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毛泽东凝聚人心的智慧,实际上是在研究毛泽东的成功之道。毛泽东从一个偏僻的山沟里的孩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最高领袖,成为20世纪中国名扬世界的伟人,应该说,他的成功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他的世所罕见的凝聚人心的大智慧是其主观原因之一。但是,毛泽东注重团结和凝聚人心,并不是像古代帝王那样为建立自己的统治而服务。毛泽东凝聚人心,团结人的力量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而聚集力量,说到底是为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奴役、被压迫命运的图强之举。本书以十篇内容,介绍和阐述毛泽东凝聚人心的智慧,希望对当代人有一些启示,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海伦·斯诺曾经指出:“对于毛泽东来说,成功就是赢得人心凝聚人心。”这一结论,鲜明地概括了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毛泽东善于赢得人心、凝聚人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洞悉历史发展潮流,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走向,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心心相映。他把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按照正确的方针路线,以恰当的政策策略,分期分步骤地适时加以实施。这中间凝结着他不同凡响的智慧和独有的人格魅力。
第一篇 知人善任 使人心暖
第一章 历史中识人 用人之前提
一、德才兼备 知人善任/002
二、“两个全部”识干部德才全貌/006
三、全面看人 才能正确评价人/008
第二章 量才用人使人心悦
一、用其所长 使人获殊荣/011
二、不拘一格 使人展才华/014
三、培养人才 支撑斗争大厦/018
四、麾下聚英 才解急救危难/022
第二篇 动态论人 精神聚众使人尽智
第一章 动态论人 使人向上
一、慧眼识英雄 豪志展才华/026
二、倡唯才是举 鉴史启今人/034
三、治病是为了救人 救人凝聚了人心/037
四、信任胜奖赏 殷语催奋进/041
第二章 疑人不用 用人莫疑
一、“往者不可咎 来者犹可追”/043
二、十分欣赏 尤其偏爱/045
三、支持正确意见 使人精神振奋/049
四、高度信任 虎心纳谏 使人尽智/057
五、“从谏如流” 大捷频传 使人心畅/063
第三章 精神聚众 旗帜一面
一、感情相融 群众跟着走/068
二、选好多条战线的“排头兵”/070
三、贴切的口号 有力的号令/072
四、“加以推崇的价值观”/074
第三篇 加强沟通 催人奋进
第一章 积极沟通 扭转局面
一、各去所偏 归于一是/080
二、必要的联系 使人积极向上/082
三、担架上的“讲座”是争取支持的舞台/088
四、“汇报”共产国际承认遵义会议/091
第二章 小事见真情 关怀化力量
一、小事做起 联结工农/094
二、“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098
三、关注小事 使人尽力/101
第四篇 驾驭矛盾 团结多数
第一章 搞五湖四海 增加凝聚力
一、“只有尊重别人 才能团结多数”/108
二、解开思想包袱 使人轻装前进/113
三、所有干部“都是一个父母生的”/116
四、竭力维护大局 坚持团结统一/119
第二章 驾驭“难缠”的局面 善“弹钢琴”聚团结
一、不同矛盾 区别对待/124
二、原则为民主团结 策略为谈打结合/127
三、“将欲取之 必先与之”/132
四、不可四面出击 聚焦中心环节/135
五、善“弹钢琴” 人心不散/140
第三章 多谋为凝聚人心 凝聚人心为赢得胜利
一、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144
二、“打通思想” 整风运动/147
三、为统一党内认识 “要多谋善断”/149
第五篇 朋友团结得越多 敌人就越来越少
第一章 促进民族团结 孤立少数敌人
一、民族政策推动 西藏解放与发展/156
二、“不能一擒就杀” 女匪首剿匪立功/162
三、联合大多数 民族大团结/163
第二章 革命不分先后“爱国一家”
一、推心置腹化干戈 坦诚相待为玉帛/166
二、“毛泽东一席谈 傅作义前后判若两人”/170
三、“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172
四、“共产党是不会忘记你的。”/175
第三章 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胜利
一、革命不计前嫌 化腐朽为神奇/180
二、关怀备至 化陈腐为新生/182
第六篇 激励他人 凝聚人心
第一章 尊重部下 鼓励张扬
一、融洽感情 激发才智/186
二、尊重信任 安慰鼓励/190
三、相知在井冈山上 崇信于反“围剿”中/196
四、化解分歧意见 全力开动机器/201
五、释疑解惑 使人信心百倍/204
第二章 充分肯定化作无穷动力
一、欣赏的夸奖 使人倍感振奋/208
二、亲切的教导 使人信心倍增/213
三、挫折中的鼓励 化作更大的胜利/217
第三章 信任的鼓励真诚的合作
一、“学道修道 重在个人修行”/221
二、坚定信心的鼓励 能驱散心头的阴影/226
三、充满信任的鼓励 最大限度地使人尽责/229
四、真诚的合作 凝聚亿万人心/233
第七篇 凝聚人心:共同利益 共同目标
第一章 分清是 非团结同志
一、“有了自我批评 我们仍要表示欢迎”/238
二、广泛的相互对话 实现了共同目标/240
二三、无微不至的关怀 与人为善的批评/242
四、历史地辨析 客观地评价/245
第二章 化消极为积极
一、攻心为上 化敌为友/248
二、以情动人 注重说理/25l
第八篇 灵活运用传统 文化团结各方人士
第一章 以诚相待 委以重任
一、情谊合作的旗帜 出任国家副主席/262
二、人民政府“是自家的政府”所以我当副总理/264
第二章 结交同盟者 为事业出力
一、化解怨怼 做出贡献/267
二、师生情谊 系念殊深/269
三、凝聚在共产党周围 心悦诚服/274
四、“到时我要用延安的川菜招待你”/277
第九篇 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
第一章 毁家兴邦乡情浓烈
一、毁家兴邦老宅易主/284
二、“骄杨”是礼赞和怀念/287
三、乡情浓烈乡心凝聚/290
第二章 教子聚心寄予期望
一、岸英“当上中国这个大学”/297
二、取名“李敏”寄予期望/300
三、父亲的话李讷“坚决照办”/302
第十篇 独立自主 广交朋友
第一章 互相支持的国际盟友
一、中苏之间 蜜月时代/306
二、唇齿相依 患难同承/309
三、鲜血凝成的战斗情谊/312
第二章 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友谊地久天长
一、“请每月给白求恩同志一百元”/316
二、“中国的未来必然是属于毛泽东的……”/318
三、来到新中国 老朋友重相会/32l
四、推心的畅谈 入党的请求/324
第三章 求同存异 揽情聚友
一、危难之时 真情相待/328
二、冲突和差异 特殊的情谊/332
三、“坦率的性格” 溶化了分裂/336
四、毛泽东是伟人 更是一位朋友/340
识人难是公认的,但是人并不是不可识别的,只要我们有一定的识人的标准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形成一套方法。识人从根本上讲,重在德、才两个方面。德是指人品、伦理道德和政治品德。在这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首要的、根本的。才是指才智、才华、才干等等。德才是识人的依据。在领导工作中,两者辩证统一。无德,则不能服众,无才则不能领导其所属人员做好工作。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率众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
以德才兼备作为知人善任的标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落实到识人方面,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三国时代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就提出“亲贤臣,远小人”,这对兴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借此对汉朝进行了概括,并指出,先汉时期之所以兴隆,是因为“亲贤臣”。后来在《便宜十六策》中又进一步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唐朝名臣魏征,主张才行兼备。他说乱世用人,可不顾其行,但在“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他的这一主张,这对后来的人,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凡按此原则识人并加以使用的,这样的群体都有过一番业绩。诸葛亮不但有知人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也把这一思想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其中对待蒋琬就是一例。刘备率大军入蜀初期,蒋琬是干都的县令。有一次刘备下去巡视,见蒋琬酒醉不理政事,大怒之下就要杀他。诸葛亮非常了解这个人,替他讲情,说:蒋琬这个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非常难得,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大重视粉饰自己。刘备尊重了诸葛亮的意见,没有给他治罪。蒋琬果然不负所望,后来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并被诸葛亮提拔为丞相府长史,诸葛亮每次出征,他都能保障兵粮的供给。因此他被诸葛亮称为“忠雅”之士。诸葛亮临死前,又向刘禅推荐他。蒋琬果然没有被看错。在他执政期间,大公无私,胸襟广阔,善于团结人,能审时度势,使国泰民安。
在古代,识人不但有准则,而且还讲究一定的方法。《论语》中有一句,“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讲的就是识人的方法问题。识人是实践的艺术,也是人们不断思考的课题。对古代的识人之道,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识人的准则,即做什么都要有规矩,无规矩则不成方圆,有了准则,对识人才有所遵循的标准。识人的准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德,另一条是才。二是识人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用历史的方法识人,即看一个人,要把他同过去联系起来;第二,把一个人与一定的环境和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关系联系起来;第三要与一定的境况联系起来。
毛泽东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按什么标准来选拔干部。干部的数量和素质是有决定意义的。毛泽东为使中国革命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采取了“德才兼备”的标准,收揽人才,增强各级领导层的凝聚力。
以德才兼备作为选才用人的标准,发明权不属于毛泽东。三国时代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就提倡“亲贤臣,远小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在唐朝曾有“贞观之治”,对形成这繁盛局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大臣魏征,主张“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清初的康熙皇帝、清末的曾国藩都倡言德才兼备,而且都同意宋代政治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将德放在首位。中国古代政治家的用人思想,对毛泽东有明显的影响。
毛泽东提出了共产党干部“德”、“才”的具体内容。1937年5月,毛泽东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党的万数的干部和几百个群众领袖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远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做到大公无私;善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第二年,他又强调,没有一大批这样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任务。
毛泽东这时大谈用人之道,同他在全党的领袖地位是相联系的,选才用人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主要职责。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依据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敢于把那些一味追求个人权力、专横跋扈、夸夸其谈、不务实际、玩忽职守的人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他认为这种干部不能肩负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同时,他也善于吸收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充实中央的领导核心。在1943年3月的中央机构调整中,刘少奇、任弼时新任书记处书记就是典型的例证。
任弼时曾赴苏留学,同王明相反,他以不计名利、埋头苦干、严守纪律、谦虚诚恳获得大家的尊敬。1933年在湘赣根据地任省委书记时,他抵制肃反扩大化错误,保护了一批党的干部。1934年他率领红六军团同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两支部队成为红军团结的模范。在长征中,他作为红二方面军政委,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推动了红四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毛泽东对这位优秀的党的活动家非常器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他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委,抗战爆发后担任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从1941年9月起,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和组织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P3-5
海伦·斯诺曾经指出:“对于毛泽东来说,成功就是赢得人心凝聚人心。”这一结论,极鲜明地概括了毛泽东的成功之路。埃德加·斯诺以长征和革命青年奔赴延安为例,来佐证这一结论。他指出,长征不是一种失败,但是,无论如何长征是一种战略退却,而且是一种“有可能败坏士气的退却”;但是,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苦心经营下,长征转变成为“斗志昂扬的胜利进军”,延安成为抗日与民族复兴的象征与中心,成为政治上的第二大城市,千百万热血青年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奔赴延安。这种赢得人心凝聚人心的成就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要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就必须“凝聚”和“团结”国内外方方面面的人心。凝聚人心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是在“事”上的凝聚,即人的情绪和觉悟在目标任务关系上的凝聚;二是在“人”上的凝聚,即与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上的凝聚。而要把这二者进一步结合起来、凝聚起来,通常会体现在某个人物的号召力上……凝聚人心不仅是毛泽东在努力,而且当时共产党人已形成一种合力,即大家一起在努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的号召力、影响力日益增长、巩固。如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的睿智为党中央的凝聚提供了一个核心。党中央高层的整风为全党提供了一个核心。而全党的凝聚又为人民的凝聚提供了一个核心。其中,通过整风形成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团结的和强有力的党,这是凝聚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事实表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大业的开展和胜利,毛泽东在“凝聚”人心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做了方方面面的工作。从他这方面的工作过程可以看出,首先使群众的热情“稳定”在一个层面上,然后使群众的热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最后,如果群众已经有了强烈的热情,那么,就使这种热情保持下去(当然,这是动态的、历史性和延续性的保持)。正是毛泽东通过这种真诚的努力,不仅在党内形成了坚强的凝聚力,而且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凝聚了全国人民乃至一些国家首脑及各方面人的心。
研究毛泽东凝聚人心的智慧,实际上是在研究毛泽东的成功之道。毛泽东从一个偏僻的山沟里的孩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最高领袖,成为20世纪中国名扬世界的伟人,应该说,他的成功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他的世所罕见的凝聚人心的大智慧是其主观原因之一。但是,毛泽东注重团结和凝聚人心,并不是像古代帝王那样为建立自己的统治而服务。毛泽东凝聚人心,团结人的力量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而聚集力量,说到底是为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奴役、被压迫命运的图强之举。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团结、凝聚全国各族民族的力量和智慧,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本书正是基于此目的而编著的。全书以十篇内容,介绍和阐述毛泽东凝聚人心的智慧,希望对当代人有一些启示,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本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诚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