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之一,也是英国文豪狄更斯作品中故事情节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小说之一,小说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叙述梅尼特医生一家充满了爱与冒险的遭遇,中间穿插了贵族的残暴、人民的愤怒、审判间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双城记/世界文学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狄更斯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世界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之一,也是英国文豪狄更斯作品中故事情节最曲折惊险、最惊心动魄的小说之一,小说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叙述梅尼特医生一家充满了爱与冒险的遭遇,中间穿插了贵族的残暴、人民的愤怒、审判间谍…… 内容推荐 《双城记》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围绕马奈特医生和达雷的冤案、遭遇展开描写。主人公达雷是法国财政大臣圣·艾瑞蒙德的侄儿,但他厌恶贵族,同情革命,却仍然未得到革命者的理解。正当达雷性命攸关的时刻,卡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朋友的幸福。 《双城记》是一本历史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作品结构严整,情节惊险曲折,语言精练,读来饶有趣味。 目录 译 序 初版序 第一部 复活 第一章 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影 第四章 准备 第五章 酒店 第六章 鞋匠 第二部 金线 第一章 五年以后 第二章 看热闹 第三章 失望 第四章 庆贺 第五章 胡狼 第六章 成百的人 第七章 侯爵老爷在城里 第八章 侯爵老爷在乡下 第九章 蛇发女怪的头 第十章 两个诺言 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图 第十二章 知趣的人 第十三章 不知趣的人 第十四章 本分的生意人 第十五章 编织 第十六章 仍在编织 第十七章 一个夜晚 第十八章 九天九夜 第十九章 一条意见 第二十章 一个请求 第二十一章 回响的脚步声 第二十二章 大海仍在汹涌 第二十三章 起火了 第二十四章 吸往磁礁 第三部 暴风雨的踪迹 第一章 秘密监禁 第二章 磨刀砂轮 第三章 阴影 第四章 在风暴中镇定自若 第五章 锯木工人 第六章 胜利 第七章 有人敲门 第八章 斗牌 第九章 定局 第十章 阴影的内容 第十一章 暮色苍苍 第十二章 夜色茫茫 第十三章 五十二个 第十四章 编织到头 第十五章 足音永逝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时代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 当时,英国的王位上坐的是一位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位容貌平常的王后;法国的王位上坐的是一位大下巴的国王和一位容貌姣好的王后。在这两个国家那些坐食俸禄的权贵们心中,有一点比水晶还要明澈,那就是大局已定,江山永固了。 那是我主耶稣降生后的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在那上天恩宠的幸福年代,英国正如当今一样,非常信奉神的启示。索斯科特太太刚刚过了她的二十五岁大寿,禁卫军中一个未卜先知的士兵,早已预言她这位圣灵将降临人间,宣称诸事已安排就绪,伦敦和威斯敏斯特即将遭受灭顶之灾。公鸡巷的鬼魂用叩击声宣泄天机后被祓除,也只过去十二个年头,而在刚过去的这一年中,又有精灵鬼怪用叩击声来宣泄天机了(惊人地毫无新颖之处)。不过也有一些世俗事件的消息,来自美洲大陆英国臣民的一次会议,最近传到了英国朝野。说来也怪,这些消息对于人类,要比公鸡巷里孵出的任何一只小鸡宣泄的天机重要得多。 总的说来,法国不如她那位一手持盾、一手执三叉戟的姊妹那么热衷于鬼神。可她滥发纸币,挥霍无度,畅通无阻地走着下坡路。此外,她还在那些基督教牧师的指导下,以施行种种德政为乐,诸如剁去一个青年人的双手,用钳子拔掉他的舌头,然后把他活活烧死,只因他看见五六十码外有一行满身龌龊的修道士走过,没有在雨中跪下向他们行礼致敬。很有可能,在那个受难者被处决之时,长在法国和挪威森林中的一些树木,已被伐木人——命运之神做上标记,准备砍倒锯成本板,做成一种装有口袋和刀斧,在历史上曾令人胆战心惊的活动装置。很有可能,就在那一天,在巴黎近郊种着几亩薄田的庄稼汉的简陋外屋里,也正停着几辆制作粗糙的大车,在那儿躲风避雨,车子溅满污泥,猪在周围拱嗅,家禽在上面栖息,这就是那个庄稼汉——死神留着用作大革命时押送死囚的囚车。可是那伐木人和庄稼汉,虽然不停地在干活,却默默无声,连走起路来都蹑手蹑脚,谁也听不见他们的脚步声。由于对胆敢怀疑他们并已觉醒的人都要加上不信神明和有意谋叛的罪名,情况就更加如此了。 在英国,几乎没有多少可供国人夸耀的秩序与安宁了。每天晚上,堂堂的京城都有明火执仗的盗窃和拦路抢劫的案件发生。各家各户都公开得到告诫:离家出城,须将家具送家具行仓库保管。黑夜拦路抢劫的强盗乃是白天市区经商的买卖人,若是在当“大王”时被同行的生意人认出,受到指责,就豪爽地给他的脑袋送上一枪,然后逃之天天;七个强盗拦劫邮车,被押车的警卫打死三个,接着,“由于弹药用尽”,警卫又被余下那四个强盗打死,之后,邮车被太太平平地洗劫一空;堂堂的伦敦市市长大人,也在特恩海姆公园被一个强盗拦劫,当着他全体扈从的面,把这位显赫人物抢了个精光;伦敦监狱里的犯人和看守发生殴斗,司法当局就用装有实弹的大口径短枪,朝他们一阵乱放;小偷在王宫的召见厅里剪走王公大臣脖子上的钻石十字架;武装士兵到圣贾尔斯区搜查私货,乱民向士兵射击,士兵也向乱民开火,谁也不认为这类事有多越乎常轨。在处理这些事件中,屡屡动用刽子手,尽管徒劳而有害,但仍照用不误。一忽儿,绞杀几大串各式各样的罪犯;一忽儿,星期六吊死一个在星期二捕获的盗贼;一忽儿,在新门监狱烧死成打刚抓到的人;一忽儿,又在威斯敏斯特大厦门前焚烧小册子;今天处决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明天又处决一名偷了农家孩子六便士的可怜巴巴的小偷。 所有这些事情,以及许许多多类似的事情,都发生在那令人难忘的已成过去的一千七百七十五年,以及临近这一年的时候。就在那两个大下巴的男人和那两个容貌平常与容貌姣好的女子,忙于这些事情,热衷于用高压手段来维持他们的神圣权利时,那伐木人与庄稼汉也在神不知鬼不觉地操劳着。公元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就这样引领着这些赫赫人主和芸芸小民——其中包括本书所要记述的人物——沿着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条条道路,向前走去。 P3-5 序言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区,1814年全家迁居伦敦。他的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一名小职员,嗜酒好客,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终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狄更斯12岁便被迫辍学独立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童年时代这段艰苦的生活,成为他终生辛酸的回忆,从而使他对不幸的弱小者产生深深的同情。他只上过约4年学,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到伦敦的布莱克默律师事务所当抄写员,学会速记后离开事务所到“博士民事法院,’当速记员,并为《议会之镜》报采写有关议会活动的新闻报道。这些工作使他得以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广泛了解社会各方面的生活,也使他有机会了解法院和议会政治的肮脏内幕,为他熟悉英 国下层人民的生活,为他后来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一生的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从1828年起,他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为伦敦的《时事晨报》、《每月杂志》等报刊撰稿,业余则在大英博物馆勤奋学习。1833年,21岁的狄更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他的第一篇以博兹署名的随笔《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投进了信箱,结果一举成功,在同年的《月刊》十二期发表。此后他的作品不断刊出,到1836年2月,结集成两卷本的《博兹特写》问世,其中有随笔、特写,也有短篇小说。同年3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 外传》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部小说使他一举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峰巅。24岁,狄更斯和报社出版人霍加斯的女儿凯瑟琳结婚,由于性格和情趣上的差异,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生活带来了不幸。狄更斯一生勤奋,除刻苦写作外,还编辑杂志,组织剧团演出,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等等。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革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1870年6月9日,正在写作长篇小说《德鲁德之谜》的狄更斯,因脑溢血猝然离世,6月14日,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在自己的30多年创作生涯中,写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评、戏剧、诗歌等。虽然他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他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从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看,显然有一个变化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他的前期作品,如《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特威斯特》(《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等,触及社会都较肤浅,只是对贫富悬殊、道德堕落、摧残妇女儿童等社会不公和不良现象,进行温和的批判和善意的嘲讽,作品洋溢着充满幻想的乐观情绪,受苦的“小人物”最终往往赢得“仁爱”的有钱人的庇护,找到了幸福生活。而且一般均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结构显得松散冗长,有的完全是以主要人物串联起来的短篇故事。 狄更斯写于40年代的中期作品,和前期作品相比,创作思想显然有了变化,随着他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乐观的幻想已基本破除,“仁爱”的有钱人已不复多见,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已被基本抛弃,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是通过辛辣的讽刺和夸张手法,较深地揭示人物的本质和时代的特色。作品有《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以及《圣诞颂歌》等。 五六十年代是狄更斯创作的后期,在这个时期内,特别是50年代前后和60年代上半叶,他的创作成就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上最深刻、艺术上最完整的作品,都是在这10多年中完成的。他先后写了《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著名长篇和未及完成的《德鲁德之谜》。狄更斯后期作品的题材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地揭示了英国的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愦、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穷。作品中乐观主义精神已被严肃、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幽默和讽刺逐渐减少,感伤和象征相应增加,结构更加紧密,戏剧性有所加强。总之,主要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使狄更斯成为世界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使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以长盛不衰。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最富有狄更斯的特色,作者身上的戏剧气质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狄更斯曾说,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激奋”,并且渴望能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顿。《双城记》自问世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能和《大卫·科波菲尔》相媲美。 可是,《双城记》在评论界也是一部颇多争议的作品。首先是,它是不是历史小说。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其次是,有人说它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菲茨詹姆斯甚至说:“狄更斯先生作为十八世纪特色描写的那类暴行,在十四世纪就已经既不可靠,也不寻常了。”不用说,另外也有人说它歪曲了历史,是说它丑化了革命人民。有关这些争论,让我们先对《双城记》的创作动机、创作目的和创作经过作一番考察,也许不无好处。 据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作者是在和他的孩子、朋友们一起演出柯林斯的剧本《冰海深处》时,开始有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的。这是在1857年。《冰海深处》的主人公是一个被他所爱的姑娘抛弃后,在北极探险时为拯救情敌而牺牲自己的青年。这种高尚的品德完全符合狄更斯用来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是舍己为人的典范和楷模。因而按作者原来的计划,他的这部未来的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牺牲自己生命去拯救情敌的青年,所以作者在1859年动笔前二三年,就开始构思起卡顿的形象,这是最初的打算。可是,也就在这一时期,作者进一步看到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经济萧条和寡头政治的腐败无能,三起三落的宪章运动以及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这种一触即发的形势使他忧心忡忡,觉得这和法国大革命前夜的形势颇为相似,担心法国大革命会在英国重演。早在1855年,在他给累亚德的信中就说过:“……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大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意外——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然事件——变成那次以后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有感于此,他决心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警告。于是这也就同时成了《双城记》的一个主题。这一点作者在本书的第一部第一章第一段中,讲到法国大革命那个时代时,就开门见山地说:“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狄更斯无意写一本历史小说,更不想写革命史,他只是想通过这部小说来宣扬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对当权者和广大公众提出双重警告而已。虽然好友卡莱尔给他送来两大捆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但他根本没有看,只是熟读了他的《法国大革命》,因为他不是写历史小说,并不需要深入研究历史事实,他只要选取一些法国大革命的史料,捕捉那一时代的气氛,主要通过虚构的人物和事件,用一个故事来对自己同时代的当权者和公众呼吁,暴政会引起暴力,危机近在旦夕,人人都应慈悲为怀,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报无有已时,只有仁爱之心才能挽救浩劫。 至于有人说,作者在本书中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事实并不尽然。许多事实,如使马奈特医生含冤入狱的空白逮捕令,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攻占巴士底狱等等,均有史记载,决非杜撰。雅各宾专政时期的一些过火行动,也都确有其事。如果说本书中对暴政和暴力的描写均有失实之处,那恐怕是为了双重警告,做了双重夸张吧。更何况,狄更斯是个人道主义者,不是社会主义者,他是个小说家,不是政治家、历史学家,《双城记》只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虚构小说,并不是记载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文献或历史小说。 狄更斯的小说,特别是前期作品,一般都比较松散冗长,《双城记》在结构上可说是最严密完整的一部,没有多少与主题无关的繁枝杂叶。从情节看,虽然错综复杂,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冤狱、爱情和复仇的主题,但基本上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的。前者主要表现爱与行善,后者着重反映恨与复仇。通过爱恨交锋,善恶搏斗,最后如作者所说,“爱总能战胜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达到作者一贯主张的揭恶扬善的创作意图。书中的人物,就是据此安排塑造的。诚朴善良的马奈特医生、温柔多情的露西、正直高尚的达内、热心敦厚的洛瑞先生、刚直忠诚的普罗斯小姐、仁爱无私的卡顿,无疑都是“爱”的家族成员,埃弗雷蒙德兄弟显然是“恶”的代表,德发日太太是“恨”的化身。最后,埃弗雷蒙德兄弟灭亡了,德发日太太失败了,“爱”的家族胜利了。卡顿虽然走上了断头台,可是,“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虽死犹生,卡顿永生,仁爱永生。这就是狄更斯的“道德意向”。就人物的塑造而言,马奈特医生、德发日太太、洛瑞先生都较为丰满,相比之下,达内、露西则显得较为单薄、苍白,还不如普罗斯小姐、杰里写得有声有色。像露西这样的人物,作者也许是写多了,反倒一般化了。 从艺术技巧看,狄更斯在本书中全面地运用了象征、寓意、嘲讽、夸张、对比、重复等手法。从德发日酒店门口打破酒桶,到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都暗示着那血与火的日子即将来临;象征爱的金线、寓意历程的足音,还有蒸蒸的雾气和熊熊的烈火,伐木人和庄稼汉,能发出回声的街角,整日编织的命运之神,无不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象征主义的隐喻。 狄更斯的作品一向以幽默和风趣见长,而《双城记》中更多的是嘲讽和夸张,如在讲到宫廷里那位有权有势的大人时,作者写道: 大人能够毫不费劲地吞下许多吃的东西,因而有些对他不满的人尖刻地认为,他是在以相当快的速度吞食着法兰西:不过,他早晨喝的这杯巧克力,除了厨子之外,如若没有四个壮汉相帮,那是无论如何也灌不进他的嗓子眼里去的。是的,要把那不胜荣幸的巧克力送入大人口中,得用四个壮汉。第一个壮汉侍从先把盛有巧克力的壶捧到大人跟前;第二个用他随身带来的专用小勺子调搅巧克力,使之起泡沫;第三个献上那备受恩宠的餐巾;第四个则把巧克力从壶里倒出。在大人看来,这些侍候他喝巧克力的侍从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否则他就不能在这令人羡慕的天下雄踞高位。要是他喝巧克力时只有三个人侍候,这种不成体统的场面,就会在他的家徽上沾上深深的污点;如果是两个人侍候,那他就得一命呜呼了。 在写到那位令人丧胆的泼辣女人吉萝亭——断头台时,作者则完全用了一种调侃的语气:“它是人们日常谈笑的话题;它是治疗头疼的特效药,它防止头发变白绝对有效,它能使面色特别白嫩,它是国家牌剃刀,能把一切剃得一干二净,所有和吉萝亭接吻的人,只消伸头朝那小窗口里看上一眼,就会咔嚓一声,掉进口袋。它是人类再生的标志。它取代了十字架,人们摘去十字架,把它的模型戴在胸前。凡是十字架被摒弃的地方,它就受到人们顶礼膜拜,崇信有加。”这简直是一段精彩的“黑色幽默”! 本书中用了较多悬念和伏笔,如洛瑞先生的答复“复活”以及杰里对这两个字的担忧,马奈特医生在露西婚礼前和达内的密谈,德发日太太的编织,罗杰·克莱的出殡,达内的神秘身世,马奈特医生在狱中的揭发材料,卡顿的突然出现在巴黎,等等,都是作者的苦心安排,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狄更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多彩,明晰生动,无论写人写景写事,运用得都恰到好处,本书中精彩的地方比比皆是。既有露西结婚前夜父女月下叙情的绵绵情意,法庭上检察总长的滥调陈词,也有对善恶爱恨的哲理思辨,对有权有势大人的辛辣嘲讽,还有攻占巴士底狱时的简洁渲染,杰里和普罗斯太太的直率粗俗。在写到台尔森银行因循守旧,反对改革,不启用新人时,文字也非常形象生动:“在台尔森银行各式各样的幽暗大橱小柜之间,一些年迈老头郑重其事地在办公。每当雇用一个年轻人进伦敦台尔森银行,他们总是把他藏起来一直放到老,像块干酪似的把他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直到他浑身有了十足的台尔森味,长满斑斑青霉。” 诚然,正如有些评论所指出的那样,即便从艺术手法看,《双城记》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洛瑞和马奈特医生谈论病症和治疗的那段,说明冗长的毛病尚未根除,狱中囚犯那种彬彬有礼、气度不凡的绅士风度,显得不够真实,有的人物也较单薄,有些概念化。 通过《双城记》,我们也可以看出,狄更斯虽然是一位能出色地反映现实的作家,可是他也充分运用了浪漫手法、象征手法,甚至和现代手法之间也有着涓涓细流。因而,尽管100多年来,文学思潮变迁更迭,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转移,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狄更斯却从未受过冷落,他不但被纳入现实主义,也被纳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话语。近年来,西方某些后现代主义文论家甚至也开始把他纳入他们的理论视界,觉得狄更斯对于意识形态影响未及的“素朴的”或不受重视的叙述程式的运用,就值得研究,认为狄更斯不仅创作了“现代主义”的社会现象,人具有独立而自由的自我,也描绘勾画了种种模拟幻象和自我消解的主体这样一类“后现代主义,,的现象,想要把他和当今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等人拉成近亲。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双城记》发表至今130多年,尽管由于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在评论界有所争议,但仍公认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深受全世界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切都说明,狄更斯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双城记》的价值是不能否定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