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忍则有小成,大忍则有大成,不忍则一事无成,祸患无穷。一个“忍”字汇融了墨、儒、道、法的文韬武略,一个“忍”字成就了帝、王、将、相的万古伟业!融合百家智慧,成就博大人生。本书由元代许名奎《劝忍百箴》而来,全书共收录“言之忍”、“色之忍”、“气之忍”、“将帅忍”、“宰相忍”等100条忍之道,暗含“百忍成金”之说。本书将传统智慧加以客观分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各角度阐述了“忍”之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忍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元)吴亮//许名奎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忍则有小成,大忍则有大成,不忍则一事无成,祸患无穷。一个“忍”字汇融了墨、儒、道、法的文韬武略,一个“忍”字成就了帝、王、将、相的万古伟业!融合百家智慧,成就博大人生。本书由元代许名奎《劝忍百箴》而来,全书共收录“言之忍”、“色之忍”、“气之忍”、“将帅忍”、“宰相忍”等100条忍之道,暗含“百忍成金”之说。本书将传统智慧加以客观分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各角度阐述了“忍”之术。 内容推荐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共计156条。而四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成为忍学集大成者。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 本书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在吴亮和许名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详尽的译文,并在《忍经》的译文后加入了有针对性的事理点评、在《劝忍百箴》后加入了经典的古代事例,辑成一部展现古代圣贤处世哲学的智慧锦囊,帮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目录 上篇 忍经 细过掩匿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圯上取履 出胯下 尿寒灰 诬金 诬裤 羹污朝衣 认马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唾面自干 五世同居 九世同居 置怨结欢 鞍坏不加罪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盘碎,色不少吝 不忍按 逊以自免 盛德所容 含垢匿瑕 未尝见喜怒 语侵不恨 释盗遗布 愍寒架桥 射牛无怪 代钱不言 认猪不争 鼓琴不问 唯得忠恕 益见忠直 酒流满路 不形于言 未尝竣折 非毁反己 辞和气平 委曲弥缝 诋短逊谢 直为受之 服公有量 宽大有量 呵辱自隐 容物不校 德量过人 众服公量 还居不追直 持烛燃鬓 物成毁有时数 骂如不闻 佯为不闻 骂殊自若 为同列斥 不发人过 器量过人 动心忍性 受之未尝行色 与物无竞 忤逆不怒 潜卷授之 俾之自新 未尝按黜一吏 小过不怿 拔藩盎地 兄弟讼田,至于失败 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愤争损身,愤亦损财 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 无疾言剧色 子孙数世同居 愿得金带 恕可成德 公诚有德 所持一心 人服雅量 终不自明 逾丰后杖 终不自辩 自择所安 称为善士 得金不认 一言齑粉 无入不自得 不若无愧而死 未尝含怒 谢罪敦睦 处家贵宽容 忧患当明理顺受 同居相处贵宽 亲戚不可失欢 待卑仆当宽恕 事贵能忍耐 王龙舒劝诫 下篇 劝忍百箴 言之忍第一 气之忍第二 色之忍第三 酒之忍第四 声之忍第五 食之忍第六 乐之忍第七 权之忍第八 势之忍第九 贫之忍第十 富之忍第十一 贱之忍第十二 贵之忍第十三 宠之忍第十四 辱之忍第十五 安之忍第十六 危之忍第十七 忠之忍第十八 孝之忍第十九 仁之忍第二十 义之忍第二十一 礼之忍第二十二 智之忍第二十三 信之忍第二十四 喜之忍第二十五 怒之忍第二十六 疾之忍第二十七 变之忍第二十八 侮之忍第二十九 谤之忍第三十 誉之忍第三十一 谄之忍第三十二 笑之忍第三十三 妒之忍第三十四 忽之忍第三十五 忤之忍第三十六 仇之忍第三十七 争之忍第三十八 欺之忍第三十九 淫之忍第四十 惧之忍第四十一 好之忍第四十二 恶之忍第四十三 劳之忍第四十四 苦之忍第四十五 俭之忍第四十六 贪之忍第四十七 躁之忍第四十八 虐之忍第四十九 骄之忍第五十 矜之忍第五十一 侈之忍第五十二 勇之忍第五十三 直之忍第五十四 急之忍第五十五 死之忍第五十六 生之忍第五十七 满之忍第五十八 快之忍第五十九 取之忍第六十 与之忍第六十一 乞之忍第六十二 求之忍第六十三 失之忍第六十四 利害之忍第六十五 顽嚣之忍第六十六 不平之忍第六十七 不满之忍第六十八 听谗之忍第六十九 无益之忍第七十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屠杀之忍第七十二 祸福之忍第七十三 苛禄之忍第七十四 躁进之忍第七十五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 挫折之忍第七十八 不遇之忍第七十九 才技之忍第八十 小节之忍第八十一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同寅之忍第八十六 为士之忍第八十七 为农之忍第八十八 为工之忍第八十九 为商之忍第九十 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兄弟之忍第九十二 夫妇之忍第九十三 宾主之忍第九十四 奴婢之忍第九十五 交友之忍第九十六 年少之忍第九十七 将帅之忍第九十八 宰相之忍第九十九 好学之忍第一百 试读章节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书》周公戒周王日:“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日:“不啻不敢含怒。”又日:“宽绰其心。” 成王告君陈日:“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日:‘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日:‘主在此。’知伯日:‘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日:‘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论语》:“孔子日:‘小不忍,则乱大谋。” 又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又日:“君子无所争。” 又日:“君子矜而不争。” 曾子犯而不校。 戒子路日:“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 《老子》日:“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又日:“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 又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又日:“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荀子日:“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蔺相如日:“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晋王价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又日:“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译文】 《易经·损卦》说:“有德行的人用受打击所引起的警戒来抑制愤怒和欲望,” 《尚书》记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坏人怨恨你,责骂你,那么你自己应该严肃你的德行。”又说:“不仅仅是不敢动怒。”又道:“还要放宽你自己的心胸。”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耐之心,这样才能办成事情;有宽容之心,道德才能高尚。”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民谚说:‘所谓高低之分,在于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群山和草丛隐藏着祸患,质地美好的玉石藏匿着瑕疵,国家君主有些缺点,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鲁国人是靠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知伯进入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主在这里。’知伯说:‘厌恶你没有勇气,凭什么被尊称为子呢?’赵孟回答道:‘凭我能够忍耐。你耻笑我,这对我赵孟有什么损害呢?”’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裸露胸脯,牵着羊来迎接楚军。楚庄王说:“郑国的君主能够甘居人下,忍受侮辱,一定能够对郑国老百姓讲信用。” 《左传》记载:“一次羞辱都不愿忍受,难道要一辈子羞愧吗?” 《论语》记载:“孔夫子说:‘小事不能忍让,就会损害到大事。”’ 《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己以及亲人,这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君子没有什么可跟别人相争的。” 《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君子为人处世矜持谨慎,不跟别人相争。” 《论语》记载曾子被别人欺侮了,也不跟人计较。 孔夫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因为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因为柔软,所以容易保存。柔软必定胜过刚硬,弱小的事物必定胜过强大的事物。爱好争斗必定受到损伤,一味逞强必定导致灭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态度,忍让是最好的。” 《老子》说:“知道它是雄性的,就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它:知道它是白色的,就可以用黑色的来对付它。” 《老子》又说:“世界上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是弯曲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笨拙,最善变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老子》又说:“至高无上的美好品德就像水一样。而像水一样善良就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发生争斗。”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不与别的事物相争,却容易战胜对方;不说话,却善于应对对方。”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话语。其伤害程度比用矛戟刺入身体所造成的伤害更大。”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必定不能都保全性命。” 晋代的王玠曾经说过:“别人有达不到要求的地方,可以从情谊上原谅他。” 王玠又说:“不要意气用事,冒犯别人,可以通过讲道理来责备他,一生都不要有欢喜或忧郁不安的神色,” 【评析】 古人早已认识到一味地生别人的气与别人相争所带来的害处,因此,古之君子都是那些能够忍受别人的责骂,宽容他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们不仅能够做到宽容别人,更可贵的是,他们懂得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责骂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的话,严厉指责对方只能恶化双方之间的关系,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导致自己一意孤行,最终铸下大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应该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我们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但是如果太过认真了,就会成为苛求,这样会使我们陷入细枝末节的计较中,从而失去了对事情实际效果的基本的评判。只有我们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才能避免走向苛求,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国君要有忍耐之心,与民休养生息,使老百姓能够安然度日。不能对臣民太严厉,如果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苛捐杂税繁多,就会使百姓不堪忍受,最终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通常,能够忍受侮辱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伟业。因为他们能够甘居人下。发现自己的失误,有志气,有远见,关心别人,诚信为人,所以会采取正确的行动策略来完善自己。最终获得成功。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气量,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小事而与人争执。拥有容人的雅量。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都用于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如果只因一时的愤怒没有忍住,最终导致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那就太不值得了。 柔软的东西很随意。能够进行各种变化,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为人处世也是这样,仅仅靠率直、刚毅的性格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直来直去,说话、办事不善于顾及对方的想法和颜面而引起别人的反感,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是失败的。如果能够更委婉一些、更含蓄一些,那么,自己的社交范围将更大,处事将更通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就应该善于隐忍自己的才智和技艺,不要过于招摇和炫耀。否则,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这些光环往往会招致别人的嫉妒,甚至愤怒、憎恨。最终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日常生活中,如果别人冒犯了自己,不要发怒,也无须跟别人理论,只要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给对方摆事例、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妥善地化解双方的冲突。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宽宏大量,明白事理,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P3-6 序言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隐忍谦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一个“忍”字。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有“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的警戒流传于世:孟子有“养浩然之气”的言论警示后人;老子留给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名言警句;佛家有“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的信条:谚语中也说“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这些都是中国忍文化的表现。 然而,此处所说的“忍”并不是指无原则的退缩、让步和放弃,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动策略。《说文解字》中释“忍”为“能也”。能,即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它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而“忍”,字的结构从刃从心,心上有刃,意味着内心坚毅而决绝,能够忍人所不能忍。此处的“忍”是一种能为一种修养,一种韬略。它是胸怀大志之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它是聪慧明智之人的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它是才华横溢之人的不事张扬、超脱恬淡,它更是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 纵观历史,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人物,莫不看重并实践着“忍”。重耳流亡外,忍受了无数的屈辱和苦难,最终成为一代霸主;勾践在夫差手下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夫差,成就霸业;原宪生活贫苦,蓬屋漏雨,门窗不全,但他仍能端坐鼓琴:胡宿的“不忍心在极细微的事上欺骗君主,以免玷污我的气节”成为流传千古的箴言:晋人陶渊明不愿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无德无识的人卑躬屈膝,表现出高尚的气节:西汉人疏广、疏受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向皇帝提交辞呈,请求回老家安度晚年,他们的行为成为一时美谈:孙膑装疯蒙蔽庞涓、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荆轲舍生取义、张良圮下拾履……这些事例都很好地诠释了“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句古语的精髓和主旨所在,也正是“忍耐”这两个字成就了这些英雄人物辉煌的人生。 “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是毛泽东在1944年时对“忍耐”所作的一段精辟的剖析。而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在遭受挫折之时能够“东山再起”的秘密又何尝不是“忍耐”二字? 如今,“忍”仍然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事业上遇到挫折,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别人的诽谤、误会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做到“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掌握人际交往的忍耐艺术: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放弃不合理要求、宽容对方的忍耐智慧;在商业活动中,我们要有静待时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忍耐策略。只有那些不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不为毫无意义的小事斤斤计较的人,才能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忍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美德,是大智大勇大福,是修身、立命、成事、生财的津梁。它是强者的胸襟,是智者的风度。唯忍才能积蓄力量,反败为胜i唯忍才能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唯忍才能顾全大局,促进发展;唯忍才能与人为善,化解矛盾。因此,若想有所为,必须能“忍”。 “大忍者,大智也”,忍耐是有智慧、有能力的表现。学习并掌握忍耐的真谛,是我们完善自我、成就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搜集以往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以及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共计156条。而4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成(公元1310年),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成为忍学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既有关于忍的理论、方法、功用、要诀,又有关于忍的故事、实践、历史,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忍”为核心的理论及实践的完整体系,而且书中故事繁多,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首先是继承了以往各版本中的长处,如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在吴亮和许名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详尽的译文,更重要的是在《忍经》的译文后加入了有针对性的事理点评、在《劝忍百箴》后加入了经典的古代事例,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可读性,使读者能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体味“忍”的内涵, 如果你正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正遭受情感的煎熬,正被命运之神轻视……那么,请走进“忍学”的智慧殿堂吧,在这里你可以沉静心思、远离浮躁,通过明辨是非、权衡利弊学会正确做事,使自己的人生少些懊悔、多些快乐!我相信,本书一定能让你掌握“忍”的原则,提高处事能力,走向事业高峰。 书评(媒体评论) 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春秋·老子 恶言不出于口,愤言不反于出。 ——唐·白居易 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 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内期有颐。 ——宋·陆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