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影视的昨天、今天、明天会是怎样?当代的日本与香港黑帮片有什么差别?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的文化表现是什么?中国武侠影片的今后发展是怎样的?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又是如何运作的?……本书是一本关于纯电影理论和影视评论的论文集,展现了中国的电影百年,深入分析了当今电影圈中各种电影模式的发展,再现了影评人对电影的深刻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艺术学第2卷第2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艺术学编委会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派”影视的昨天、今天、明天会是怎样?当代的日本与香港黑帮片有什么差别?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的文化表现是什么?中国武侠影片的今后发展是怎样的?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又是如何运作的?……本书是一本关于纯电影理论和影视评论的论文集,展现了中国的电影百年,深入分析了当今电影圈中各种电影模式的发展,再现了影评人对电影的深刻思考。 内容推荐 “艺术学”是一本以艺术学为主骨架的纯理论性刊物。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本,内容分为名家访谈、中国电影百年、双城电影/东方电影、电影产业研究、新生代论坛这几个部分,既有对电影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有名家对当代电影的审视,还有对各个派别电影的读解。相信该书对文艺工作者和影迷来说有所启发。 目录 名家访谈 一位欧洲学者视野中的电影与电影理论 ——法国《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傅东访谈 让一米歇尔·傅东 林少雄 赵海风 城市的影像与影像的城市 ——美籍华裔学者张英进教授访谈 张英进 林少雄 中国电影百年 中国电影史:传统清理与史述实践 虞吉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 曾耀农 百年沉思:民营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保利华亿传媒控股有限公司为例的个案研究 孟建 中国本土电影:当下创作追寻中的觉悟与迷失 宋家玲 中国武侠影片的当代审视 倪祥保 邵雯艳 论冯小刚的商业电影 陈尚荣 明星制 ——众里寻她千百度 徐姓民 吴小丽 电影中的“大众文化现象” ——从《周渔的火车》的世俗读解说起 青山 主体的命运与”自我”意识的变迁 ——新时期以来电影文化流变的一个侧面 陈旭光 双城电影/东方影像 亚洲电影研究的源头:七个先锋者的追忆 约翰·兰特 “海派”影视的昨天。今天?明天! 林勇 上海电影阵营:革命的或者妥协的 马宁 新与旧的夹杂与转换 ——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的文化表现 盘剑 系列空间性和后殖民怀旧:王家卫的跨国或跨区域电影 王一曼 香港电影重返“少林” ——后CEPA时期香港电影管窥 周学麟 失去的英雄:当代日本与香港黑帮片比较研究 小野洋子 日本传统艺术的深刻体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李光贞 看泰国电影的复兴之路 陈晓达 电影产业研究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政策及其对产业的影响 黄望莉 陈犀禾 影视高等教育与影视传媒产业互动 黄会林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 ——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艳云 新生代论坛(硕、博士论文) 历史的犹疑与抉择 ——论贾樟柯小城电影的文化意义 王艳云 论两岸三地华语电影中的男同性恋形象 丁宁 《垂直阳光》与陈英雄笔下的越南家庭 吴陈红 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国际研讨会筹备组 试读章节 怀旧情感与都市文化 林:这实际上也引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就是说现在另一类的影片中所表现的城市,实际上都是对城市的一种回忆或者记忆。目前学术界有一些学者提出来,比如说现在谈到上海、上海文化,首先想到的是老上海;老上海呢就想到当时的那些舞会、旗袍、爵士乐、月份牌这些东西。有些学者批判说,这种对上海的理解是莫名其妙的,也就是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怀旧情结。而这种怀旧呢好像是从港台影视剧里来的。因为在港台电影里的怀旧,好像最初的一个着眼点和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在上海。对上海的怀旧感,在港台电影里面表现得很多,最典型的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00)。而现在大陆的一些学者呢,他们不认为这就是上海的本质,或者说是上海文化的本质。 张:这么说吧,这是上海文化当中值得留恋的一段故事,所以我在《审视中国》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讲城市电影和电影城市时,就有一段是专门批评怀旧情绪的。从关锦鹏的《阮玲玉》(1992)开始,讲到李欧梵的所谓《上海摩登》——后者的中文版已经出来了,影响不小。我讨论的主要对象就是怀旧情感,这种情感相当部分是学者和作者本身产生的,他们所谓的怀旧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认为过去的东西总是比现在更有色彩。这表示在关锦鹏的电影《胭脂扣》中,30年代的旧香港总是五光十色,非常地耀眼,而一到80年代,香港人过的就是那种机械化的生活,一切都非常地灰暗,没有什么色彩,没有情调。回到李欧梵的观点,这个时候就很明显,他认为许鞍华改编的《红玫瑰,白玫瑰》(1994),这电影怎么也没法重新抓住当时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也就是说,现在那些港台演员没法抓住当时旧上海的韵味。显然,李欧梵本人认为他可以抓住张爱玲作品当中精髓的东西,也就是怀旧的切人点,他发现这些新的怀旧电影作品还没有达到张爱玲的那个味道。所以,我就从这一点来讲,为什么怀旧的一定总要认为当时的总比现在的要好。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当时(30、40年代)并不那么好。所以,这里面就产生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从怀旧这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很明显地,这是一种心理的过程,大家产生了一种态度,就是想躲避目前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在现在怀旧、我们当前的怀旧文化、这个怀旧现象出现的文化环境里面,到底什么东西是大家愿意避免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所以很多人,不单是这些营造像“上海滩”这样卖旗袍、卖晚清风格的这些衣物商店的商人,也包括学者,就您刚才所说的,很多学者都愿意认同怀旧。这种认同有种种原因,第一就是说现在的商品社会需要制造一种神话,需要制造一种上海传统的品牌。大家一回头就想到当时30年代的上海,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不再往前走,其实,晚清也很有意思。但是,晚清就没有那么明显的视觉效果,所以大家就认定30年代。因为我的研究——从文学到电影——很大的重点是30年代,包括了当时一些报刊影像。没错,当时制造的一些东西很符合现在90年代后的欣赏趣味,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回到30年代。晚清稍微早了一点,不够“摩登”,所以大家就认定“摩登”的30年代。而且从李欧梵的论述来看,很明显地,30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潮,随着抗日战争的来临,这个高潮就没有完成。所以,从他的角度来讲,当时上海所谓的“现代性”就夭折了,尤其在50年代社会主义时期就给完全抹杀了。所以,针对他的这个叙述,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当时旧上海的国际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完全被抹杀了,那我们怎么解释“上海摩登”在80年代很短的时期内突然又可以回来?所以很多东西不单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化的怀旧能够解释的现象。 林:实际上,我突然觉得,您刚才谈到的很有意思,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就是除了个人的,比如说社会群体的一些生活境遇、个人的处境、这种时代的变迁、发展之外,是不是就是30年代这一段从影像艺术上来说,可能就是您刚才说的,更具有视觉化、影像化?这些本来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可是在电影里,它又和电影艺术的特质联系起来了。 张:从电影的角度说没问题。但实际上,所谓有怀旧文化的,怀念旧上海的,在30年代的上海还包括了其他的方面,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可以表述这些物质文化方面,比如说上海旧的民居啦、石库门的这种建筑啦、弄堂生活啦。当然,大家只是说好的,那些不好的弄堂生活方面的东西大家就都不谈了。比较有情调的这些东西包括旗袍啦、月份牌、爵士乐,还有当时出版的一些刊物,当然还有漫画(因为我研究了一段上海漫画)。没错,30年代的视觉摩登是达到了一个高潮。但是,我就觉得大家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当时30年代对我来讲特别有意思的、能够产生怀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上海都市文化所提供的多样性。这点最近大家谈的不多,也是我自己的研究里头强调过的,其实当时之所以特别有意思,就是30年代虽然在国民党政府(南京政府)高压的情况下,实际上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单是意识形态,包括文化、生活方面——还是为大家提供了各种各样选择的可能性。就是说,一个人,比如说这些左翼作家,可以选择在报刊上写影评、批评好莱坞的电影,但同时,他们也可能坐在咖啡厅里面——很有情调的咖啡厅里面,在写这样批评的文章。所以,他们在意识形态上面的批评实际上跟物质生活方面、就是城市生活方面产生了很多——我们从后来的角度来讲——就是不匹配的一些行为模式。(林:对,一种反差)反差很大。我觉得这种反差特别值得研究,而不应该只是当作一种怀旧的理由。就是当时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跟各种生活模式、生活方式都还可以选择,当大众㈠艮多人,不完全是所有的大众——还可以选择的这种情况。包括一些很多的所谓小市民,他们也可以选择高大一点的生活,也可以往下走,就是这种灵活性在当时30年代我觉得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这种灵活性在后来由于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基本上消失了,一直到目前,到上世纪90年代又重新出现了。所以大家突然又认识到了,从90年代的社会中又突然意识到了所谓30年代社会的“超前性”,也可以这么说,突然现在很多问题都在30年代发现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不应该成为怀旧的理由,而应该成为重新用30年代的一些现象来反省90年代的动力。但我觉得,大家反省90年代的这个部分做得不够,而几乎完全沉醉于当时30年代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影像方面的这些东西。 P019-P0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