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周晓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萌生、崛起、历史、演变、困境、成长,三十万言叙百年心路历程;伦敦、巴黎、纽约、东京、莫斯科、新德里,全球景象现中产人生苦辣。

本书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资料,独特的视角,透彻的分析,直指后工业语境下的全球话题——中产阶级。全书阐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国家里中产阶级的迷惘、特性、品位、格调、风雅等,让你一书在手,尽掌全球中产阶级的动向。

目录

导言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产阶级/1

第一部分 欧美中产阶级

第一章 英国中产阶级:文化及其认同/29

第二章 法国,不谈阶级/56

第三章 北欧:福利政策下的新中产阶级/81

第四章 美国(上):中产阶级帝国/101

第五章 美国(下):神话的建构和幻灭/126

第六章 加拿大:新中产阶级的多维重塑/149

第二部分 亚洲中产阶级

第七章 日本:“全民中产”社会的诞生与终结/179

第八章 社会变迁视野下的韩国新中产阶级/202

第九章 外发的中产:印度中产阶级的历程/240

第十章 港台地区“中产阶级的异军突起/260

第三部分 俄罗斯与巴西中产阶级

第十一章 转型中的俄罗斯中产阶级/287

第十二章 巴西中产阶级的现状:明灯抑或幻象/314

主题索引/339

人名索引/350

试读章节

五 性别、教育与日本中间层

对日本中间层研究中女性问题的关注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该趋势兴起的背景是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潮影响以及后现代解构主义视点下对阶级主体等问题的重新审视。关于性别与阶级结构的关系,有人认为性别本身就是阶级,也有人认为性别是影响阶级归属的重要因素,“性别化阶级结构”说则认为,性别与阶级结构存在内部联系,“阶层性别化,性别阶层化”,女性大多数情况下都位于一个阶级的男性与下一层阶级男性之间的缓冲带位置,构成“准阶级划分”。还有观点认为,女性在性别与阶级的对应关系中位于最底层,大多数男性则是作为“中间阶级”出i现的,是统治阶级统治女性的媒介。

在日本传统的新中间层论中,性别(gender)视角是一个盲点。大部分情况下,阶级构成表中男性与女性是混同计算的,SSM调查直到1985年才开始出现区分男女的问卷,从而才能够对女性进行独立的分析。从阶级构成来看,女性在阶级结构中占据的是非常容易引起争议的领域,因为日本新中间层问题中一个关键要点就是对女性事务性工作人员的处理,如果不分男女,将事务性工作人员均列入新中间层,那就很容易导致对新中间层规模的过高评价。1955~1975年,日本女性参加工作的人数每年增加430万,1975年达到1960万,增加最多的,一是事务性工作,从34.0%增加到50.7%,二是专业性技术性工作,从30.8%增加到40.4%,而服务业却从74.2%下降到64.4%。1975年,女性白领达653万,占总数的43%。推动女子进入白领行业的原因有:①白领行业包含一部分与女性在家庭分工中承担的角色性质相类似的工作;②白领职业的资格认定较为客观;③白领行业包含时间灵活的工作;④女性学历水平的提高。但表面的数字背后掩盖着实质性问题,女性从事的事务性工作一般都是低工资的底层职业,不像男性,具有通往管理层的资历性质。因此,若将女性事务性职业从新中间层中除去,那么新中间层占全体就业人口的比例1950年为11.2%,1990年也仅为19.1%,虽然有所增加,但低于雇佣总数的增加率,占雇佣总数的比例反而在减少。由此可以说,日本“新中间层增长”的观点建立在无视女性差距的基础之上。

从教育与社会流动的角度探讨中间阶层再生产的机制,是日本中间层研究中另一个颇具特色的主题。为了捕捉日本“中产阶级”形成的迹象,在1965年进行的第二次SSM调查中,主要目标就集中在阶层构造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变化即社会流动上,关于阶级、阶层意识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另外,该调查在研究社会流动率的测量、社会开放性系数等方面取得了较重要的成果,安田三郎的论文《社会流动的概念与测量》是日本人写的社会学论文中具有世界影响、被引用最多的篇目之一。

另一项关于“没落中产阶级”假设的研究,证实了日本存在教育方面的阶层累积效果,通过三代间的学历流动状况分析发现,“由中产阶层没落而成的工人阶层”子女比起两代都是工人阶层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进高等教育机构;而“由工人阶层上升而成的中产阶层”家庭与一直维持着中流水平的家庭中的子女相比,进高等教育机构的比例要低。佐藤俊树的代际继承性研究中的主要对象“W雇上” (上层白领雇员的简称,主要指企业的管理职务、专门职务)也是日本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粗略回顾日本中产阶级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关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来说,重视中产阶级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力是日本近现代社会的传统特色之一,该传统成为日本社会积极关注中间层问题的前提。同时,日本中间层问题研究总体纳入宏观社会变迁的框架之内,其理论视角经历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韦伯的阶层分析、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分析等变化,正面临后现代视野下“阶级”、“阶层”的概念主体均被解构的学术情境,因此,对府“middle class”的名称也是多种多样,“中间层”概念的内涵、标准往往是相对的、多元的,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及后现代转型存在某种关联。其中,关于“中层意识”的研究是日本中间层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性质变化体现的社会心理特征是从微观角度考察日本社会发展机制的重要参考。在研究方法上,日本中间层问题研究的特色是注重实证研究,注重量化研究,并且已经形成大规模、系列化的研究调查体制。

纵观日本中间层作为一种群体形式的发展历史,齐美尔的论述似乎可以成为我们解读的注脚:“中间等级起作缓冲地带或者防震垫的作用,缓冲地带和防震垫不知不觉地接受、缓和和分散在事态迅速发展时不可避免地引起对整体的结构的种种震荡。因此各种拥有强大的中间等级的社会具有自由主义的性质。与此相反,如果涉及要保持一种非持续的、表现出强烈的内部差异的、社会的结构之时,必然会最不惜付出,维持社会的和平、稳定的任何代价的群体生活将会具有保守的性质……社会的性质的稳定性和社会距离的广度之问的这种相互关联也表现在相反的方向上。在群体的自我保存由外部通过强加稳定而获得的地方,随后有时会立即形成很强烈的、社会的差异。”二战前日本社会的保守性质与剧烈的贫富差距不无联系,20世纪60、70年代中间层的迅速成长为日本二战后民主社会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保障。而80、90年代,中间层内部分化激烈,只能靠“一亿中流”这种虚幻意识的外部作用力才得以维持,同时,它又是随之而来的社会差距加剧的前兆,“中流崩溃”论之下日本社会总体的保守化再次印证了齐美尔论言的精辟。

P199-P20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