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20世纪最杰出的领袖之一,曾两度任英国首相,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领袖,他的个性跳脱、率真、任性,是一个时代最具激情的演讲者,在政坛上屡经挫折却能斩荆披棘,走向最终的胜利……
《最美好的时光(丘吉尔传)》(作者刘婉媛)讲述了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美好的时光(丘吉尔传)/现代文明人格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婉媛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20世纪最杰出的领袖之一,曾两度任英国首相,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领袖,他的个性跳脱、率真、任性,是一个时代最具激情的演讲者,在政坛上屡经挫折却能斩荆披棘,走向最终的胜利…… 《最美好的时光(丘吉尔传)》(作者刘婉媛)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丘吉尔,他是一个超脱于时代和政党的政治家、二战英雄;他是“战争贩子”、“第一位冷战战士”。他是诺贝尔奖得主——趣怪的是,不是贴合他身份的和平奖,而是历史上与政治家毫不沾边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笔耕不辍,写了15本传世巨著,而且相当稀罕地成为了一位靠着稿费就能过上舒适日子的作者。他还是一位能够“将英语组织起来送上战场”的演讲高手,一位开过画展的画家,一个发明坦克的天才…… 他个性执著,一生勤勉;同时又是一个顽童,任性不羁。他是丘吉尔,一生精彩,争议不断,许多人将他评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最美好的时光(丘吉尔传)》是“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系列之一。 《最美好的时光(丘吉尔传)》的作者是刘婉媛。 目录 序言:伟人的赤子之心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晦暗童年 第二章 以笔为剑 第三章 反叛议员 第四章 改革先锋 第五章 达达尼尔的诅咒 第六章 “黑狗”出没 第七章 重返政坛 第八章 仕途沉浮 第九章 政坛登顶 第十章 英雄出世 第十一章 伟大平民 中篇 代表作品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第四个关键时刻 永不屈服 在美国度圣诞节的即席演讲 和平砥柱(铁幕演说) 出任首相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丘吉尔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讨论二:作为一个政治家,丘吉尔是如何超脱于时代的? 讨论三:丘吉尔有一个怎样庞大的自我? 丘吉尔主要著作目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对于童年,丘吉尔的感情是暖昧复杂的,锦衣玉食的生活里有着许多少年的感伤,以及渴望关注而不得的无奈。从他的自传《我的早年生活》中可以看到,他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但他们从未与他亲近过。在怀念母亲的时候,丘吉尔的措辞委婉而又感伤:“她就像夜晚的星星,照耀着我。我深爱她,但与她相距遥远……”被送往寄宿学校后,丘吉尔给父母写的信里,也殷切表达了渴望见到他们的心情,但父亲忙于政治,母亲忙着社交应酬,总是与他保持着一个拥抱以外的距离。不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父母与孩子的这种疏离关系并非罕见,反而是传统贵族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相处之道。 真正给了丘吉尔母爱和温情的,是他的保姆伊丽莎白·埃佛勒斯。埃佛勒斯夫人从丘吉尔一岁那年就来到这个家庭,悉心照顾丘吉尔和比他小6岁的弟弟杰克。直到近20年以后被伦道夫夫人解雇,埃佛勒斯夫人在丘吉尔的幼年和少年时期扮演了另一个妈妈和忠实朋友的角色,留给了他最温润的记忆。 丘吉尔3岁的时候,他的祖父马尔勃罗公爵被任命为爱尔兰总督,伦道夫作为他的私人秘书举家随同迁往都柏林。丘吉尔4岁那年,爱尔兰发生严重的饥荒,引致民众造反,以芬尼亚会为首的秘密组织在爱尔兰各地活动,试图推翻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有一天,丘吉尔在外面骑驴,迎面走来一队人马,陪着他的埃佛勒斯夫人非常担心他们就是英国人的死对头芬尼亚会成员。丘吉尔在回忆录里写道: “我们都紧张,特别是那头驴,它的后蹄一阵乱踢,结果我就被掀下来了,摔成了脑震荡。这是我和爱尔兰政治的第一次接触!” 显赫的出身,注定了丘吉尔天生与政治结缘。他的父亲伦道夫在他出生前一年已经当选为英国下议院托利党议员。在爱尔兰呆了三年以后,伦道夫决定返回伦敦,全力在党派政治里冲锋陷阵。丘吉尔10岁那一年,有一天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报道自由党在下议院选举中落败,首相辞职,保守党领袖索尔兹伯里勋爵组建新政府;他的父亲伦道夫,则被任命为新政府的印度事务大臣。 就任印度事务大臣期间,伦道夫力主英国派远征军第三次入侵缅甸。入侵最终推翻了缅甸国王,将缅甸作为“献给女王的新年礼物”,并入日不落帝国的广阔疆域。一年之后,伦道夫出任财政部长兼下议院领袖,年仅37岁。 伦道夫是保守党中的改革派,主张保守党要更贴近民众,提倡一种更符合社会政治改革需要的新保守主义,即“托利式民主”。为此,他联同保守党内的“异见分子”成立了“第四党”,向党内的“老人帮”发起攻击。他的政治思想,对日后丘吉尔产生重要影响。 丘吉尔从小就是父亲的忠实粉丝。他崇拜父亲,会四处搜寻媒体关于父亲的报道,认真阅读父亲的每一篇演讲、每一句话,为父亲的仕途起落感到欢欣或悲伤。12岁那年,丘吉尔有一次去看哑剧,场内一些观众突然朝伦道夫的画像发出嘘声,这时丘吉尔大哭了起来,然后愤怒地转过头去呵斥发出嘘声的人:“别吵了,你们这些短鼻子的激进分子!” 丘吉尔长相更接近母亲——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他的父亲伦道夫长相是出了名的不讨喜,小脑袋、突眼睛。在别人眼里,伦道夫性格孤僻而又鲁莽。在财政部长任上不到半年,因为主张减税和降低军费开支,伦道夫和首相及内阁同僚之间分歧加剧。在一次意见冲突里,伦道夫孤注一掷,以辞职要挟内阁通过他的财政预算方案,却万万未料到首相索尔兹伯里当场就平静地接受了他的辞呈。尽管伦道夫事后追悔莫及,但已是覆水难收。从此以后,伦道夫就归位后排议员,再也没能回到英国政治的风口浪尖。 父亲下野的时候,丘吉尔12岁。四年前,他被送往位于阿斯科特附近的圣乔治寄宿学校,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最不快乐的时光。此前,尽管父母疏于关怀,而且请来的一位家庭教师总让他很心烦(主要是教他阅读和算术),但保姆埃佛勒斯夫人的关爱弥补了些许缺憾。在上学前,他有许多时间可以无忧无虑地玩玩具,包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一盏魔术灯,还有将近一千个士兵玩偶。可上学后,日子从一开始就非常地不开心,据他回忆,“用桦树条鞭打学生是课程的一大特色,其严厉程度超过了内政部设置的感化院里可能受到的任何处罚”。 事后看来,圣乔治学校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这是一所贵族学校,管理学生的手法非常严厉,有学员甚至在日后撰文说,这里的校长从体罚学生中获得“强烈的虐待快感”。多年以后,丘吉尔在就任英国内政部长时半开玩笑说,他对罪犯怀有同情,因为自己曾在英格兰的私立小学和私立中学里服过十一年徒刑。 丘吉尔的第一份成绩单非常糟糕,在班上11个学生中排倒数第一。校长给出的评语是:“我希望他能认识到,学校意味着功课和纪律。”在老师眼里,丘吉尔不光非常淘气,蔑视权威和纪律,还“非常贪吃”。 在圣乔治没呆多久,丘吉尔的健康就出现了问题。由于是早产儿,丘吉尔从小身体就不太好,体质虚弱。丘吉尔的家庭医生建议让他到海边空气湿润的地方生活,丘吉尔于是转学到了布菜顿的一所学校。 布菜顿的学校管理相对没那么严苛,丘吉尔在这里有了喘息的空间。他后来回忆说,“这里没那么虚伪做作,有善良和同情。我发现这些显然是我的幼年经历里缺乏的东西。” 但他依然淘气,不用功。他显现出一个聪明孩子的特质:功课不努力,感兴趣的科目成绩会特别好,如历史和地理,但不感兴趣的科目则成绩一塌糊涂,尤其是包括拉丁语、希腊语在内的古典学以及算术等。在自传《我的早年生活》中,丘吉尔曾回忆一次他所痛恨的拉丁文考试:除了自己的名字,还有一团墨渍和几处污迹之处,他没有写出任何东西。 他脾气依然暴躁,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有一次,他和同桌因为一把削笔刀而起了争执,他的同桌拿起刀来扎了他胸口一刀。接到学校的通知后,伦道夫夫人把受伤的丘吉尔领回了家。不过,她并没有偏袒自己的孩子,相反是认为这个淘气包之所以惹了麻烦,肯定是他自己先激怒别人。“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一次教训”,她在写给丈夫的信中这么说。P14-17 序言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这种对文明人格的关注正是一切文明得以立足的核心,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古印度的“自度度人”的伟大觉者,到古中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君子人格、圣贤儒行……都说明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东西方文明为此都发展出自家关于爱与正义、关于觉悟与回向、关于明德新民与至善的教导。在古代中国圣哲那里,哲人即哲学,—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须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即使大字不识,也可以成为圣贤,是以慧能那样的文盲可以成为伟大的导师,而中国民间社会众多的武士、拳师、贩夫走卒,在人生的完善阶段,英气霸气内敛,气度华美儒雅。 无论常识意义、心理学意义或法律意义,人格一词都有相当重要性,与我们个人乃至生活的世界密切相关;或品性之不修,或个人特质之不具,或法律人格之不备,则均难以称之为完整的人,难以益人益己,难以为文明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 启蒙运动以来的口号之一,“自由、平等、博爱”,正是在文明的向度上要求个体人格;另一口号,“人是目的”,同样要求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跟中国人一样,西哲有言: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借用古代中国人的话,人为天地之间三才之一,个体生命可以贯通天地,成其为君子大人人格,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现代的伟大学者陈寅恪在给另一个学者写下如此赞辞: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也正是这种对人格的自觉和至上信念,现代人类开启了一系列的解放运动,从黑人权利、妇女权利到动物权利……在这些争自由解放的运动里,人格的示范和成就是惊人的。以马丁·路德·金为例,他那些与天人争战般的先知演讲道尽了我们众生的梦想、信心和正义感,对争取正义的人们,金曾以雷鸣电闪般的修辞唤醒他们的道义勇气,唤醒他们的人格尊严,金说:“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做的事没有错。……如果我们错了,这个国家的最高法院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万能的上帝也错了!……如果我们错了,拿撒勒的耶稣就只是个乌托邦的梦游者,从来也没到地球上来过!如果我们错了,正义就只是一个谎言。” 东西方文明都为此向自己和他人的先知先觉者致意,以感念他们创造的生命价值和文明财富惠泽当时后世。勒石纪事、树碑立传、先贤祠、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等,使这些文明之子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人们正念、正信、精进努力。中国传统有着大量的月旦、风评人物品格的成果,王朝统治甚至有过“九品中正”来检验人的人生成就。现代文明社会则有着公民人格一类的道德律,以要求每一个体成全自己、服务社会。 今天的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现代化转折阶段。 在这种现代化过程中,文明单向度求新求变的创造力竭衰殆尽,经济学理性或人性自私假设将社会带入到层出不穷的危机之中。关于“西方的没落”、“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等的忧虑延绵至今,无有解决之道。虽然我们中国以一个世纪之久的坎陷和当代艰难的复兴,终于度过了现代社会的温饱阶段,而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但如有识之士看到的,中国人也经受着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中国人失去了想象力”、“社会上下之间贫富之间缺少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当代中国极度缺乏人格力量”…… 我们注意到现代化带来的污染和匮乏,管制和异化。我们理解,文明说到底是个人、家庭、种族,进而人类的生存方式。当代文明,如果不能在人类的经济产能和自然承受之间达致平衡,如果不能在个体的欲望满足和身心承受之间寻求和谐,如果不能在创造和消费之间获得圆满……一句话,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觉”进而文明人格自觉,无论有多少技术或制度的修补之道,这种现代化仍会给人类的个体和整体带来罪苦和灾难。 尽管现代化的成就得益于文明之子们的努力和奉献,但其空前的技术成就、财富积累和制度安排,已经日渐遮蔽了人格的意义,“搭便车”一类的懒汉思想和丑陋意识已经浸入并扎根人心。在管制和异化中,现代人驯服于生态、世态和心态的污染而无愿为力。这种共业已经超迈“人与天地参”的人格德行,我们的傲慢和无知更使得我们以成功的名义,将创造偷换成掠夺和垄断,我们以科学的名义解构了精神,以技术的名义挑战了道德,以人类的名义征服了自然。 我们的生存在除魅中也日益简单化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成为简单的水火世界。砍伐过的山林不再滋润,失去了灵气,成为夏天泥石流和冬天草木自焚的剧场。都市也是火气、水气轮番夹击,它截断江河、打井于地下,从各地调水支援,它仍然缺水;它建立花园、林地,以喷水车、加湿器灭火,它仍然上火。 我们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自然的遭遇也集中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身体深受水火的煎熬。我们化妆,在聚光灯下烘烤,我们吃各种药丸,我们美容,我们做手术,让各种大夫和专家在我们身上刀耕火种,人工降雨。我们很容易上火、发炎,但我们仍酷爱触电,酷爱香烟、美酒,辣椒、超级辣、变态辣,我们也深受水的毒害,一不小心就身染湿毒。去观察或感受我们的脾湿、肾湿,去感受我们的肝郁气滞,去看看我们脸色的灰白或干枯。想象我们身体内的大小河流,那些血脉、经脉、气脉,像污染严重、臭气熏人的水沟、江河一样,有的地方郁结,有的地方断流,有的地方泛滥。水火未济,水火过度,水火轮番侵略。我们小小的年龄就有了糖尿病、肿瘤、高血压、各种炎症和湿症……那些水灵的女子,那些英气勃发的男儿,那些自然天籁的色声香味,似乎都成了传说。 万象昭昭,我们似乎难以活出精气神来,我们难以洞明此生和文明的道理和性情。但只要感知到问题所在,道路就随之展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愿在此浮华的时代静心以尽绵薄,于是有了这套“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包括哲学史在内的学术史上,人类的思想家们为了寻找出路,不断有“转向”、“回向”、“复兴”之运动,“回到康德去!…‘回到五四去!”“回到古希腊去!”对我们来说,对大众社会来说,则是回到个体的文明人格那里去! 为此,我们愿意跟关心中国社会和文明世界的众多志者一道,关注我们文明的来处和去处,寻求个体和人类的自处、共处和相处方式。我们希望回向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大到现代宇宙观念、时空观念、人类目的观念,生老病死的人性制度发明发现,小到衣食住行的现代样式设计,以及慈善、公益、计算机、娱乐产品,等等,都如此神奇地充实了我们的当代。温习他们的创造性人生,关注他们人格上的成就,将有益于我们获得生存的背景共识,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我们认为,关注文明人格也是现代文明能否走出现代性危机的关键。 组织、写作这套丛书,并非简单地呈现传主的人格。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检验自身人格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受到外界名利的诱惑、网络冲浪的快感、社会交往的简单拥有,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流中把握住自己的一段人生,将其奉献给一种还算踏实的事业,仍是一个挑战。对比出版史上的百科全书派运动、丛书启蒙运动,我们这套丛书只能算是一个探路,聊以自慰的是,我们以平实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做到平实。在这样一个信任匮乏的时代,我们愿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 虽然这一工作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但仍得到了不少朋友和出版界同行的支持。人们说,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但对于社会和读者们是否接受,人们却没有信心。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因为组织者、写作者都从这一工作中受到了教育。一个编委通读书稿,不无感慨地说,像是经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自己的中年生活如此密集地听从传主说法,真是受益,如饮甘泉。我们因此相信,对读者来说,你寻找,你就能找到。作者乃至中外传主都静默地驻留在书页之间,等待跟你的对话,等待着你的呼应、决定和人生创造。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大律师张思之先生受托,请107岁的周有光先生支持时,周先生欣然答应出任主编,对内容、封面和版式设计一再叮嘱如何用心。周先生还回忆他当年见爱因斯坦的印象,他说爱因斯坦的人很好,爱因斯坦向周先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周先生大概是在世的唯一见过爱因斯坦的中国人了。以百岁老人之身出任主编,督促后生小子们来盘点现代社会的人格成就,这本身即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其中的愿心更让人不敢堕入轻薄。 因此,我们不揣谫陋,向读者呈现这一丛书。古中国人说,立天之道,为阴为阳,立地之道,为刚为柔,立人之道,为仁为义。 是有望焉。谨序。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