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柳青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可风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直到1967年被强行“赶走”,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

柳青给皇甫乡人留下的印象,使人想起他同时代的另一个传奇人物:上世纪50年代,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舍弃了在古巴青年团和中央银行的领导职位,悄然离开哈瓦那,奔向艰苦的丛林游击战,在一个也许并不适合他肉体生存的地方,把自己熬成了一个丛林中的“野蛮人”。――而巧合的是,柳青与切患有同样的疾病:严重的哮喘,他们甚至都要依靠哮喘喷雾器才能维持生命……

《柳青传》作者是柳青长女刘可风,从为我们呈现一个不同于文学史经典叙述的丰富的柳青,呈现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业史。

内容推荐

柳青是建国后三十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业史》深刻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农村的巨大变革,他身体力行的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写作道路,对新中国的作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柳青传》作者是柳青长女刘可风,从1970年到1978年陪伴柳青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九年,后又走访历史当事人,做了大量的文字记录;自2000年起全力写作本书,为我们呈现一个不同于文学史经典叙述的丰富的柳青,呈现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业史。

目录

柳青传·上

第一章

 “多余”的孩子/父亲/入学/革命启

 蒙/在绥德四师/榆中三年

第二章

 对文学的兴趣/救亡运动/大哥的心事

 /到前线去

第三章

 噩耗/战地体验/在延安

第四章

 初到三乡/艰难的抉择/减租减息/摊

 派公粮/三乡的地主和富人/从办联校

 到试种棉花

第五章

 去大连/完成《种谷记》

第六章

 在冀东的短暂停留/回陕途中/沙家店

 采访/自律/一次意外的打击/主持《中

 国青年报》文艺副刊/出访苏联

第七章

 到长安县/落户在哪里? /皇甫的互助

 组/统购统销

第八章

 成立农业社/王三老汉/王家斌/夏收

 /董柄汉/扩社/分社风波/初级社的

 管理/建社容易巩固难

第九章

 书稿余烬/《创业史》第一稿/中宫寺/《创

 业史》第二稿/破坏农业社的案件/最艰难

 的日子/写出人物的感觉/转折性的1958

 年/书终于写成了/进山/马葳的变化

 /在这里生活下去/读者来访

第十章

 急骤变化的形势/挡不住的潮流/《狠

 透铁》的真实意图/丰收年

第十一章

 高级社旋风/“放卫星”/人民公社食堂

 “办不成”/大家都穿布鞋/保持普通人

 的感觉

第十二章

 “四清运动”/第二次“四清运动”/“干

 部们早已是阶级敌人了”/“二十三条”发

 表之后

第十三章

 山雨欲来/成了“黑作家”/下放/

 terrible/万幸的抄家/搬家/失而复

 得的书稿/“拼刺刀”/“外调”中的柳青

 /上造反派的船?/柳青的“历史问题”/

 “从严典型”/马葳之死/在牛棚里/清

 醒的“牛鬼蛇神”/牛棚快解散的日子

柳青传·下

第一章

 我和父亲/天水行/挣扎在生死线上/

 到绥中/到北京“躲病”

第二章

 “乡巴佬”/修改《铜墙铁壁》/日思夜想

 回长安/谁能与父亲做伴

第三章

 父亲的牵挂/最后一次修改《创业史》第

 一部/父亲教我写文章/最后的日子

柳青和女儿的谈话

 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

 二、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

 三、关于二战的思考

 四、未完成的《创业史》的构思

 五、《创业史》中的人物发展

 六、《创业史》与“社教运动”

 七、对合作化的长期研究和思考

 八、父亲和我谈读书与写作

 九、谈几部中国古典作品

 十、谈丁玲和周扬

 十一、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十三、谈作家的时代局限

 十四、父亲的金钱观

 十五、父亲最后的建议

 附:柳青生平简明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就在端午节后几天,报警的炮声又响了,村民们纷纷逃离。土匪进村扑了空,便全力围攻简陋的山寨,声言不交出足够的银元和粮食,定要杀个鸡犬不留。为了保卫生命财产,农民们拿起原始的刀、矛、火铳和农具,在寨墙上拼死抵抗。他们哪里是手持快枪、野蛮疯狂的土匪的对手呢?不到半天工夫,寨墙被攻破。红了眼的土匪,向人群疯狂射击。三十几户村民死伤四十多人,粮食、财产、牲畜被洗劫一空。土匪走后,寨子里外一片哭声。

寺沟村的刘仲喜是遭遇最惨的人家之一。他刚满三岁的小儿子,被土匪一枪打死在妻子怀里。十二岁的大儿子跳墙逃命时,被子弹打穿了手掌。二儿来不及跳墙,慌乱拿起羊毛毯遮挡身体,被打断了手指。家里的“顶梁柱”刘仲喜从寨墙往下跳,摔伤了腰和腿,躺在地上起不来。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落到了临产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肩上,乡亲们帮着埋了死的,抬着伤的,都替刘仲喜发愁:这家人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没过多久,也就是1916年农历六月初三午夜(阳历7月2日),刘仲喜的妻子又生下一个儿子。当他来到这兵荒马乱的世界,发出第一声啼哭时,母亲用力把这个肉囊囊的小东西推到灭火后冰凉的土炕拐角,顺手揭开炕角盖火,让倒灌进窑里的冷风正对着她的婴儿。被未成年的四儿两女拖累成一把干柴的母亲,早就拿定主意:“这世道,怎能养活?不如早死,省得遭罪。”

要不是祖母清晨来看儿媳,这个小生命也许被抱到村外,埋在哪块黄土下,永远不为人知。

祖母扭着两只小脚,进得窑门,一眼看见撂在炕角旮旯光着身子的孙子。这个善良婆婆,三十多岁守寡,历尽艰辛把独子刘仲喜养大,吃够了人单力薄的苦头,盼着子多福多。她抱起婴儿,诅咒狠心的晚辈:“倒你们龟孙子的运,这孩儿还在出气,就连裹也不裹?唉!这还是个命大的。”她对着儿媳、儿子叫嚷,“快给裹上嘛!”站着的、坐着的像没听见。她只好自己爬上炕,找来一块烂布把孩子裹好,又下地,寻来铁勺,抓一把小米面,点着几根高梁秆。当祖母正把烫嘴的面糊糊在自己嘴里嚼凉,用手指往婴儿口里抿时,报警的炮声又一阵阵响起,受轻伤的大儿二儿,立刻抬起受重伤的父亲,年老的婆婆扶着刚生产的儿媳,领着年幼的孙儿们急急忙忙往山寨逃命。只剩下这个生不逢时的婴儿独自陪伴着空寂的山村。

直到日头落西,天黑严以后,人们才陆陆续续回村。祖母先到窑里摸摸可怜的孙子,惊喜地说:“嘿!热着呢,还在出气,有气就喂上一口吧!”她一边抹掉落下的泪珠,一边去换孩子沾满屎尿的破布。

就这样,早出夜归,一连过了十六天,这个小生命竟然活着。听说土匪已离此往南。别人家都松一口气,仍然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刘仲喜一家却一片惨象:死的、伤的、老的、残的,全靠未出月子的产妇支撑。她做在前头,吃在后头,粗食淡饭也难吃饱,哪里还有奶水?婴儿顿顿靠祖母铁勺里那点小米糊糊充饥,怎能养活呢?

夫妻俩商量,妻子说:

“这孩儿没死,就给他寻上个好活的人家,听说邻村呼姓地主没有子嗣。”倔强的刘仲喜躺在炕上,无可奈何地点点头。

托人说合,很快说妥。中人把这个“多余”孩子抱出窑门,刚刚跨上院门台阶,正蹲在院里抽烟的四爷爷,猛地起身,拦住了还差一步迈出大门的中人,大声嚷道:“你们喂养了这么一大群孩儿,哪个也没送人,就多余他一个?孩儿长大了不怪怨你们?你们知道他将来成龙呀变虎呀?仲喜!把他捎带着喂上不行吗?”一阵沉默,躺在炕上的刘仲喜挣扎着,却坐不起来,只好对哭泣的妻子说:“快……快把孩儿抱回来。”P4-5

后记

后记

从父亲离开我的那一刻,我就坚定不移地认定我的未来必须完成一件事——把他的遗憾落到纸上。

所以,他辞世后的一两年里,我尽可能多地走访了他各个时期的同事、上下级、米脂县和长安县的各级干部、村民、朋友、亲戚,以及与他接触过且有感想和记忆的人。没有资料收集工作作基础,就没有这本传记。

由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开始写作,我便全身心投入到职业工作里,把希望寄托到退休后。虽然我日日夜夜都记挂着这件事,但2001年真的退休了,却胆怯地不敢拿起笔,一点自信也没有,焦急和畏惧日复一日。进入2003年,我更担忧岁月催人老,才下决心拿起了一生都敬畏的笔,开始杂乱无章、

毫无头绪地述写有关父亲的往事。这期间到2005年断断续续写了一大堆。这一稿几乎不能用,仅仅把记忆召唤回来了。

2006年,父亲生前的几句话一再敲打我。他曾略带失望,更是激励地对我说:“女儿呀!你长了我的头脑,血管里流了我的血,但没有我的精神!”他要求我在克服缺点,决心行动时对自己要狠。他当时随手找出在苏联访问时从马马耶夫岗索要的一块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碎弹片送给我,说:“没有千锤百炼你就是一块废铁!没有钢铁般的意志你会一事无成!”2006年,我下了狠心,度过了月夜中写作、日出后休息的三年,写出了有章有节的一稿。此后的几年又系统修改了两三遍。2012年初,我觉得可以定稿了,同时接受专业人士的建议,继续做最后的润色。今年,出版社的编辑调整了全书结构,加工了文字,使书稿得到显著提高,终于可以奉献给读者了。

谨以此书铭记父亲的嘱托,也怀念1978年到1979年我走访过的许许多多如今已经谢世的前辈:王家斌、董柄汉、冯继贤、罗昌怀、蒲忠智、常银占、常文君、严德州、吕玉修……给我提供大量资料的张家谋、安于密、孟维刚、刘生瑞、王培德、陈尊祥、郭盼生等,在长安县与父亲风雨同舟的干部们,以及文艺界的同行:王维玲、李旭东、金葳、林默涵、贺抒玉、常曾刚、贺鸿训、董得理、王绳武、王丕祥、刘敬贤、肖枫、卢东阳……是他们真诚地倾尽所知,才有了这本书的许多细节。无论那个时代有多少失误和成功,他们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做过探索和奋斗,在接受宝贵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我们应该永远敬仰和怀念为国为民奋斗过的每一个人!

最后,本书出版得到西安市委宣传部、长安区委宣传部、长安区文联的支持和帮助,谨表谢忱!

2015年11月29日

书评(媒体评论)

柳青,我的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

——路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