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称族源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民族。“达斡尔”这个族称,是达斡尔人的自称。尽管这个称呼在明末清初才较多地记载于史籍,但是,在此很久以前,达斡尔族就已经生息、繁衍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土地上了。达斡尔族是一个具有久远历史文化的民族。
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从清代以来就一直受到历史研究者们的关注,提出了多种达斡尔族族源的观点。其中得到较多论述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契丹后裔说。
从清代起,许多文献史料,就有着达斡尔族族源于契丹的记载。比如,在《黑龙江志稿》中写道:“达呼尔,……契丹贵族,辽亡徙黑龙江北境。”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达斡尔族族源的探索得到进一步深化。历史学家陈述曾撰写《试论达斡尔的族源问题》的论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契丹后裔说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达斡尔族简史》论述了这个观点,认为,契丹后裔说的论据比较全面和充足,具有切合达斡尔族各方面史实的说服力。此外,还有一些论著论述了契丹后裔说。
契丹是我周古代北方民族。唐朝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公元916年称皇帝,947年立国号为大辽。1125年,辽被女真人灭亡后,以库烈儿为首的一部分契丹人北迁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库烈儿的后代投附成吉思汗,并以族众组成军队参加了蒙古征金、宋的战役。这一史实与达斡尔族关于祖先的传说相合。达斡尔族传说,辽亡时,有一小部分人由西拉木伦、喀剌木伦逃到黑龙江、精奇里江、西勒克尔、格尔必齐、鄂嫩河等流域,以游牧打猎并种荞麦、燕麦为生。又传说达斡尔人的祖先率部南征。
达斡尔族学者孟定恭在1931年出版的《布特哈志略》一书中,记录了达斡尔族民间流行的一首古谣:“边壕古迹兮,吾汗所遗留,泰州原野兮,吾之养牧场。”这里提到的边壕东端起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当时修筑和看守这一金代边壕边堡的,主要是契丹族人民。泰州原野,辽代曾是契丹二十部族的放牧场。所以,这首古谣也反映了达斡尔族与契丹族的渊源关系。达斡尔语把金代边壕边堡称为“乌尔阔”,这一名称只在达斡尔语中保留着,这是与达斡尔族和金代边壕边堡的特殊关系分不开的。
从一些史籍中,也可以发现与达斡尔语词汇相同相近的契丹语词汇。据《辽史》载:“‘曷术’,铁也。”在北方各民族中,现在只有达斡尔族仍然把铁叫“卡索”(或“哈索”)。这两种发音是相同的。达斡尔语和契丹语一样,把人口兴旺叫“蒲速碗”、事业兴盛叫“耶鲁碗”(达斡尔语“耶恩得碗”)、辅佑叫“阿鲁碗”(达斡尔语“阿依西鲁碗”)、猎鹰叫“稍瓦”、侍卫叫“克依阿”(kiaa)等。历史上,契丹人曾创制过文字。在对契丹小字的解读中,也发现达斡尔语和契丹语的一些相同相近的词汇。如,把孝服叫做“习捻”,兔子叫做“陶里”,马叫做“木力”,狗叫做“捏褐”,蛇叫做“莫胡”等。与此相应的,在达斡尔族中也有达斡尔人曾有文字的传说。另外,“达斡尔”这个名称,在语音上,与契丹族的“大贺”氏相对应,而且在清代,达斡尔族中也确有过称为“达虎里”的“哈拉”(父系氏族)。这也从语言的角度成为维系达斡尔族和契丹族源流关系的一个线索。
P12-13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是一个很有亲和力、感染力的语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里,提出走近少数民族,是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是对于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祝愿。我们每一个民族都需要了解、认识我们的很多兄弟民族和外部世界,也很需要其他民族的人们来了解、认识我们的民族。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了解、理解,是人类认识世界当中不可缺少的方面,也会对于我们各民族的和谐发展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我是达斡尔族人,也是一个从事达斡尔族研究的研究人员。多次听到我们达斡尔人说在达斡尔族聚居以外的地方,遇到的很多人对于达斡尔族了解太少,有的人还不知道有达斡尔族这个民族。我也多次看到过有的人把“达斡尔族”的“斡”写成“翰”,在读的时候也读作“达翰(han)尔族”;遇到过有的人问我:“达斡尔族是在哪儿啊?达斡尔族有什么特点啊?”达斡尔族确实是人口很少的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达斡尔族有13万多人口,在我们国家13亿多人口当中,是万分之一。因此,我在有的时候介绍达斡尔族也不经意地说:“达斡尔族是万里挑一的民族。”目前达斡尔族被人们的认知度不是很高,对此我们很期望有更多的人们来走近达斡尔族,了解和认识达斡尔族,与达斡尔族交流合作。达斡尔族在居住环境、生产经济、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浓郁的特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有待于人们来了解。但愿这本《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达斡尔族》能够对更多的读者了解达斡尔族起到一些作用。
本书使用的图片比较多,除了我自己拍摄的以外,采用了一些摄影怍者的精美照片,一些已出版的画册中的图片,还有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乡长杜明燕女士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精美图片,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无法与图片作者一一取得联系,恳请这些作者与出版社联系。再次表示感谢!
毅松
2012年3月干呼和浩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达斡尔”这个族称,是达斡尔人的自称。尽管这个称呼在明末清初才较多地记载于史籍,但是,在此很久以前,达斡尔族就已经生息、繁衍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土地上了。由毅松著的这本《达斡尔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毅松著的《达斡尔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全面介绍了达斡尔族的起源、文化、宗教信仰、民俗、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达斡尔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达斡尔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