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杂文和随笔集,是一个历史地理学者写在时空缝隙里的感悟。全书共分九个章节,包括:疆域与版图、历史随笔、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文化随想、社会与自然、文化遗产与旅游业、人文游踪、追忆故人和如烟岁月。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适合广大人文爱好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在时空之间(穿越千年时空体验人文意境)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葛剑雄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本杂文和随笔集,是一个历史地理学者写在时空缝隙里的感悟。全书共分九个章节,包括:疆域与版图、历史随笔、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文化随想、社会与自然、文化遗产与旅游业、人文游踪、追忆故人和如烟岁月。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适合广大人文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作者站在当下,关注千年的时空转变。他,谈世界史中的中国,也谈王朝疆界、都城和行政区划的变迁。他,用随笔来说人论事,更有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深思。他,从社会与自然来谈文化遗产,并用自由的双脚游览天下。他,深深追忆故去的师友,并在如烟的岁月中刻画出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这就是一个历史地理学者写在时空缝隙里的感悟。 目录 口结集赘言:写在时空的缝隙里 第一章 疆域与版图 1.世界史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 1.1中国的形成 1.2从天下到世界 1.3中国与世界 2.大一统王朝疆界的形成与变迁:秦汉唐元清 2.1六合归一统:秦朝的疆域 2.2大风扬四海:西汉的疆域 2.3“中兴”和动荡:东汉的疆界变迁 2.4舟车万里同:唐前期疆域图 2.5四海混一,远逾汉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2.6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统一:清朝的疆域 3.王朝都城 3.1唐朝的长安和洛阳 3.2大汗之城,中国首都:大都 4.行政区划与历史疆域 4.1尊重历史,立足现实 4.2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叙述应该严格按照历史事实 5.地图浅谈一 5.1古地图何以绝迹 5.2地图是谁用的 5.3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5.4来自外国的制图知识 第二章 历史随笔 1.得天下与治天下 2.杯酒释兵权之后 3.不可理解的赋税额度 4.科举制度:存废皆有理 5.“正史”也要创新 6.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7.创造历史的人如何进入历史 8.“上海道台”不等于上海市长 9.关于家谱 第三章 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 1.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 1.1传统节日要有新的内容才会有生命力 1.2增列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应积极而慎重 2.从过“年”到保卫“春节” 2.1从“年”到“春节” 2.2春节,保卫什么,如何保卫? 3.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 3.1如果清明节成为国定假 3.2端午节:传统与现实 3.3节日的创新和创新节日:我们如何过中秋 第四章 文化随想 1.繁简字与书法修养 1.1简化是大势所趋 1.2“字如其人”的疑惑:有感于“王义庆《世说新语》” 2.普通话与方言 2.1谁说了算 2.2上海人说上海话 3.姓名与称谓 3.1解决同姓名之难: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管理 3.2称谓的困惑 4.文物与国宝 4.1馆藏文物是否太多了 4.2确立文物的合法保管权 4.3对“国宝工程”的希望 4.4国宝如何回家 5.从历史地理看地域歧视 6.中国饮食的另一面 7.徐霞客、朱载士育与郦道元 第五章 社会与自然 1.有墙无墙皆为院 2.改善西部自然环境 3.荒原永恒的魅力 4.也谈“何时有了沙尘暴” 5.发展型移民的伟力 6.唐山地震三十年 第六章 文化遗产与旅游业 1.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利用、改造与普及 1.1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2改造、利用、普及不能代替保护 1.3真正的遗产是无法普及的 1.4文化遗产靠大家保护,也靠大家创造 2.量力申遗与实事求是 2.1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量力而行 2.2申遗过程中也应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 3.五岳的来历 4.大运河的“恢复”与长城的修复 4.1遗产应保护,“恢复”须慎重 4.2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被刻画损坏的长城砖不必修复 5.圆明园的管理及其历史 5.1圆明园该由谁管 5.2圆明园之争,历史不能缺席 6.江南园林本姓私 7.水下古城的“发现”与宏泰坊的去留 7.1莫名其妙的炒作:所谓千岛湖水下古城的“发现” 7.2宏泰坊的去留:历史、文化与旅游的综合思考 8.保护老房子与古桥的命运 8.1保护老房子为什么那么不容易 8.2古桥的命运 9.开放老建筑与名人故居的利用 9.1世界博物馆日开放老建筑的意义 9.2关键存于合法、适度、规范:胡雪岩故居能否开餐饮 10.南京历史文化的流失与建设 11.传统工艺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吗? 11.1传统工艺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吗? 11.2苏州手艺的奥秘 第七章 人文游踪 1.江河源头,青藏文化 2.重走青藏路 3.神山和圣湖 4.赞美拉萨,祝福西藏 5.“新疆”不“新”,新疆常新 6.真正的归宿:访胡志明出生地 第八章 追忆故人 1.汪老远行感言 2.真正的学者 3.100岁老人,20岁青年: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 4.与“鸭”同“巢” 第九章 如烟岁月 1.殉葬品和掘墓人:“文革”期间的中学教师 2.当年“样板” 3.读这本书是我人生的转折 4.我当市人大代表 5.1982年的记忆:搬家 6.财富断想 7.我的新书房 8.我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首批获博士学位二十周年感言 试读章节 4.赞美拉萨,祝福西藏 5月7日下午,驶离羊八井不久,公路的高度就开始下降。车上装的和我腕上戴的气压式高度计测量的上限是4000米,前几天已经失效,这时都重新显出数字——我们又回到了海拔4000米以下。 树木渐渐增加,在拉萨河边连成一片。空气变得清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公路旁的农田中见到了正在犁地的农民,最引人注目的,是并排引犁的两头耕牛,身上都披红挂彩,头上竖起的花球足有一人高。我们刚在为未能拍上照而惋惜,前面路旁出现了更多成对的“彩牛”。我们索性停下车来,步入春天的田野。这足由二家农户组成的“互助组”,动用了八头十,九个人在掌犁和整地,五个人在撒播青稞。地里还停着一台手扶拖拉机,原来昨天已经先用拖拉机翻过地,今天再用牛犁后才能播种,明天还要引水灌溉。 农田的尽头就是一排新树起的铁栅,后面是即将通车的铁路。大概是为了人畜的安全,不少路段都是封闭的,为人畜另辟专用通道。在沿途的车站和公共场所,还看到过不少形象生动的宣传画,用汉藏两种文字说明注意事项,如不能随便穿越铁路,不要从列车底下钻过,禁止拆毁铁路及其附属设施,都配着卡通或实物照片。要知道,沿途藏民祖祖辈辈从未见过火车,在内地的常识在这里得从头开始普及。 路对面的山下是他们的村庄,无论新旧,一幢幢住房一律藏式,藏红、土黄的基色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分外鲜艳。每座院墙上竖着风马旗,飘着经幡,外墙上贴着待晒干的牛粪饼——这是农民们的主要燃料。但在院子里可以见到正在烧水的太阳灶,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高原上,阳光已成为新的能源。 这是我的第三次拉萨之行,离上一次已有十年,但在进入城区时就像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和青藏铁路的建设,使拉萨变得更年轻更美丽。记得19年前从城里到罗布林卡时,公共车要穿过大片荒野,现在已经连成一片。宽阔平坦的道路、连排成片的新建筑、各式各样的商店、如流的车辆和如云的游人,使拉萨博得了“小成都”的称号。欣喜之余,我也在担忧,心目中的拉萨还存在吗? 我们直接来到布达拉宫前,虽然还是长假的最后一天,出入口已经相当宁静。早就听说布达拉宫已严格控制每天的参观人数,一到限额,绝无通融余地。穿过大道,在广场眺望这座高达150米的雄伟宫殿,就像在瞻仰一位历经风霜的百岁老人,他穿上了新衣,但慈颜依然。这就是拉萨,就是西藏。 第二天来到大昭寺前,上次见到的成排商铺已经拆除,寺门前一览无遗。供酥油灯的场地从露天迁入地下室,免除了古碑和唐柳的烟薰火燎。只有柏枝和藏香燃烧时冒出的淡淡轻烟,带来阵阵清香。大批远道而来的信众和僧人按照藏传佛教的规矩,或在寺前叩长头,或者围着大昭寺、沿着八廓街转,虽然有时比较拥挤,却井然有序。八廓街上游人如云,但地面平整光洁,见不到一点污物。以往在人群中免不了会闻到异味,拥挤中会将衣服弄脏,如今新来的游客不会再有这样的感受。这固然是藏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但也得益于这些圣地严格的管理。保洁员在人群中穿行巡察,不放过一点纸屑垃圾。不过,从她们几乎空着的篓子看,游人已相当文明,信众僧人自然更会维护圣地的洁净。我问一位值勤的警察,有没有采用罚款或什么其他手段。他有些茫然:“从来没有呀!就是让保洁员清扫嘛。” 中午,我们在附近一家藏餐馆用餐,羊肠和酥油人参果是典型的藏菜,我不喜欢吃羊肠,尝了人参果,像是一种煮得很酥的豆子,很甜很油。我吃得最多的还是菠菜,不过可能这并不是藏菜,因为以前拉萨不种菠菜。同时用餐的有不少外国游客,有的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和我一样,只是试着尝尝。但谁也不必勉强,因为同一条路上就有川菜馆、清真餐馆,也有麦当劳和肯德基,市场旁还有大量各色小吃。 下午3时,色拉寺大殿二层平台上出现一位僧人,他手持一面大锣缓缓敲响。闻声而来的僧人涌入一个院子,早已等候着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或摄像机。僧人们丝毫不受外界影响,双双结组后就开始辩经。我们听不懂藏语,就是听懂了也未必理解,但一片击掌声和他们专注的神情使我相信,这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我注意到,一位年轻的僧人不时面露得意的微笑,而他的对手——一位胖僧虽急于说话,却常显焦虑,大概处于下风。金巴师父的友人——从塔尔寺来这里进修的学问僧陪同我们参观,我问他怎么可以不参加辩经,他说特意请了假,这是寺规允许的。我问:要是下大雨或天气太冷是否还举行,他说一般会暂停。看来寺规也相当人性化。大厨房的僧人告诉我,那口大锅已用了几百年,举行重大活动时仍然在用。但炉灶下已安装了电力鼓风机,大锅旁也有高压锅。我看到离开辩经场的僧人开启手机,电视、电脑在寺院中早已不罕见。 我曾不止一次与西方人讨论过西藏,也发生过多次争执。如有人说:真正的西藏已不复存在,拉萨的街上都是汽车,再也看不到骑牦牛的人。我反驳:为什么藏民不能坐汽车,为什么拉萨街上只能骑牦牛?请问你们国内的城市还用马车、牛车吗?还有人说,他在学校看到学生在学汉语,这样下去西藏文化还能不能延续?我说,藏族学生同时在学藏语,农村的学生一般只学藏语。而且你们也看到,下少藏族学生辽学英语,寺院里的喇嘛也在学英语,为什么看到他们学英语,你们就不担心;看到他们学汉语,你们就会担心影响藏族文化的延续呢? 在接待墨西哥负责人权的副外长时,我将这个例子告诉她。她说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有些人惯于如此,她有同感。其实,来自发达地区的人、某些专家学者也是如此,他们自己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却希望西藏长期停留在骑牦牛的时代,成为LlVING MuSEuM(活的博物馆),供他们观赏或研究。 当然,作为中国和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藏族文化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特别是其中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藏族人民的愿望,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义务。西藏现代化的过程和青藏铁路的通车,是可能造成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但并非不可避免,也不应该让西藏人民付出不发展的代价。青藏铁路修建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但真正的考验还在通车以后。 我与《南方周末》的年轻朋友约定:在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时再来拉萨。当我乘坐的飞机离开贡嘎机场时,我想对拉萨说:“我会再来,等不到十年。” 赞美拉萨!祝福西藏! P204-206 序言 写在时空的缝隙里 自从2001年7月结集《临机随感》交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2年1月出版以来,散见于报刊的文章已有数百篇,因近年来科研、教学、写作和社会活动应付不迭,一直没有时间续编。友人不时催促,几家出版社一直垂意,终于使我将这几年来旧作整理一番,分别编为几个集子,以应不同出版社之约。 今年已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是纳入“远东嘹望丛书”的《梦想和现实》,主要收录了国内外的游记、序跋和书评、历史地理方面的文章、有关教育和世象的杂文随笔。讲演录由苏华兄协助编辑,已交山西古籍出版社。时评类的文章结集后交长春出版社出版。 这本集子主要收录文史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承蒙祝安顺君多次盛情约稿,就请中华书局出版。我在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参加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去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经历,已整理为《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葛剑雄南极日记》,由鹭江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2003年的非洲之行,已有作家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走非洲》一书。凡已收入此两书的文章,均不重复收录。 集子出版前,照例得有一篇序言。我一向不愿为这种事烦劳别人,所以除了博士论文《西汉人口地理》出版时非请先师写一篇序之外,其他的书都是自序。但这几种集子编成后,觉得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要写,索性连自序也免了,将结集的原因和原则告诉读者就可以了。 本书的名称来自我在一种报纸所设的专栏,虽未必有特色,却大体符合这些文章涉及的范围——无非都是我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对相关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包括自己的往事)作一些思考,发表一点意见。 葛剑雄 2006年10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