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徐吴文化、积极入仕的科举制度、优雅斯文的个人素养——琴棋书画、精彩纷呈的艺术沙龙、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情,社会办学的文化传统,浓郁香醇的教育习俗……这是一本展现江苏古代教育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的著作,能为研究江苏教育生态学的读者提供参考。
一般情况下,读书似乎是士大夫们的“专利”,与贫贱者无关。但在江苏,贫贱而酷嗜读书的人史不绝书。汉朱买臣字翁子,吴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以砍柴卖薪维持生计,天天肩上担着柴禾,一边行路一边诵书。妻子也身背柴禾跟在后边,屡次劝止朱买臣不要在路上歌讴,朱买臣却愈益疾歌不止。妻子感到羞愧,要求离婚,朱买臣笑着对她说:“吾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矣,女(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子恼怒道:“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朱买臣留不住妻子,只好让她走了。一次朱买臣独自一个人行歌道中,背着柴薪途经墓地间,前妻已经改嫁,正与夫家一起上坟,见朱买臣又饥又寒,便让他过去饱餐一顿。后来朱买臣得到严助的举荐,为汉武帝说《楚辞》,汉武帝非常高兴,拜为中大夫,不久又任他为会稽太守。唐马怀素也以樵读闻名于史。马怀素字惟白,丹徒人,客居江都,师事李善,一贫如洗,白天砍柴,夜晚则点着柴禾读书,遂博通经史。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封常山县公,兼昭文馆学士。北魏彭城(今徐州)刘芳字伯文,虽身处穷窘之中,而笃志经典,矢志不移,昼则佣书自给,夜则读诵终夕不寝,从来都对贱贫生活不以为意。宋吴县范仲淹字希文,两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再嫁长山朱氏,改从养父姓,初名说。成年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痛哭一场,辞别母亲到应天府投靠戚同文读书。读书期间昼夜不息,寒冬腊月疲惫不堪,用冷水激面提神。每天连饭都吃不饱,只能喝稀饭。冬天将稀饭放在盆里,待冷凝后一分为三,每顿吃一片,别人都受不了,可是范仲淹根本不以为苦。后来进士及第,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海州胡松年字茂老,幼年时孤贫,母亲靠纺纱织布赚点辛苦钱来供他读书,胡松年十分聪明,读书又很刻苦,每读过目不忘。后来学有所成,历中书舍人、知平江府、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等。清上元(今属南京)张泺字子澜,家里一点余粮都没有,却藏书盈室,已经断炊好多天了,也未尝持一卷书换米下锅。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家中毫无声息,只有张泺琅琅的读书声一阵高过一阵.邻居特地到他家察看,问他用什么过年,他却说:“先等我把这一段读完再说。”邻居又问他吃饭没有,他答道:“昨日下午吃过了。”邻生肃然起敬,回家拿了几两银子回来,说:“这是人家请我写墓表的报酬,我们用它来一起过个年吧。”张泺笑道:“我又不是刘义,怎能攫人谀墓金呢?”始终拒绝接受。一次大风雪,张泺正高声长吟,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开门一看,原来是老友上元(今属南京)武知县派人送上精美的食物和薪炭等生活用品接济他。当时张泺“所吟未就”,认为武知县败了自己的清兴,便不耐烦地把来人给赶跑了。等到所吟已毕,这才提筐步于风雪之中,出门借米作早饭。江阴风应韶字德隆,幼孤贫,织竹为业,曾隔着帘子听到童子们的读书声,听完即能背诵,塾师感到惊奇,便教他读书,他对这个机会十分珍惜,天天苦读不辍。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著有《风氏经说》、《读书琐记》、《四书补考》、《五经辨证》、《仪礼钩提》、《左传杜注参事》等。晚清昭文(今属常熟)王振声字宝之,幼年时父亲就死了,投靠族父生活。7岁时矢志读书,族父感到惊奇,就把他送进村塾上学。族父死后,家中更加贫困,他每日白天和家人一起劳动,夜晚则挑灯自学。后来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名学者。
P93-P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