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潘剑冰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经的大先生们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对西方的民主科学也感同身受。在那个百无禁忌的年代,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在空地上横站出了与中国皇宫、西式城堡迥然不同的精神建筑。潘剑冰编著的《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辑录了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胡适、林语堂、金岳霖、梁漱溟、陈寅恪、钱穆等大师们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借以通过这些片段,感受他们的种种风范。

内容推荐

潘剑冰编著的《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讲述了:“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时代给了它丰富多样的含义。但有一种含义却在逐渐消失——那些德高望重的学问大家,不是因为词意被抛弃了,而是因为配得上“大先生”名号的人物消失了。

先生是一个带着悲凉情昧的称谓,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云淡风轻笑平生的修为,也是一种即将遗失的情怀……

曾经的大先生们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对西方的民主科学也感同身受。在那个百无禁忌的年代,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在空地上横站出了与中国皇宫、西式城堡迥然不同的精神建筑。

一次起义诞生,一场战争毁灭,一转身百年后。我们依然看到学生的端庄、先生的凛然,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胡适、林语堂、金岳霖、梁漱溟、陈寅恪、钱穆……兵荒马乱,颠沛流离,那却是一个从来不缺“先生”的时代。

让我们一起阅读《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走进大先生们的世界吧!

目录

第一卷 做大师,也做老小孩

 (这一部分几个人都有顽童的性质,学术上是大师,生活中却是小孩,这样更显他们的可爱与可敬,这几个人趣味性强,好玩,反功利,令人捧腹又令人深思。)

 壹.辜鸿铭:真正的中国人兼具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1. 辜鸿铭档案

 2.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3. 真正的中国人

 4. 寂寞辜鸿铭

 贰.吴宓:疯人、情人、诗人的三合一

 1.吴宓档案

 2.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

 3.千古多情吴雨僧

 4.我是吴宓教授

 叁.金岳霖:做学问只是为了好玩

 1.金岳霖档案

 2.赤子之心

 3.亦师亦友

 4.林下美人

 5.后记:矛盾与和谐

 肆.林语堂: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1.林语堂档案

 2.相面打分的老师

 3.一点童心犹未泯

 4.自然的幽默

第二卷 用傲骨点亮黑夜

 (大师的人格与风骨如黑夜中的烛光,给我们现在的人启迪与教益,对于独立与自由的的追求正是民国精神的最强烈表现)

 伍.章太炎:为我国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

 1.章太炎档案

 2.大哉章师

 3.民国骂圣

 4.魏晋遗风

 陆.刘文典:是真名士自狂狷

 1.刘文典档案

 2.把学生作为吹牛的本钱

 3.大学不是衙门

 4.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柒.陈寅恪: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1.陈寅恪档案

 2.独为神州惜大儒

 3.种花留与后来人

 4.四海无人对夕阳

 5.著书只为颂红妆

 捌.梁漱溟: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1.梁漱溟档案

 2.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3.中国的甘地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卷 继绝学,开太平都是尽本分

 (他们身上有着以文化救国的真切理想,,渴望以精神学问来拯救国人,使国家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玖.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1.王国维档案

 2.不能马虎的“兄”与“弟”

 3.外面是海水,里面是火焰

 4.书成付与炉与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拾.熊十力: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熊十力档案

 2.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3.我们国家有几个熊十力

 4.确乎其不可拔

 5.孤往精神

 拾壹.黄侃: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

 1.黄侃档案

 2.最大牌的教授

 3.至情至性

 4.革命家与学问家

 拾贰.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

 1.钱穆档案

 2.我儿子很相信你的话,不听我的

 3.长寿的秘诀

 4.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第四卷: 经风雨,方显书生本色

 (他们都历经政坛的风雨,只有回归到书生的角色,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拾叁.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包

 1.蔡元培档案

 2.只有“蔡先生”,没有“蔡校长”

 3.绵里藏针,刚柔并济

 4.北大不“大”,清华难“清”

 拾肆.梁启超:每为天下非常事,已少人间未见书

 1.梁启超档案

 2.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3.多情之人

 4.变与不变

 拾伍.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1.胡适档案

 2.我希望作为老师可以知道学生的名字

 3.骂我意味着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4.至今国士已无双

 拾陆.叶公超:文学的气度,哲学的人生,国士的风骨,才士的手笔

 1.叶公超档案

 2.每一个弟子都是他的活纪念碑

 3.名士的脾气

 4.还是书生最自由

试读章节

在民国之初的大学校园里,曾经有两根著名的辫子,分别属于曾经执教北大的辜鸿铭和曾经执教清华的王国维。他们固执地拖着这条象征着过去的辫子在昭示着未来的大学校园里招摇过市,成了民国初年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风景。

相比土生土长的王国维,辜鸿铭的这条辫子无疑更具传奇性,这首先源于辜鸿铭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混血。辜鸿铭祖籍闽南,祖辈由福建惠安迁居南洋,其父辜紫云在马来半岛槟榔屿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当总管,其母却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

辜鸿铭的父亲能讲闽南话、英语、马来语,母亲能讲葡萄牙语及英语,在多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容易得失语症,但是辜鸿铭却从小表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橡胶园主、英国人布朗没有子女,喜辜鸿铭聪明伶俐,收其为义子,亲自教他读书。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10岁的辜鸿铭跟随义父来到了苏格兰进一步求学。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几年之内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学会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15岁即以优异的成绩进人达尔文、休谟的母校爱丁堡大学,年仅20岁他就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在爱丁堡,辜鸿铭在研修文史哲外,兼习俄、意等国文字,后来他在中国时除了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国语言,而且绝非哑巴外语,其中英、德、法三种语言尤为精湛娴熟,英语造诣更是登峰造极,林语堂盛赞其英语水平在中国“二百年无出其右”。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外国话讲得比中国话更好的辜鸿铭几年之后来到中国后竟然会变得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像“中国人”。他脱掉了西装和皮鞋,换上了长袍马褂,放下了莎士比亚和歌德,捡起了四书五经,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近乎狂热的爱,他甚至在清朝灭亡后仍然顽固地把自己的辫子保留了17年,直到死去那一刻。

爱丁堡毕业后,辜鸿铭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土木工程师的文凭。1907年,当蔡元培在辜鸿铭之后30年去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的大名在莱比锡已经无人不知,俨然东方文化的代言人,以至于西方人有“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这也许是蔡元培当上北大校长后力排众议礼聘这位学长的原因,因为那时的辜鸿铭大概是全中国唯一一位世界性的学者。

P3-4

序言

近日读刚过世不久的旅美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其中讲到1937年7月4日,即卢沟桥事变前三日,时为清华大学学生的何炳棣去教授吴宓家,和吴宓谈自己的“治学计划”,从早上8点一直谈到10点半才离开,长达两个半小时。此事在吴宓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60多年后何炳棣回忆起这件事,仍然感慨万千,说:“我仍无法想象那时我这头天不怕地不怕的‘初生牛犊’怎能有那么多的‘治学计划’可以谈到150分钟之久;更难解的是雨僧师那样学贯中西、阅世知人的硕儒。竞能从头到尾耐心听而毫无愠色。”

一个名满天下、诸事繁忙的大教授竟然愿意花两个半小时的宝贵时间来聆听一个素昧平生的普通学生或许琐碎而不切实际的想法,这让何炳棣深深地感动和困惑。对这件事,何柄棣最后给出了“无法解释的解释”几个字,他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清华精神”。

其实,何炳棣“清华精神”的定义未免狭隘了一点,所谓的“清华精神”正是整个民国时代的大学精神,它并非个案,而是共性。在那样一个时代,学生好学向上、但有进兮,老师热诚传道、雍容大度,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纯粹是道德和学问,自由平等,不功利、不苟且,洋洋发育,其乐融融。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国大学的黄金时光!以至于何炳棣再回首往事时,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今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_1937年的清华园。”试想想,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用如此深情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大学时代?

遗憾的是,这样的黄金时光就像绝代佳人倾城倾国的一笑,来得突然,去得迅速。如果以1917年蔡元培入主北大为标志,到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这样的好时光不过20年,即使算上西南联大及其后的回光返照,也不过30年。30年间,战乱频发,学潮涌动,实际时间大打折扣,然而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诞生了多少大师,培养了多少精英,创造了多少成果,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要解开这个谜,只有再回到民国去,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

“时间可以淹没小丘和山岗,但是淹没不了高峰。”这是法国作家莫洛亚在《雨果传》中说的一句话。可是当我把眼光投向民国那一片学术天地的时候。发现这里面远不止几座山峰,而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群山巍峨,高耸云天,在这样的海拔面前像我这样浅薄的今人未免感到几分窒息。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曾发出感叹:“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地来!”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才怕孤独。民国的学人们何其有幸,这是一个天才如火山岩浆喷发而出的时代,大师们的谈道论学更像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吾道不孤”的信念可以让每个人都活得充实而快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50:47