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田玉探奇/新疆人文地理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唐延龄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本玉石科普读物,是作者个人学习玉文化知识的一点心得。全书共分5篇,包括:神玉篇、玉路篇、玉德篇、王玉·玉宝篇和玉石·玉矿篇。全书语言通俗读物,内容生动,是我们业余了解玉石,尤其是新疆和田玉的最佳读本。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个人学习玉文化知识的一点心得,被定位于科普性质。

本书是新疆人文地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5篇,包括:神玉篇、玉路篇、玉德篇、王玉·玉宝篇和玉石·玉矿篇。适合广大玉石爱好者阅读。

目录

神玉篇

一、《红楼梦》中“通灵宅玉”之谜

二、女娲补天石之谜

三、黄帝食玉和种玉的传说

四、西王母献玉的故事

五、昆仑神山和玉山

六、巫玉之谜

七、昆仑山下的传说

八、祭天祭神的礼器

九、食玉的故事

十、玉衣的故事

十一、玉与佛教文化

十二、玉与道教文化

十三、玉保平安的故事

十四、神奇的玉龙、玉虎、玉马和玉鼠

玉路篇

一、孔雀河古墓沟·楼兰玉斧

二、齐家文化玉器与和田玉

三、仰韶文化玉器与和田玉-

四、黄帝是玉石之路的开拓者-

五、茫茫西行路

六、游牧大迁移

七、和田玉登上商代王室殿堂

八、周穆王欢会西王母故事揭秘

九、尼雅遗址的玉文化

十、玉门关之谜

玉德篇

一、管仲的玉“九德”说

二、孔子的玉“十一德”说

三、许慎的玉“五德”说

四、黄金有价玉无价

五、玉德之玉揭密

六、“玉”宁拾趣

七、玉与诗

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九、化干戈为玉帛:和为贵

十、拾玉镯的故事

王玉·玉宝篇

一、商纣王鹿台衣玉自焚之谜

二、王权与玉

三、千古之谜和氏璧

四、《鸿门宴》与玉器的故事

五、玉玺的故事

六、《一捧雪》玉杯传奇

七、稀世珍宝:青玉山子“大禹治水图”

八、白玉奇葩

九、现代瑰宝:白玉山子“大下佛国图”

十、国石的呼唤

十一、北京奥运会与玉

玉石·玉矿篇

一、和田玉名称的由来

二、“软玉”名称的困惑

三、子土之谜

四、玉河知多少

五、密尔岱玉山传奇

六、阿拉玛斯:白玉的故乡

七、阿尔金山:金玉生辉

八、白玉河原生玉矿之谜

九、碧玉谜团

十、大玉风云

十一、识土占今谈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玉保平安的传说

人们爱玉、敬玉、崇玉,购了一些玉件,佩在身上,或陈设家中,其目的不只为了装饰,还有辟邪、定惊、护身等想法。自古以来有许多佩玉保平安故事。

刘大同写了一本书,叫做《古玉辨》。其中有一节《古玉防险之见闻》,讲亲自听到见到的事情。

乡里有一个姓胡的瓦匠,一次夏天到河中洗澡时,在沙里淘到了一把玉铲。这把玉铲呈栗黄色,做工简单,他即用它作烟荷包的坠石。后来,他在一位赵姓的人家盖房,正上梁时,突然失足落地,奇怪的是玉坠已崩裂,他却一点没有受伤。

一天,刘大同在上海某澡堂洗澡,役工见他左臂佩玉,就告诉他近日发生的一件事:一位八十岁老翁在此洗澡,出浴时突然晕倒在地,在场人大惊,急忙扶起老人,但是老人安全无恙,只是左臂的玉镯跌得粉碎。老人非常痛惜,说这是三代的玉镯,没有它就危险了。当场把跌碎的玉捡起来,收藏好带走。

刘大同年轻的时候,听说他的堂兄鹤峰,一次骑马坠落石崖之下,因为身上佩戴有玉,没有受伤。有~个老仆人叫李桂,一次喝酒醉了,跌落到桥下水中,也是佩戴有玉,没有受伤。

古书记载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兹举数例。

《玉纪》作者陈性,说他身上佩带了太公璜玉佩到睛川阁游览,不慎从三楼掉了下来,只是受了一点轻伤,但玉璜则被摔坏,说是这只玉璜代他受伤挡灾。

有一个人买了一只古玉镯给夫人佩带,夫人曾不慎发生了两次跌倒:一次是从楼梯滑下,一次从山坡上斜路滑倒,但是两次都没有受伤,只是玉镯有微细裂纹。后来,夫人发胖,感到玉镯太紧,带上不舒服,没有办法取下来,只好忍痛用锤子把玉镯敲破取下。第二天,夫人在厨房中踏到油渍而滑倒,碰碎了~边膝盖骨,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

古代有一位将军,带病出战,身上佩带了夫人所赠的一块玉佩。他作战中,一不留神被对方用矛刺中胸部正中间,刚好刺到玉佩上,玉佩已碎裂不堪,但是胸部只有一点轻伤。他没想到,夫人送的那块古玉佩救了他一条性命。

玉护宅的传说

据说,以前一姓梁人家,非常爱玉,家宅内摆放了一些玉观音、玉瓶和玉兽,每厅、每房至少摆放一两件。因为他们的祖先向来相信玉能够庇宅护人,历代子孙皆深信不疑。

一年冬天,风干物燥,发生火灾,他家毗邻的几家都被大火烧光_惟独梁宅平安大吉,丝毫不受波及。因为火势到他宅前临时转了风向。大家非常奇怪,无法解释,而梁宅上下则相信是民间宝玉护宅。后来他家另置一白玉观音放在厅的正中央。家中各人虽经历种种变迁,竟悉数化险为夷。

玉缘的故事

宋高宗赵构(1107~1侣7年),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15岁封为康王,21岁继承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为南宋第一个皇帝。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在位三十六年。他精于书法,世间流传有宋高宗丢印得印的故事。

一次,宁高宗不幸把玉印丢失了,多次寻找没有结果。

以后,有一位明州士人往临安赴省试,乘小舟过江日寸,有一老渔夫拿了网得的一尾七八斤巨鲤来售,只索价五百钱。士人购得此鱼,打算次日招待客人,于是命仆人先把鱼剖开。奇怪的是,鱼剖开后发现肚内有一只小玉印,温润洁白,并刻有两个篆字,但是并不认识。后来,因为费用不够,就把玉印卖给了一个商人。商人也不懂这玉印之珍贵,把它放到售货担子上来卖。一次,经过德寿宫门,被宫中人买得,拿来佩于腰间。翌日,恰巧被宋高宗看见,经检查,这正是四年前所丢失去的玉印,那两个字就是他的原名“德基”。

揭玉缘之谜

从《山海经》中说的玉能“御不祥”,到《红楼梦》中说的玉能除邪祟、除疾病、知祸福,几千年来,玉有祛邪、保平安、得吉祥的作用的说法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现在吉祥和除邪仍是玉器的重要题材。

玉器吉祥图案很多,如八吉祥(佛教中代表吉祥的八件供物,有法轮、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龙凤呈祥(龙长身、龙须、驼首、鹿角、蛇身、鱼鳞、鹰爪,象征行云布雨和去灾致福),三阳开泰(三只羊象征三羊,天上有太阳),五凤朝阳(五只都似凤凰,颜色有赤、黄、青、紫、白,均朝向太阳),五瑞图(分异兽、珍草、瑞器三类,异兽有麟、凤、龙、龟、白虎,珍草有松、竹、萱、兰、寿石,瑞器有笏、磬、鼓、葫芦、花篮),吉庆有余(童子敲打磬和玩耍金鱼灯笼),十全图(用古钱代表十全十美:一本万利、二人同心、三元及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合同春、七子团圆、八仙上寿、九世同居、十全富贵)等。

玉避邪图案也很多,如八宝(有宝珠、古钱、玉磬、犀角、红珊瑚、铜鼎、灵芝、如意等),暗八宝(有铁拐李的葫芦、吕洞宾的宝剑、汉钟离的扇子、张果老的鱼鼓、何仙姑的笊篱、兰采和的阴阳板、韩湘子的花篮,曹国舅的横笛等),辟邪(传说中的神兽,身似狮,头有短角,带有翼),钟馗(传说唐明皇患病时,梦到大鬼吃小鬼,明皇问之,大鬼自称钟馗,生前习武中举得会元,殿试时因相貌丑被黜,即触石阶身亡,为此决心消灭妖魇。明皇醒后,命吴道子绘出钟馗图像,以除邪恶)等。

玉祛邪保平安和吉祥,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如何进行科学分析,除了迷信因素外,还可能有多种原因,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一是偶然因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或者巧合。事物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前者是偶尔发生,是巧合,不是必然;后者是规律性。如将军玉佩保命的故事,恰恰是矛刺到玉佩上,这很偶然,如果相反,则情况不同。二是精神因素,或者说是心理作用。正如赵汝珍在《古玉辨》中所分析那样:“此乃精神贯注的结果……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播迁。其一举一动,必特别小心。必视而后动,虑而后行。若是,则不生或少生是非,少遭意外。”

P45-47

序言

阅读新疆

在新疆生活了几十年,我还不敢说,我对新疆有充分的感知和全面的了解。

因为新疆太大了。因为新疆的历史文化沉淀得太丰厚了。因为新疆的人文地理色彩太绚丽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新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当每一轮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新的新疆。

新疆是一部太厚的书。新疆是一部一生都读不完的书。

近几年,我每年都到南北疆调研学习,每一次回来都有更加强烈的感受和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同时也强烈地认识到,新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宝库,是一个出版资源的富矿。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编一套介绍新疆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多镜头、多方面地反映和介绍新疆。于是就有了这套《新疆人文地理》丛书。

新疆的美,不仅在于她有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山峦、壮美的大漠、粗犷的戈壁、丰厚的森林、奔腾的河流、遍野的百花、富饶的绿洲,还在于她有独特的人口结构与人文格局。不同文字、不同语言、不同服饰、不同宗教信仰的各民族在这里和睦共处,和谐生活,千百年来,演绎出不同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她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建筑、一段歌舞、一场比赛、一段历史、一个传说故事,都令你新奇,都是一篇美文,一首新诗,一幅回味无穷的画卷。

新疆的美,更在于她的“新”和“奇”。同一个地方,同一处景观,在不同的时间,你都能有不同的发现和观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到一处,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大奇、大美,悠久、深厚。即便是在你生活的城市、乡村,每天早晨你看到的都是新一轮日出,经历的都是新一天生活。难怪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到了新疆方知要学的东西太多。”

介绍新疆,尤其是充满激情、全方位、真实、全面地展示新疆是我们出版人的职责,理应竭尽全力,上下而求索。我们在编这套丛书时,努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去发现和发掘,努力将更多的东西告诉读者,更多的魅力展示给大家。

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对零零碎碎东西的整合和加工,不能说有多少新的创意,但我们的想法是:将那些散落在河床边的煜煜发光的沙金,淘出来打造成一块金砖;将那些绽放在草原上的各色小花,采摘来编织成一个花环。当然,可淘的金还很多,可摘的花也很多,不是编一两套书就能达到目的的。这方面可做的事还很多,要下的功夫还很大。这也是我们编这套丛书的另一初衷: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淘金和编织花环的队伍中来,有更多的高纯度金砖和更绚丽的花环奉献给社会。

新疆是一部读不完的书——新疆是一座太富的宝藏;

新疆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新疆的书里有金砖、有花环。

阅读新疆吧!

后记

1986年,一个由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玉石学家组成的国际玉石代表团访问新疆,当他们到达和田玉河,看到美丽的和田玉时,高兴地跳起了舞。代表团团长说:“我从小就梦想来到这个世界上著名的玉都,今天这个梦想实现了,真是无比高兴。”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作为新疆地质矿产局玉石地质的业务主管,深知这些世界著名的玉石学家,万里迢迢到了新疆,是想考察玉矿的,但是玉矿在昆仑高山之巅,通不了汽车,他们不可能去,所以我担心他们不满意,然而他们却非常满意,使我感到意外。我才深深地感觉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的那句话是多么的精辟:“和田、叶尔羌一带是玉的主要中心。”这个透闪石玉的中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访问结束,代表团团长送给我局一本书,就是他写的《新西兰玉》,可是,我们却无和田玉专著可以回赠,我深深感到内疚,决心补上这个不足。在新疆地质矿产局和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与战斗在和田玉地质工作第一线的陈葆章高级工程师和蒋壬华工程师一起,从1988年起开始《中国和阗玉》的研究和编写,1989年完成并送自治区科委评审,专家认为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和田玉的科学专著,并要求尽快出版。1990年将书稿送新疆人民出版社。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与台湾地球出版社合作出版,1991年出版了台湾版,1994年出版了新疆版。出乎意外的是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销售一空,以后,新疆又再版了两次。

在《中国和阗玉》的研究和编写中,我深深为中华民族玉文化所吸引,也为有这样光辉灿烂的玉文化而自豪。但是,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我,玉文化知识浅薄,虽然竭力在书中反映了和田玉玉文化的一些情况,但是,力不从心,真诚希望全国和新疆有关专家、学者、人士来研究和田玉玉文化。因此,1995年在《中国和阗玉》首发式上,我发出了这个内心的呼吁,新华社新疆分社非常重视,为此发了《专家建议大力提倡玉文化》的专稿。

时间过了十多年,我高兴地看到,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推动下,玉文化的研究在全国和新疆蓬勃地开展起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01年到2007年在新疆且末、和田、乌鲁木齐等地召开了多次和田玉研讨会,和田地区举办了和田玉石节,且末县也开展了有关活动。全国和新疆有关的领导、专家、玉石界人士对和田玉玉文化开展各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我国著名的古玉学者杨伯达教授的多次精彩讲演,这些会议及其成果,如编印的《昆仑之魂》论文集等,把和田玉玉文化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是玉文化研究的新突破。同时,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在全国召开了多次玉文化研讨会,出版了大量的玉文化书籍和论文。杨伯达教授主编的一系列玉文化学的专著,如《中国玉文化玉论丛》、《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中国和阗玉玉学文化研究文萃》,有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全国和新疆和田玉研究的成果,犹如一座玉文化的宝库,有发掘不尽的宝藏。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我知道大地有三十多亿年的历史,地下宝藏是多么丰富多彩,而宝藏的秘密更难以全部解开。同样,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和田玉玉文化宝库也是绚丽多彩的,宝库的秘密更期待人们去发掘。当我进入这个玉文化宝库,不仅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受益匪浅,而且感到玉文化极其深邃博大,奥妙无穷。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爱玉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玉文化正随着精神文明建设走向新的时期。许多玉石收藏家说,他们不仅重视和田玉的升值,而且更为关注玉文化的升华。确实,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其他国家玉文化难以比拟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田玉作为中国玉的精英,当它登上历史舞台,就把中华民族玉文化推向了新的阶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本书是在新疆宝玉石协会和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支持下编写的,这是个人学习玉文化知识的一点心得,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玉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这本书定名为《和田玉探奇》,正是表明这是一种探索。这正如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一样;“我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神秘,满足于察觉现有世界的神秘的构成,窥见它们的一鳞半爪,并且以真诚的努力领悟在自然界中显出来的神秘,即使其中极小一部分,我就心满意足了。”的确,在和田玉玉文化的神秘世界中,自己是以极大真诚努力去领悟的,并把自己领悟的一点心得告诉广大和田玉爱好者,这是编写这本书的希望和目的。也正是如此,把本书定位于科普性质,为广大的玉爱好者服务。

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首先要感谢我国从事玉文化研究的专家和玉石界人士,本书中参考了他们大量研究的成果,没有这些研究新成果,是难以写成的。

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还要感谢新疆宝玉石协会和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热情鼓励和支持,感谢新疆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易爽廷高级工程师(教授级)的指导。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或不足,敬请读者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