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话说中华文明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默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元仁宗即位整顿国务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武宗海山死于玉德殿,年仅3l岁。三月,皇太子、武宗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仁宗即位后,开始推行一系列措施,以整顿国务。

元从蒙古国开始,就形成较完备的驿站制度,原由各地管民官管理。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设诸站都统领使司统一管理。十三年,改设通政院管理全国驿站事务。二十九年又在四省设立通政院,后撤销。至大四年(1311年)初,罢通政院。同年闺七月,仁宗在大都、上都复置通政院,专管蒙古驿站,汉地驿站由兵部管领,延祐七年(1320年),恢复世祖旧制,全国驿站由通政院掌管。

皇庆元年(1312年)正月,仁宗开始整顿军府。蒙古国时实行千户制度,军官分为万户、千户、百户、五十户等。统一全国后,在各地设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并各有分等,如万户府分上、中、下3等,上等管军7000人,中等5000人,下等3000人。世祖以后,承平日久,各军府多不满员。仁宗为改变军府这种有名无实的状况,规定军不满5000人者,不得置万户府,严格建军标准。

延祐元年(1314年)十月,元廷在江南地区经理田赋(查实田产,追纳税粮)。因江南富户、寺观大量侵占官民田产,田亩不清,赋役不均,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影响,仁宗接受中书省平章政事章闾的建议,派员分赴各地经理。先张榜示民,限40日内以其家实有田产报于官。并许知情人举报,查出隐田一律没官,当事人或处罚,或流放。这次经理由于时间紧,而且官吏与富豪相互勾结,隐占田地,赋役不均的矛盾未能缓解,反而使矛盾激化,引起许多反抗朝廷的活动,元廷被迫迅速停止经理行动,因经理而增加的赋税,以后也陆续革除。

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还为选拔天下可用之材而开科举。一系列治国之举,使百姓安居,国家绝少战事。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仁宗去世,年仅36岁。

任仁发画《二马图》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上海松江人,官至浙东道宣尉副使,是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一生中曾主持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并著有《浙西水利议答录》10卷。

任仁发的绘画深受元初“崇唐”文艺思潮的影响,他的工笔人物、花鸟、人马皆得唐人笔意,尤其擅长画马,他的人马画可与赵孟烦相媲美。他画马学习了韩斡,画风精细规整,着色明丽秀雅。他的传世佳作有《出圉围图》卷、《张果见明皇图》卷等。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为后人所称道的《二马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的马一肥一瘦,是用来讽谏“肥一己而瘠万民”的贪官,讴歌“瘠一身而肥一国”的廉臣,用图画生动地揭露出了官场中的黑暗。

任仁发的《秋水凫骘图》轴的画风精密细致,色彩清艳,在盛行墨笔写意花卉的元代也是一幅少见的佳作。

改易“投下"分封制度

延韦占四年(1317年)六月,元廷规定诸王、驸马、功臣分地,仍按旧制。

蒙元时代蒙古统治者常将土地分封给诸王、公主驸马和其他勋臣贵族。这些封地或封国元代称为“投下”,而在封地里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户则称为“投下户”。

投下户随着分封制的建立而出现,又随着分封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分封制始由成吉思汗所创,随着对外战争的不断扩大,分封制逐渐从蒙古本土发展到中原内地。1236年,太宗窝阔台进行大规模分封,所封民户有数字可考者共计76万多户,占当时北方民户的70%以上。又根据耶律楚材的建议,对投下户实行“五户丝”制,规定每二户出丝1斤,交给国家;每五户出丝1斤,交给投下主贵族。这一制度成为元代投下制度的基本赋税形态。

忽必烈建元后,推行汉法,投下制度继续存在,只对五户丝制进行改革,改由官府统一征收,投下主从国库按数领回,赋税额也作了变动,丝料数量增加了一倍。

元灭南宋后,忽必烈又将江南州郡民户分封给诸王、驸马和勋臣贵族作为食邑,每户交纳中统钞5钱;成宗时增至2贯(两),称为江南户钞。交纳户钞的民户190余万,约占当时江南户口总数的1/5。

由于投下户与普通民户不同,他们既要承担国家规定的各种赋役,又受投下主约束并承担某些特殊义务。也有部分属于投下主私属的投下户不列人民籍,可不承担国家差役,故有些农民和地主豪强,为逃避赋役而投靠某一宗室贵族,充当投下户(投拜户),这也使投下户总数大大增加。

元代投下户的广泛存在,是元代政治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建岭北行省

皇庆元年(1312年)五月,元廷改和林行中书省为岭北行中书省。

和林(今蒙古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是蒙古国的都城,忽必烈定都于大都后,漠北地区虽成为元朝边区,但因其乃蒙古统治者的“根本之地”,所以仍受高度重视。世祖、成宗时都派宗王坐镇和林。西北叛王求和后,漠北人口激增,达百万余人。而且蒙古诸王、贵族的“爱马”(即领民与领地)大多在此地区。这都要求有相应的行政机构和朝廷重臣加以治理。武宗海山即位时(1307年),在该地区设和林行中书省。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只改行省名称,即岭北行中书省,建置未变。和林改为和宁,为行省治所。

岭北行省在元朝10个行省中地域最大,东至哈刺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甘肃行省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王祯《农书》著成

皇庆二年(1313年),农学家王祯完成《农书》一书。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属山东)人,元朝农学家和活宇印刷术的改进者。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县尹6年,接着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尹。为官期间,他生活朴素,施行德政将自己的薪俸捐出来修建学校,桥梁、道路,教导农民种植树艺,施医舍药以救贫苦百姓,人们对其评价很高,说他“惠民有为”。

在他担任旌德县尹时,开始编撰《农书》,调任永丰县尹两年后脱稿。后来,大约在皇庆二年(1313年)曾作过修改,增加了个别附记和“自序”。

《农书》正文共计37集370目,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书首“自序”和书后“杂录”是有关印刷术方面的内容,与农业关系不大。P3-7

目录

元仁宗即位整顿国务

任仁发画《二马图》

改易“投下”分封制度

建岭北行省

王祯《农书》著成

何澄进呈界画

赵友钦算圆周率

郑光祖作《倩女离魂》

戴侗著《六书故》

分室龙窑出现

元开科举

棉花开始推广

张养浩作《潼关怀古》

制定吏员出职制

禁止南人典卖妻儿

元代道教建筑中的典型代表——永乐

宫建成

周德清编《中原音韵》

朱思本绘《舆地图》

元英宗行新政

元编政书《元典章》、《元经世大典》

元英宗制订元律

赡思修定治河书籍

颜神镇生产玻璃

上都造金浮屠

青花技术的兴起

南坡政变泰定帝即位

帝位争夺战爆发

《饮膳正要》倡营养学和饮食卫生

意大利教士鄂多里克抵大都

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得到发展

危亦林创用悬吊复位法

元明宗被毒死

元文宗立奎章阁学士院

张养浩撰《为政忠告》

云南诸王反叛

汪大渊游历南洋

元代壁画的杰作

——永乐宫壁画绘成

汉族文人多放浪

贯云石以散曲著称

王冕诗画自成一格

卢以纬研究汉语虚词

果木栽培技术发展

吴师道著《战国策校注》

诉讼制度成熟

建宁成为书坊中心

苏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

赵孟烦绘画主张有古意

三大家主宰元初书坛

元廷改编侍卫亲军

虞集古隶当代第一

设广教总管府管理僧尼事务

理学家吴澄“和会朱陆”

元人发明火铳

奴隶大量增长

元平定云南

月鲁帖木儿篡位失败

燕铁木儿权倾朝野

元顺帝即位

新乐器出现

唐其势谋变被诛

《切韵指南》成书

彩釉出现新品种

伯颜请杀五姓汉人

朱光卿棒胡起义

元代壁画大量出现

套印版画出现

《百丈清规》修成

文学家马祖常去世

元织金技术空前发展

脱脱逐伯颜·开始“更化”

全真教极盛

揭侯斯诗有盛唐

齐德之著《外科精义》

教皇使者至上都

铜质模具出现

脱脱主修辽、宋、金史

滑寿作《十四经发挥》

高足杯流行

回回诗人萨都剌作《雁门集》

荆刘拜杀出现

朱碧山铸银工艺高超

乔吉精于散曲

养蚕十字诀形成

藏文历史著作《红史》开始撰写

居庸关过街塔建成

张可久为清丽派巨宗

元更改钞法

舌诊专著出现

方国珍起兵割据浙东

元政府聚书

朱丹溪创中医滋阴学派

琵琶曲《海青拿天鹅》等乐曲出现

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建号大宋

徐寿辉起义称帝建天完

郭子兴起兵濠州

修治黄河

欧阳玄著《至正河防记》

张士诚大败元军于高邮·进军江

南称王

芝麻李等起义

朱元璋势力渐强

刘福通红巾军攻汴梁

郑玉崇朱

《回回药方》流行

陈友谅称帝建汉

元官田膨胀

镔铁传入

诸宫调延续

官营手工业膨胀

黄公望为元四家之冠

赵孟烦影响江南画坛

明玉珍称帝建国大夏

藏族佛教大师布敦去世

《图绘宝鉴》编成

《南村辍耕录》刊行

元税繁杂

江南金银器发达

元廷内讧孛罗帖木儿被杀

元修上都宫殿

中国丝瓷流行全世界

声乐专著《唱论》成书

朱元璋北伐

戏曲《赵氏孤儿》写成

龙阳子著《修龄要指》

序言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内容推荐

李默主编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编辑推荐

李默主编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