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独生父母(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调查)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陈建强//陆林森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家庭结构。20多年过去,昔日的“独生子女”如今的年龄大都在27、28岁上下,有的已经结婚、生儿育女;有的虽然尚未成家,但也到了婚育年龄。他们的现状如何?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本书将笔触深入到“独生父母”这一新生代群体生活,描绘了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这一特殊群体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揭示了这一群体对未来家庭及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内容推荐

这一代人的年龄大都在27、28岁上下,有的已经结婚,生儿育女,有的虽然尚未成家,但也到了婚育年龄。他们的现状如何?有没有性格上的所谓“缺失”,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真的“独立”了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国内外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语言和饶有情趣的叙事手法,从一个侧面回答了盘桓在人们心头的疑问。这是颇令人感到欣慰的。

目录

独生父母现象

相亲,就像赶庙会一样

中国第13亿个公民

觉醒的中国人口意识

中国独生父母现象

生活是一颗坚果

专家视点

“青苹果”熟了

新闻故事 我的婚姻我做主

调查实录 牛不凡和舒冰清的故事

新闻故事 爱情,不需要发酵

调查实录 关于“闪婚”

新闻故事 浪漫婚礼大观

调查实录 从传统花轿到现代婚礼

新闻故事 男子汉“独身主义宣言”

调查实录 “独身”不需要理由

专家视点

独生父母能挑起生活大梁吗?

新闻故事 半个月亮爬上来

调查实录 结婚后你和谁一起住

新闻故事 先买房还是先买车

调查实录 在豪华婚礼的背后

新闻故事 同一屋檐下

调查实录 核心家庭模式大裂变

专家视点

不要说我们太年轻

新闻故事 尴尬的角色转换

调查实录 妇产科医生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新闻故事 分娩时才知道什么是母爱

调查实录 生育改变了一个“小女人”

新闻故事 成长总是一个人的事

调查实录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闻故事 “一碗汤”渴望“济济一堂”

调查实录 他们找到了牺牲自己的理由

专家视点

感知生命的胎动

新闻故事 水中分娩,挑战和反叛

调查实录 是挑战,也是反叛

新闻故事 剖腹产,为了有个好身材

调查实录 选择剖腹产的原因是多样的

新闻故事 生孩子么,得顺其自然

调查实录 生活中有太多压力

新闻故事 单丽萍为什么要“丁克”

调查实录 做女人有做女人的选择

新闻故事 靳秀兰不怕怀孕生孩子

调查实录 骨子里有一种反叛情节

专家视点

新育婴时代拒绝盲从

新闻故事 年轻不怕做父母

调查实录 还给孩子一个纯真童年

新闻故事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调查实录 是有点儿“独裁”

新闻故事 破解一道难题:孩子交给谁带更好

调查实录 在生活夹缝中寻求别一种方法

新闻故事 夫唱妇随引导孩子成长

调查实录 一个“独生爸爸”的育儿经

专家视点

无须为历史担忧

有一群孩子“拒绝长大”

感恩,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程永刚夫妇”现象

中国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缕阳光从窗帘缝钻了进来。北京妇产医院袒露在明亮的阳光下。我的视线落在一间预产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妇产医院特有的好闻的气息,让我感受着人世间的温暖,联想生命的接力和延续。

所有的预产妇,都静静地躺着。她们怀着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紧张,体验着腹中的躁动,等待新生命的诞生。

这样的镜头,在中国这家著名的妇产医院,几乎天天都在发生,天天都在重复。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中国第13亿个公民将要在这一天诞生在这家医院。

蓝慧也在静静地期待着一个神圣的、特定的时刻到来。这是创造生命的第一次体验啊,虽然有点儿紧张,但一想到自己就要做母亲了,蓝慧的心里好激动。她今年已经3l岁了,按理早就应该做母亲了,也许是因为工作太忙,也许是响应国家晚婚晚育政策,也许是其他原因,总之,她在“也许”中将生孩子的事耽搁了下来。直到今天,当阳光洒在预产房,当周围的预产妇们一脸灿烂地议论起了生孩子的事,蓝慧觉得,自己很快就要从这里走向产房,去迎接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了。

然而,蓝慧没有想到,自己腹中的胎儿,竟然会幸运地成为共和国的第13亿个公民,成为中国人口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孩子。

2005年1月6日,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时针指向0点0分时,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了静谧的夜空,蓝慧产下了一个男婴。虽然还没有离开产床,虽然还带有产后的阵阵隐痛,但是,看着尚未洗去浑身血污的新生儿,蓝慧幸福地笑了。

蓝慧,共和国的一位年轻母亲,她履行了一次神圣的生命之约。此时此刻,中国的人口再生产史,在深情地凝视着她和她的孩子。

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截至这一年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数为129 988万。据此推算,2004年的中国大陆,平均每天净增人口2.08万。测算结果是,2005年1月6日子夜,蓝慧生下的孩子,是中国的第13亿个人。

太阳,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旅行。新的一天开始了。几小时后,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来到北京妇产医院看望蓝慧和她的孩子,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也来了,他们要亲自为共和国第13亿个公民颁发荣誉证书。

历史记下了特定的一个时刻:2005年1月6日子夜。因着中国第13亿个公民的诞生,这一天成了一个特殊的纪念日。

一声嘹亮的啼哭,写进了中国的人口史。东方的血色黎明,在睡意朦咙中迎来了中国第13亿人口日。

P9-11

序言

人的记忆不是万能的,有些事在脑海里留下了痕迹,有些事却成了过眼云烟。但是,发生在20多年前的两件大事,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一件是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命运的中国改革开放;另一件就是中国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件事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的传统家庭结构。

时间是条河,从此岸到彼岸,记忆的小船在岁月中摆渡了20多年。让我们回到1979年。上海从这一年正式申领独生子女证,这是中国最早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

20多年过去,昔日的独生子女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如一片生命的绿野袒露在我们面前。

这一代人的年龄大都在27、28岁上下,有的已经结婚,生儿育女,有的虽然尚未成家,但也到了婚育年龄。他们的现状如何?有没有性格上的所谓“缺失”,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真的“独立”了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国内外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独生父母》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语言和饶有情趣的叙事手法,从一个侧面回答了盘桓在人们心头的疑问。这是颇令人感到欣慰的。

据我所知,专以“独生父母”为描述对象,并且将笔触深入到这一新生代群体生活中的书,目前是并不多见的。

本书作者,一位是长期研究独生子女和独生父母现象的学者,一位是我们作家协会的会员。这样的组合显然是更加有助于反映独特的主题写作的。当然,这样的组合更体现了出版界的一种创意。

有关独生父母的概念,无须我多说,这本书已经用大量的人物形象作了生动的诠释。但是,引起我格外关注的是,千百年来的传统家庭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渐渐被独生父母架构的新家庭模式所取代。未来10年,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由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新家庭模式将超过l千万个。可以想像得出,我们现在正在迎接着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

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升格”为第一代独生父母,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新的国情。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生活像一只磨盘,将粗糙研磨成细致,将散漫研磨成条理。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在生活的研磨下渐渐发育成熟。阅读他们,我以为我们是在阅读一个完整的时代,阅读当代中国承上启下的人口链。在人类自古及今的繁衍史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页,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火花。

出版社希望我为《独生父母》写几句话,我很高兴,欣然命笔,写下上面这些,权且作为序言吧。

《独生父母》为我们廓开了新的阅读视野。我相信,读者和我一样,是会喜欢上这本书的。

             2006年6月

后记

写完这本书中独生父母的故事,窗外已经是满眼放绿的阳春三月了。这使我想起了白居易笔下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勃发生机。

中世纪诗人但丁有言:“植物的生命是从它一点一点的绿色上显现出来的。”由此及彼,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虽然这样的联想有点儿牵强,但坦率说,我确实是将独生父母作为人类的一抹绿色来看的。

在人类的生育史上,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如此一个极富民族个性和时代特征的专用名词:独生父母。

但是,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证的申领,历史便注定了这个专用名词的专利和归属之地:中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让世界瞩目的改革开放,还有一件就是计划生育。可以说,这两件大事,改变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方式,甚至可以说,这两件大事,如同两个轮子,思辩之光四溅,将一辆巨大的中国列车,隆隆地推动向前。现在,20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的变化,已经足以让世界为之惊呼和兴奋不已,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也是计划生育催生的结果。如果说,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物质渐丰起了“开源”的作用,那么,计划生育无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却绝不能将这项有关基本国策和民族复兴的工作仅仅看作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节流”!

有关独生父母,要说的,基本上都已经在这本书中说了,如果要补充,恐怕只能再次重复:中国的这一代人,包括这一代人的子女,是优秀的一代人,尽管曾经有人向他们投去过怀疑的眼光,尽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学术著作,为了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书中采用了大量个案,由于读者都知道的原因,所有个案的人名都是虚拟的,但故事完全真实,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有生活原型,有出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属性应该被界定为纪实。

感谢有关专家、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拓宽了这本书的写作视野,并且为书中的故事增添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感谢著名社会学家、作家邓伟志先生,忙中抽闲,热情为本书作序: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包蕾萍,为这本书所写的“专家视点”;感谢责任编辑许春辉先生,这本书从选题酝酿、策划到完成写作,春辉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且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

独生父母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一本书难以包容一个很大的概念。这就引申出了另外一个很要紧的话题:本书的不足。希望专家、学者,以及读者不吝指正。

                作者

                2006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据我所知,专以“独生父母”为描述对象,并且将笔触深入到这一新生代群体生活中的书,目前是并不多见的。《独生父母》为我门廓开了新的阅读视野。我相信,读者和我一样,是会喜欢上这本书的。

——著名社会学家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

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为第一代独生父母,标志着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独生父母》关注的不仅是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更昭示着中国家庭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著名心理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子芳

独生父母家庭未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赡养老人。若干年后,一肩是双方的年迈父母,一肩是年幼孩子,一肩是年幼孩子”家庭的这种压力滞后现象必将对独生父母们的生活构成严峻考验。

——《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为人父母,他们的育儿观与育儿方式对社会的影响目益显现。

——《文汇报》

20多年前首批领证的独生子女已步人婚育年龄,开始新一轮生命周期。未来10年里,“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数以万计,老一辈们担心,当初的“小太阳”如今能胜任父母的角色吗?

——《解放日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