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宪政思想的播种机;共和体制的坚决维护者;将现代军事思想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军事家;他的理念富有现代文明思想;高瞻远瞩;开风气之先……
《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作者顾则徐)讲述了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顾则徐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锷——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宪政思想的播种机;共和体制的坚决维护者;将现代军事思想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军事家;他的理念富有现代文明思想;高瞻远瞩;开风气之先…… 《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作者顾则徐)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蔡锷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仅34岁的生命创造了至今为人们所敬仰的奇迹。《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作者顾则徐)用简明的语言叙述了蔡锷的一生,突出介绍了蔡锷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传记体例,老少咸宜,读来通畅、趣味,即使对于历史研究者也不无启发,比如,《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第一次披露了蔡锷的真正死因,第一次说明了中国抗日军事思想渊源于蔡锷,等等。 目录 序言:流星般的巨星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吾将学万人敌 第二章 流血救民吾辈事 第三章 吾脑质中,有一国魂在 第四章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第五章 成大事的人要有个修养 第六章 丰功伟烈,宁独让之先贤 第七章 协力同心,恢复汉室 第八章 光复之初,极意建设 第九章 长驱北指,直捣虏廷 第十章 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 第十一章 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第十二章 往欢迎者,络绎不绝 第十三章 赖以支柱者,精神之兴奋耳 第十四章 贯彻始终,方肯罢休 第十五章 天祸中国,松坡病竟不救 第十六章 神妙不测——蔡锷的军事思想与成就(上) 第十七章 良心血性——蔡锷的军事思想与成就(中) 第十八章 与强邻一相角逐——蔡锷的军事思想与成就(下) 第十九章 蔡锷的传说 中篇 代表作品 蔡锷言论及释评 《曾胡治兵语录》蔡锷按语集 下篇 纪念评价 当时人物对蔡锷的评价 蔡锷去世后的唁电和挽联 为蔡锷举行国葬的文件及祭文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但在国内时思想被限制,一到了国外没有了拘束,便会发挥出惊人的智慧。留日学生中虽然很多混日子的人,一些人只知道酗酒、赌博、嫖娼,引起日本当地人厌恶,报纸舆论也经常提出尖锐批评,但毕竟优秀分子是真正的主流。这些优秀分子张开了思想的翅膀,一方面磨练着体魄,一方面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进行着严肃的思考和讨论。正是这批留学日本的优秀分子,后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蔡锷就是其中之一。 有这样一些直接因素导致了中国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辉煌后,在日本的中国人群体中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辉煌。 第一,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第一次没有了权力的强制干预。虽然清朝政府安排了监视、监督人员,但毕竟是在日本,无法真正对异端采取人身强制措施。因为对于日本来说是外国人,所以日本政府也不会管得太具体。这样,在日中国人群体成了两不管的自由人。 第二,拥有丰富的图书、报刊资源。由于日本早在18世纪就兴起兰学(18—19世纪日本为了掌握西方科学技术,曾经努力学习荷兰语文,当时他们把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即日本锁国时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翻译、积累了大量西方著作,在日本的中国人也为了赚稿费解决生活费用从日文、西洋文翻译了大量著作,这样就等于为中国人提供了短期内学习世界各种知识的捷径。这也正是张之洞竭力推动赴日留学的原因之一。 第三,由于文化上的接近性和历史的渊源,在日中国人中则有着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孙中山、黄兴等中国顶级的学问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日本很多民间人士有着接近、帮助中国人的热情,更愿意跟中国优秀人士交朋友,互相学习,互相参与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活动并进行合作。 第四,虽然日本在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但当时日本政府全面侵略中国的主张还远没有占主流,政府同时也有着试图帮助中国进行改革,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实现中日联合对抗白人势力的想法。这样,日本政府就比较能够包容在日中国人中的各种异端分子和思想,并愿意积极培养中国各方面人才。 第五,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后,师生两人思想逐步开始分化,作为老师的康有为仍然坚持维新主张,作为弟子的梁启超则把重点放到了立宪上。虽然康有为不久离开日本,但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之间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交往、沟通,这样,最主要的改造中国的主张就发生直接大碰撞,这种碰撞所导致的思想交锋和解放,是之前中国从来没有过的。 第六,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基本国策,而在日本的中国人则正在寻求实现祖国进步的方向,正处于痛苦而意气风发的时候,因此,从西方引进的各种主义,对中国人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日本人,而且,中国人不仅要跟日本人一样思考东西方文化、古代现代文化的差异,更要掂量中日差距的各种因素。 总之,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实际并不是到了后来五四时期才发生,而是早已经在日本的中国人群体中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是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如果仔细对比五四新文化运动跟之前在日中国人群体的思潮,就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主要元素,早在世纪初的在日中国人群体中已经具备了。 认识了以上道理,就可以认识到蔡锷是在日本的中国人群体思想解放运动中,一个重要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强国强民潮流的重要开创者,所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这个思潮是什么呢?1902年2月,蔡锷在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军国民篇》。蔡锷首先认为中国处于极其病弱的状态,解决这一状态的出路是必须实现军国民主义。然后,蔡锷从教育、学派、文学、风俗、体魄、武器、音乐、国势八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了批判,同时分别从这八个方面提出只有实行军国民主义才能够给予扭转。对于什么是军国民主义,蔡锷强调了军事,并认为关键在于要“先陶冶国魂”。蔡锷认为,武士道就是日本的“大和魂”。对于中国魂,蔡锷说:“欲于四千年汉族历史中。搜索一吾种绝无仅有之特色,以认为吾族国魂。盖杳乎其不可得矣!”也就是说,蔡锷认为国魂应该是民族独有的精神,而中国则并没有这样一种精神。既然中国没有国魂,因此,蔡锷感叹:“吁!执笔至此,吾汗颜矣!然吾脑质中,有一国魂在。”脑质,即脑髓。蔡锷这一感叹,意思是中国没有国魂,但在他脑子里有着一个国魂。 蔡锷发表《军国民篇》后,当时已经成为他至交的蒋百里在自己主办的《浙江潮》杂志发表《军国民教育》,又发表《国魂篇》。蒋百里文章的主旨,是如何通过教育培养中国的军国民和国魂。一个叫河边五郎的日本人把《军国民篇》、《军国民教育》两篇长文合编在一起,名为《军事篇》,印行了七次,销售之好也即意味着影响之大。这一影响有对日本人的,但主要是对在日本的中国人产生了非常大的思想冲击力。1902年6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斯巴达小志》,介绍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军事特色的社会状况。之后鲁迅在《浙江潮》发表了也许是他的平生第一篇通过翻译改作的小说《斯巴达之魂》,与梁启超一样提倡尚武精神。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本来就有一些尚武之风,蔡锷发表《军国民篇》后则是热衷起了尚武精神。尚武不仅成了人们的时尚,更成了人们的品格追求,而讨论和议论与“武”相关的问题更是成了日常话题,完全形成了一种风尚和思潮。不仅鲁迅这样纯粹的瘦弱文人尚武,而且1904年到了日本的秋瑾女士也以尚武为荣。但是,尽管有学问、有思想的高手如云,尚武所包含的意义也极其丰富,蔡锷《军国民篇》所试图表达的思想,集中到尚武这个焦点上竟发生了狭隘化的理解。从《军国民篇》的行文来看,年仅20岁的蔡锷这时候还没有掌握成熟的哲学思维,但他有着天才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则是那些掌握了成熟哲学思维的人所不具备的。P25-28 序言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种对文明人格的关注正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东西方文明为此都发展出自家关于爱与正义、关于觉悟与回向、关于明德新民与至善的教导。在古代中国圣哲那里,哲人即哲学,—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须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即使大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圣贤,是以慧能那样的文盲可以成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民间社会众多的武士、拳师、贩夫走卒,在人生的完善阶段,英气霸气内敛,气度华美儒雅。 无论常识意义、心理学意义或法律意义,人格一词都有相当重要性,与我们个人乃至生活的世界密切相关;或品性之不修,或个人特质之不具,或法律人格之不备,则均难以称之为完整的人,难以益人益己,难以为文明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 启蒙运动以来的口号之一,“自由、平等、博爱”,正是在文明的向度上要求个体人格;另一口号,“人是目的”,同样要求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跟中国人一样,西哲有言: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借用古代中国人的话,人为天地之间三才之一,个体生命可以贯通天地,成其为君子大人人格,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现代的伟大学者陈寅恪在给另一个学者写下如此赞辞: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也正是这种对人格的自觉和至上信念,现代人类开启了一系列的解放运动,从黑人权利、妇女权利到动物权利……在这些争自由解放的运动里,人格的示范和成就是惊人的。以马丁·路德·金为例,他那些与天人争战般的先知演讲道尽了我们众生的梦想、信心和正义感,对争取正义的人们,金曾以雷鸣电闪般的修辞唤醒他们的道义勇气,唤醒他们的人格尊严,金说:“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做的事没有错。……如果我们错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法院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万能的上帝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拿撒勒的耶稣就只是个乌托邦的梦游者,从来也没到地球上来过!如果我们错了,正义就只是一个谎言。” 东西方文明都为此向自己和他人的先知先觉者致意,以感念他们创造的生命价值和文明财富惠泽当时后世。勒石纪事、树碑立传、先贤祠、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等,使这些文明之子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人们正念、正信、精进努力。中国传统有着大量的月旦、风评人物品格的成果,王朝统治甚至有过“九品中正”来检验人的人生成就。现代文明社会则有着公民人格一类的道德律,以要求每一个体成全自己、服务社会。 今天的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现代化转折阶段。 在这种现代化过程中,文明单向度求新求变的创造力竭衰殆尽,经济学理性或人性自私假设将社会带入到层出不穷的危机之中。关于“西方的没落”、“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等的忧虑延绵至今,无有解决之道。虽然我们中国以一个世纪之久的坎陷和当代艰难的复兴,终于度过了现代社会的温饱阶段,而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但如有识之士看到的,中国人也经受着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中国人失去了想象力”、“社会上下之间贫富之间缺少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当代中国极度缺乏人格力量”…… 我们注意到现代化带来的污染和匮乏,管制和异化。我们理解,文明说到底是个人、家庭、种族,进而人类的生存方式。当代文明,如果不能在人类的经济产能和自然承受之间达致平衡,如果不能在个体的欲望满足和身心承受之间寻求和谐,如果不能在创造和消费之间获得圆满……一句话,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觉”进而文明人格自觉,无论有多少技术或制度的修补之道,这种现代化仍会给人类的个体和整体带来罪苦和灾难。 尽管现代化的成就得益于文明之子们的努力和奉献,但其空前的技术成就、财富积累和制度安排,已经日渐遮蔽了人格的意义,“搭便车”一类的懒汉思想和丑陋意识已经浸入并扎根人心。在管制和异化中,现代人驯服于生态、世态和心态的污染而无愿为力。这种共业已经超迈“人与天地参”的人格德行,我们的傲慢和无知更使得我们以成功的名义,将创造偷换成掠夺和垄断,我们以科学的名义解构了精神,以技术的名义挑战了道德,以人类的名义征服了自然。 我们的生存在除魅中也日益简单化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成为简单的水火世界。砍伐过的山林不再滋润,失去了灵气,成为夏天泥石流和冬天草木自焚的剧场。都市也是火气、水气轮番夹击,它截断江河、打井于地下,从各地调水支援,它仍然缺水;它建立花园、林地,以喷水车、加湿器灭火,它仍然上火。 我们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自然的遭遇也集中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身体深受水火的煎熬。我们化妆,在聚光灯下烘烤,我们吃各种药丸,我们美容,我们做手术,让各种大夫和专家在我们身上刀耕火种,人工降雨。我们很容易上火、发炎,但我们仍酷爱触电,酷爱香烟、美酒,辣椒、超级辣、变态辣,我们也深受水的毒害,一不小心就身染湿毒。去观察或感受我们的脾湿、肾湿,去感受我们的肝郁气滞,去看看我们脸色的灰白或干枯。想象我们身体内的大小河流,那些血脉、经脉、气脉,像污染严重、臭气熏人的水沟、江河一样,有的地方郁结,有的地方断流,有的地方泛滥。水火未济,水火过度,水火轮番侵略。我们小小的年龄就有了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各种炎症和湿症……那些水灵的女子,那些英气勃发的男儿,那些自然天籁的色声香味,似乎都成了传说。 万象昭昭,我们似乎难以活出精气神来,我们难以洞明此生和文明的道理和性情。但只要感知到问题所在,道路就随之展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愿在此浮华的时代静心以尽绵薄,于是有了这套“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包括哲学史在内的学术史上,人类的思想家们为了寻找出路,不断有“转向”、“回向”、“复兴”之运动,“回到康德去!…‘回到五四去!”“回到古希腊去!”对我们来说,对大众社会来说,则是回到个体的文明人格那里去! 为此,我们愿意跟关心中国社会和文明世界的众多志者一道,关注我们文明的来处和去处,寻求个体和人类的自处、共处和相处方式。我们希望回向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大到现代宇宙观念、时空观念、人类目的观念,生老病死的人性制度发明发现,小到衣食住行的现代样式设计,以及慈善、公益、计算机、娱乐产品,等等,都如此神奇地充实了我们的当代。温习他们的创造性人生,关注他们人格上的成就,将有益于我们获得生存的背景共识,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我们认为,关注文明人格也是现代文明能否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关键。 组织、写作这套丛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传主的人格。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检验自身人格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受到外界名利的诱惑、网络冲浪的快感、社会交往的简单拥有,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流中把握住自己的一段人生,将其奉献给一种还算踏实的事业,仍是一个挑战。对比出版史上的百科全书派运动、丛书启蒙运动,我们这套丛书只能算是一个探路,聊以自慰的是,我们以平实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做到平实。在这样一个信任匮乏的时代,我们愿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 虽然这一工作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但仍得到了不少朋友和出版界同行的支持。人们说,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但对于社会和读者们是否接受,人们却没有信心。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因为组织者、写作者都从这一工作中受到了教育。一个编委通读书稿,不无感慨地说,像是经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自己的中年生活如此密集地听从传主说法,真是受益,如饮甘泉。我们因此相信,对读者来说,你寻找,你就能找到。作者乃至中外传主都静默地驻留在书页之间,等待跟你的对话,等待着你的呼应、决定和人生创造。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大律师张思之先生受托,请107岁的周有光先生支持时,周先生欣然答应出任主编,对内容、封面和版式设计一再叮嘱如何用心。周先生还回忆他当年见爱因斯坦的印象,他说爱因斯坦的人很好,爱因斯坦向周先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周先生大概是在世的唯一见过爱因斯坦的中国人了。以百岁老人之身出任主编,督促后生小子们来盘点现代社会的人格成就,这本身即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其中的愿心更让人不敢堕入轻薄。 因此,我们不揣谫陋,向读者呈现这一丛书。古中国人说,立天之道,为阴为阳,立地之道,为刚为柔,立人之道,为仁为义。 是有望焉。谨序。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