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读传媒--传媒生态与新闻生态研究/新闻与传播书系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沈正赋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现代人,你能拒绝传媒吗?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传媒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事项,它带给我们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视野、新的动向、新的娱乐……让我们走进传媒,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洞悉现代接媒的理论与实践范式,紧跟时代新科技的传媒步伐,做一个接受信息、开发信息、运用信息的现代人!

激情成就梦想,传媒改变人生!让我们的生命在与传媒的碰撞中飞扬吧!

本书运用翔实的案例,以系列专题研究的形式出现,自成体系。对新闻传媒的变化趋势、新闻报道的发展动态及其生态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独到的分析。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就新闻传播理论及其在传媒的操作层面上存在的较为典型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剖析,包括灾难新闻报道、新闻舆论监督、新闻报道批评、传播理论与方法、新闻报道方法、新闻职业精神等相关领域的内容。运用翔实的案例,以系列专题研究的形式出现,自成体系。对新闻传媒的变化趋势、新闻报道的发展动态及其生态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独到的分析。可供高校师生、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目录

导论 从传媒生态到新闻生态

第一章 灾难新闻报道研究

 第一节 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第二节 灾难性事件中的新闻舆论监督

 第三节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第四节 突发灾难事件中新闻媒体角色的合理调适

 第五节 地方媒体报道国际重大灾难新闻的策略与技巧

第二章 新闻舆论监督研究

 第一节 新闻舆论监督难点及其对策

 第二节 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偷拍偷录行为合法化的辩证思考

 第四节 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功能定位

第三章 新闻报道批评研究

 第一节 “号外”也应是张新闻纸

 第二节 新闻报道中的歧视性语言现象

 第三节 新闻媒体的法制意识、精品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四节 媒体报道应当有理、有利、有节

第四章 传播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一节 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伊拉克战事报道中的运用

 第二节 从科索沃战事报道看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

 第三节 新闻自由与民族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电视新闻频道设置的传播学分析

 第五节 民族主义情绪在商业广告中的渗透和影响

 第六节 对当下网络视频短片盛行的理性思考

第五章 新闻报道方法研究

 第一节 增强典型人物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的三个有效着力点

 第二节 从总理记者招待会看中外记者的提问艺术

 第三节 人物通讯采写竞争中的策略与技巧

 第四节 地方媒体参与报道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策略与意义

第六章 新闻职业精神研究

 第一节 从“非典”报道看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及其风貌

 第二节 新闻敏感与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 对新闻职业道德和作风的另类解读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

南丹事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先由新闻记者揭露出来的重大安全事故。在这起事故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时虽面对风险和压力,如履薄冰,但他们还是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了调查采写任务。实践表明,新闻媒体对南丹矿难事故的调查报道,为党中央、国务院彻底查清并严肃处理这起极其复杂的特大事故发挥了耳目和喉舌作用。正如朱镕基总理对此事所作的评价:“如没有记者的揭露,就冤沉水底了”。带领中央调查组到现场调查的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也说:“感谢新闻媒体的新闻监督”。可见,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和独特,而且是其他监督渠道所无法取代的。那么,新闻媒体在灾难性事故的舆论监督中,究竟应该作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这个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比较空洞,比较虚,甚至有标语、口号之嫌,然而从新闻媒体对这起南丹矿难事故的调查来看,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句话实实在在的分量及其价值,它绝不是一句空话、大话。时下,新闻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由受众积极提供信息。南丹事故这一重要信息最先就是由几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众在事故发生后相继向广西境内的多家新闻媒体举报的。有关新闻媒体在接到举报后再根据这些线索展开调查和采访,而且在采访过程中也正是依靠有关群众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依靠他们提供的大量有价值的材料,才使得真相最终水落石出。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不仅仅是南丹矿难事故,大量发生在社会基层的有价值的信息,都可能无法成为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对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人民群众始终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代言人。在新闻舆论监督系统中处于中间地位。只能代表舆论监督主体,但不能代替舆论监督主体。新闻媒体只有依靠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才能发挥新闻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当然,新闻媒体自身还须有较强的权威性、社会公信力和较高的公众认知度,否则受众也不会主动向其提供信息。这种权威性、公信力和认知度是在受众心目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同时也是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不断形成的。

其二,坚持正义,公正介入,切实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美国著名报业大王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在这里,新闻媒体被要求承担“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在我国,新闻媒体历来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为己任。因此可以说,积极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既是人民大众寄予新闻媒体的厚望。也是新闻媒体自身的重要职责。集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为一身的新闻媒体,在各种事实面前不仅要敢于说话,而且还要敢于说真话,在面对种种压力和风险时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公正介入。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新闻媒体均对南丹事故保持沉默,明哲保身,不介入,不说话;或者说勉强介入,但说的不是真话,报的不是实情,那么这起矿难的真相可能会被掩盖到现在也不会大白于天下。那么,那些冤死的灵魂也就不知何时才能得到慰藉了。上级领导机关处理事故的方针、政策可能也会在某些人手里走样。历史上,我国新闻界在灾难性事故的报道方面也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对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发生在大兴安岭的那场火灾和“渤海二号”翻船事件。少数媒体曾一度跌人了“化悲歌为凯歌”式的报道泥淖之中,不仅隐瞒灾情,而且还给有关领导脸上“贴金”,传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误导受众。这一教训表明,新闻媒体不公正的介入,同样也将起不到真正的舆论监督作用。因此有专家指出。新闻媒体对南丹矿难事故的成功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一种让媒体公正介入的秩序,一种让公众了解社会真相的秩序。这个秩序让社会具有更完善的自我修复机制。表明公民的知情权已受到重视,这无疑意味着社会的进步”。

其三,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无私无畏。大胆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履行舆论监督职能时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有关部门一方面通过种种手段隐瞒灾难事件真相,与新闻记者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是软的一手;另一方面还使用强硬粗暴的手段极力阻挠记者采访,甚至动用武力威胁记者的人身安全,这是硬的一手。这些行为和做法均对新闻媒体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工作构成一种潜在的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一监督,记者就遭到殴打的案例已屡见不鲜。据统计,全国每年因记者履行新闻监督职责而被殴打的事件就达几百起,有的记者甚至遭非法关押。面对这种情况,新闻媒体要有一种社会良知和责任意识,从大局出发,无私无畏,不能在打击报复面前退缩。不能向黑恶势力妥协,要勇敢地站出来拿起舆论监督这柄“利器”,给邪恶势力以迎头痛击,相信正义会最终压倒邪恶,南丹事故的报告就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人民日报》广西记者站记者在体会文章中说:“我们对南丹矿难的揭露和报道,只是党报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使然。面对如此特大事故,我们相信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都别无选择,都应当和必须这样做”。在此次事件中,新闻界所表现出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令人敬佩。这也让我们看到我国新闻舆论监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1年底,《南方周末》把“揭开南丹矿难真相”列入“中国传媒十大突破”之一,并作出这样的评价:“作为中国第一大报(指《人民日报》)的记者,在特大责任事故被地方政府遮掩之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采访,利用特殊的网络媒体率先揭开真相。在此,中国新闻界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与政府高层的正确决策形成良性互动,成为舆论监督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范例”。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既是对新闻舆论监督已取得的成就的肯定,又为今后的新闻媒体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程度上开展舆论监督指明了方向。

毋庸讳言,在目前,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地方保护主义对新闻媒体关于灾难性事件报道加以压制和限制,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等。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呼唤《新闻法》或《舆论监督法》早日出台。

2002年5月4日,又一起灾难性事件——山西运城富源煤矿特大透水事故不幸发生了,1人当场遇难,20人遇险。而此事件同样被有关方面隐瞒了11个昼夜。新华社记者闻讯后随即展开的采访调查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异常艰难和曲折的过程。记者们的切身感受让我们为之心酸:“在这次事故中,矿长隐瞒真相让人愤怒,可某些官员的漠然更让人寒心”。由此,我们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新闻舆论监督任重而道远。  P18-21

序言

同文、史、暂、经等基础学科相比较,新闻传播学是后起的、理论积累不够深厚的,但它新颖、实用,为人民大众所需要,它的一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与急需的。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猛。20世纪80年代,全国高校仅有10多个新闻专业点,到2005年上半年,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已超过600个,在校学生人数从数百人增至10多万人。新闻传播学书刊出版数量增长也很快,但仍嫌不足。在这种大发展的形势下,这套《新闻与传播书系》问世,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新的读物,也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是我国新闻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我们的不少教学用书,既是优秀教材,又是学术佳作。例如,1923年出版的《实用应用新闻学》,是邵飘萍在大学讲课的讲义,也是我国最早的采访学专著之一,除了具有历史价值外,这部书的观点与案例至今仍被引用。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是戈公振在大学讲课的教材,更是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开山之作”,备受学术界的重视。这类事例表明,用研究的功力编写教材,又在教学中检验研究成果,启迪研究思路,是我们前辈的成功之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又翻译出版了许多外国新闻传播学著作,其中不少是可以兼用于教学与研究之作。由此,本书系的作者们明确了编写的共同要求,即:重视学习、继承、发扬前辈的传统,合理汲取与运用外国经验,力求使书系便于教师使用,学生易于掌握,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和新闻爱好者易于阅读与使用,学术界也可以从中找到值得研究的内容。

参与这套书系编写工作的是教学第一线的主讲教师,也是科研的骨干力量,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省、市、区所属的重点大学,以及一些师范院校。众所周知,高等师范院校是教书育人的园地,也是研究如何教书育人的机构。高等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学教师,受环境熏陶,比其他学校的同行多一些教育方面的思考。这一点是值得特别指出的。如邹韬奋,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曾辅修教育学,翻译过杜威的教育学著作②,随后教过中学,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这些经验对他的影响,在他的新闻思想和报刊活动中,都有迹可寻。而今,参加编写这套书系的同仁,把编写的过程作为总结经验、研究学问、从事创作的过程,以自己的体验与成果为基础,开拓思路,力求书系的每一种都有新的面貌。因此,这套书系也必将显示某些特色,如重视基础知识,注意循序渐进,着眼于启迪思考,采撷新闻作品,理论联系实际等等。

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面,与人人有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邵飘萍就提出过:“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这一远见卓识,已逐渐成为事实。与此相呼应,新闻传播学研究也有较快的发展。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学科群,它包括新闻学、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新闻传播知识的推广、普及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后记

我非常欣赏前苏联著名新闻记者鲍·波列伏依曾经讲过的一段话: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记者,“他的生命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十年来计算,而是以新闻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杰出的新闻记者。应该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我虽然还不敢说哪篇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和意义,但就像敝帚自珍一样,一篇文章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只丑小鸭,但在自己眼中却是美丽的白天鹅、圣洁的天使。

这几年,笔者基本上是围绕灾难新闻报道、新闻舆论监督、新闻报道批评、传播理论与方法、新闻报道方法、新闻职业精神、传媒发展战略等几个相关学术领域展开研究的。不过,其中有些专题的研究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还是颇具一定难度的,像灾难新闻报道研究,就因缺少相关研究资料和前人对此领域的开拓性研究而进展较为缓慢。

笔者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实践工作,曾在安徽日报社主办的《新安晚报》担任过记者和编辑,从2000年开始转岗到安徽师范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和《新闻业务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写出来的文章自感是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推出的一系列选题也大多是研究新闻与传播实务这一层面的内容。没有多少精深的理论,只是对传媒的相关传播理念及其操作实践作一番浅显的解读,目的是在方法论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供新闻学界和业界相关人士参考与借鉴。

感谢《“挑战传媒”新闻与传播书系》总主编董小玉教授、严三九教授的创意与策划,感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为本书出版所倾注的大量心血与汗水,以及他们对学术专著的出版所表现出来的远见与卓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