点也不扭扭捏捏。

我杀了几条莫尔加蛇。这种蛇长大约6英尺,呈鲜棕色。我在迪亚曼蒂娜纳河上游时,一个黑人经过我身边,一条蛇跟在他后面,长大约9英尺6英寸,像锚索那么粗。这是一种岩蟒蛇,通常可长12或15英尺。这个黑人对我说这不是毒蛇。

那里的人都是见蛇必杀。我杀了一条褐色的蛇、一条盾鳞棘背蛇、一条杂斑蟒蛇和一条蓝肚黑游蛇。还有许多蛇我根本没法辨别。有一次,一条小蛇在我走近时被惊动了,拼命地扭动。我回头想找根树枝,可是它竟然蹦了起来,一头钻进一个不到两个小指头大的洞里,彻底消失了。真有趣。

“许多有关蛇的奇闻趣事都是别人告诉我的”,莫理循苦笑地写道,“一个没经验又爱轻信的人,经常会被人毫不留情地利用。”

他的好心眼经常被人利用。旅途中最珍贵的物品是水。有一次,他一大清早就起来赶路。午饭时分,来了一个邮递员和一个骑马的人。“两个人都骑着马,还带着驮马,”莫理循写道,“那一天又干又热,因此我比平时多带了好多水,不但灌满了水袋,还把容量为两夸脱的罐子也灌得满满的。这两个家伙向我要点水喝。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他们,他们已把一整罐水都鲸吞了,只剩下一小杯。气人的是,他们骑着马,离目的地还不到两英里,而我还得步行28英里才能到达目的地。”  “后来,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不管是步行还是骑马,决不向其他旅行者讨水喝,也决不把水给别人。至少在这方面,我体会到独立的满足感。”

他经常写信回家。刚从诺曼顿出发时,他曾说自己有信心完成这次探险使命,这其实有点虚张声势。现在他一路走来,自信心变得非常强。他在上路几星期后写信给母亲说:“您千万别认为我的探险主意是疯狂的,我前几次的旅行经验对我是非常有帮助的。”

为了安抚在季隆对他牵肠挂肚的双亲,他尽量把自己的旅行过程往好里写:“我身体棒极了,日子过得非常开心。我的背包里有一条温暖的毛毯、一块大油布、一张轻便的阿散蒂吊床、四双短袜、几条白色的帆布裤、几双鞋子、三条手帕、两件衬衫、几套睡衣裤、两三本书、肥皂、牙刷、一个铁罐、一个一夸脱容量的铁壶和一只小平底锅、一个水袋和少量食物。”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一路上走得非常轻松愉快,一觉得饿就宿营,每天都过得非常滋润。早餐时,我通常喝两夸脱茶,吃点牛肉和玉米饼,偶尔还配上一品脱美国干苹果。大约11点时,我就安营扎寨,给自己烧一杯可可茶,美美地品尝一番。午餐我通常吃三道菜:牛肉浓汤、牛肉马铃薯和炖苹果,当然还泡了茶。晚餐基本相同,日子过得可美了。我每到一个城镇,都有许多人跑来看我,好像我是个大猩猩似的。”

实际上,他的旅行比信上说的要艰难得多。在他的日记里,他提到自己中过一次暑。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天,他请教小镇上的一个人,往160公里外的一座供应站小屋该怎么走。那人给他画了一张路线图。莫理循在日记中写道:“我出于好奇保留了这张图。9英里的一段路在图上看起来足有24英里长。就是这图上的一点点不精确之处,给我造成了不必要的焦虑和苦恼。”

P37-41

后记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莫理循的儿子阿拉斯泰尔·莫理循的鼎力相助。特此鸣谢。2001年,我们开始收集资料时,罗伯特·麦克林在堪培拉和阿拉斯泰尔会面。此后,阿拉斯泰尔一直不断地向我们提供资料,鼓励我们。特别重要的是,南澳大利亚州伯恩赛德市的R.H.莫理循先生汇编了莫理循家族的族谱,给作者很大的帮助。

我们非常感谢堪培拉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帮助。在我们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伸出援手。他们还为我们提供收藏在悉尼米歇尔图书馆中完整的莫理循日记、信件和其他文件副本。

我们还利用国家图书馆中《泰晤士报》的微缩胶卷,参考莫理循已出版的著作,以及《时代报》和《导报》上刊登的莫理循早期故事的副本。

承蒙新闻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泰晤士报》业主)董事长莱斯利·欣顿的恩准,彼得·汤普森在伦敦时才有机会进入位于沃坪的《泰晤士报》档案馆查阅资料。档案管理员埃蒙·戴斯和尼克·梅斯总是彬彬有礼地提供信件、长条校样和莫理循任《泰晤士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时的有关文件,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

作者

目录

序言 1900年的北京

第一部分 1862—1894年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最崇高的职业

第三章 揭露贩奴贸易

第四章 追随伯克和威尔斯

第五章 新几内亚的灾难

第六章 医生的命令

第七章 希望在东方

第八章 愉快的旅程

第二部分 1895—1911年

第一章 莫伯利慧眼识千里马

第二章 秘密使命

第三章 谜样的中国

第四章 龙的女皇

第五章 义和团起义

第六章 救援和赔偿

第七章 莫理循的战争

第八章 北岩的魅力

第九章 革命!

第三部分 1912—1920年

第一章 支持中国

第二章 柔情蜜意

第三章 背信弃义的日本

第四章 傻瓜王朝

第五章 伤感的旅程

第六章 最后的奋斗

尾 声 高尚的新闻工作者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1900年的北京

天公不作美,雨开始下了。雨水夹杂着红砖的粉尘落到院子的烂泥地上。1900年7月16日,莫理循和472个各国平民、三千多个中国难民以及一支由大约400名日本兵和欧洲各国士兵组成的使馆卫队在公使馆区已经被困一个月。

狂热的义和团拳民在冷酷无情的慈禧太后的默许和清廷军队的帮助下,从6月18日开始,一个月来一直包围着各国驻北京公使馆。他们随时都能用重炮把使馆的砖式建筑物夷为平地,把他们所认为的洋鬼子消灭个精光。在他们眼里,这些洋鬼子仗着武器精良,在中国已横行霸道了半个世纪,掠夺中国的资源,折磨中国人。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时年38岁,体格像运动员一样健壮,相貌堂堂,满头金发,情绪乐观,经常满面笑容。现在他却衣冠不整,躲在坍塌的砖墙后,透过红色的粉尘开枪反击。雨越下越大,莫理循的朋友——英军高级军官斯特劳兹上校要到附近的海关餐厅去喝早茶,他就跟在后面结伴而行。他们打算喝完早茶后冲到肃王府去。经莫理循的说服动员,肃王府被腾出来做临时难民收容所,因此挤着大批中国难民。斯特劳兹打算去那里巡视,莫理循打算为发给英国《泰晤士报》的第二篇报道收集最新素材。与此同时,他还打算在肃王府施展医术,对难民救死扶伤。

但是,要想到达肃王府,他们必须穿过两片受到中国狙击手封锁的开阔地。斯特劳兹是个军人,这可是他的拿手好戏;莫理循生性胆大,喜欢冒险,勇于面对任何挑战。因此穿越这两片开阔地对他们来说并非令人望而生畏的难事。

他们出发时,雨突然停了,安全到达肃王府时,遇到日本公使馆卫队的柴中佐。斯特劳兹在巡视时,莫理循和柴中佐朝着火线的方向走去,来到山坡上的日军战壕里。义和团拳民在三十米开外的地方朝他们开火,幸好都没击中。

他们和斯特劳兹会合时,莫理循建议他去视察日军防线,但是斯特劳兹不想再往前走,因为他已完成任务,打算回到公使馆。

“那么我和您一块回去,”莫理循说。

“我也一起走,”柴中佐说。

他们三人往下走了几步,进入火线,朝防御工事的方向走去。这时,他们听到三声枪响。莫理循被击中右臀部,斯特劳兹的右腿被子弹打得粉碎。斯特劳兹叫了一声“主啊”,就倒进柴中佐的怀里。莫理循尽管自己也负了伤,还是冒着枪林弹雨,协助柴中佐把斯特劳兹拖出危险区。柴中佐跑去找外科医生,莫理循则忙着用手帕和柔韧的植物枝条充作止血带给斯特劳兹止血,可惜没什么效果。

莫理循觉得束手无策。斯特劳兹的断骨从伤口处突出来,顶在裤管上。日本外科军医中川中佐来了后,努力按住伤口止血。斯特劳兹躺在血泊中,神智还很清醒,询问莫理循的伤势。莫理循咕咕哝哝地说:“一点小伤。”可是,话音刚落,他就晕过去了,血从他身上汩汩地流了出来。

当天晚些时候,伦敦《泰晤士报》的读者惊悉,著名的《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博士在保卫公使馆的战斗中为国捐躯。

第二天,《泰晤士报》刊登出整整两个专栏的讣告,部分内容如下:

对中国来说,过去的三年是关键的三年。在这一段时间里,正是由于莫理循博士的杰出贡献,英国人民才能最早、最准确地了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事件……莫理循具有非凡的判断力,这几乎是他的一种本能。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他所批评的“充满谎言”的新闻氛围下,极其准确地区别真理和谬误。他是那么精明,那么足智多谋,工作起来总是那么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因此,他总是能抢先发出重要消息。而官方渠道都要过两三天才能迟疑不决地证实他的报道。  在澳大利亚,人们对莫理循的死讯感到非常震惊。他的故乡季隆下了半旗,悼念自己最著名的儿子、充满传奇色彩的北京的莫理循……

内容推荐

1897年,一个澳大利亚人,弃医从文,背井离乡,来到中国,担任了15年的《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并深深地介入了中国政治,“他的一篇报道胜过十个给朝廷的奏折”。当时全球发行多少份《泰晤土报》,就有多少人知道这位“中国的莫理循”。1912年,他被新生的民国政府聘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与中国的政治结下不解之缘。1919年在参加巴黎和会期间病重,次年去世。去世前他念念不忘回到他“心爱的北京”,他的家在北京王府井,这条“中华第一街”的英文街名就叫“莫理循大街”。

他,就是中国的莫理循。

编辑推荐

1894年,莫理循还是一个爱冒险、爱旅行的医学院毕业生。这年,他揣着向妈妈借的40英镑,一句中文也不会,从中国上海溯长江而上,穿越中国西南至缅甸,进行了为时半年的旅行。

1910年,莫理循已经是世界知名的《泰晤土报》驻中国记者了。当时发行多少份《泰晤士报》,就有多少人知道这位“中国的莫理循”。这年,他进行了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途经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在考察途中,他写了12篇报道,在《泰晤土报》上连载,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风情、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引起轰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